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軍何能橫掃東北 擊潰闖王 消滅南明,滿洲炮兵部隊立下赫赫戰功

清軍何能橫掃東北 擊潰闖王 消滅南明,滿洲炮兵部隊立下赫赫戰功

故宮內陳列的清軍紅衣大炮

清軍何能橫掃東北 擊潰闖王 消滅南明,滿洲炮兵部隊立下赫赫戰功

明清戰役中火炮力量日益重要

清軍何能橫掃東北 擊潰闖王 消滅南明,滿洲炮兵部隊立下赫赫戰功

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畫像

明末清初,發跡於白山黑水的滿洲八旗(大清前身)快速崛起,並在短短數十年間,先後擊敗裝備精良火器部隊的大明官軍、驍勇善戰的李自成等農民起義軍。

然而,令人困惑不解的問題也隨之出現了。在不少人的印象中,滿洲八旗只是手握原始刀槍的冷兵器、善於騎射罷了,其又是如何出人意外地實現 “一統江山、定鼎中原”這一宏圖大業呢?

是明軍戰鬥力不行嗎?要知道在薊遼督師袁崇煥率領下,“關寧鐵騎”曾屢屢重創滿洲八旗精兵,甚至“寧遠大捷”中一炮還差點要了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的老命!是李自成、張獻忠農民軍的戰鬥力衰退了嗎?要知道李自成曾在與明軍將領孫傳庭的鏖戰中擊敗大名鼎鼎、堪稱世界上首支成建制火器部隊的“大明神機營”。

原來,在與明軍的多次交戰教訓中,滿洲八旗統帥努爾哈赤、皇太極,深知對手火炮的巨大威力,他們“以明為師”,積極引進,革新兵器,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大量製造西洋火炮並裝備軍隊,組建了一支專門的炮隊 ——滿洲炮兵部隊

正是因為有這樣的一支極富傳奇色彩、屢立戰功的滿洲炮兵部隊的誕生與存在,積極發揮當時堪稱最犀利、最精良武器(紅衣大炮)的非凡作用,配合能征善戰,騎射出眾的滿蒙鐵騎,使得清軍(後金)大大逆轉了武器裝備落後的劣勢困局,不僅快速橫掃東北,而且在短短數年間,先後擊潰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軍;消滅了南明殘餘抵抗力量,書寫了一段十七世紀令人歎為觀止的火炮傳奇。

清軍何能橫掃東北 擊潰闖王 消滅南明,滿洲炮兵部隊立下赫赫戰功

兇猛剽悍的八旗鐵騎

清軍何能橫掃東北 擊潰闖王 消滅南明,滿洲炮兵部隊立下赫赫戰功

滿洲炮隊

第一部、古代火炮的發展由來

作為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火藥自7世紀被髮明之後,由於其威力巨大,殺傷驚人,很快就被人們應用在戰爭中。譬如將火藥包用拋石機發射出去,就是原始火炮的最早雛形。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不可一世的剽悍金兵南下圍攻宋都汴京城,統帥李綱在守城時就用“霹靂炮”(據考證為器械拋射火藥包的方法)擊退了兇猛敵兵。

十三世紀,蒙古軍隊從金人和宋人那裡學會了使用和製作火器的技術。1274年,元軍大舉渡江進攻南宋時,曾使用過一種可以燃放的火炮(《新元史・伯顏傳》又《張君佐傳》)。

1287年,大元王朝平定乃顏叛亂時,使用過火力更強的炮(《元史・李庭傳》)。 近年來,在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旗發現的銅銃上鑄有八思巴文“大德二年(1298年)”銘記,應為目前世界上可以確認的最早的一門銅火炮。

15世紀中葉開始,歐洲的火炮製造技術得以迅速發展,歐洲火器也傳入中國,影響較大的有佛郎機鋶,鳥銃和紅夷炮。

紅夷炮於明末引入國內。天啟元年(1621年)、二年(1622年)明朝先後從澳門葡萄牙人手中購進新型大炮。這種紅夷大炮是葡萄牙人仿製荷蘭大炮而成,它射程遠,命中率高,殺傷力大,附有瞄準器,配有炮車,重型的自重可達2500千克,施放實心鐵彈。明政府引進這種大炮後,積極模仿製造,以配備給邊防部隊。

當時明與後金(清)都大力仿造這種火炮,因清人諱“夷”,改稱“紅衣炮”、抑或是“紅衣大炮”。

清軍何能橫掃東北 擊潰闖王 消滅南明,滿洲炮兵部隊立下赫赫戰功

用拋石機發射火藥包

清軍何能橫掃東北 擊潰闖王 消滅南明,滿洲炮兵部隊立下赫赫戰功

北宋東京保衛戰

清軍何能橫掃東北 擊潰闖王 消滅南明,滿洲炮兵部隊立下赫赫戰功

十五世紀的歐洲火炮

清軍何能橫掃東北 擊潰闖王 消滅南明,滿洲炮兵部隊立下赫赫戰功

明軍火炮

清軍何能橫掃東北 擊潰闖王 消滅南明,滿洲炮兵部隊立下赫赫戰功

澳門城牆上的火炮

第二部、努爾哈赤、皇太極“以明為師”,積極引進火炮製造技術,革新軍備

一生戎馬生涯長達44年的後金女真首領努爾哈赤,乃是一位高瞻遠矚、注重兵器革新的傑出軍事家。

努爾哈赤在與明軍交戰中,多次遭遇明軍火力阻擊,深知火器的厲害,欲破城壘“非炮不克”。

努爾哈赤除及時將繳獲明軍的大批槍炮彈藥武裝八旗外,還命令歸順的漢軍官兵“準備”一定數量的火炮,以加強攻堅力量,並演練出新式戰法。據徐光啟《略陳臺銃事宜並申愚見疏》記載,努爾哈赤攻城時,先用大型火銃在百步外專打城牆,然後再乘機用雲梯等攻城器械進行攻擊。而野戰時總會部署大大小小各種火器為先鋒,陣型整齊的衝過來,沒有必中的把握就不發射。

而寧遠大敗,則讓(清太宗)皇太極痛定思痛,組建了成規模、成建制的滿洲炮隊。

明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努爾哈赤親率精銳鐵騎六萬人圍攻明之邊衛重鎮寧遠,調兵遣將,來勢洶洶,志在必得。

然而,明軍守將袁崇煥用紅夷大炮密集轟擊八旗騎兵,輔以飛火球、火藥罐等,“炮過處,打死北騎無算”(《袁崇煥傳》)。後金軍被迫潰退,努爾哈赤本人也在戰役中負傷,不久即鬱悶而終。

第二年(1627)年,繼任者皇太極以打著復仇殺敵的旗號,親率八旗大軍再攻寧遠和錦州,但亦因無法抵禦明軍的猛烈炮火而鎩羽敗歸。

清軍何能橫掃東北 擊潰闖王 消滅南明,滿洲炮兵部隊立下赫赫戰功

寧遠之戰

清軍何能橫掃東北 擊潰闖王 消滅南明,滿洲炮兵部隊立下赫赫戰功

寧遠之戰示意圖

清軍何能橫掃東北 擊潰闖王 消滅南明,滿洲炮兵部隊立下赫赫戰功

明軍在發射火器炮彈

清軍何能橫掃東北 擊潰闖王 消滅南明,滿洲炮兵部隊立下赫赫戰功

清太宗皇太極畫像

清軍何能橫掃東北 擊潰闖王 消滅南明,滿洲炮兵部隊立下赫赫戰功

一代名將袁崇煥畫像

慘痛的戰爭教訓,讓皇太極等清軍將領不由得認真反思感悟:自己的失利,主要是由於武器不如人,明軍“倚仗大炮,死守城池,以圖倖免,除此無他計耳”。他還深刻地認識到,如不能在火炮技術上取得突破性進展,那麼許多明朝的關山要塞根部無法逾越,更不要說實現入主中原的宏圖霸業了。

皇太極痛定思痛,下決心仿製紅夷大炮及諸式槍炮(由於滿人諱用“夷”字,其文件多改稱“紅衣大炮”)。

據《清太宗實錄》等史料查考,皇太極是在敗歸之後便立即著手仿製火炮的,因為後金國最早使用炮隊作戰是在明崇禎二年(公元1630年),翌年即正式宣佈製成重型大炮。因為從集匠、備料、治煉、做模、鑄炮、制彈、訓練施放技術等,起碼要用兩三年的時間。

從天聰元年寧錦敗歸到天聰七年,是後金在軍隊裝備上至為關鍵性的轉型期,即從火力對比上的劣勢轉變為相對優勢,從戰略戰役上的被動地位轉變為相對主動。從天聰二年、三年開始造炮,四年、五年開始用炮,到七年便組成相當規模的炮隊,並以之作為八旗兵主力之一。

史載:

(天聰五年正月壬午)造紅衣大炮成,鐫曰:天祐助威大將軍。天聰五年孟春吉日造。督造官:總兵官額駙佟養性。監造官:遊擊丁啟明。備禦:祝世蔭。鑄匠:王天相、竇守位。鐵匠:劉計平。先是,我國未備火器,造炮自此始(《清太宗實錄》)。

在短短數年之間,皇太極通過引進技術和人才以仿造火器,收繳敵炮和大膽使用敵方炮兵的辦法,已經卓有成效地將八旗部隊的裝備水平和作戰能力大大提省。到明崇禎六年(公元1633年)十月,他在瀋陽大閱部隊,已經能夠在八旗軍伍之前,“設紅衣炮三十位及各種大小炮隊伍”,並且命令炮軍“聲炮對戰”,以此作為演習的重要內容之一。

當時的滿洲八旗均已輕重炮俱備,可以初步實行騎、步、弓、槍、炮兵協同作戰。

以滿洲炮兵支持八旗鐵騎,組成新的陣法和進攻序列,可謂是皇太極戰爭實踐中提煉出來的新的指揮構想。“八旗士卒齊列炮衝擊,俟炮將盡,八旗蒙古兵進攻” (《清太宗實錄》)。

雙方軍力的快速逆轉,使得風雨飄搖的大明王朝,在東北戰場上,只能依賴西洋火炮苟延殘喘,勉強抵禦滿洲的蠶食和侵擾。然而頗具諷刺意味的是,滿洲人迅速從大明的降兵降將中掌握了火炮技術,組建了炮兵部隊。連當時為明朝輸入火炮技術的西洋傳教士湯若望也為之驚呼道:

“我之奇技,悉為彼有!”

從十六世紀末到十七世紀60年代的六十餘年間,後金及清軍已由使用傳統刀劍等冷兵器,發展成為一支配備較大殺傷力的火炮與槍支等熱兵器的混合兵種,成為岌岌可危大明王朝的催命剋星與起義農民軍的征戰勁敵。

清軍何能橫掃東北 擊潰闖王 消滅南明,滿洲炮兵部隊立下赫赫戰功

湯若望畫像

清軍何能橫掃東北 擊潰闖王 消滅南明,滿洲炮兵部隊立下赫赫戰功

城牆上的古代鐵炮

清軍何能橫掃東北 擊潰闖王 消滅南明,滿洲炮兵部隊立下赫赫戰功

明清鐵炮

第三部、火炮鐵蹄,橫掃東北,征服中原,消滅南明,統一全境

明崇禎六年(公元1633年)之後,後金(清)的八旗鐵騎多次在紅衣大炮的轟鳴聲中,攻城略地,所向披靡。

據清宮檔案記載,在清將領的奏疏和皇太極的諭旨中,都前所未有著重提到了“紅衣大炮”為代表的火炮作戰問題,並將其放在重要的戰力和裝備的位置之上。

從明崇禎十二年(公元1639年)開始的一系列攻明戰爭中,清軍都充分部署和使用了炮兵,甚至掌握了一些體現近代炮兵的戰術要領、指揮技巧。

譬如,清軍將領知道可以攜火炮的巨大威力“不戰迫降”;明白集中炮火攻擊對方的城防要害;懂得在炮兵作戰取得絕對把握時,才使用步兵登城……

公元1641年五月至1642年四月,八旗清軍在滿洲炮隊的強大火力掩護下,先後組織了攻克塔山、杏山、松山、錦州四大戰役,殲滅明軍13萬人,生擒大明總督洪承疇、巡撫邱民仰及轄下總兵曹變蛟、王廷臣等十餘人;再次迫降祖大壽;擊潰吳三桂等號稱六總兵的援軍,取得了空前的重大勝利,形成了對明帝國作戰的摧枯拉朽之勢。

在各戰役中,清軍前敵將帥濟爾哈朗、多爾袞、豪格、阿達禮、多鐸等都一再奏報使用炮兵得手的情況。

(崇德六年五月)以紅衣炮攻錦州(《清史稿》卷3太宗本紀二》)。

(崇徳七年四月十ニ日)以用紅衣炮攻明塔山城捷音,內秘書院學士額色黑奏報聖汗曰:“和碩鄭親王、多羅睿親王、肅郡王,欽遵上諭,率右翼將士及兩翼巴雅喇官兵、漢軍將士,載火器至塔山城西,列紅衣炮,初八日始發炮,至初九日午時,城崩二十餘丈,我兵由崩處登城。”

在包圍了杏山城,尚未發動總攻擊時,皇太極又親自下諭給前線將帥,具體指示,應選擇什麼時機使用炮擊,又應如何進行炮擊,炮、步兵如何配合:

將此敕諭曉示城內(接,指皇太極諭杏山官屬兵丁招降敕諭),再以善言招撫之,來降則已,否則聽在彼諸王,相機而行。若城可擊,用紅衣炮擊之,倘一舉炮,彼即歸順,不得加害。舉炮時,不可擊城上女牆,當擊城之中間,俟十分頹壞,方令我兵登進,其小有破壞處,母妄令登進。

在清軍史無前例、兇猛凌厲炮火攻擊之下,關外守城明軍紛紛繳械投降,而明軍配備的大量火器、槍炮彈藥轉瞬間也成了清軍的戰利品和囊中之物。

下為濟爾哈朗、多爾袞等人向皇太極奏報的兩份俘獲物品清單:

塔山之役,計繳獲“紅衣炮子八十發,將軍炮二百九十五發,把子總地子二千發,小炮鳥槍子彈九金斗,大紅衣炮一位,發貢炮二位,大小將軍炮四百九位,佛朗機炮三十七位,把子總三位,三眼槍十一位,單眼槍四杆,大小炮四百六十五位,火藥一窖又一百瓶,硝磺五十筐,火藥壇六個”。

杏山一役,計繳獲“紅衣炮二位,大將軍炮六位,二等將軍地一百二十二位,行營炮一百八十二位,佛朗機炮六十五位,班綽嘴炮三位,三眼槍三百九十杆,單眼槍八十三杆,火藥三萬八千五百斤,硝一萬斤,黃藥三千斤,紅衣炮子五百三十發,將軍炮子三百發,子彈一石四斤斗,彈鉛五千五百斤”。

大量品種齊全、裝備充足的明軍槍炮彈藥幾乎未發揮作用,就成為清軍反受攻擊的利器,這不僅折射出明軍戰略指揮的一系列重大失誤和軍政的腐朽腐敗,而且也使明清對峙優劣之勢相當明朗,清軍入關已是定局,大明王朝的覆亡已是厄運難逃,時間問題。

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明清對峙形勢出現前所未有之大變局。

一方面,李自成的義軍攻陷北京,大順政權建立,另一方面明崇禎皇帝煤山自縊,大明中央政權宣告滅亡。清朝統治集團抓住這一千載難逢的有利時機,令多爾袞以最快速度進逼關內。

恰逢此時,明平西伯、三海關總兵吳三桂哀求清軍發兵共同鎮壓農民軍,以報“衝冠一怒為紅顏”的“國仇家恨”。

清軍前鋒統帥多爾袞得書大喜,當日發佈命令,“命漢軍齎紅衣炮,進發山海關大路”。四月二十四日,清、吳聯軍在山海關擊潰農民軍二十餘萬,多爾袞向順治帝奏報“臣仰借上天眷佑,皇上洪福,親率大軍,與吳三桂總兵馬、步紅衣炮直搗燕京”。

清軍大舉入關後,在真定、潞安、太原、西安、揚州、淮安、大同、南昌等重大戰役中,滿洲炮兵的紅衣大炮,幾乎都發揮了炮兵配合作戰的作用,甚至在一些戰役中,發揮了主要的作用。

清軍何能橫掃東北 擊潰闖王 消滅南明,滿洲炮兵部隊立下赫赫戰功

北京景山

清軍何能橫掃東北 擊潰闖王 消滅南明,滿洲炮兵部隊立下赫赫戰功

李自成塑像

清軍何能橫掃東北 擊潰闖王 消滅南明,滿洲炮兵部隊立下赫赫戰功

山海關

清軍何能橫掃東北 擊潰闖王 消滅南明,滿洲炮兵部隊立下赫赫戰功

張獻忠的“永昌大元帥印”

換言之,八旗鐵騎在紅衣大炮的有力助攻之下,對農民義軍和南明殘餘勢力進行了迅速有效的平息鎮壓。

例如1644年10月,在進攻太原城時,據前線固山真葉臣的戰報:“臣等前往太原府,太原府陳有福統轄流賊佔之八府,我軍至後,派員招降,然賊不從,遂以紅衣炮攻之,於十月初三日破之。城上賊兵,皆被我登城兵一殺而盡……太原府五州二十縣皆降”(《清初內國史院滿文檔案譯編·天聰朝、崇德朝》)。

1644年底,豫親王多鐸親率大軍進逼潼關,闖王李自成的主力在此堅守,多鐸遂於距潼關二十里處立營,等候援軍大炮,從順治元年年底直等到順治二年元月初九日,清軍紅衣炮至,“本日炮攻潼關”(《清史編年》卷一)。正因多鐸穩紮穩打,不作浪戰,堅持等到紅衣大炮運到前線,才發動攻擊,因此一舉攻佔潼關重鎮,迫使李自成還兵西安。

在對付南明的抵抗方面,清軍亦挾大炮以進軍,參用炮火以取勝,特別在江南水域,滿洲騎兵難以馳騁追殺,滿洲炮隊的紅衣大炮的威力日益顯現。

順治二年(1645)三月二日,清大軍包圍揚州,抗清名將史可法拒降死守,清軍圍而不攻,原因就是“大炮未至”,清軍足足等了四天,把紅衣炮從泗州運抵揚州城下。三月二十四日,清軍開始試炮,炮彈“飛至郡堂,彈重十斤四兩,滿城惶悚”,結果,一天後,揚州城遂失守。史可法殉難,揚州城被屠城(《明季稗史初編》)。

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元月二十七日,江西提督金聲桓、副將王得仁金在南昌舉兵叛清,擒殺清的巡撫、巡按等多人,引起清廷極大震動。

多爾袞決定以武力剿平,經過雙方一年多的拉鋸戰鬥,不分勝負。清將譚泰奏請增撥大炮,得到多爾袞准奏。到順治六年元月十九日,紅衣大炮運達,清軍急攻南昌。本日午時城破,金聲桓自投於城之東湖,王得仁突圍被擒殺,其餘各將或巷戰死,或被俘不屈死(《清史編年》卷一)。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清軍入關後,之所以能迅速擊潰農民起義軍,消滅南明抵抗力量,締造大清王朝,無疑是伴隨著紅衣大炮的轟鳴聲中實現的。從某種程度上講,逐鹿中原,實現大統,一路攻城拔寨、所向披靡的滿洲炮兵部隊功不可沒。

清軍何能橫掃東北 擊潰闖王 消滅南明,滿洲炮兵部隊立下赫赫戰功

清代紅衣大炮

清軍何能橫掃東北 擊潰闖王 消滅南明,滿洲炮兵部隊立下赫赫戰功

關城上的紅衣大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