樊文耀和他的《樊氏專祠》記事本

樊氏專祠記事本

鄆城縣檔案館,館藏《先賢樊氏專祠記事本》一冊,宣紙,右側豎式手工裝訂成冊。該記事本形成於1930年底至931年初,署為“知仁堂樊記”。

先賢樊氏,指孔子七十二賢弟子之一樊遲。他繼承孔子興辦私學,在儒家學派廣受推崇的各個朝代享有較高禮遇。唐贈“樊伯”,宋封“益都侯”,明稱“先賢樊子”,其重農重稼思想在歷史上具有進步意義。此處的先賢樊氏專祠,是指建於濟寧南關太平街東首的樊氏專祠。

這件《先賢樊氏專祠記事本》,除了關於樊氏專祠的內容外,還有關於鄆城婦女放足等方面的內容。這對於考查民國時期的歷史文化,具有重要的史料作用。

記事本為手寫,多為草稿,也有謄寫稿。通過記事本固有的內證和其他資料標明的外證分析可知,這個記事本的書寫者都明確地指向一個人——辛亥革命要員、清末民初新文化運動的開拓者、鄆城縣任懷村的樊文耀。

樊文耀(1858—1931),字紫垣,號慕平,鄆城縣仁懷莊村人。他是清朝廩生,曾參與光緒十九年《鄆城縣誌》的編纂。他還是民主革命時期的革新派,中華民國國會議員,總統府顧問。他喜讀經史,學重實際,對國計民生至為關心,他看到清末國事日非,認為非變法改革不能圖存,他排除各種壓力和議論,努力在本縣創辦各種新政。

光緒三十年(1904年),在廢科舉、興學堂的文化運動中,樊文耀創辦宣文學堂,自任堂長,成為鄆城縣新文化的開拓者和奠基人。辛亥革命後,他目睹女子教育落後,並可憐婦女纏足之痛,竭力提倡創辦女子學校,同時成立大同天足會,提倡婦女剪髮、放足,並讓自己的家人帶頭實施,成為鄆城縣開風氣之先的重要人物。自此,鄆城教育日漸發展,人才輩出,婦女面貌開始出現新變化。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樊文耀創辦工藝局一所,以織布為主,兼營各種手工藝品,開創鄆城工業生產新局面。1912年,他又創辦吉林省同江墾務公司,親率窮苦農民百餘,赴吉林省同江縣墾荒兩萬餘畝,數年變荒地為良田。

光緒帝預備立憲期間,各省設立了諮議局,樊文耀因在地方頗有政績,遂被推舉為山東省諮議局議員。中華民國成立,他又被選舉為國會議員。黎元洪就任總統後,他被聘為總統府顧問。護法運動興起,他又南赴廣東,協助孫中山護法,護法失敗後還鄉。1931年去世。

樊文耀和他的《樊氏專祠》記事本

樊文耀和他的《樊氏專祠》記事本

樊文耀和他的《樊氏專祠》記事本


認定《先賢樊氏專祠記事本》為樊文耀所書的主要理由如下:

其一,樊文耀是先賢樊氏專祠重建、運作的重要組織者和見證者,而這本《樊氏先賢專祠記事本》,大量的內容,便是在專祠內籌建用鐵機織布的平民養成工廠過程中形成的書信、報告、章程資料。比如,在《上省教育廳秘書長王子魚書》一文中寫道:“道光二十年州牧徐宗幹總河文衝復捐資為樊子立專祠於城內大關帝廟街,舉樊子後裔樊萬春為奉祠生,後因絕嗣,祠宇損壞,祠典闕如,耀(指樊文耀)以家在鄆弗知也。及廣州護法歸來,濟上士紳及族人商議修祠,耀以舊祠業經毀圯,片瓦無存,且局面偏小,遂商我同族人,於濟寧南關小閘口迤西(另一稿寫為‘五輔地方’)太平街東道購地一區,帶有前廳後樓,堪以妥神。”在《上濟寧父老書》文後的五人簽名中,樊文耀的名子赫然在目。

樊文耀雖是鄆城人,卻是清末民初享有崇高威望的人士,當過國會議員、總統府顧問,參加過孫中山的護法運動,再加深厚的文化根底,自然成為族人擁戴的對象和族裡辦事的主心骨。他在1924年便與樊景唐共同主持邀請參政樊增祥、豫軍總司令樊鍾秀、民國政府文官處參事樊象離、北大心理學教授樊際昌等人到魚臺樊子祠拜祭修譜。這一次,他又被樊氏族人請到濟寧主持重建先賢樊氏專祠,併成為專祠的奉祠生,以自己的學識和威望辦理諸多事務,這是很自然的。館藏《先賢樊氏專祠記事本》呈請核准平民養成工廠的文稿署名中,第一個便是“先賢樊子七十六代孫濟寧專祠奉祀生樊文耀”。

其二,樊文耀具有文人辦實業的精明和經驗,在濟寧樊氏專祠創辦平民養成工廠,用鐵機織布,很符合他的專長。他早在1906年,便在鄆城創立一所工藝局,以織布為主。現在來濟寧創辦工廠,組織鐵機織布,是駕輕就熟。看其文稿行文,既有對先祖樊遲請學稼圃的讚美,又有對授民以技、助民脫難的社會情懷,更有說服各方支持辦廠的精明打算。閱讀文稿,一個活脫脫的樊文耀便站立於字裡行間。

其三、樊文耀是婦女放足的積極倡導者和組織者,而《先賢樊氏記事本》中,專門有擬定的鄆城《婦女放足執行條例》稿,共13條,要求鄆城縣境內的婦女皆應遵守。規定很具體也很嚴格,規定女子在15歲下、15歲至20歲、20歲至30歲的,分別限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內解放其足部。如有違背,對其家長罰款1至5元,並迫使該女子即時解放其足部。記事本中還有督促檢查婦女放足活動的相關記錄。

其四,記事本中,有專門為樊文耀夫人高允莊寫的小傳,並且是草稿。文稿中寫到夫人的家世、性情,以及身體力行倡導放足及關心孃家事務等情況,極盡讚賞之語。此等文字,遠非外人所能寫得出。比如,文稿寫夫人“少不好嬉戲,性樸誠,愛清潔,恪守女誡”,“以夫於清末創辦學校人才輩出,乃憤女界之纏足自戕,慘無人道,勸其夫開辦女校。身為管理員,自行放足以示提倡,朝夕訓誨女生無倦容,天足者遂日益加多,出苦海而恢復人道自由,所謂人界之慈航者,非斯人耶?”此文稿所寫內容,經與《樊氏族譜》樊文耀名下所記對照,完全吻合。

總之,《先賢樊氏專祠記事本》的內容很多很豐富,是不可多得的歷史資料。

樊文耀是清末民初重要的教育家、實業家,新文化運動的實踐者和推動者,在鄆城,在魯西南,乃至在山東省的文化及實業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關於他的資料,除現存於鄆城樊林的樊文耀墓碑碑文外和《鄆城縣誌》的相關記載,很少見到其他資料。這本《先賢樊氏專祠記事本》,出自樊文耀本人手跡,彌足珍貴。人們可以據此,瞭解樊文耀的人生經歷和思想品格。通過其中的相關手記,還可以清晰地瞭解魯西南樊氏的相關信息。最為可貴的,可以藉此考查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鄆城的文化、風俗等方面的社會狀況。

為了驗證《先賢樊氏專祠記事本》中的相關資料,進一步瞭解樊文耀的情況,鄆城文化學者、縣作家協會主席盧明專程到樊文耀的家鄉雙橋鄉仁懷莊村,走訪了樊氏族人樊學東等人,查看了樊氏族譜,並聽到了關於樊文耀的動人故事。

據樊學東講,1912年,樊文耀組織百餘名窮苦農民,赴吉林省同江縣(現屬黑龍江)墾荒,建起了一個叫頭屯的村子,該村發展到現在,從鄆城仁懷莊走出的移民後裔已達300多人。

樊學東還說,村中健在的八十歲以上的老年婦女,有不少是大足,他們便得益於當年樊文耀夫婦推動的放足運動。因為樊文耀夫婦的關係,仁懷莊成為鄆城放足運動的首善之區。當然,舊的思想觀念也不是容易打破的。新的生活方式的倡導,往往遇到各種各樣的阻力。當年,就有個別頑固守舊的老太太,往樊文耀臉上吐唾沫,錯誤地認為樊文耀帶壞了風俗。但是,歷史前進的步伐是誰也阻擋不了的。站在新的時代,回望那段推動婦女放足的歷史,真為不再受纏足之苦的億萬中國婦女高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