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那些牛X的‘大學’

歷史上那些牛X的‘大學’

1. 嵩陽書院

嵩陽書院,位於河南省登封市區北2.5公里嵩山南麓,創建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現書院為明、清各代重修增建,被稱為研究中國古代書院建築、教育制度以及儒家文化的“標本”。2010年8月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將嵩陽書院等登封一批建築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嵩陽書院創建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時,時稱嵩陽寺,至唐代改為嵩陽觀,到五代時周代改建為太室書院。宋代理學的“洛學”創世人程顥、程頤兄弟都曾在嵩陽書院講學,此後,嵩陽書院成為宋代理學的發源地之一。明末書院毀於兵燹,清代康熙時重建。嵩陽書院經歷代多次增建修補,規模逐漸形成,佈局日趨嚴整。

明末書院毀於兵火,歷經元、明、清各代重修增建,鼎盛時期,學田1750多畝,生徒達數百人,藏書達2000多冊。清代末年,廢除科舉制度,設立學堂,經歷千餘年的書院教育走完了這的歷程。但是,書院作為中國古代教育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永遠載入史冊。

嵩陽書院因其獨特的儒學教育建築性質,被稱為研究中國古代書院建築、教育制度以及儒家文化的“標本”。2006年12月5日,嵩山古建築群,包括嵩陽書院作為河南省唯一一處獨立項目被國家文物局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2010年3月9日,嵩山歷史建築群是2010年國務院確定的中國唯一世界文化遺產申報項目。2010年8月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將嵩陽書院等登封一批建築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歷史上那些牛X的‘大學’

2. 嶽麓書院

嶽麓書院位於湖南長沙南嶽七十二峰最末一峰的嶽麓山腳,是我國目前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代書院。嶽麓書院始建於北宋初期開寶六年(973),朱洞以尚書出任潭州太守,鑑於長沙嶽麓山抱黃洞下的寺庵林立和幽靜環境,接受了劉鰲的建議,在原有僧人興辦的學校基礎上創建了嶽麓書院。初創的書院分有“講堂五間,齋舍五十二間”,其中“講堂”是老師講學道的場所,“齋堂”則是學生平時讀書學習兼有住宿的場所。現在的書院為康熙年間重建。嶽麓書院的這種中開講堂、東西序列齋舍的格局一直流傳至今。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在新政之議的呼聲中,延續了近千年的嶽麓書院正式改為湖南高等學堂。爾後相繼改為湖南高等師範學校、湖南工業專門學校,1926年正式定名為湖南大學至今,歷經千年,絃歌不絕,故世稱“千年學府”。

嶽麓書院還以保存大量的碑匾文物聞名於世,如唐刻“麓山寺碑”、明刻宋真宗手書“嶽麓書院”石碑坊、“程子四箴碑”、清代御匾“學達性天”、“道南正脈”、清刻朱熹“忠孝廉潔碑”、歐陽正煥“整齊嚴肅碑”、王文清“嶽麓書院學規碑”等等。關於“四大書院”有多種說法,但唯有嶽麓為諸家共推,反映了古之學者對嶽麓的推崇。 

歷史上那些牛X的‘大學’

3 . 白鹿洞書院

白鹿洞書院,位於江西省廬山五老峰南麓後屏山下,唐代很多高雅之士來此讀書。 書院“始於唐、盛於宋,沿於明清”,至今已有1000多年。初為唐代貞元元年(785年)洛陽人李渤與其兄隱居讀書之處。據傳李渤在此隱居時,曾養一白鹿自娛,因此人們稱李渤為“白鹿先生”,又因此地四山回合,由山麓小路進去也有數里之遙,真有點入洞之感,所以稱為白鹿洞。南唐升元年間,白鹿洞正式闢為書館,稱白鹿洞學館,亦稱“廬山國學”,由李善道為洞主,掌教授,置田聚徒,成為講學和藏書之所。“四方之士受業而歸,出為用世,名績彰顯者甚眾。”

元代末年,白鹿洞書院被毀於戰火,一直到明代的正統元年才修復,以後又有所擴修。 明代最早的一次維修為正統元年(1436),以後還有成化、弘治、嘉靖、萬曆年間的維修。 進入清代,白鹿洞書院仍有多次維修,辦學不斷。19世紀末,我國政治、經濟發生急劇的變化,出現了教育改革的熱潮。光緒24年(1898年)清帝下令變法,改書院為學堂。白鹿洞書院於光緒二十九年停辦,歸南康府(今星子)中學堂管理。宣統二年(1910),白鹿洞書院改為江西高等林業學堂。

白鹿洞書院,1959年列為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國家二級自然保護區,同年設置作為學術研究機構的白鹿洞書院建置。

歷史上那些牛X的‘大學’

4 .應天書院

應天府書院,位於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古城南湖畔,始建於五代後晉時期。現在書院主體建築已被毀,僅存有大成殿、明倫堂、月芽池等建築。 應天書院起源之早,規模之大,持續之久,人才之多,居四大書院之首。所以,《宋史》記載:“宋朝興學,始於商丘”。1998年國家郵電部在商丘舉辦了四大書院郵票首發儀式。

應天府書院即應天書院、睢陽書院,其前身為南都學舍,為五代後晉時的商丘人楊愨創辦,位於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古城南湖畔,為中國古代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

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曹誠就其地築學舍150間,聚書1500餘卷,廣招學生。宋真宗正式賜額為應天書院,宋仁宗景佑元年(1034年),應天書院改為府學,為應天府書院,慶曆三年(1043年)改為南京(北宋陪都,今河南商丘)國子監,為北宋最高學府,也是古代書院中唯一一個升級為國子監的書院,被尊為四大書院之首。

宋欽宗靖康元年(1126)金兵南侵,應天府書院毀於戰亂。同時也因南宋偏安,就讀於書院的文人、士子紛紛南遷,中國書院教育中心向南移,在南宋理學大盛日時,應天府書院已不如白鹿洞書院,未能扮演文化傳承角色。

歷史上那些牛X的‘大學’

5 .石鼓書院

石鼓書院位於湖南省衡陽市石鼓區,始建於宋至道3年(997), 石鼓書院主要建築有武候祠、李忠節公祠、大觀樓、七賢祠、合江亭、禹碑亭、敬業堂、欞星門、朱陵洞等。衡陽石鼓山禹碑亭始建於明萬曆九年(1581),位於石鼓山南面。現建築為2008年重建。

憲宗元和年間(806-820),衡陽秀才李寬在合江亭旁建房,取名為“尋真觀”(李寬中秀才書院),在此悉心讀書,為石鼓書院之雛型。

孝宗淳熙14年(1187)理學大師朱熹、張栻在此講學,朱熹作《石鼓書院記》;張栻在亭中立碑,親書韓愈《合江亭》詩和《石鼓書院記》,後人將此鐫製成石碑,置於石鼓書院內,名曰“三絕碑”。 南宋開慶元年(1259),書院毀於兵火。景定元年(1260)提刑俞琰命山長李訪“掃地更新”,“盡復舊觀”,增闢園圃,仰高樓,取明德新民文章,為諸生丕揚其義,絕響再聞,士風作振”。元朝,繼續辦學。然其田於至元十九年(1292)為靈巖寺僧強佔,經鄧大白、王復、康莊、程敬直等歷任山長長達62年爭訟,才得歸還。元末又毀於兵火。明清時石鼓書院不斷擴大,明永樂十一年(1413),知府史中重修書院以待旅遊學者,設禮殿祭祀孔子,乾張祠祭祀韓愈、張拭。明朝末年,書院再次毀於兵火。 1944年7月,石鼓書院原有的樓、閣、亭、祠等建築物,在震驚中外的衡陽保衛戰中被於日軍焚燬。故址內還有唐、明、清碑刻多處。

2008年當地政府仿照清代石鼓書院格局重建了石鼓書院。 

歷史上那些牛X的‘大學’

6 . 東林書院

東林書院,位於江蘇省無錫市,創建於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東林書院,亦名龜山書院,是我國古代著名書院之一。東林書院創建於北宋政和元年即公元1111年,是當時為北宋理學家程顥、程頤嫡傳高弟、知名學者楊時(號龜山)長期講學的地方。後廢。“東林書院”名稱來歷與楊時遊廬山時所寫“東林道上閒步”這首詩有關。南宋時,邑人建楊時祠堂於此。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僧月秋潭於其上建東林庵。直至明成化二十年(公元1484年),僧人信諒又加重修,百餘年間,其地成為僧區。 明朝萬曆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604年,由東林學者顧憲成等人重興修復並在此聚眾講學,他們倡導“讀書、講學、愛國”的精神,引起全國學者普遍響應,一時聲名大著。顧憲成撰寫的名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更是家喻戶曉,曾激勵過多少知識分子,對我國傳統文化思想發展促進極大。有“天下言書院者,首東林”之讚譽。東林書院成為江南地區人文薈萃之區和議論國事的主要輿論中心。

抗日戰爭勝利後,無錫著名人士因東林書院歲入失修,集議恢復舊觀,發起重修。唐文治撰寫了碑文,“發明性理之根源”,並略述書院建置始末,“惟願我鄉邦人士,景仰前徽,保氣節於將墜。”碑後列有發起人姓名。唐文治,祖籍太倉,國學大師,長期在錫地辦學,聲名卓著。碑今存無錫東林書院。

歷史上那些牛X的‘大學’

7 . 武夷書院

武夷書院,即武夷精舍,初建於宋淳熙十年(1183),現建築為2001年在清康熙年間重修的精舍遺址上覆建。武夷精舍的緣起應追溯到淳熙五年(1178年)。這一年初秋,朱熹與妹夫劉彥集、隱士劉甫共遊武夷時,只見九曲溪旋繞曲折,隱屏峰下雲氣流動,頓覺耳目一新,因而萌發出“眷焉此家山”和“仙人久相招,授我黃素書,贈我雙瓊瑤,茅茨幾時建,自此遣紛囂”的建屋初念。經過數年的苦心籌措經營,精舍終於在淳熙十年(1183年)動工,當年就初見規模。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武夷精舍毀於兵災。 明正統十三年(1448年),朱熹八世孫朱洵、朱澍出資重建後,又改稱“朱文公祠”,崇祀朱熹。 清康熙年間,賜予“學達性天”匾額,再度大興土木加以修葺。至今殘留的精舍遺址,則是清康熙五十六年(1708年),閩浙總督常見羅滿保“捐俸倡修”的,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

歷史上那些牛X的‘大學’

8 . 鵝湖書院

鵝湖書院位於江西省鉛山縣鵝湖山北麓,始建於南宋,現建築為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修建,多為明清建築。書院建築群佔地8000餘平方米,建築面積4800平方米,坐南朝北,主要建築安排在中軸線上。四周有山有溪,環境幽雅。

南宋(1127—1279年)時期,儒家學者風行講學,書院發達。淳熙二年(1175年)朱熹、呂祖謙、陸九齡、陸九淵等會講鵝湖寺,各持己見,“相與講其所聞之學”,這就是哲學史上著名的“鵝湖之會”。後人在他們聚會的地方建祠紀念,因名“四賢祠”。淳祐十年(1250年),改名為“文宗書院”。 元代皇慶二年(1313年),又增建“會元堂”。 明代景泰(1450—1456年)年間,又重修擴建,並正式定名“鵝湖書院”。

歷史上那些牛X的‘大學’

9 .洙泗書院

洙泗書院,位於山東曲阜城東北四公里處。漢代至宋金均名講堂,元代改稱洙泗書院。現建築多為明清所建。 洙泗書院總佔地面積1.9公頃。建築分為三區,東區有更衣廳,西區前有禮器庫,後有神庖、神廚,中區前後兩進庭院,有大門、講堂、大成殿、兩廡等。 院內建築均為明代建。清代重修。有講堂、大成殿、兩廡等建築,元、明、清各代碑刻,院內古柏參天,深幽雅靜,豐草盈地,步入這林木蓊鬱,恬靜幽深的古老書院,別有一番情趣。

清順治八年(1651年)、十三年(1656年),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雍正十二年(1734年)多次維修。其後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民國年間相繼維修,1988年大修,並重建外圍牆。

歷史上那些牛X的‘大學’

10 . 萬松書院

萬松書院位於杭州西湖南緣鳳凰山萬松嶺,始建於唐貞元年間(785-804),名報恩寺,明弘治十一年(1498),浙江右參政周木改闢為萬松書院。現書院為2002年在明清原建築基礎上重修。 萬松書院始建於唐貞元年間(785-804),名報恩寺。明弘治十一年(1498),浙江右參政周木改闢為萬松書院。明代理學家王陽明、清代齊召南等大學者曾在此講學,“隨園詩人”袁枚也曾在此就讀。清康熙帝為書院題寫“浙水敷文”匾額,遂改稱為敷文書院。現遺址尚存有“萬世師表”四字的牌坊一座和依稀可見“至聖先師孔子像”的石碑等物。據說,四大民間傳說故事中的梁山伯和祝英臺就在此讀書相逢,書院也因此家喻戶曉。

明萬曆年間,閣臣張居正廢毀天下書院。幸而在大學士徐階的支持下,浙江巡撫謝師啟、提學僉事喬因以“萬松書院祀先聖,不當概毀”為由,再三乞請,終使萬松書院逃過一劫,為此改稱為“先賢祠”,雖名亡而實存。崇禎五至六年(1632--1633)間,終於在戰亂中被毀。

康熙十年(1671),浙江巡撫範承謨重建萬松書院,並改名為“太和書院”,書院才開始復甦。及至康、雍、乾時期,統治者對書院教育由禁止轉為提倡後,萬松書院得以迅速發展,逐漸進入昌盛時期。這一時期,清政府對萬松書院的支持也是空前的。

重建後的萬松書院,佔地約6萬平方米,是西湖周圍惟一以書院文化為主體的文化公園。書院的主體建築以清乾隆《南巡勝蹟圖》中的《敷文書院》為藍本,以自然山體、林木、古藤、奇石為背景,採用中軸對稱、縱深多進的院落形式,仿明式建築形制,用粉牆、粟柱、黛瓦的素樸淡雅,凸現“求之於心而無假以雕飾”的風格,使書院處處散發濃濃的書卷氣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