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國只有10萬兵力,少得可憐,為何諸葛亮卻要選擇帶兵北伐?

guihang520


公元223年劉備去世,阿斗繼位。蜀漢政權進入諸葛亮時代。但劉備留給諸葛亮的蜀漢,是一個爛的不能再爛是蜀漢。公元219年六月劉備稱中王,那是蜀漢政權的頂峰。


這時的蜀漢跨有荊益,荊州雖然沒有全據但也有三分一吧。人口在一百六十萬左右,軍隊十六萬。這時的蜀漢人口軍隊跟東吳差不多,是曹魏的三分之一。魏蜀吳三家分天下,魏佔六分、蜀漢東吳各佔二分。蜀漢在達到頂峰後,接連受挫。公元219年荊州三郡丟失,損失人口六十萬。公元220孟達降魏,致使漢中東部的上庸房陵西城歸屬魏國。損失十多萬人口。公元221年七月—公元222年八月劉備東征接連三次大敗。夷陵猇亭之敗、馬鞍山之敗、秭歸之敗。損失軍隊不詳,有說四萬、有說五萬、也有說八萬。魏人傅子的記錄是八萬。只知道黃權部萬降魏(晉書:黃權願以千萬人當寇。據魏書黃權和龐林、史郃和三百一十八名中低將領投降)張南率萬人在夷道戰死。因為張南把孫桓五千人圍在夷道,所以推測不下萬人。夷陵猇亭之敗,損失不詳。只是說吳軍破四十餘營。馬鞍山之敗損失萬數。秭歸之敗損失不詳。就算是損失五萬人,那也是蜀漢精銳。損失文武三分之二。(按三國志中有名字)所以說諸葛亮接過的蜀漢政權,已經爛的不能再爛攤了。劉備死是當年南中諸郡皆反。


公元225年平定南中後,諸葛亮準備北伐。在其一生中進行了五次北伐。 很多人講是諸葛亮姜維等人的連年北伐是窮兵黷武,蜀漢的衰弱也是他們造成的造成的。是蜀漢滅亡的原因之一。雖然說是諸葛亮五次北伐,姜維十一伐中原。次數看起來很多,但實際上大多是很小規模的。論北伐次數規模東吳遠勝蜀漢,東吳北伐次數超過二十次。但卻從未有人講東吳窮兵黷武?像明朝洪武永樂五十年間十三次北伐,規模是蜀漢的五倍十倍。也沒有人講窮兵黷武?像唐朝唐太宗二十三年間對外討伐戰爭,至少有十七次以上。怎麼沒有人講窮兵黷武?東晉南宋不北伐,還遭不少人罵。 其實大多數人不過以成王敗寇來論。假設蜀漢統一了中國,別說是十六次北伐。就是三十六次北伐也不會有人講窮兵黷武的。

曹魏的人口軍隊五倍於蜀漢,經濟更是無法相比。諸葛亮的隆中對講:跨有荊益—天下有變—兩路北伐。現在荊州已失,天下又無變,一路北伐豈能成?諸葛亮是非常清楚。蜀漢這時又處於虛弱時侯。諸葛亮北伐的原因,我認為是:

第一以攻為守

公元220年曹丕下詔詢問眾臣,問劉備會東征東吳嗎?群臣都講不會的。蜀漢是小國,名將也只有關羽。關羽死了,蜀漢膽破,沒有力量進攻。只有劉曄講肯定會的。三國志:曄獨曰:蜀雖狹弱,而備之謀欲以威武自強,勢必用眾以示其有餘。劉曄的意思是講蜀漢雖然是小國,但劉備的策略是依仗軍事力量輝武揚威。肯定會興師動眾顯示他的力量有餘。

可以說諸葛亮也是採用這個策略。曹魏無時不在想統一天下。即使蜀漢不打魏國,魏國遲早也是要打的。劉備死後,魏國已經不把蜀漢放在心上。曹丕連續用兵伐吳,五年間就三徵東吳。曹丕是急切想完成一統天下。公元228年春諸葛亮進行第一次北伐。三國志: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應亮。而魏略的記錄:而卒聞亮出,朝野恐懼,隴右、祁山尤甚,故三郡同時應亮。所以諸葛亮是向曹魏宣示,你看我還能進攻。


不主動進攻,難道等著別人來打。曹丕稱帝后,魏國不少人認為:蜀漢東吳憑山川重險三江之固,阻擋魏國統一。我們不如屯田練兵,數十年後魏國益強。蜀吳衰弱,那時再討伐可一統。但是曹丕不接受,反而在五年內三徵東吳。電視劇三國曹丕講人生有幾個數十年,豈能等那麼久。雖然是電視劇,但說出了歷史中的曹丕想法。魏國地盤是佔據田地最好的中原,人口也比蜀吳加起來還多。如果大家一起發展,蜀吳怎麼也發展不過魏國的。正是由於蜀吳頻煩北伐,再加上前期魏國周邊的遊牧民族。魏國一直沒能安心修養生息。 公元240年後魏國再次準備大規模屯田,將來用於討伐蜀吳。司馬懿令鄧艾在淮南淮北屯田,開鑿河道修水利通漕運。鄧艾講:用五萬人屯田,六七年間,可積累三千萬斛糧食在淮。這些糧食夠十萬大軍吃五年。然後藉此伐吳,勝算就非常大了。東吳收到消息立馬派十餘萬人馬北伐,主要目的是破壞屯田。破壞屯田,東吳掘斷一些大壩,水利設施毀壞。一些屯田被淹,一片汪洋。之後魏國派駐更多的軍隊保護。每逢有戰事,糧草能直接通過漕運到前線。(幾年後又把鄧艾派往西線)東吳卻陷入南魯黨爭中,此次北伐後。坐視魏國在淮南北屯田成功。 曹魏在涼州秦州雍州也有屯田(涼州秦州為東漢的涼州,雍州為東漢的司州一部分)司馬孚講:對付蜀漢應該有充足的準備。每次蜀漢軍隊入寇,關中的軍隊擋不住。每次都要調洛陽中軍去支援。要再派駐兩萬步騎去關中。但關中連年戰亂又多賊寇,糧草不足。應從冀州調屯田兵屯於上邽。秋冬習訓練,春夏修田桑。這樣關中糧草才能更充足,防禦蜀漢也更容易。 鄧艾到了西線雍涼秦州也是開始著手深一步屯田。並上書朝廷:國之所急,惟農與戰,國富則兵強,兵強則戰勝。然農者,勝之本也。三國志講:艾所在,荒野開闢,軍民並豐。所以說蜀漢能讓鄧艾安心的屯田,將來伐蜀嗎?這時姜維每次要大舉北伐,費禕只給他不到萬人。如諸葛亮在世必然會大規模北伐。一來破壞魏國的屯田,二來也可趁機蠶食。

第二蠶食魏國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攻隴右祁山、第二次北伐攻陳倉(支援東吳)、第三次北伐攻下陰平郡武都郡、第四次北伐攻隴右祁山、第五次北伐武功五丈原。除了第二次北伐是支援東吳外,其餘都是蠶食雍涼。諸葛亮的接班人蔣琬就曾上書阿斗:今魏跨帶九州,根蒂滋蔓,平除未易。若東西併力,首尾掎角,雖未能速得如志,且當分裂蠶食,先摧其支黨。這也是諸葛亮不打長安打隴右的原因。因為蜀漢尚無跟魏國決戰的實力。隆中對講天下有變兩路進軍,也是考慮到魏的實力太強。所以才不採用魏延佔領長安潼關,切斷雍涼跟魏國的聯繫。改為攻佔隴右,切斷魏國跟秦州(隴右)涼州的聯繫。公元228年北伐,隴右四郡的南安、天水、安定郡皆降。只有隴西郡堅守。


(紅色部分就是隴右)

所以說諸葛亮並非完全否決魏延的計策,只是有所縮小。諸葛亮的策略是切斷隴道,一舉拿下秦涼兩州。第五次北伐時諸葛亮西上五丈原,當時司馬懿講根本不用擔心。郭淮反對,那樣才對魏國威脅大。三國志郭淮傳:淮曰:若亮跨渭登原,連兵北山,隔絕隴道,搖盪民、夷,此非國之利也。司馬懿採納了郭淮的建立,立馬在那裡佈防。營寨還沒建好,蜀漢軍果然來攻。後來姜維北伐也是採用當年諸葛亮的策略。三國志:維若斷涼州之道,兼四郡民夷,據關、隴之險,敢能沒經軍而屠隴右。宜須大兵四集,乃致攻討。大將軍司馬文王曰:昔諸葛亮常有此志,卒亦不能。事大謀遠,非維所任也。 (紅色部分就是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切斷涼州和西域跟魏國的聯繫)


當諸葛亮進行第一北伐時,選擇進攻隴右五利。 第一齣其不意:公元227年諸葛亮到漢中時,魏明帝就想伐蜀。大臣勸伐蜀成本太大。不如據險防守。公元228年諸葛亮北伐,魏國就派曹真在長安西邊扶風郡郿縣一帶佈防以阻止諸葛亮進軍關中。三國志:亮出軍,揚聲由斜谷道,曹真遣大眾當之。諸葛亮派趙雲鄧芝偽裝主力做出向郿縣以進軍關中,諸葛亮率主力進攻隴右。據魏書:是時朝臣未知計所出。就是說當時魏國大臣都沒猜到諸葛亮攻隴右而不進攻關中。諸葛亮隆中對就講益州之眾出秦川。出師表也講還於舊都。誰都沒有想到諸葛亮真正目的是隴右。 第二隴右有糧:從南安、隴西,因食羌谷,若趣祁山,熟麥千頃,為之縣餌。上邽也有糧,後來北伐諸葛亮就割了上邽的麥。 第三秦涼魏國統治力量弱:諸葛亮採用的是向魏國力量薄弱的地方。誘羌胡叛、切斷隴道,一舉拿下隴右以西(涼州、雍州西部)。而雍涼的胡羌人多次叛魏。公元211安定郡反,公元220年涼州酒泉郡反。公元220關中胡人反,公元224年羌人反,公元227年安定郡反(所以公元228年諸葛亮北伐攻隴右,三郡叛魏響應諸葛亮),公元233年鮮卑柯比能,步度根叛,安定郡保塞叛.公元247年雍涼羌胡叛魏降蜀。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亮身率諸軍攻祁山,戎陳整齊,賞罰肅而號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應亮,關中響震。 第四拉長魏國支援補給距離:隴右諸郡距距離蜀漢近魏國遠。距離蜀漢不過六七百里,但距離魏國洛陽兩千多里。後漢書郡國志:安定郡,雒陽西千七百里。隴西郡,雒陽西二千二百二十里。 第五以戰克之威,進兵東向(關中):拿下四郡後可進軍關中,收降四郡兵,招納羌、胡擴充實力。三國志:據櫟陽積穀之實,放兵收降,招納羌、胡,東爭關、隴,傳檄四郡。


第一次北伐時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已降,只剩隴西郡在堅守。這時魏國已派張郃率五萬援軍救援隴西郡。諸葛亮派馬謖去街亭就是為了擋住張郃為大軍攻取隴西郡贏得時間。當時隴西官員講如果蜀軍能切斷隴道並擋住援軍一個月以上,不用打隴西郡就會投降。三國志裴注:使東兵不上,一月之中,則隴西吏人不攻自服。所以馬謖只要擋住張郃一個月就夠了。三國志裴:後十餘日,諸軍上隴,諸葛亮破走。也就是說馬謖守街亭只是守不到十天。當時諸將是推舉魏延或吳懿去守街亭,諸侯亮不聽眾人的執意用馬謖。 馬謖只有在街亭擋住張郃援軍一個月以上,隴西郡一破。諸葛亮就能率軍回師跟馬謖內外夾擊張郃。張郃援軍一破,曹真根本興不起什麼浪。等到魏國再集結大軍前來。則隴右城已固,諸軍足辦。蜀軍所在深險。

蜀漢把秦涼消化後,又可趁機向東進逼長安。雖然雍秦涼殘破,但確實是一塊值得經營的好地方。漢巴蜀地雖然是天府之國,但蜀道難於上青天漢中地理堪為天獄。糧草很難運送到前線。劉備當年東征打一年都不缺糧,那是因為水運比陸運至少節約三倍。路蜀地難走的路相比至少在五倍。蜀漢軍隊可在雍涼秦屯田,再召撫四周的漢朝遺民。東漢末大亂時很多漢人跑到新疆西藏青海寧夏去了。例如高昌國是漢魏遺民建立的。魏書:彼之甿庶,是漢魏遺黎,自晉氏不綱,因難播越,成家立國,世積已久。就是說他們是漢末魏末時遷到那的,在晉朝八王之亂後建立國家。後來想歸附中原王朝,當時北魏沒有接受。他們的禮儀跟漢朝差不多。

第三自古偏安者不能久存

電視劇三國中,阿斗問諸葛亮。魏國並沒有打我們,反而我們頻繁打人家。大家相安無事不好嗎?諸葛亮回:陛下今年多大了,才十七。(應該是二十一)我已經五十有三了。憑蜀中險要可保二十年無事,我只要每天上朝下朝就好了。可是二十年後我可能不在了,可是陛下您才多大?雖然是電視劇,但道理是對的。



自古以來有偏安能久存的嗎?要麼一統要麼讓別人一統。像劉邦如果呆在巴蜀之地,依然能享榮華福貴。像唐朝開始在關中,有函谷關擋著依然能關起門過小日子。但卻東出而爭天下。要是等到中原一統,那時再想爭天下就難了。像一些割據政權成漢前蜀後蜀南唐等那一個逃得了被滅的。像五代十國南唐本來就是南方政權中最強的,如果能趁北方多事之秋。因為北方最強的政權七十年間換了五個:後唐、後晉、後梁、後漢、後周。又要對付北漢和契丹。南唐如能東滅吳越、閩,南兼南漢、西吞南平、西征楚、西伐前後蜀。一統淮河以南,長江之境。然後再跟北宋一決雌雄。像東晉如能趁北方分裂成十幾個小政權,全力北伐。步步蠶食壯大,恢復一統河山也未成知。卻坐視北方一統成前秦、北魏。



後出師表就把這道理說的很清楚。雖然很多人講偽作,但道理是對的。後出師表最早出現在公元252年,諸葛恪看後決定北伐。於是有人講可能是諸葛恪弄的偽作。三國志:近見家叔父表陳與賊爭競之計,未嘗不喟然嘆息也。諸葛恪也寫了一篇講以前的諸侯不思進取。三國志:近者劉景升在荊州,有眾十萬,財谷如山,不及曹操尚微,與之力競,坐觀其強大,吞滅諸袁。還講了高皇帝為啥不關門過小日子,而是東出。

後出師表六條理由:1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我們不打魏國,魏國遲早是要來我們的。2高帝明並日月,謀臣淵深,然涉險被創,危然後安。高皇帝和其謀臣都比蜀漢歷害,但還是數敗於項羽,最後一戰定乾坤。3劉繇、王朗各據州郡,論安言計,動引聖人,群疑滿腹,眾難塞胸,今歲不戰,明年不徵,使孫策坐大,遂並江東。劉繇、王朗當年都在楊州割據,而當年孫策渡江時才幾千人。劉繇、王朗都沒有主動消滅,最後讓孫策消滅了他們。4曹操智計,殊絕於人,其用兵也,彷彿孫、吳,然困於南陽,險於烏巢,危於祁連,逼於黎陽,幾敗北山,殆死潼關,然後偽定一時耳。曹操用兵比得上吳起和孫子,但還是接連大敗。所以一時的成敗不足以論英雄。5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複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就是說自公元227年到漢中至公元229年間損失了很多人才,再過些年又會再損失。那時如何抵禦魏國?蜀漢的人才是由:1從北方隨劉備南下的。(公元221年時已經死的差不多)2荊州人才,荊州已失。已經不能再從荊州補給人才。3避亂到蜀的士人。現在三國鼎立,也沒能補充了。4益州本土人才。就像東吳一樣都是淮泗將領和流亡北士。到了後面丁奉昔日不過是甘寧的小將都能成為統帥了。6而不及今圖之,欲以一州之地,與賊持久。我們不打魏國,而關起門來發展。一州之地怎麼發展也比不過九州的魏國。時間久實力必然越拉越遠。


小鴻哥


蜀漢僅佔一州之勢,地小人少,若不主動出擊,恐怕會滅亡的更快。

東漢末年,整個中國北方一片混亂,人口除了銳減,還有許多人從北方遷往相對安寧的南方,這這使得北方的實力衰減的很厲害,魏國初期,大臣向天子上奏的時候,就說咱大魏要休養生息,畢竟現在咱們的人口不過相當於漢朝繁榮時期的一個郡罷了。

確實,三國亂世,幾千萬人口銳減到了幾百萬,慘就一個字。

北方政權四分五裂,許多軍閥趁機割據一方,當然,軍閥們競爭的核心在北方,南方相對比較太平,在這亂世之中,孫權一家子才能乘機割據,建立孫吳。

同理,劉備能建立蜀漢政權,也是靠的這個暫時的亂世。

但是這個情況,只是暫時的,一旦北方政權整合,南方政權的瓦解是遲早的事情。

從歷史中我們也知道,南方經濟和實力超過北方,最早也是唐代以後的事情了,在這之前,南方的實力遠不足以制衡北方政權,只能依靠亂世才能生存。

對於這些情況,諸葛亮自然心知肚明,他也明白,益州這個小地方,再怎麼整,實力就那麼點,一旦魏國發展起來,孫吳和蜀漢被統一隻是時間問題。

所以,為了爭取主動,趁著北方實力還不是很強的時候,諸葛亮唯有不斷北伐,能佔一點是一點,能爭取多少優勢爭取多少優勢,趕在北方實力恢復之前,多佔一些地盤。

另外,諸葛亮不斷北伐,也起到了干擾和延緩北方實力恢復的過程,因為蜀漢不斷北伐,魏國不得不常年在西南邊境保持一支規模龐大的軍隊,這給魏國造成了極大的經濟負擔,邊患也成了歷代君臣很頭疼的話題。

除了打擊魏國實力的目的,諸葛亮北伐還有一個重要目的就是整合蜀漢內部。

劉備、諸葛亮等人說到底是外來戶,本地人未必服氣,再者,隨著大魏實力不斷上升,蜀中越來越多的人也默認了曹魏代漢的現實,畢竟,現實情況下,蜀中不如做大魏政權下的一個州更划算。

為了捍衛劉皇叔的“正統”,為了堅持漢家正統,諸葛亮只能不斷北伐,整合內部資源,順帶著消除反對力量。

總之,諸葛亮的北伐,對外消耗魏國國力,對內加強控制管理,總體來說,是個很不錯的戰略行為。


雲中史記


諸葛亮北伐是在給蜀漢集團畫一張巨大的餅,這和現代企業老闆給員工畫大餅是一樣的道理,就是給員工描繪一個美好願景,讓員工為願景而奮鬥。

蜀漢集團本來有一個美好願景:恢復漢室,實現天下一統。《隆中對》給出了是實現願景的方法和步驟,佔荊益二州,待天下有變,兩路出擊進攻中原,實現統一天下的夢想。關羽大意失荊州,蜀漢集團僅剩益州,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失去了出路,使蜀漢集團變成了地方割據政權。還能不能實現美好願景,每個蜀國人心中都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諸葛亮北伐,是繼續給蜀漢集團畫餅,告訴大家願景沒有改變,願景還可以實現。失去了荊州,蜀漢集團地盤小了,出路窄了,困難大了,但是可能性還是存在的,希望並沒有破滅。諸葛亮北伐是用希望來凝聚人心。

北伐成功的可能性不大,但只要有一點點可能,有一線希望,就可凝聚人心。



具體來講,以前跟著劉備幹得的人,劉備死了,但他恢復漢室的奮鬥目標還在,北伐就是繼承他的遺志,就是恢復漢室在行動,這些人會一如既往地為夢想而奮鬥。

益州當地的士紳,他們有兩個想法,一是諸葛亮北伐成功,蜀漢集團在中原建都,他們就可以實現蜀人治蜀的願望;二是蜀漢投降,曹魏集團不可能到蜀地建都,他們也可以實現蜀人治蜀的願望。諸葛亮北伐其實就是叫他們走第一條路,不要想著投降。



如果諸葛亮不北伐,就相當於告訴益州士紳,恢復漢室,統一天下是不可能的,那他們就會只想著投降,蜀漢內部矛盾必然激化。

蜀漢集團不北伐,偏安一隅,必然喪失鬥志,僅擁有一州之地,內部又不團結,面對強大的曹魏集團,滅亡會來的更快些。

“夢想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這萬一作用太大了,諸葛亮北伐就是在利用這萬一的作用。

互關互動,互利共贏!


豫有得


所以,諸葛亮知道,他是不可能成功的,他也不是為了北伐成功,只是為了讓三足鼎立更持久一點,這樣蜀國立國能更久。

諸葛亮第二次北伐,曹丕讓張郃救援,張郃掐指一算,說“不用,估計我還沒到,諸葛亮就跑了”,結果果不其然。

《三國志》:司馬宣王治水軍於荊州,欲順沔入江伐吳,詔郃督關中諸軍往受節度。至荊州,會冬水淺,大船不得行,乃還屯方城。諸葛亮復出,急攻陳倉,帝驛馬郃到京都。帝自幸河南城,置酒送郃,遣南北軍士三萬及分遣武衛、虎賁使衛郃,因問郃曰:“遲將軍到,亮得無已得陳倉乎!”郃知亮縣軍無谷,不能久攻,對曰:“比臣未到,亮已走矣;屈指計亮糧不至十日。”郃晨夜進至南鄭,亮退。詔郃部還京都,拜徵西車騎將軍。

當時曹魏一門心思想要滅了吳國,如果吳國滅了,下一步就是蜀國了,所以,吳國不能滅亡,

諸葛亮北伐,就能把曹魏的兵力引到西方,讓東部吳國的壓力小一點,這才是政治家考慮的問題。

別看自己出兵出錢出人,最終得利的吳國,就覺得虧了,但你不得不這麼做。

就像現在,面對美 的壓力,你不得不出手救亻我一樣,要是亻我殘了,下一步就是我們,


南朝四百八十寺


一。諸葛亮心裡明白,以蜀國的力量去和強大的魏國去拼,根本沒有勝算的幾率!可是不去拼,坐等魏國越來越強盛,蜀國只有亡國的份。所以諸葛亮的北伐與其說是為了打敗魏國,統一全國,恢復漢室,倒不如說是為了蜀國的未來和國運放手一搏。就是不能佔領魏國的城池,土地和人民。也不能坐以待斃!所謂進攻是最好的防守!

二。諸葛亮北伐是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那時強大的曹魏政權與東吳兵戎相見,東吳孫權要想和曹魏一爭高下,顯而易見東吳不是曹魏的對手。一旦曹魏拿下東吳,騰出手來,下一個目標就是蜀國。諸葛亮的外江政策一直是孫劉聯手對付曹魏,即便這樣,對於強大的曹魏政權也不能構成實質性的威脅,何況東吳被滅,蜀國獨木難支。所以諸葛亮北伐也可以擾亂魏國的軍師部署,分散魏國的軍師力量,減輕東吳壓力,給自己爭取生存空間!

三。劉備在四川建立的蜀國,本就是一個外來政權。本土勢力基本沒有話語權。由於關羽丟失荊州,劉備夷陵之戰慘敗東吳,蜀國的國力基本跌入了谷底。諸葛亮經過幾年的休養生息,才有所好轉,又平定了南方。後方基本穩定,如果不圖謀向外發展,內部矛盾日漸突出,為了團結本土士族階層,諸葛亮需要轉移矛盾,而最佳的方法就是戰爭,戰爭能凝聚人心,達到空前團結,一致對外才能取得勝利!

四。諸葛亮是一個胸有大志的人才,當時劉備三顧茅廬,他就給劉備分析天下大勢,這就是著名的《隆中對》,在理論上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以後諸葛亮也是這樣做的,以此為奮鬥目標。當這個目標實現的時候,重要的荊州沒了,諸葛亮該怎麼辦?難道就窩在四川這個天府之國,經營弱小的蜀國?這不是諸葛亮的本心,再者說了,就憑蜀國一個州,再怎麼經營也不可能是比曹魏更強盛!所以必須走出去!劉備本來就是以恢復漢室為宗旨,劉備自始至終都以漢室正統自居。不走出去窩在四川,偏安一隅,怎麼恢復漢室?北伐可以讓世人看到諸葛亮恢復漢室的誠心和決心。即使失敗,自己也努力了!不辜負劉備的重託!





草堂夜語




其實蜀漢政權自荊州之戰和夷陵之戰後基本上已經跌落低谷,不僅兵力匱乏,糧草不濟,就是能爭慣戰的將領也不多,然而諸葛亮還是堅持帶兵北伐,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劉備去世。可以說劉備去世是諸葛亮選擇北伐的主要原因。如果劉備在,諸葛亮斷不會北伐,因為劉備作為蜀漢之主,他心裡比諸葛亮更明白北伐的後果,劉備表面上說恢復漢室,其實骨子裡是偏安一隅,他登基稱帝就是明證。

諸葛亮隆中對早已預測了天下三分,至於北伐是要有條件的,就是荊州不失和天下有變,此時這兩個條件都已不存在,北伐早已失去了意義,因此劉備在的話決不會允許諸葛亮北伐,他只想安安穩穩地做他的蜀漢皇帝,然後就一代代傳下去,至於漢室也早已是虛無之幻想了。

劉備去世後,繼任者為劉禪,可以說此時的諸葛亮早已心灰意冷,他的萬丈豪情也已隨劉備的去世而燃燒殆盡,剩下的只有通過戰爭來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了,其出師表裡“夙夜憂嘆”就是表明劉備去世後的諸葛亮早已不是跟隨劉備創業初的諸葛亮了,他除了懷念和劉備在一起的光輝歲月外剩下的只有憂傷和嘆息。

可以說自劉備去世後諸葛亮就沒有從內心裡開心笑過一次,那麼也只有在戰爭中才能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由空城計我們就能看出,諸葛亮和司馬懿一樣,都是因為戰爭才得以雙雙存在,如果沒有戰爭彼此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只不過不同的是司馬懿會被曹魏拿下,而諸葛亮則會自動退出。



第二、劉禪放權。劉禪視諸葛亮為相父,並把一切軍國大權全交給諸葛亮,這就導致諸葛亮一手遮天,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諸葛亮提出北伐,李嚴曾極力反對,但獨木難支,劉禪還是聽諸葛亮的,就這樣諸葛亮一次次前去北伐。

後來連劉禪身邊的宦官也看不下去了,多次提醒劉禪不能如此放權,這才有了劉禪把諸葛亮從北伐前線召回一幕。

也就是說諸葛亮多次北伐中原如果沒有劉禪放權的話,諸葛亮也是不能北伐的,其實劉禪和劉備的想法更是空前一致,劉禪也曾反對諸葛亮北伐,只是左右不了諸葛亮。



第三、戰爭知己。諸葛亮多次北伐,令魏國也多次派司馬懿迎敵,曹真也曾領兵作戰,但曹真身體不行,早早去世了,這就給司馬懿創造了機會。

因此諸葛亮與司馬懿的多次對決雖然諸葛亮計高一籌,但諸葛亮從心裡還是欣賞這個對手的,可以說此時的諸葛亮在戰爭中又找到了自己的知己對手,從心理上也稍微得到了些安慰,自古以來大都如此,雖是敵人,但更是知己,彼此能從中求得心理上的平衡與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

可以說諸葛亮死後司馬懿也感到了空前的孤獨,道理是一樣的。這就是知己,戰爭中的知己,也唯有如此,才正應了那句話,英雄相惜,華山論劍,分不出高下,豈肯罷休,以死相博在所不辭。

諸葛亮最終死在北伐前線就是最好的說明。他帶著劉備去世後的空前孤獨在和對手死磕到底之後也赫然長逝了。


小卓聊三國


諸葛亮北伐有三個原因:

一是完成劉備交代的使命。諸葛亮的出師表表明,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諸葛亮臨危受命,劉備給他的使命就是完成蜀國的統一大業。



二是曹丕稱帝給了他一個完美的時機。公元220年,曹操死後,曹丕悍然稱帝,魏國勢力集團中開始極端分化,漢室忠臣的反抗此起彼伏,讓曹丕的登基,變得焦頭爛額,自顧不暇,而不得不調兵遣將,四處鎮壓反叛,曹丕的總體兵力在這一時期是一個空檔期,諸葛亮的9萬兵馬對於曹丕來說是一股巨大的敵人,在這個時期諸葛亮的9萬兵馬,勝利的希望最大,同時還有一個重要的支撐是天下人心,是向漢不相魏。



三是有一個穩定的後方,北伐無虞。夷陵之戰之後,蜀國慘敗兵力折損比較大,同時士氣比較低迷,通過諸葛亮,七擒孟獲,平定南蠻,士氣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同時平定了蜀國內部以李嚴為代表的本土勢力的反抗,穩固了後方,北伐是最恰當的時機。



綜上所述,諸葛亮不是貿然的進行北伐,而是預有準備,做好了萬全準備之後,發動了一次北伐。


少華聊史


劉備集團丟失荊州之後,悲催淪落為州級地方割據政權。

此時,北方曹魏佔據10州,無可置疑地是正統政權,江東掌握交揚全境及荊州大部,地理優勢明顯,只有蜀漢被不斷邊緣化。

諸葛亮知道,如果畫境自守只能逐步墮落。而曹魏休養生息之後,必然順利統一南方,所以諸葛亮不斷北伐,就是想以攻代守,破壞與拉緩曹魏國力的上升勢頭。

最重要的是,蜀漢集團是跛足政權,核心領導層的荊襄士與聯盟者東州士都是外來戶,只有控制軍隊,掌握財政開支,高舉北伐大旗才能切實控制蜀漢的話語權。否則,蜀漢政權早就被本地世家消滅了。


四川達州


怎麼說呢?蜀國北伐可能會死,不北伐也會死。反正都可能滅亡,反正都是死,為何不奮力一搏死中求活呢?

首先我們可以看到,蜀漢政權位於四川盆地之中地形閉塞。外來政權難以進攻,然而人一旦安逸久了,就會缺乏警惕,這是取禍之由。

再者,蜀漢是外來政權,在朝堂內部有著益州派,東洲派和荊州派之間矛盾重播,如果不通過戰爭轉移矛盾,蜀漢必將亡於內鬥。

最後,北伐曹魏,恢復漢室正統一直是蜀漢政權的政治口號,如果不北伐,蜀漢恐瞬間崩潰。

總之北伐亡,不北伐亦亡。

關注,點贊,評論一下,一起分享思想的跳動。



成功減肥的鄉村教師


蜀漢兵戶,十萬二千,指的是士兵。吏四萬,吏分文武,武佔二萬七千人,佔多數。這就是說將士合計十三萬人。每次出征用一半,也就是精兵六萬五千人加少數民族孟獲那徵調一萬五到二萬人合計八,九萬人。號稱十萬。那就對上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