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新解 宣講家網評論

點擊 “宣 講 家 網” 可以訂閱!

摘要:清明習俗承載著厚重的中華文明,也積澱了許多陳規陋習。隨著時代的進步,現代文明越來越要求人們革除陋習,文明祭祀。要做到文明祭祀,必須與時俱進地賦予“清明節”新的時代內涵。

“清明节”新解 宣讲家网评论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又是一年清明時,掃墓祭祀思念先人的恩德。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祭祀的參與者是全體國民,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頭百姓,都要在這一節日祭拜先人亡魂。從唐朝開始,朝廷就給官員放假以便於歸鄉掃墓。清明習俗承載著厚重的中華文明,也積澱了許多陳規陋習。隨著時代的進步,現代文明越來越要求人們革除陋習,文明祭祀。要做到文明祭祀,必須與時俱進地賦予“清明節”新的時代內涵。

“清明节”新解 宣讲家网评论

一、“清”,即清潔環境,環保祭奠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按祭祀場所的不同,清明祭祀可分為墓祭、祠堂祭,以墓祭最為普遍。清明祭祀的方式或項目各地有所不同,常見的做法就是整修墳墓、焚燒紙錢、供奉祭品。傳統燒紙、焚香、燃鞭祭祀,不僅噪聲擾民,汙染環境,而且容易引發火災,與越來越講求環保、越來越講求文明的時代精神很不合拍。四月的墓地本是樹木綠草青蔥,春意盎然,但一些不文明的祭祀方式卻使得煙塵亂飛,不但打破了公墓的寧靜和諧,而且影響了空氣質量,損壞了花草,還帶來嚴重的火災安全隱患。2017年清明節期間,全國公安消防部隊共參加滅火救援行動8164起,出動官兵9.2萬人次。因此,我們要自覺放棄燒紙、焚香、燃鞭等陳規陋習。要創新祭祀方式,積極移風易俗。大力提倡鮮花祭祀、植樹祭祀,通過獻一束花、植一棵樹等,寄託對先人的哀思,營造一方樹木蔥鬱、花草芳香的美好環境,令先人的魂靈安息九泉。網絡祭祀的興起,標誌著具有時代氣息的文明祭祀方式的誕生。網絡紀念館是一個超時空的網絡祭奠和溝通平臺,可以把先人的文字資料及圖像和聲像資料永久保存下來,隨時隨地可讓先人的音容笑貌重現眼前,讓散居在全球的後人瞭解祖輩的光榮、夢想及其未竟之業,以此激勵後代不斷追求和努力奮進。現代人受到時間、空間的限制,加上生活節奏繁忙,不可能在每年的清明節親臨現場祭掃,網絡祭祀讓用戶可以突破時空的阻隔,實現全天候、全球化的緬懷、祭祀。此外,用戶還可在已故親人的生日、忌日等重要日子上網追思。用戶不僅可以向先人表達敬意和孝思,而且可以利用這個平臺加強家庭、家族成員之間的溝通,增進了解、強化親情、維護團結,增強凝聚力,從而有利於促進社會和諧。網絡祭祀不僅保留了傳統祭祀的一些外在形式,比如憑弔、獻花等,更發展了祭祀親人的內涵,用互聯網方式記載先人的生命歷程與精神信息,而且保護環境、節約資源,更能體現出祭祀的本質——追思先人、教育後人,值得大力倡導與推廣。

二、“明”,即明史感恩,用心祭奠

慎終追遠,尊先敬祖,心祭勝於形祭。無論用哪種方式祭祀,都是要感恩先人,牢記先人的事蹟和留給今人的恩德,而不是怕先人報復,或為求得先人護佑,而唸經佈道,超度亡靈,大搞封建迷信。家史是用以記載家族或家庭發展、變遷、經歷和現狀的歷史。先輩的生活道路通常要比後輩的生活道路艱難,創立、建設一個家庭的艱辛過程對於後輩來說,能起到鼓舞其精神、勉勵其奮進的作用。有的家庭可能沒有文字書寫的家史,但是一定有口口相傳的家史;可能無法查考非常久遠的家史,但一定有近幾代的家史。清明節期間家庭成員齊聚,講講家史,既可深刻表達對先人的思念之情,又可以追憶先人過去的教誨,重溫先人身上良好的家風、美德,有利於晚輩培育和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可以利用清明節這個契機,將口述的家史整理編寫為語音版、文字版、圖片版的家史。家國難分,家國同情,清明祭祖的同時,我們還要重溫國史,紀念先烈。近代以來,為了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為了國家繁榮富強,無數的英雄獻出了生命。

胸懷真理從容赴死的瞿秋白、彈盡糧絕血戰到底的楊靖宇、受盡酷刑堅貞不屈的江竹筠,忠於使命頑強拼搏的李向群……鐫入民族豐碑的烈士不勝枚舉,他們所處時代不同,但有著共同的遠大理想和崇高追求——為共產主義,為社會正義,為人民利益而奮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包括抗戰英雄在內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華民族的脊樑,他們的事蹟和精神都是激勵我們前行的強大力量。在中華民族從黑暗走向光明、從貧弱走向富強、從屈辱走向輝煌的征程上,每一滴熱血都值得禮讚,每一次犧牲都應當銘記,每一位英靈都永垂不朽!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每個中國人都應銘記歷史、緬懷先烈、常思感恩,不忘初心,讓烈士之志薪火相傳。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那樣:“我們要在全社會樹立崇尚英雄、緬懷先烈的良好風尚”,“我們要銘記一切為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作出貢獻的英雄們,崇尚英雄,捍衛英雄,學習英雄,關愛英雄,戮力同心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清明節期間,家長帶著孩子一起到革命烈士陵園、革命先烈紀念館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緬懷一下革命先烈的生平事蹟,感受一下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去烈士墓前掃卻一方灰塵、擦亮一張照片,埋上一把黃土、獻上一束鮮花,吟誦一首詩歌、說出一段心語,鞠上一個深躬,接受一次崇高的精神洗禮,也是非常有意義的祭祀活動。

三、“節”,即節約財物,儉樸祭奠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吃不窮、穿不窮,計劃不到一世窮……不論我們國家發展到什麼水平,不論人民生活改善到什麼地步,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丟。”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應該體現在清明祭祀活動中。中國人重家庭、重親情、重孝道,清明節祭祀也是人們表現親情與孝道的方式之一。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一些“重視孝道”的人清明祭祀的物品檔次也不斷提升。市民在祭祀時互相攀比,不甘落後,讓清明節演變成“燒錢”的鬧劇。一些“孝子賢孫”不僅買了五顏六色的紙糊襯衣、彩電、空調、“金山”、“銀山”等祭品,甚至還有“海鮮大禮包”、“LV”、“財富套裝”、“奔馳”、“別墅”等祭祀用品。不僅如此,就連傳統的紙錢也變成了“美元”、“英鎊”。讓人眼花繚亂,大跌眼鏡。要知道,先人們一生辛辛苦苦,節衣縮食,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為的就是今人的幸福,而不是在祭祀活動中盲目攀比,擺闊顯富、講排場。中國古人講:“孝子之養也,樂其心,不違其志。”與其老人過世後“豪華祭祀”,不如趁早孝順老人,哪怕這種孝順只是平常生活中的一句問候、一次閒聊,又或者是子女親手做的一頓熱乎飯。老人需要的是感情的慰藉和現實的陪伴,而不是閉目後一堆看不見的冒煙火的“金錢財寶”,更不是子女出於維護個人面子而上演的“風光祭祀”。因此,

我們要傳承好敬老孝親的傳統美德,樹立厚養薄葬的新觀念,讓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樂,不要對老人活著不敬、死後折騰。節儉祭祀,正是對先人良好家風、美德的傳承,也是對先人最好的告慰。1959年,毛澤東同志回韶山拜祭父母之墓時深深地鞠了三個躬,說道:“我們共產黨人是徹底的唯物主義者,不信什麼鬼神,但生我者父母,教我者黨、同志、老師、朋友,還得承認。我下次再來,還要去看他們兩位。”將對父母的感恩之情溢於言表,但他獻給雙親的僅僅是鮮花和松枝而已,沒有一點鋪張浪費。我們應從毛澤東同志祭祀父母的方式上得到些啟迪,儘量遠離那些祭祀陋習。

文明祭祀是對先人最好的告慰,也是現代社會文明的必然要求。我們從來不排斥那些帶給人們心靈寄託的、有價值的民俗,但隨著社會的進步、歷史的發展,有些舊俗明顯落伍了,甚至成為陋習,這時候就需要新的文化習慣來填補。寄託哀思不應拘泥於形式,我們的祭祀觀念也要與時俱進,要與節約資源、淨化環境、有利於人的身心健康結合起來,這樣才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平安祭祀從身邊做起,文明祭掃從你我開始!讓我們以實際行動,做告別陋習的先行者、文明祭祀的帶頭人。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

長按二維碼,下載宣講家網手機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