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子推到底是怎样的人?晋文公为何要大火烧死介子推?

倾、我所有


春秋战国时期,晋献公的妃子骊姬陷害太子申生逼其自杀后,仍然没有放过其他公子,太子的弟弟重耳、夷吾为避祸害流亡到其他国家,流亡期间重耳受尽屈辱,对他忠心耿耿的臣子们一直追随在他的身边,介子推就是其中一位。但不是所有的随从都能够跟随公子重耳吃苦受罪,有一年他们到了卫国时,一个随从竟然偷走了重耳的钱财,这让本来生活就艰辛的重耳更加困窘,并且卫国国君也没有招待公子重耳一行人,于是他们只好继续赶路。

走到五鹿这个,他们看见两个农民在田边吃饭,饥饿的重耳屈尊纡贵,放弃往日的尊严,想去要点吃的,但是农民不但不给还讥讽重耳,给他土块让他吃。重耳和他的手下火冒三丈,面对屈辱想要和农民理论,但是一个叫狐偃的大臣说:“土代表土地,这是百姓给我们带来了土地啊,这是个好兆头啊。”虽然因为狐偃的机智,重耳的心情平复了,但是饥肠辘辘的重耳还是因为久不食肉,极度缺乏营养晕倒了。正在大家不知所措之时,介子推说:“你们好好照顾公子,我去山上挖点野菜,抓只兔子熬点肉汤吧。”说完就进山了。

可是介子推在山里寻觅了一些野菜,却怎么都找不到野兔,任何动物都没有。公子重耳已经太虚弱了,只是这些野菜怎么能充饥呢?万般无奈之下介子推想到了自己,看着自己骨瘦嶙峋的身体,只有大腿上还有一点肉,于是毫不犹豫的拿起刀从腿上割下了一块肉。鲜血如柱,他只能简单包起伤口,忍着疼痛将采摘来的野菜和自己的肉煮成肉汤给重耳喝。喝到汤的重耳逐渐清醒了,大家都问介子推这肉是从哪里弄来的,介子推却一直不说,大家给他喝他也不喝,这时重耳看到了介子推腿上不住的滴血,撩开他的裤子才看到,介子推腿上有一块很深的伤口,重耳立刻明白了,自己喝的肉汤就是介子推割下自己的肉煮的啊,从此以后重耳非常感激介子推的救命之恩。

十九年后,公元前636年,公子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到了晋国做国君,此时已经62岁了,也就是后来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晋文公执政以后,对那些和他一起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甚至是那些曾经偷过晋文公东西的随从都来邀赏,而唯独不见介子推的身影,晋文公这时才想起了对自己有过救命之恩的介子推,他已经辞官回家了。晋文公想要叫介子推来受赏封官,但是却始终不见人来,晋文公一看别人都请不来,他认为是介子推要面子需要国君亲自去请,就带上随从一起去请介子推。

但是到了介子推的家却发现大门紧闭,没有一人,问了邻里才知道,介子推因为不愿意见晋文公已经背着自己的母亲躲避到绵山去了。晋文公并没有放弃,他派军队到绵山搜寻,但是因为山太深,军队也无功而返。正在晋文公苦于寻觅不到介子推的时候,他旁边的一个大臣却出了个馊主意,这个人说:“大王,你何不放火烧山,介子推是个孝子,他肯定会背着母亲下山,我们留下一面山不放火,作为通道,介子推肯定会从这面下来,到时候我们不就正好截住他们。”这真是个糟透了的主意,既愚蠢又恶毒,但是晋文公在毫无头绪的时候竟然采纳了,于是他派部队将绵山三面放火开始烧山。

火种遇到树叶立刻就烧了起来,烈火熊熊直烧到介子推和母亲的茅屋外,看到大火的介子推已经想到了这是晋文公为了逼他下山才放的火,为了母亲的安全介子推背上母亲向山下跑去,但是走到半山腰他却停下了,母亲问他:“你怎么不走了”,他说:“我上山隐居,就是为了不要国君的赏赐,但是现在我下山了,国君肯定会加倍赏赐我,那样的话,我和其他邀功请赏的人有什么区别,所以我不能下山啊。”母亲看着满天的浓烟,叹息道:“你宁可死都不愿意被人轻视啊,我又怎么能拖你的后腿呢。” 说完就一头撞向树上。介子推大喊:“母亲,母亲。”只见母亲已经气绝身亡。看着山下晋军的旗帜,介子推悲伤的呐喊:“重耳,国君,我介子推不能再为国效力了。”说完就背着母亲回到了他们的居住的茅屋旁,只见茅屋已经烧尽了,只剩下旁边一棵大柳树。坐在柳树前,介子推看着满天飞舞的火花,拥抱着母亲的尸体,流着泪看向山下。

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直到火熄灭了,晋文公都没有等来介子推下山,晋文公上山一看,发现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坐在大柳树下已经烧焦了,侍卫在介子推身后的树洞中发现了一片衣襟,上面用鲜血写道: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介子推和母亲安葬在烧焦的柳树下,为纪念介子推将绵山改名为介山,规定每年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只能吃寒食,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介子推他用自己的死让晋文公自省其身,让那些贪图名利的小人无地自容,这种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将气节看得出比生命更重要的精神,是我们这些现代人学习不来的。对于介子推的行为不懂的人会说这是愚蠢至极,懂了的人会说这种风骨令我们肃然起敬。





草夕寸品文史


因为晉文公欲行復國之赏,大会群臣分为一,二,三等,无采地赐地,有采地益封,但介子推也是从亡之人,只㵦班朝贺一次后,讬病居家,甘守清贫以侍奉其老母,晉候大会羣臣论功行赏,不见子推,偶尔忘怀,竟置不问了,鄰人張,见子推无赏,心怀不平,又见國门懸有诏令(倘有遗下功劳未敍许其自言)特地叩子推之门,報此消息,子推笑而不答,老母问之谓子推曰(汝効劳十九年,且曾割股救君,劳苦不小今日何不自言,亦可冀数鍾之粟米,共朝夕之饔,豈不勝於識屨乎)子推(孩儿既无求於君何以见为)老母曰(汝能为廉士,吾豈不能为廉士之母,吾母孑当隐於深山毋溷於市井中也)子推大喜(孩儿素爱锦上,高山深谷,今当归此

鄰人张知之作书懸於朝门,(有龙矫矫,悲夫其所,数蛇从之,周流天下,龙饥乏食,一蛇割肉股,龙迫於淵,安共壤土数蛇入穴,皆有宁宇,一蛇无穴,号於中野

文公覧毕,大驚,文公曰若非汝县书,寡人几忘子推之功,故访求子推,只见峯峦曡曡,草树萋萋,流水潺潺,行云片片,林鸟羣噪,山谷应声,竟不得子推蹝跡,后來问老农说有一汉子负-老妪息於此处,文公命停车於山下使人遍访不得,谓解张曰子推何恨寡人之深耶,吾闻子推甚孝,若举火焚林,必当负母而出,所以山前山后,周圍放火,火烈风猛,延烧数里三日方息,子推終不肯出,母子相抱,死於枯柳之下

軍士寻得骇骨,文公见之,为之流涕命葬于綿山之下,立祠祀之


秋阁一凭栏


“寒食节”据说就是因为晋文公“误烧”介子推,而立的一个纪念介子推的节日。貌似君臣以死相知的背后,我认为介子推和晋文公关系的真相更如古人一句话:大恩如大仇。

在晋文公还只是公子重耳的时候,还是宫廷上演着千年不变的宫斗戏码。老爹晋献公宠爱后妈丽姬,这几个儿子都受到威胁,被迫流亡,史称“丽姬之乱”。

幸好晋文公一直有好名声,身边有几位不离不弃的忠心之人跟随,比如有五个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朋友:赵衰、狐偃、贾佗、先轸、魏犨,还有半路自愿跟随的介子推。

晋文公在外流浪了十九个年头,其中的艰辛,不足为外人道也。所以你总能看到,晋文公一旦有人送金子送美女,就不想走了的事情。最惨的是有一回,行人在卫国,被人偷光资粮,行乞不成,反被农夫戏弄。晋文公几乎要饿昏,介子推于是在山沟里,偷偷割下自己大腿肉,和着野菜,给晋文公煮了一碗肉汤,才活了他的命。晋文公当时大受感动,承诺日后一定会好好报答介子推。

在晋文公终于苦尽甘来,回到晋国,登上国君之位后,封赏了一路追随的所有人,唯独介子推不在受封之列。书中说介子推认为晋文公所以能成国君,是他的天命,与一干追随人等无关。且他耻于像狐偃等人这般,邀功请赏,所以回去做了隐士。

书上记载晋文公当时回国,“时值周室内乱”,“未尽行赏”,便出兵勤王,“是以赏从亡者未至隐者介子推”,我个人比较怀疑这种说法。

谁会忘记跟随自己生死流浪十九年的这五六个人?军务再紧急,国务总要有人打理。就算介子推不讨封,眼下忙忘了。那么其他人去讨封时,晋文公竟也想不到介子推,这不合常理。

我觉得唯一说的过去的解释是:反正介子推有点倔脾气和“清高”,没来主动请赏,晋文公完全可以人为的选择无视。不然你如何面对这个天天在眼前的“救命恩人”呢?你对他好,天下人说:介子推曾割肉侍君,对他怎么样都是应该的,忠诚义士啊!你对他不好,天下人说:晋文公忘恩负义。

所以,如今身在高位的晋文公,没法面对介子推了。 据说介子推写了一篇诗文:“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于中野。”如果介子推真的不在意封官受禄,只想隐退,何不潇洒转身,深藏功与名?而是写这样一篇好像申诉自己受了不公正待遇的诗词?最后还被邻居挂在城头,全世界都知道了:介子推曾为晋文公立下汗马功劳,但其他四人都封妻荫子了,就他留于荒野!晋文公对臣下不义啊!

晋文公会怎么想?你又不找我要赏赐,又写这样酸溜溜的诗文来告知天下,你把我置于何地?所以我想,晋文公此刻是恼怒的。但晋文公情商太高,不仅没暴走,还赶紧做羞愧状,找介子推补上封赏,但此时介子推已跟老母隐居绵山之中。


晋文公求介子推心切,所以烧山三日,想把介子推逼出来。我也只能呵呵了。一个中年男子,还带着自己的老母亲,靠两条腿,你说他能多难找?山中能让老者栖身的地方,恐怕也不会太多,真就这么“心切”?要用烧山这种极端的方式?我是不信的。

估计介子推也不信这是晋文公的“求人若渴”。所以很快的,他背着老母抱着树的尸体被人发现了。 晋文公终于可以“放心的”悲痛万分了。他安葬了介子推,把介子推藏于树洞里的血诗衣襟放好,上题:“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还把一段烧焦的柳木,带回宫中做了一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于是,天下人终于满意了:这个晋文公还是知恩图报的,你看,晋文公还为介子推特地在死祭那日禁火,仅食寒食呢。这也是寒食节的由来。



介子推确实是忠君爱国的典范,他错就错在不懂人心。有些事,能做,不能说。因为当一个人还不起账的时候,只好把债主干掉,才能让自己心里好过。他若真的想明白了大隐,也许就不用连累年迈的老母一起枉死了。


如是史社


介子推被焚是大家熟悉的典故。

介子推是春秋时期晋文公的大臣。曾在晋文公流亡时,为饥饿中的文公割股献食。但文公归国后封赏群臣,却偏偏忘了这个为自己割肉的介子推。介子推心灰意冷,辞官归隐山林。

文公幡然醒悟,于是到山林中求介子推出来受封。但介子推已然被晋文公伤害,不愿接受文公的弥补。文公以烧山逼迫其出山,介子推仍然不出,最终烧死在山中。

怎么评价介子推这个人呢?

1、  忠君。割股奉君,十九年跟随奔波,不离不弃。

2、  清高。看淡荣华富贵,鄙视那些邀功请赏之辈。

3、  情商低。一个人与众不同,很难在朝中与大臣们共处,于是愤然玩消失隐退,还不告诉主公。这个简直是小孩子怄气。

4、  愚昧。火焚绵山前已经心灰意冷,坚持一条道走到黑,酿成焚山惨剧。

何不出来和主公说清楚自己的想法。搭上自己和老母性命,还陷君于不义。

虽然网上可能有些腹黑的想法,但是火焚绵山对文公和介子推都没有任何好处。所以说可能是出这个主意的人心怀叵测,也可能是好心办坏事。

至于晋文公重耳,他成为春秋五霸之后,后来也没干出啥花头来。只能说他是一个只可共患难,不能同富贵的人。

成功之后,介子推对他来说,就是可有可无的一个人。所以介子推对他很失望,也是理所当然的。应该是早就看穿了这个人吧。

不过给我们留下了清明寒食节。也算是无心插柳的结果。



牛魔王的回忆


1、从《史记》记载重耳即将渡河回国的时候,在岸边发生的一件事,也可以品味出,介子推这个人比较清高。原文如下:

文公元年春,秦送重耳至河。咎犯曰:“臣从君周旋天下,过亦多矣。臣犹知之,况於君乎?请从此去矣。”重耳曰:“若反国,所不与子犯共者,河伯视之!”乃投璧河中,以与子犯盟。是时介子推从,在船中,乃笑曰:“天实开公子,而子犯以为己功而要市於君,固足羞也。吾不忍与同位。”

上面这段古文的意思是

看着对岸的晋国,咎犯说:“十九年来,我一直跟随您周游天下,难免犯过很多的错。对于我犯的错,我自己心里明镜似的,何况是您呢?估计您也很清楚。您回到晋国就是国君了,到时候会有很多人为您效劳,也不缺我一个。现在我请求与您就此别过。”重耳看到如此情景,就明白了这不但是咎犯,也是大家的心思,就表态说:“如果我回到晋国即位为国君,绝对不会有负与你,请河伯来作证!”重耳一边说着,还把自己随身佩戴璧玉扔到黄河中,以表示与子犯盟誓。这个时候在随从中有个叫做介子推也在船上,笑道:“上天确实把好运降临到了主公头上,在支持公子兴起。眼看胜利在望,子犯为了将来的利益开始在主公面前卖弄功劳了,真不知道羞耻。我与他为伍都感觉到脸红。”说完就脱离了队伍,单独渡过了黄河。

2、我的观点是,说晋文公不给介子推封赏,是站不住脚的。重耳流亡十九年,从亡者众。如何才能客观、公平地封赏从亡者。晋文公需要即位之后,根据晋国的实际情况,花费一定时间的考虑。从《史记》的记载,我们可以了解到晋文公对封赏从亡者这件事,很慎重,而且有自己的处理原则。所以本人认为,不是晋文公不封赏介子推,而是还没来得及,再者即使封赏也要一批批的吧。最重要的是晋文公离开晋国已经十九年了,刚刚即位有很多的事情等着他处理。

大家可以参考《史记》的两段记载:

(1)文公修政,施惠百姓。赏从亡者及功臣,大者封邑,小者尊爵。未尽行赏,周襄王以弟带难出居郑地,来告急晋。晋初定,欲发兵,恐他乱起,是以赏从亡未至隐者介子推。

(2)从亡贱臣壶叔曰:“君三行赏,赏不及臣,敢请罪。”文公报曰:“夫导我以仁义,防我以德惠,此受上赏。辅我以行,卒以成立,此受次赏。矢石之难,汗马之劳,此复受次赏。若以力事我而无补吾缺者,此复受次赏。三赏之后,故且及子。”晋人闻之,皆说。

上述古文(2)的意思是,晋文公能够客观公正处理恩怨情仇得到晋国上下一致赞许。跟随晋文公一起流亡的并都是栋梁之才,其中有一个叫壶叔的人就被视为无能之辈。他看到晋文公一一封赏了随从,却迟迟没有自己,很是着急,心里想,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吧,就托人去找晋文公。他说:“君上封赏功臣都进行了三轮了,怎么还没轮到我呢?是不是我有什么罪过错,让国君不满意?”晋文公给他的回信说:“以仁义教导我,用道德规劝我,这应受到上等赏赐。以行动来支持我,让我获得成功,应受到次等赏赐。危难时刻,给我立下汗马功劳,这应受到再次等赏赐。除了以上情况,仅仅鞍前马后侍奉我,而没有弥补我的过失,这也应受到再次等赏赐。等以上三次封赏完了,才会轮到你。”晋国人听到晋文公的话,为能拥戴这样英明的君主感到高兴。

3、从《史记》记载重耳即将渡河回国的时候,在岸边发生的一件事,也可以品味出,介子推这个人比较清高。原文如下:

文公元年春,秦送重耳至河。咎犯曰:“臣从君周旋天下,过亦多矣。臣犹知之,况於君乎?请从此去矣。”重耳曰:“若反国,所不与子犯共者,河伯视之!”乃投璧河中,以与子犯盟。是时介子推从,在船中,乃笑曰:“天实开公子,而子犯以为己功而要市於君,固足羞也。吾不忍与同位。”

结合上面《史记》的记载,再加上《纲鉴易知录》的记载,我们可以想见,还没等晋文公封赏,介子推自己就躲到深山里去了。原文如下:

初,文公出奔,十九年而后反国。尝馁于曹,介子推割股以食之。及归,赏从亡者狐偃、赵衰、颠颉、魏犨而不及子推。子推之从者悬书宫门....。使人求之不得,隐绵上山中。焚其山,子推死焉。

这段古文说的意思是,当初,晋文公流落到曹国,曹共公对他无礼,他就离开了曹国,途中介子推曾经割下自己的肉给饥饿的晋文公吃,救了晋文公。介子推的随从们为他打抱不平,就在宫门口挂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龙想上天,需五条蛇辅佐。龙已深入云霄,四条蛇各自进了自己的殿堂,只有一条蛇独自悲怨,最终没有找到自己的去处。”用来提醒晋文公不要忘了还有没得到封赏的功臣介子推。晋文公出宫时,看见了这几句话,立即就说:“这一定指的是介子推。是我错了。我正为周王室告急之事担忧,还没来得及考虑如何封赏他的功劳。”于是,晋文公就派人去找介子推,但介子推已经离开了大家的视线。最终晋文公还是打听到了介子推的藏身之处,他在绵上山。但是他搜遍了绵上山也没有找到介子推。为了逼介子推尽快现身,晋文公下令火烧绵上山,才知道介子推已经去世了。

根据这段话的描写,本人观点认为:

第一,不是晋文公不封赏介子推,而是政务繁忙,还没来得及封赏;

第二,是介子推自己躲到绵上山里去了;

第三,晋文公派人到山里去找介子推,没找到,才放火烧山,很有可能在晋文公烧山的时候介子推已经去世了。


历史倪说


这几天很火电视剧《重耳传奇》又是把重耳,介之推等人再次的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了。这一部电视剧虽然说有很多和历史上有出入,但是总体来说还算是不错的。展现了两千多年前春秋霸主重耳的一生。而介之推可以说是重耳最忠心的人了。

介之推其实在重耳流亡之前的记载是非常少的,至于什么时候跟着重耳的也是很难考证了,历史上只是记载从晋国骊姬之乱之后重耳流亡在外,当时介之推就是一直跟随重耳,所以说在重耳流亡之前介之推已经是跟着重耳了。

重耳一直在外流亡十九年,而介之推也是一心一意的跟随重耳,当时重耳流亡在外的时候没有吃的,差点饿死了,介之推就割下了腿上的肉煮了给重耳吃,当时重耳也是发誓要报答介之推的。介之推割肉给重耳从这件事就看出了介之推的忠心。

后来重耳回国就是晋文公,春秋第二位霸主,也是重耳开启了晋国的百年霸业。重耳回国之后自然是要大封跟随他流亡的人的,但是介之推却是一直推辞不受,最后也是隐居起来了。据说是隐居在绵山,当重耳知道之后就亲自去绵山请介之推出来,但是绵山太大了,重耳没有办法找到介之推就听信了身边的人的话,放火烧山逼介之推出来,结果介之推还是没有出来,最后大火烧了几天几夜才熄灭。最后发现介之推还有他的母亲被烧死在了一棵柳树下。当时重耳就把一段柳树枝拿回去做成了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这个也就是足下一词的由来。重耳也是把绵山改为了介山,而且还立庙祭祀介之推,据说寒食节就是因为这样而来的,寒食节不能生火,只能吃一些生冷的食物,而且还要在门上插柳树枝

介之推的忠心也是历朝历代被推崇的,比如宋朝的时候宋真宗诏封介子推为洁惠侯。


中国历史研究所


介子推是个很忠厚的人,是个心高气傲的人,也是贡献了我们寒食节(清明节)这个重要节日的人,他的对晋文公的忠心永远值得我们缅怀!

晋文公为什么要烧死介子推呢,是介子推不愿意自己扯下面子去向晋文公求封赏,但是有人告诉了晋文公,晋文公就派人去找介子推,介子推带着老母亲上山了!晋文公就带着人去到山下找介子推,结果搜山没找到,就有个人出了个馊主意,说放火烧山,把介子推和他母亲逼下山来!结果没有把心高气傲的介子推逼下山,结果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烧死了!

那么晋文公为什么会忘记封赏介子推呢?

介子推在跟随晋文公流浪的岁月里不是核心人员,存在感不强,真正的核心人员是晋文公的舅舅狐偃和晋文公的老师赵衰,还有文武全才的先臻,武力超强的魏犨和晋文公的另一个舅舅狐毛,还有外交官贾佗!而介子推主要是负责能力不是很强,主要是服侍晋文公和他的团队的!所以就存在感没有那么强!

流浪中有个故事就是介子割自己的大腿上的肉救活众人的故事,有一次快饿死了,介子推就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煮了汤,救了重耳和重耳的其他的兄弟!

由于除了这次之外长期以来介子推的存在感就没有那么强了,就造成了晋文公忘记了封赏介子推!

在烧死了介子推和他的母亲之后:

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就把这座说山的名字改做介山,这一天就叫寒食节,不得烧火,以此纪念介子推!让人们永远记住介子推的忠心,和介子推的故事!

后来因为寒食节和清明节重合了又叫清明节,就不叫寒食节了!但是寒食节在古代是极为重要的一个节日!其实现在清明节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