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二战日本不南下而是配合德国攻打苏联,二战的结果是否改变?

云淡天高163191643


1941年日本做出了一件十分疯狂的事情,偷袭美国珍珠港,开始正式南下作战,有人说是因为日本的这一错误决定才导致二战轴心国失败的,那么事实是不是如此呢?听小编娓娓道来。


提起二战这段历史我们都知道,当时的日本并没有选择和自己的轴心国伙伴一起联合起来攻打苏联,而是选择了南下。最终本来略显优势的德国,没有得到日本的帮助,而对战的苏联则得到了美国和英国的帮助,使得德国腹背受敌,从而造成了惨败。

当时的日本和德国都属于轴心国,交往也比较密切,日本在二战初期也与苏联红军交过手,虽然失败了,但凭借日本二战初期的军事实力仍可以与苏联一战,一旦夹击苏联成功,日德在西伯利亚成功会师,二战的历史真的可能被改写。那么,当时的日本为什么一定要南下呢?这其中又有什么缘由呢?

日本向来都是一个野心很大的国家,当时的南下的决定也一定是日本军方思熟虑之后作出的决定。这也是最符合当时日本国情的选择,首先在战争初期,日本的军事实力和野心没有达到疯狂的程度,在苏联面前还显得很弱小,在诺门罕战役之后便与苏军处于长期对峙状态。当时德国也没有和苏联撕破脸,还有着《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限制,也就不存在日德夹击苏联的可能性。



到了战争中期,日本的主力部队长期陷在中国战场的泥潭中,对中国真的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才是日本最主要的战场,日本在中国投入大量的精力,寄希望于一举击溃中国军队,计划失败后打乱了日本后面的侵略节奏。

其次,虽说日本德国是法兰斯轴心国,但是无利益不朋友,他们的结盟全都是建立在利益上的,并没有和德国交心。在诺门坎事件中,德国人已经和苏联签订过条约,所以很大程度上日本是对德国有着极度的不信任,所以即使在二战的后期,德国不断地向日本进行怂恿,但是日本始终无动于衷。日本人在掂量自身的利益的同时,当然不希望再增加苏联这个敌人。于是也就很好的避免了参与这场战争。

同时战争后期日本的很多资源已经严重不足,所以急需南下来扩充自己的资源,这样日本已经没有精力来继续攻打苏联了,所以,这也是为了自身的强大做物质储蓄,如果真的放弃南下而是联合德国,恐怕自身都难保,而且除了降低自身的价值以外并不会对总体大局产生显著影响。


综上所述,我认为二战的结果被改写的几率不大。日本毕竟是一个军国主义思想十分浓重的国家。他们没有长远的战略思想而只顾短期的利益,所以说注定还是没有走长远,不过当时南下选择也毕竟是一条正确的道路。从长远来说,无论南下或者是北上,如果没有一套严谨细致的军事战略和大局观,是注定会造成最终的失败的。

<strong>


邓海春


日本如果北上进攻苏联,二战的结果也不会改变。

1941年6月德国发起对苏联的攻击,同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新的阶段。网上流传一种说法,有人认为日本当时应该配合德国进攻苏联,但日本却去进攻美国,反而拖累了德国,因此日本是猪队友。这种说法其实是毫无根据的,从日本当时的处境来看,南下是它的必然选择。如果纯假设的话,日本选择北上,最终结局也不会更好,有可能会更惨。

一、日本南下是必然选择

1941年6月,日本得到德国进攻苏联的消息后,非常震惊。就在1940年的时候,日本刚刚选择跟德国和意大利结盟,共同对付美国。当时德国外交部的计划是拉拢苏联,建立一个大陆同盟。日本外相松冈洋右对这个计划也很热衷。既然之前已经决定要与美国为敌,那么最好就是能够跟苏联结盟。准确来说,日本得知巴巴罗萨行动时,感觉又一次被希特勒骗了。为什么说又呢?之前日本跟德国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的时候,说好一起对付苏联的,结果1939年德国跟苏联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日本当时就觉得德国背叛了自己。正因为这样,日本才产生了跟苏联缓和关系,转而对付美国的想法。结果1940年,日本选择跟德国、意大利签订了《三国同盟条约》,也就彻底得罪了美国,遭到美国的废铁禁运。现在德国进攻苏联,那么日本该怎么办?


一直主张建立大陆同盟共同对付美国的松冈洋右这会儿变成了北进派,他叫嚣着要乘机对苏联发起致命一击。经过一番严肃讨论之后,最终没人鸟松冈洋右。诺门罕战役的教训让日本陆军在苏联问题上变得很谨慎,况且从现实层面来说,苏军数量比东北的日军多,日军需要时间集结。相比北方的苏军,南洋的英美实力显得弱多了。海军一直坚持南下作战,去年才定下的方案,海军已经在准备中了,怎么能说改就改呢。南下的既定方案没有改变,松冈洋右只好辞职。

经过联席会议和御前会议的讨论,日本最终决定对美开战。他们的理由是,跟美国终有一战,虽然胜利的几率不大,但是越晚开战,获胜的机会越小,而1941年下半年是最好的时机。当时日本首相东条英机在御前会议上说,跟美国妥协是不可能的,因为美国要求日本退出中国,那就意味着几十万将士的血白流了。只能尽早开战,虽然可能会战败,但是要是再等下去的话,不出两年,油料就会耗光,而美国在南洋的防务会增强,另外中国战场也将无法维持。

说白了,日本南下,就是因为日本所需要的石油等战略物资控制在美国手里。南下,可以抢占石油产地,然后日本还有机会跟美国打。

二、北上的结果

如果日本真的选择北上,以当时的情况,日本恐怕会败得更早一点。

前面说了,促使日本对美国开战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资源。日本发起对中国的全面进攻之后,依然能够从美国那里获得所需要的废铁、石油等战略物资。1940年5月,德国发起西线攻势。而美国的态度开始变化,不但开始了对英国援助,对日本也逐渐强硬。德意日三国同盟成立之后,美国立即采用禁运废铁的方式回应日本。1941年7月,日军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南部,美国的回应就是石油禁运。另外,德国发起对苏联的进攻后,美国很快就宣布租借法案的范围扩大到苏联。也就是说,如果日本北上进攻苏联,而不是进军印度支那南部,日本同样会遭到石油禁运。而日本进攻的苏联远东地区,那时候并没有高产量的石油。日本用有限的库存资源去进攻一个无用之地,怎么看都不划算哪。

苏联对日本一直有防范,在远东地区保持着强大的兵力。诺门罕战役中,苏军的战斗力已经让日军领教过了。德军虽然在进攻苏联,但是远东地区的军队并没有受到影响。日军在远东苏联红军面前,会有什么遭遇呢?就算日本能打赢远东苏联红军,占领了远东地区,德军也能够占领高加索地区,获得产油区。但对日本来说,高加索产油区太遥远了,远水解不了近渴。而日本投入有限资源去进攻苏联,美国必然会对其石油禁运,日本的飞机、军舰、坦克将很快无油可用,成为一堆废铁。也就是说,海军还没发挥作用,就玩完儿了。日本海军恐怕会心有不甘。

而美国的石油禁运,必然引起日本的反弹情绪,日本即使打败了苏联,也依然会去攻击美国。但是日本在进攻苏联时消耗了大量力量,而美国在太平洋的力量得到了加强。到时候,美国以逸待劳,要收拾日本,恐怕会更加轻松。另外,更可能出现的情况是,美国对苏联提供援助,日本短时间无法击败苏联,陷入消耗战,变成了另一个中国战场,日本会因此死得更快一些。


我是迷蝶梦,以上为个人浅见,如果你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哟。


迷蝶梦文史社


其实二战的很多历史走向,都跟石油牵扯到了必然关系。

日本这个小岛国除了他们在清末时期夺下的库页岛之外,他们国内是不生产石油的。

而虽然库页岛能产出一些石油,但是这些微薄的石油产量是根本不足以供应他们使用的,于是他们就选择了和美国交易,购买补充了大量的石油。



在日本展开侵华战争后,他们第一阶段占领下了东北,然后第二阶段开始对我们全国展开了侵略战争。

刚占领东北的时候,他们是没有遭遇到什么困难的,当时他们可以通过国际贸易获得资源,也可以从东北当地富饶的环境中获取资源,几乎是顺风顺水的。

但是在他们展开全面战争后,他们的资源却渐渐吃紧了起来。

1941年,美国选择封锁了和日本之间的各方面交易,在美国的一系列的手段下,日本人开始为资源忧愁了起来,其中最让他们忧愁的就是石油。

日本选择南进以及挑衅美国

那个时候,库页岛的石油产量薄弱、我们国内又没有发现任何石油矿藏的情况下,日本就选择了扩大战线来解决石油烦恼。

接下来,他们选择了距离自己路途最近、最容易夺取、石油资源最丰富的地区,这个地区就是当时英国人、荷兰人控制下的东南亚。

他们接下来组建了一支南方军,级别等同于驻扎东北的关东军以及入侵我们本土的中国派遣军,对东南亚展开了南进军事行动。


为此,他们后来甚至不惜袭击美国珍珠港海军军事基地,以保障自己能在不受美国海军干扰的情况下从东南亚运回石油。

诺门坎战役不是日本放弃攻打苏联的主要原因

很多人觉得日本当时没有选择北进苏联,是因为他们目光短浅、不顾大局。

我觉得这种说法是非常不理智的,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南进相比于北进是日本人当时最好的选择。

日本没有选择攻打苏联,最主要的原因并不一定是他们在诺门坎战役中遭遇的挫败有多么巨大。


从当时的状况来说,美国是一点都不比苏联弱小的,日本为了东南亚的石油都能轻易对美国爆发战局,又怎么可能会因为诺门坎战役的一点点失败而放弃他们的大局呢?

诺门坎战役的真实状况并不是如同我们想象中那样一面倒的,在诺门坎战役中,苏联动用了远超日本许多倍的弹药,但与此同时,他们在面对日本悍不畏死的陆军时,死伤人数却要比日本的死伤人数多上了不少。

苏联当时是获得了胜利,但结果却是惨胜的。

按照日本当时军国主义下那种狂热不要命的态度,如果有必要的话,他们是不会因为这次挫败而退缩的。

日本放弃攻打苏联是因为石油问题

但是在他们深思熟虑后,他们放弃了和德国联手夹击苏联的可能。

之所以会产生这种选择,是因为他们觉得进攻苏联是没有必要的、对自己是没有好处的。

当时日本对石油资源的渴求非常迫切,而苏联本身也拥有着大量的石油,但是这些石油距离日本却非常遥远。

苏联当时的石油资源大多数出产于他们接近欧洲的高加索地区,这些地方是苏联当时石油出产的核心地带,出产了苏联绝大多数的石油资源。

而在苏联中部地区、东部地区的西伯利亚,当时是没有探测发现出石油资源的。

如果当时日本人攻打了苏联,那他们在打到东欧之前,将要面临无法获得石油资源的尴尬。

那个时候,苏联常年在和日本势力交际的远东地区驻扎了几十万到一百多万的军队,日本如果想要打到东欧地区和德国人会合并获得石油,他们得先通过这几十万到一百多万军队的难关。


而在打通了这些重要关卡后,他们还需要一路从东打到西,跨过苏联漫长的东西线,突破苏联可能在此期间部署于路途中的抵抗军队。

经过千难险阻,才有可能杀到东欧地区和德军会合,并在东欧地区和德军分享石油资源。

在这个可能之中,日本想要获得石油是极其吃力的。

而且在这种情况中,他们还要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他们打到了东欧地区,德国人愿不愿意跟他们分享东欧地区的石油资源呢?

与其跑过去跟德国人分享最后还不一定可能得到的苏联石油资源,独自霸占东南亚石油资源的事情,对他们来说诱惑力是无与伦比的。

在这种种的情况下,他们就自然而然选择了南进。

如果日本选择北进,还是会失败

如果当时日本选择和德国联手攻打苏联,偷袭珍珠港的事件在历史中是不会发生的、美国在珍珠港事件后立刻向法西斯轴心国宣战的事情也不会那么早得发生。

但是按照美国在珍珠港事变前对日本以及法西斯国家的态度,我们可以断定美国在未来是一定会参与进二战中的,只不过是时间长、时间短的问题罢了。


在抗战爆发的时候,我们国内的工业基础那么薄弱、武器那么落后、军阀混战分化那么严重,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攻打我们都那么吃力。

要是他们攻打苏联的话,凭借着苏联当时力量的凝聚以及他们纵深的广阔,我觉得他们很难打得到东欧和德国会合。

然后在美国随之而来的支援下,他们还是会遭遇到一样的结果。

所以说如果日本当时选择北进攻打苏联的话,二战的结局还是一样的,日本、德国还是一样会遭遇到失败的结局。


孤客生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不会有大的改变。

日本有120万大军被牵制在中国战场,预计可以使用的额外兵力最多100多万人。

后来日本用于南下作战的南方军,不过75万人。

如果日本出兵100万攻打苏联远东和外蒙古,苏军必须也使用100多万人来对付。

但苏军还是可以应付的,苏联远东特别集团军就是对付日本的,规模相当宏大。

1938年6月28日,该集团军扩编为远东方面军。

在苏德战争最困难时期,远东方面军曾经将一部分兵力调往西线前线救急,但主力基本没动。

远东方面军向苏德战场抽调23个师(其中步兵师16个,骑兵师2个,坦克师4个,摩托化师1个)、19个旅(其中:步兵旅3个,空降兵旅3个,炮兵旅13个)和航空兵部队,总兵力约25万人、火炮和迫击炮约3300门、坦克约2000辆和其他技术装备。此外,开赴前线的补充兵员有10万余人。

但是,调动这么多部队,不代表苏联远东特别集团军没有实力。

即便是在莫斯科最危险的时刻,远东方面军主力也没有动,始终保持着相当的规模。

这说明斯大林的头脑很清醒,知道日本的威胁。

根据林三郎的《关东军和苏联远东军》一书中记载,从1941年到1945年,远东方面军兵力分别为

135万、130万、115万、117万、120万。

而此时的苏军不是以前的苏军,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武器装备、兵员素质、战术战法都有极大提高,比日军强多了。

那么,即便是以苏联远东方面军现有规模,对付100多万日军还是有把握的。

退一步说,苏联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领土辽阔,自然条件恶劣,是非常不适合用兵的地方。

20年代日军曾经出动8万干涉军,进入过内战混乱中的西伯利亚,最终被红军赶了出来。

日军对西伯利亚条件的恶劣心有余悸。


也就是说,即便苏联远东方面军不是日军对手,只要层层堵截,步步后撤,依靠远东和西伯利亚巨大的面积,也绝对能拖死日军。

仅仅西伯利亚就有1200万平方公里,比中国还大,具有非常大的战略纵深,日军难以速战速决。

所以,如果日本夹击,苏联和苏军都会非常困难,但仍然能够坚持一段时间,至少二三年是没有问题的。

欧战是1939年爆发的,苏德战争是1941年6月爆发,美国是1941年12月珍珠港被袭击后参战。

即便没有珍珠港被袭击,美国参战也是必然,最多推迟到1942年而已。

当时德日联手仍然没有击败苏军,那么等到美国参战结果还会是一样。

甚至因为日军北上打苏联没有南下,此刻美军参战以后日军就会严重缺乏石油。

美军和日本拖一拖,就会比较轻松的击溃缺乏油料的日本联合舰队,大获全胜。

所以,日本北上夹击苏联,难以改变战局。

大家别把斯大林当做傻子。


萨沙



可以肯定地回答,日本没有任何的机会。日本曾经为北进做过充分的准备,但是结果并不理想。首先,日本在俄罗斯1917年10月革命以后,曾经派遣日本军一部对苏联的西伯利亚地区进行干涉,但是最终干涉失败,日军撤离了西伯利亚。但是这个经验就为以后的北进政策埋下伏笔。在日军在掌握整个满洲地区以后,就下一个进攻目标有过研讨,这就是南进与北进之争。但是最终日本还是决定南下,原因有多方面:

1)德国没有向日本透露底牌,就与苏联签署互不侵犯条约,这样给外界的感觉德国与苏联不会有战争,日本也开始与苏联寻求和解,最终也签订友好条约,但是刚签完德国就进攻苏联。让日本措手不及。

2)日本曾经在张鼓峰等地与蒙古,苏联边防军边境作战,最终都是惨败结束。

3)内部日本海军为了与美国开战,已经进行了2年多的准备,因为陆军屡战屡败,所以海军优势论占了上风。同时,美国向日本发出最后通牒,这才逼迫日本大本营决定南进,最终与美国进行决战。

假如日本真的不南下而是配合德国攻打苏联,在1941年时,日本的军力已经不能与陆上的苏军进行抗衡,或许德军在西线牵制住苏军,但苏联在远东的100万军队也会给日军迎头痛击,原因是,日军的坦克车不适应现代化作战,这样的坦克在发起集团进攻,就是活靶子,原因是日本钢铁资源不足,这样在坦克钢板厚度非常薄,完全经不起苏军的火箭筒打击。其次就是日军的火炮主要是山炮,一部分榴弹炮,这样的炮对对方杀伤力不强,并且自身也容易受到打击,苏军这时已经有火箭炮,对日本的压制作用很明显。最后是日军的轰炸机与战斗机与苏军的轰炸机与战斗机也是差距明显。日本军并不是大陆军队,而是一支海洋强国,因此如果硬要进攻苏联,日本将付出非常的大的代价,也不能获得理想的结果。


桥本看日本


我觉得,大的结果不会改变,但是二战的时间将会延长。

如果小日本不去招惹太平洋的美军,那么,罗斯福不可能在1941年便会对日作战。也就不会有太平洋上一系列的对日攻击,更不会有随后对日本本土的轰炸。

这样,日本用于太平洋的100多万精锐部队,便可以从东北直接攻击苏联,加上驻守的关东军,最多可以有150万以上的兵力投入到对苏作战。

当时,苏联疲于应付西线战场的德国人,对于东线战场,我认为留守的远东方面军,仅够用于防守。

不过,并不代表斯大林对于小日本没有防备。保守估计,远东方面军尚可抽调20个左右的师,尽管都是二流的部队。

总体来讲,苏联的远东军总计可用人数不超过130万左右,而小日本可以有150万以上的兵力。但当时的苏军,已经在战争中脱胎换骨,武器装备和战术战法都有极大的改观,虽然是二流的苏联军队,但战力要强于日军的精锐部队。

同时,本土作战的苏军,依托广袤的西伯利亚地区和恶劣的自然环境,即便战争初期会稍处被动,但只要背靠战略纵深,逐步后撤,抵挡住小日本应该不是难事。

东西两线同时发力,苏联的形势一定会非常紧张,但是!如果能够相持一到两年时间,英美等国必然能够从欧洲战场抽身来援。

所以,如果德日两国同时攻击苏联,相信二战的结果不会发生改变。但!苏联方面将会有更多的牺牲。





文史不假


假如二战日军配合德军北上夹击苏联,那么二战的过程会改变,但是结果不会改变!

其实这个假设已经被二战迷推演了无数次,个人认为日德夹击苏联有三个非常关键的问题需要解决:一、日本北上的利益;二、日本岛的国运;三、军事协同问题。咱们来从这三个方面分析一下。



一、北上夹击苏联,日本能获得哪些利益?

对于大多数二战迷来说,都希望日军能够北上夹击苏联配合德军作战,但是你们有想过日军的感受吗?让日军到西伯利亚啃雪吗?

一战结束后,1918年日军曾经从海参崴登陆西伯利亚,一度打到贝尔加湖畔。当时俄国刚刚经历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还没有完全掌握俄国。因此日军趁机依靠西伯利亚的铁路长驱直入,映入日军眼帘的是一片茫茫雪原。最终的结果是不擅长雪地作战的日军,被苏联游击队和新兴的苏联红军给赶了出去。假如二战时日军北上配合德军进攻,苏联只需要把铁路线切断,日军就会掉进冰窟窿,你总不能让日军走到莫斯科吧?那可是几千公里,得磨破多少双鞋才能到!



侵华战争爆发以后日军的北进计划主要就是为了为了消除苏联红军在北边对日本的威胁,以便于日军把所有的精力投到对华作战。但是一场诺门坎战役让日本关东军知道苏联不是好惹的,其实苏德战争爆发后日军曾经计划“关特演”,占领西伯利亚消除苏联的威胁,但是后来放弃了,想要占领西伯利亚日军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此时的日军主力正陷入侵华的战争泥潭,难道再要让关东军北上陷入西伯利亚的冰天雪地当中吗?再说了,西伯利亚有啥?二战的时候,西伯利亚那些石油矿产资源还没被发现。在没有巨大利益的情况下,日军是不会北上的。



二、日军南下战略关乎国运

很多人说日军偷袭珍珠港把美国拉下水是愚蠢的行为。但是你要知道日军偷袭珍珠港是被形势所迫,因为美国掐断了日本的命脉,日本必须要打这一场关乎国运的战争

二战爆发后,德军势如破竹占领法国,进而围困英国本岛。反观在亚洲战场上,日军主力越来越吃力,滇缅公路为中国抗日力量提供了非常多的战略物资。在德国削弱英法力量的同时,日军必须要切这条公路,以此减轻在中国战场带来的负担。所以日军入侵法属印度支那半岛,想切断这条公路,为此惹怒美国。美国下令禁止向日本出售钢铁以及石油等战略物资,等于掐断了日本岛的命脉。除非日军撤出中国和法属印度支那,日本费尽周折发动侵华战争就是为了能够改变日本岛的命运,不可能答应美国的要求。那么只剩下战争这一条路可走,因此日本制定了一个赌上国运的战争计划——偷袭珍珠港,消灭美国太平洋舰队;同时南下占领东南亚,掠夺东南亚的战略物资。



三、德日两国的军事协同作战

1936年德日签订反共同盟,实际上剑指苏联。从两国同盟以来就没有过军事协同作战,按理说在进行军事行动的时候,俩盟友应该商量的来,但是实际上二者为了各自的利益在军事上各自为战。

1939年5月日本关东军擅自发动诺门坎战役,关东军与苏联的战事一直持续到9月16日才挺火。在这这段时间里德国与苏联在8月23日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9月苏德合伙瓜分波兰。这把日本气的够呛:丫的,老子在跟苏联打仗,你却背地里跟苏联“结盟”。因为此事日本差点跟德国翻脸,最后日军决定执行南进计划,为了消除苏联的威胁,1941年初日本跟苏联签署了“互不侵犯条约”,然后日军把军事部署的重心转移到南边。



到了1941年6月22日,德军突然进攻苏联,而此时的日军正在为南进计划做最后的准备。你说这事搞的,我北上的时候你不打,我开始南进了,你又北上。这就是一个军事协同作战的问题,要上一起上,要么都不上。两个盟友之间在军事上各自为战,注定是失败的!

所以要想让日军北上夹击苏联,你得首先解决这三个问题,根据我上面的分析,这三个问题是不可能解决的,所以即使日军北上夹击苏联,二战最终的结果也是失败。

我是铁血军史1927,专注于分享军史知识,传递正能量,欢迎您的评论与关注!


铁血军史1927


这个问题是典型的明知故问。

关于日本北上进攻苏联的问题,静夜史在先前的文章中已经做过多次分析:

如果日本执意北上进攻苏联,那么他的覆灭节奏将大大提前。

为什么这么说呢?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原因:

1、德日两国各怀鬼胎

很多人说,在苏德两军鏖战莫斯科时,日本要是能够够义气地在苏联的远东插上一刀,让苏联腹背受敌,那形势将会大不相同。

但事实证明:这只能是德国的一厢情愿。

对于身处欧洲十字中心且资源匮乏,国土面积狭小的德国而言,向东进攻苏联是解决土地和资源问题的最佳途径,苏联广袤的国土面积和丰富的资源是德国能够维持战争的最重要本钱。

但是日本并不需要呀,首先日本已经侵占了东北,华北,华中,华南等大部分地区,我国的丰富资源能够维持日军相当长时间的作战需要。而最紧俏的石油资源,虽然在我国境内并未找到,但是东南亚的大型油田完全可以满足。

那么问题来了,作为海洋大国的日本,到底是利用海上实力拿下东南亚油田,还是舍近求远,配合德国夹击苏联,拿下苏联的里海油田呢?

要知道在实现瓜分世界的伟大理想前,德日两国首先要解决的是自己的生存问题。

所以于情于理,日本都不会北上进攻苏联。即使日本不情愿地北上,也会因为和德国战略格格不入,最终双方无法默契配合。

2、苏联没那么容易失败

1939年5月爆发的诺门坎战役给号称“皇军之花”的关东军以刻骨铭心的印象,虽然苏联伤亡同样惨重,但明显日军更容易倒下。

即使是莫斯科会战,苏联命悬一线时,苏联远东军区的部队仍然保持了百万数量的规模。尽管30万西伯利亚师调往西线,远东军区很多士兵都是征召的退伍军人,但仍然能够让日军望而却步。

很多人说真正让日军不敢北上的原因是苏联恐怖的工业能力,这种说法很有道理,但真正能够保证苏联不死的,是更为恐怖的斯大林模式。

作为苏联第二代领导人,斯大林在其执政生涯里,为应对苏联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确立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这种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高度集中,尤其是在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所以苏联才能够在德国的疯狂进攻下实现绝地反击。如果日本强行进攻苏联,可能也会迅速拿下大部分远东地区,但只要斯大林模式存在,苏联就能够集中所有力量,将日军彻底赶出苏联领土。而且在苏联大工业的支撑下,能够对日军造成更大的伤亡,使日本更快覆灭。

进攻远东,对于日军而言绝对是得不偿失的,苏联恐怖的战略纵深以及天寒地冻的恶劣环境,足以拖垮已经将战线拉得很长的日军。

3、美国因素始终存在

德日夹击苏联,绝对不是德苏日三国之间的事情,作为世界大战,各大国毫无例外都被卷入其中,尤其是美国。

而作为综合国力远远高于德日的国家,美国的选队将会直接影响二战的结局。

在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前,美国通过《租借法案》对同盟国进行广泛的援助。莫斯科会战结束后,苏联成为美国的主要援助国之一。

这就非常尴尬了,因为德日两国可以夹击苏联,但却不能阻止美国对苏联的大力援助。而因为苏联在抗击法西斯战争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使得美国对苏联的援助不断加码。苏联不仅没有被德国法西斯打垮,反而迅速恢复了生产能力,成为抵抗法西斯的重要力量。

美国等西方国家和苏联的联合,意味着资本主义世界和共产主义的矛盾已经转化为法西斯阵营和反法西斯阵营之间的矛盾。

在这样的形势下,不仅苏联内部不会崩塌,外部的反法西斯同盟也不希望它倒下。所以德日夹击苏联是绝对无法将苏联消灭的。尤其是日本,不仅无法消灭苏联,还可能过早的将自己送上灭亡之路。

所以最终日本选择掉头南下。

某种程度上说,日本南下挑战美国,不是单纯的军事扩张,更像是日本一场狗急跳墙式的自救。

因为日本在德国横扫西欧后,对西欧国家在亚洲的殖民地进行了疯狂的抢掠,严重损害了美国的利益。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中断了对日本的石油供应,冻结了日本的在美资产,使日本瞬间陷入困境。

如果此时的日本不选择突围,等待日本的结果就是被彻底困死。相比于被吊打的陆军,作为传统海洋强国的日本,海军尚可一战,于是日军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偷袭珍珠港,走上了作死的不归路。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如果日本和德国选择对苏联进行东西夹攻,是否能改变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相信这曾经是很多人考虑过的问题,毕竟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武”的作用功不可没,甚至起到了整个大战胜利的核心作用,西灭德国南灭日本,曾经横扫欧洲和亚洲大陆的德国和日本陆军,在苏联的铁甲面前全部走向了败亡。

可在这个转折点发生之前,日本和德国究竟有没有联手击败苏联的可能呢?至少就历史的进程来看,这样的结果很难实现!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由于要完成西欧大陆的占领,德国对苏联的入侵整整推迟了两年,直到1941年的夏季才开始进行,在德国迟迟无法对苏联启动战争准备的情况下,已损失数十万军队,并且有上百万大军被拖在中国大陆战场的日本,已经无法集中全国力量来对抗苏联,更何况此时日本已经遇到了他们最担心的问题—能源的短缺!

面对能源的紧缺和来自美国的不断制裁,迅速对美国开战并且挥军南下进入南亚,日本的战略选择没有任何错误,南下面对的是分崩离析形成不了统一指挥的欧美殖民占领军,北上则面对着上百万机械化武装的苏联红军,南下可以就近获得大量的煤炭石油能源,北上则得到的是拥有大量资源却难以开发的西伯利亚高寒地区,日本最终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这恐怕是一个很简单的答案。



虽然日本对中国东北的占领、百万关东军的驻扎也让苏联如坐针毡,为了保障东部的安全甚至在二战的最后一年才选择对日宣战,并且很早就承认了伪满洲国的地位,尽管苏联流露出了恐慌,但面对长期驻扎在苏联东部的上百万苏联红军,有着同样兵力的日本也完全没有打赢苏联的把握,从十月革命后欧日多国在俄国东部干涉俄国革命的失败,到20年代末中东铁路事件中国军队的惨败,再到30年代诺门罕之战日军遭受的毁灭性打击,虽然明知道苏联的忐忑,但相比较之下的日本却更失去了对苏作战的底气,保持现状、维护日本与苏联的和平成为了日本最大的战略目标。


辽宁资深球迷


很显然,假如日本军队不南下而是与德国一起东西夹击苏联,最终的结果就是日本人会输得更惨!

日本攻打苏联只能攻击远东地区

苏联是一个拥有220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庞大国家,这个国家不仅面积大,而且地理环境比较恶劣,所以这个国家的人口分布极为不均衡,超过80%的人口都分布在乌拉尔山以东,而在乌拉尔山以西人口的分布也极为不平均衡。除了中亚和远东地区之外,面积多达1000多万平方公里的西伯利亚却是荒无人烟的地区。这里不仅气候寒冷而且森林密布,在森林之中点缀着一些人口稀少的定居点,让这里显得极为荒凉。

在苏联时代由于政策的因素,当地还是有一些人口在勉强生存,当苏联解体之后,当地的村镇由于得不到政府的补贴大量被废弃,可见当地生存条件之艰。

日本如果向苏联攻击,依靠总吨位190万吨的联合舰队的帮助。对远东地区的征服还是比较容易的,毕竟苏联在远东地区主要人口就分布在沿海的港口里,只要这里被占领,那么整个远东地区就会失去。



但是接下来呢?

日本如果继续像向罗斯腹地西伯利亚一带进行攻击,那么它就面临着两大难题。

第一,交通

这里只有一条西伯利亚大铁路贯穿东西,如果战争爆发,为了抵御日军的侵略,以苏联的性格来讲,整条西伯利亚大铁路很可能都会被摧毁,西伯利亚地区的公路也会遭到同样的毁坏。以日军比较原始的后勤保障和运输能力,向西攻击将会举步维艰。

第二,寒冬

西伯利亚的冬季温度要比苏德战场上恶劣的多,到了冬天零下40-50度很正常。如果当年日本和德国同时对苏联进行攻击,西伯利亚地区的严寒将会让这里的日本军队战斗力直线下降,再加上当地游击队的袭击。日军只能退回到沿海一带。



(西伯利亚的冬天,这种环境指望日本人乘坐哈士奇拉雪橇向西进攻显然 是不现实的)

如此一来,日军就在西伯利亚地区和苏联军队进入相持阶段,对德国没什么帮助。


中国战场的贡献

日本之所以向美国发起攻击,是因为他需要东南亚地区的石油、橡胶等战略物资。全面抗战爆发以后,由于中国人民的顽强抵抗,日军虽然在战场上取得了很多胜利,可是他所面临的困难却越来越大。

首先,早在1938年的时候就在正面战场上与中国军队进入相持阶段,这说明日军的攻击已达极限。其次,敌后战场我军所取得的战果越来越辉煌,到1941年已经拥有超过5000万人口的抗日根据地。



(抗日根据地的蓬勃发展)


同时由于大西南地区没有被日军封锁,从这里可以向海外进口中国急需的战略物资,而且由于美英等国对中国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如果日军不将缅甸占领,完全切断中国对外联系,那么中国可以通过缅甸从外界进口越来越多的武器装备,抗日形势只会越来越好。

而日本国内的战略储备啊已经所剩无几。这种情况下,如果日本反其道行事不仅不南下而且北上,与德国一起夹击苏联,无论苏联抵抗力度有多大,日军都难以在远东地区取得绝对胜利,更不可能越过西伯利亚和德国会师在莫斯科。

而且不要忘了,早在1939年美国就有加入二战的想法,到了1941年5月,美国已经联合英国在大西洋一带与德军作战,所以不管日本人偷袭不偷袭珍珠港,美国都会加入到盟国一方,日本的失败也是毫无疑问的。



但是,由于他主动攻打苏联,以苏联人的性格,一定会对日本展开疯狂的报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