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文明的起點是夏朝嗎?“華夏”的“華”該如何解釋?

用戶3708573195


中華文明屬於【多元一體化】模式的文明,類似於“蓮花”狀,就是“以中原地區為中心、周邊分散多個花瓣、周邊與中心長期通婚的多元一體文明體系。

所以,單一的所謂“華”、單一的所謂“夏”都不正確。

那麼,到底有哪幾個主體民族最後匯聚成漢族的主體的呢?

👉

1、夏在哪裡?

夏之區域包括山西南部的汾水流域,河南中部西部伊洛嵩高一帶,西到陝西的渭水下游,東到河濟淮泗界,鼎盛時期的夏再向西也許包括更廣。

隴西有大夏,漢水入江有夏水,甚至,大禹的蹤跡和傳說無所不在,北匈奴南百越都是禹的後裔,龍門會稽甚至四川人也有禹之傳說。

但是,春秋以前,人們稱禹就是禹,沒稱過他為夏禹[捂臉],反而稱啟為夏啟或夏後。啟就是開始的意思。

也就是說,禹原來只是一個部落的首領,當這個部落統領了所有部落的時候,他就成了所有部落的首領神。

2、夷呢?在哪裡?

山東省全境以及河南省東部,江蘇北部,安徽東北,河北渤海灣周邊,包括遼東半島朝鮮一帶。這也不是一個單一的民族,而是集團公司形式,書上寫的有太皞、少皞、有濟、徐方、風、盈、偃、等,號稱九夷。

東夷或九夷在東方也很厲害👍,應該是當時夏朝或夏朝之前一直雄霸於世界東方的很多部落民族聯盟之統稱。

3、夏傳說“后羿射日”裡的后羿就是羿,羿是帝嚳的射官,也是夏之敵國“夷”之君王,“後”是王號。山海經說后羿是奉天命降於夏土者,為“夷”之君,也叫帝羿。

夏夷之爭,就是東西系民族文化和地盤之爭,山海經說”羿與鑿齒戰於壽華之野,在崑崙虛東,羿持弓矢,鑿齒持盾,羿射殺之……”。👍。

夏“阻窮西征”,夷“以扶下國”,窮即有窮后羿,下即夏,山海經說“帝俊賜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國”。

倆家打的很厲害,有可能是經常打架。

4、夏朝開國君王夏後啟與伯益之爭,夏啟大家都知道他,那麼,伯益是誰?

伯益即伯翳,秦始皇帝的祖先是也。

伯翳在舜時期幫舜訓練鳥獸,為秦趙共同祖先,嬴姓之祖,徐方,“周公立,相天子,三叔及殷東,徐奄及熊盈以略”之“盈”族祖先。

翳與啟就是夷與夏之爭天下。


終南高揚


華夏文明起點不是夏朝。

華夏文明比夏朝更早,夏朝的夏只不過借個名而已!



華夏的稱呼有幾種說法:

有華胥之說,現陝西藍田縣仍有遺蹟,華胥有個女兒,那就是大名鼎鼎的女媧!華夏起源於華胥,伏羲的母親即為華胥氏。


也有認為華夏名稱來華山之下夏水之旁

“華”指的是居住在華山,以玫瑰花(華)作圖騰的“華族”,“夏”則指的是居住於長江中下游,夏水之旁的夏后氏,花(華)代表圖騰,而夏代表姓氏,合一起華夏。

大禹就是夏后氏,而夏是大禹的兒子啟建立的,啟生下來就失去了母親,是個苦孩子。禹死後,啟破壞了禪讓制,自行襲位,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朝代一夏。

從此,原始社會宣告結束,開始了奴隸社會,啟也成為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帝王。

所以華夏在前,夏朝在後。


華夏也指文化禮儀高的種群,來區別周圍文化低的地區和民族,所以文化低的被稱為東夷、南蠻、“西戎”、北狄。

如《左傳》記:“我諸戎飲食衣服不與華同,贄幣不通,語言不達。”

後來華夏不斷融合壯大,周圍四方民族凡是接受華夏文化的,大都納入了傳統華夏文化的範疇,華夏漸漸地就成為了我們中華文明的象徵。


我個人以為夏應是真實存在過,只不過是中原各部落的盟主,和匈奴類似,但各部落各自為政,有些聽封不聽令,所以夏只是書面存在感強,實際存在感很低。

還有夏和商當時同時存在,夏的歷史更長,加上兩個王朝之間可能經常互砍,所以商不願稱夏為夏。

因為夏稱呼代表禮儀大邦,誰會認為自己的敵人優雅懂禮貌講道理!


華通花,華美,華麗的意思,在那個時候,服飾器皿華美,注重禮儀是文明程度高的標誌。所以華代表服章之美,夏代表高尚的禮儀。

所以,看見回I答的友們花兒們做為個華夏後人,我們是以華夏自居的。請注意個人衛生,講究下穿衣打扮,邋里邋遢怎稱為華夏人!

還有注意禮貌,講道理,禮多人不怪。

頭條裡那些找存在感的噴子,地域黑,民族黑,蟥漢,爆粗口的。綜上所述:

確定他們不是華夏人!

寫篇問答太幸苦了,我還在感冒發燒,走過路過點個贊!


蓉兒是妹紙


華夏文明的起點是夏朝嗎?


因為「文明」一詞的具體的定義還有分歧,夏朝也沒有找到考古學依據,夏代君主的譜系雖然見於文獻,但沒有積年信息,或者說積年信息只有一個很模糊的框架。我們小學都知道,到了夏代只能說【約公元前XX世紀】。


所以,華夏文明起點是不是夏朝,我也不敢確定,我只能回答我不知道。我個人是相信夏朝的存在,但是目前沒有找到考古學證據。


因為考古發現的商代文明,跟中國傳世歷史文獻非常契合,我們沒有理由傳世文獻中記載的夏代是虛構。


所以,關於夏代問題,我們可以說「寧信其有,不信其無」。

-------------------------------------------

華夏”的“華”該如何解釋?


「華夏」之「華」我給出兩種解釋,一是訓詁學的解釋,也就是字源角度的解釋。另一種就是文化意義上的解釋。




「華夏」的「華(華)」跟「花」是一字分化:


「華」像「花朵、花草」之形,也說像「花苞」之形,本義是「花朵」,引申為「華麗、榮華」。




《說文》:「華,榮也。從艸從𠌶。


古字「𠌶(𦻏)」跟「華」其實就一個字:

  • 「花」是「華」的後起形聲字,「花」分化出來承擔「華」的本義「花朵、花草」

  • 而「華」專門承擔本義「華麗」「榮華」。


「華」的引申義「榮華」,跟「夏」的引申義「偉大」很接近,「華夏」的上古音其實也差不多。


所以,「華、夏」是兩個近義字組成的合成詞,像「光明、命令、美麗」一樣。

----------------------------------

唐人孔穎達將「華、夏」釋為「服章之美、禮儀之大」,雖然不符合造字本義。但不能說錯,因為很精確的指出了華夏民族和其他民族不同的地方,

孔穎達注《春秋左傳正義》: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服章之美、禮儀之大」說的是華夏乃「禮儀之邦」和「衣冠之國」:



  • 夏:禮儀之大

禮儀也就是所謂的周禮、禮制,相傳周公創制。但不要將其誤解為見面鞠躬、say hello的禮儀。


「禮儀」用今天的話來說是一種「法治」,「周禮」可以說一部「憲法」。



禮制非常繁瑣,由宗族制、嫡長子繼承製、宗廟祭祀制、封邦建國制(秦代廢除)。。一系列的制度,幾乎約束一個人的「生、老、病、死」到「婚、喪、嫁、娶」。


古代的讀書人主要功課之一就是《禮經》,也就是所謂的「三禮:周禮、儀禮、禮記」。相當於公民行為規範和各種法律:憲法、婚姻法。。。。結合體。


  • 華:服章之美


俗話說:穿什麼像什麼,「衣服」不但避寒保暖、遮羞裝飾,在人類社會中,也是一種政治符號,


古人非常重視衣冠,就是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禮制是配套的,表明一個人的社會地位和政治地位。細講的話就很複雜了,比如:顯等級的「輿服制度」,辨親疏「五服制度」。


我們經常說「衣冠華夏」,「衣冠南渡」,就是說的「衣服」成為「華夏文明」的代稱。



「衣錦還鄉、青青子衿、青衫司馬,黃袍加身、布衣蔬食」等等很多詞彙都跟人的社會地位和政治屬性有關。


所以,「服飾之美」如其說是是「華夏」之「華」,不如說是華夏文明的政治體制直接體現。


--------------------------------------------------


綜上,從字源上來說,「華夏」之「華」就是「花」的本字,引申義「榮華」。


孔子後裔孔穎達說「服章之美、禮儀之大」乃「華夏」,雖然不符合訓詁學,但挺符合實際情況的:


可以說「衣冠」和「禮儀」塑造了華夏文明,幾千年來影響了在東北亞的地緣政治,至今還在影響我們中國人。


算是一種文化上引申擴展的解釋,而且抓住了核心重點,簡單幾個字就說清楚了華夏文明的本質,


小漢字見大歷史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界定什麼是“文明”,才好理解華夏文明,才能確定華夏文明的起點。

文明,是指人類所創造的精神財富的總和,如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科學 等等,它與“文化”有相通之處。而文化是指能夠被傳承的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是意識形態層面的。

華夏”是古代居住於中原地區的原住民的自稱,以區別四夷(東夷,南蠻,西戎,北狄),華夏文明,是指古代華夏民族創造的文化。

早在新石器時期,黃河中、下游地區出現了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仰韶文化的代表是泥質紅陶和夾砂紅陶,並且陶器上有彩繪和繩紋,稱為彩陶文化;龍山文化以輪制黑陶為代表,稱為黑陶文化。


仰韶文化陶器

根據考古發掘的資料判斷,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分別處於不同的發展時期,一個是以原始農業時期的的母系氏族社會;一個是農業、手工業相對發達的奴隸社會,並且建築業和冶銅業已有明顯的發端。

這兩大文化分別出現於公元前5000 ~ 前3000年和公元前2900 ~ 前2000年 ,出現的地域,被認定為華夏文化最早的核心區。

龍山文化陶器

自公元前21世紀以後,黃河支流的汾、伊、洛、渭至河濟之間及附近地區不同部落不斷交流融合,華夏文化的核心區不斷擴張,逐漸由之後出現的紅山文化與長江中下游的大溪文化、河姆渡文化整合為涵蓋更廣闊區域的華夏文化區。

紅山文化玉器

漢語和文字雖然是華夏文化的重要特徵,但是不能把漢字的出現作為華夏文明的起點。

早期華夏文明包含以下幾個方面:北方旱作農業、彩陶、建築、原始繪畫、文字、聚居的遠古城市等。



關於夏朝是否存在,以及它處於以上的哪個歷史時期,考古界沒有形成定論,因為沒有確鑿的證據證明。但是歷史的記載和古代神話的記述,可以相信歷史上存在這樣一個時期,它應該是處於原始社會末期往奴隸社會過渡的階段。


大溪文化陶器

無論有沒有夏朝,華夏文明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其起源時間也有大量的實物證據支持,其中成熟的旱作農業、彩陶和原始文字(骨、陶刻符等),都可以追溯到七八千年以前。

“華夏”稱呼來源於夏后氏,大禹又稱為夏後禹。 在周朝時,凡遵周禮、守禮義之族人,稱為夏人、夏族,通稱為諸夏。

“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周朝《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

“華”字的來源,據傳來自於“華胥氏”:伏羲的母親華胥氏外出,在雷澤看到一個大腳印,踩上去後受孕,懷胎十二年生伏羲。《春秋世譜》稱:“華胥生男為伏羲,女子為女媧。”


“華”字,甲骨文中就已經有了,和“花”字未做區分,寫法相同,這可能與“華”字的本意有關。

“華”字的解釋有多種,“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尚書正義》:“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 《說文》:華,榮也。而“榮”字,是指草木茂盛,引申為興盛。

因此,“華”字含有“大”、“茂盛”、“美好”、“光耀”、“秩序”等含義,也寄託著先民的自信、祝願等。


本文由昭明書館原創;圖片來自公開資料。


昭明書館


言華夏者,華即夏,夏也是華。早期華與夏,皆指有夏之居。孔子云:“裔不謀夏,夷不亂華。”華與夏同義,諸華、諸夏亦然。

有云華山夏水之說,有云“服章之美與禮儀之大”之說,這兩種說法都比較片面,因為華與夏都等同不起來。

嵩山周邊,古為夏后氏之所在。夏之由來,不外乎夏后氏和夏朝這兩者。華之由來,則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之中,只能通過古籍和地名猜測一二了。

嵩山在早期曾有華名。《爾雅(註疏)·釋山》雲“河南華,(華陰山。)河西嶽,(吳嶽。)河東岱,(岱宗,泰山。)河北恆,(北嶽恆山。)江南衡。(衡山,南嶽。)

    [疏]“河南華”至“江南衡”。○釋曰:篇首載此五山者,以為中國之名山也。案《周禮•職方氏》:“河南曰豫州,其山鎮曰華山。”“正西曰雍州,其山鎮曰嶽山。”“正東曰兗州,其山鎮曰岱山。”“正北曰幷州,其山鎮曰恆山。”“正南曰荊州,其山鎮曰衡山。”鄭注云:“鎮名山安地德者也。”又為五嶽,知者,案鄭注《大司樂》雲:“五嶽,岱在兗州,衡在荊州,華在豫州,嶽在雍州,恆在幷州。”是也。

此處說華山前後不一,有三處bug,一解釋就明白了。1、河南華,若指今日華陰或華山,應說河西,方位不對。2、若真的指華陰或華山,就不會再說河西嶽(吳嶽)了,因為二者都屬雍州,有重複之嫌。此處河西嶽當指華山早期的稱呼嶽山。3、此處言“河南華,河西嶽”,後面註疏又言“河南曰豫州,其山鎮曰華山。”“正西曰雍州,其山鎮曰嶽山。”,若說河南山鎮是華山(古嵩山),河西山鎮是嶽山(古華山),則都說的通了。五嶽之說,南衡北恆古今也許有變,東、西、中嶽之所指從未變過。

《周官》曰:河南豫州,其山鎮曰華山,其澤藪曰圃田,其川滎洛,其浸波溠,其利林漆絲枲。圃田、滎澤、洛水,位於嵩山東西兩側。其山鎮華山代指嵩山再明顯不過了。

西周時還有封國華國,位於嵩山之南,其都曰華陽。今天還有華陽故城存留,位於新鄭之北。《水經注》雲“水出華城南岡,一源兩派,律川趣別,西人黃雀溝,東為七虎溪,亦謂之為華水也。又東北流,紫光溝水注之,水出華陽城東北,而東流,俗名曰紫光澗。又東北注華水。華水又東徑棐城北,即北林亭也。《春秋》丈公與鄭伯宴於棐林,子家賦《鴻雁》者也。《春秋》宣公元年,諸侯會於棐林以伐鄭,楚救鄭,遇於北林。服虔曰:北林,鄭南地也。京相璠曰:今榮陽苑陵縣有故林鄉,在新鄭北,故曰北林也。餘按林鄉故城,在新鄭東如北七十許裡,苑陵故城在東南五十許裡,不得在新鄭北也。”新鄭古稱華,則與華水有關。華陽在華水之北,故稱華陽。

《國語·鄭語》雲:若克二邑,烏阝、弊、補、舟、依、、歷、華,君之土也。若前華後河,右洛左濟,主芣、騩而食溱、洧,修典刑以守之,是可以少固。春秋戰國時,此處華則成鄭之地,“前華後河,右洛左濟”,坐北朝南一看地圖,華夏指什麼便一目瞭然。

華與夏,早期皆指夏后氏之所居。其後才有“諸華”、“諸夏”之說,代指分封的列國。後來慢慢詞意擴大,才代指中國。



青陽帝君


說說我的見解。

華夏文明的起點不是夏朝,不要說大部分文化起源遠遠早於夏朝,就是從歷史記錄看也是遠遠超越夏朝的,甚至虞舜時代、唐堯時代前還有歷史。從文化起點看伏羲時代是起點,伏羲時代就是我說的那個多種族碰撞的奇點時代了,是文化起源總髮生的時代。不僅是中華文化的起點,也是世界文化的起點。因為全世界大部分文化都可以追溯到那個古樸的奇點時代。

夏朝建立是被帝堯擊敗併發配到四川的帝舜、大禹集團途經甘肅、陝北擊敗了在山西陶寺的帝堯後裔併發配了北三苗的後續結果。夏后氏大禹的後代夏啟又驅逐了與自己聯盟的有扈氏,於是有了夏朝,後這個符號也成此朝重要的符號。我之所以簡介這一塊,就是要說華夏的夏是主要來源是這個,其次才是夏天和全體黃種的意思。黃種有三個支系,目前發現老大N系比如烏拉爾的芬蘭叫薩米,老二叫海薩,老三叫木薩,也就是摩西(妹喜)。薩在世界範圍內語言裡都是夏天的意思。所以夏雖然更多與沿海支大鯀大禹有關,但也與全體黃種有關。就像九黎主要也指沿海支,但其實內陸支苗蠻只是被迫脫離九黎的群體,九黎也是指全體黃種。

西域稱中國為桃花石,其實是陶華氏的意思,就是陶唐氏與華婿氏兩個名稱之和,兩個名稱都是指同一個群體,也就是帝堯集團。桃花石也是第三名探花這個詞,剛好符合華婿氏為老三苗蠻的意思。目前可以明確,漢族主體就是西戎北三苗羌人返回,桃花石就是主要指漢族。當然也包括全體北三苗後裔乃至全體苗蠻體系。經藏彝走廊進入四川、雲南的羌系彝族就保留大量與帝堯、華婿氏有關的地名,比如楚雄的大姚、姚安、南華,麗江的華坪,玉溪的華寧等等。《詩經》裡也有記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其實這段話就是講述華婿氏被帝舜大禹擊敗後北三苗被迫逃亡,爾後又返回的過程。說的就是漢族等北三苗民系自己的史詩了,包括了藏族、蒙古族、彝族、克欽、欽族以及北方各民族裡的大比例O3系的史詩。還有鐵證可以鎖定這段話就是指華婿氏北支,這裡暫時不公佈。

苗蠻為何是華胥氏,其實這很簡單。我一直在說我們是白種七仙女的後人,是七仙女的母系也是直系後代。七仙女族群女性全部嫁給九黎就是世界文化的人文部分核心。在中國也確實就有了女婿一詞,所謂華胥氏就是女婿的一支。還有一支是沿海支叫赫胥氏。顓頊其實也是壯婿的意思,就是指七仙女族群女性在吊腳樓上拋繡球選的壯員群體,也就是全體黃種了。所以壯也是全體黃種的符號,比如藏族的鍋莊和苗族的牯藏節是一個詞,就是內陸支姑壯一詞,藏是壯的諧音,也是漢族自稱咱。《白蛇傳》裡的許仙就是仙婿的意思。

華是什麼意思呢?我只能說只能提供知識點,而不能完全鎖定。華婿氏與赫婿氏,首先就是顏色之爭。華從黃,赫從黑,古漢語黑就是讀赫。後來的九黎特指沿海支,其實顓頊也特指沿海支,顓頊就是黑帝。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沿海支帶領著兩支矮黑和泛黑群體。而因為紛爭被拋棄脫離九黎的內陸支則不再使用原有符號,或者把詞序顛倒,反著來。於是有了本人一說,本人的意思就是要追溯自己的源頭,三苗皋陶的皋很明顯就是白本,湖南的三一如六也是這個意思,六就是白人的代表數理。三是老三支系,一是老大支系。但是黃種人多勢眾,就算吸收了白種母系基因,整體影響並不大。還是保留著吸收矮黑母系後的那個結果,由白變黃了。這才是黃帝的由來。你看堯字,三個土,也符合黃帝的特性,土德。老二沿海支的舜字古體有兩個火,就是炎。事實上黃帝、炎帝都不是具體的人,而是指體系。內陸支老三支系和老大支系都是黃帝系,就是說芬蘭等烏拉爾民族都是,彝族裡的花腰彝族就是老大支系N系,服裝也是紅色為主。炎帝系既是指沒有脫離九黎前的全體黃種狀態,所以古希臘冥界還有三頭地獄犬守門,其實沿海支就是冥神繫了,但裡面仍然存留有老三養狗人的痕跡,包括二郎神與哮天犬,雖然老三帝堯養狗人體系擊敗了二郎神體系的大鯀,但原有文化印記還保留著。哮天犬是指對天咆哮,咆哮也是楚文化裡的重要符號。所以華與黃有關。

後來的華當然是引申出各種溢美含義,這是各個民族都會做的,所以不必太認真。華首先是語音,其次才是字。字肯定產生在這個語音之後,用了這個字不代表別的字與華婿氏無關。華字是一個站立在木杆上打開翅膀的鷹,與西方鷹不同的是,華字的鷹是鷹頭向右。古人非常注重方向,比如華婿氏尚左,鷹頭向右好比盯著右邊的意思,鷹眼守家。

後來華字多了草頭,通花。苗族有個重要活動叫採花山。並且是正月初三到初六。看看這些數理,古人不是隨便定的。

好了,原本想簡單一點,因為讀者似乎更喜歡簡單明瞭的,可寫著寫著就扯多了。但實際上是寫的很不詳細,但沒辦法,題目太大,篇幅所限。


國病


真正的文明起點可能有如下幾個:(絕不能忽略知識文明起點)

1,肯定盤古開天地地球第一文明起點。因這是所有文明認知度的『盡頭』,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話題起源,就是這麼簡單真實存在的文明『啟智』。

2,龍的天空之九子繼承盤古路線,畢竟有了初啟文明開慧的真實寫照。例如龍九子玩耍開發土域,開啟農耕文化原始意識的自食其力。

3,龍的時代衰弱點在於知識出路的真實閉塞眼睛捉麻雀,於是乎分裂各自安好心事態,龍三子有巢氏族群自我啟動『幹練部落』後生可畏的科舉....

4,有巢氏族群獲得大量原始叢林法則生存知識,卻沒有什麼文化語言表達能力,只識野蠻生長習性的人才輩出,結局和下場不言而喻之最終退出歷史野蠻的舞臺。

5,華胥氏是善良人性意識的啟蒙,有巢氏族長老弗人良性發現,人性意識形態特徵傾向要走善良的道路。

6,後來華胥歷史上不怎樣啟動善良人性教化,於是乎伏羲氏由弗人背後支撐出面,搞出來一個『河治圖得之洛陽書載』科舉。

7,又過了幾百年後炎黃爭奪天下,黃帝一脈在佛祖(前身弗人)的大力支持下,堅決走上善良人性意識形態特徵的真實科舉,這就是真正精神文明的起點。

8,夏商周都是為了一個知識與文化的真實文明進程演變,之所以用華夏一詞的問題,可能好複雜又可能是非常簡單→華胥氏傳統科舉模式認知能力或被夏朝採納吧?

既有可能是夏朝傳說多了『華夏華夏』之故。


藍本動畫


華夏的解釋歷來眾說紛紜,但有一點很清楚。周人自稱華,也自稱夏,合稱華夏。《史記·吳泰伯世家》“歌秦,曰,此之謂夏聲,夫能夏則大,大之至也,其周之舊乎”!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中國西部地區稱為夏,夏有雅正大等義。宗周詩篇稱雅詩,秦風詩篇稱夏聲,夏聲就是雅詩。東方齊魯衛等大國諸侯本是從西方(陝西)遷來,所以稱東夏,東西合稱諸夏”。所以古人今人都認為夏指陝西。范文瀾同時指出“周人尚赤,赤即華。凡遵周禮尚赤的人和族,就不華人華族”。從以上引文證明:華,夏,華夏,指周人周地。


至樂無如讀書


華夏文明旳起點。從遠古啟蒙書可以看到是,“盤古開天地時代,天地人皇時代(三個),五帝時代(東南西北中),堯舜禹,夏商周……”。這是遠古人告訴十歲前旳小孩子的歷史。春秋戰國諸子百家,經史子集告訴你,人皇時代就有九州的記載,那時人皇有九兄弟,所以分天下為九州地理劃分。後來才是伏羲帝王時期,執政115年,那時的天文,數學,音樂,超越當今地球人,還有《易經》的傳說,周朝社會里的《周脾算經》裡記載了天文數學測量工具的使用,伏羲宮廷使用蝌蚪文記事,那是中國最早旳宮廷文字。神農執政140年傳世七世,共計350多年,最典型是《神農本草經》,那時人類就把中草藥分成了四大類別。現代人只記得唐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忘記了最早的神農帝。而且,懷疑黃帝內經的真假。黃帝執政100年,不僅有《黃帝內經》,還有《黃帝四經》在世,上古時代,中國是上一次地球人類文明的中心地區,舜帝把九州變成十二州,大禹治水只恢復了九州。夏商周三朝的中央帝國受到東南西北四夷的干擾,都是“五帝”子孫後代的“拉鋸戰”!伯益的《山海經》告訴你當時的地球上的一切!唯獨中國延續了三次大洪災之前的地球人類文明文化,《周脾算經》中的天文數學測量工具,是證明遠古天文數學超越當今地球人最有力的證據!你還懷疑否定遠古歷史科技是民間神話,不可信嗎?遠古歷史悠久,科技先進,而且人類健康長壽!黃帝內經的記載是真實的。

一萬二千年前的地球人類歷史科技水平超越當今地球人!現代人還沒有從三次大洪災中醒來。


jincan1248


中國人文明就是周族人建立的文明社會,文字是周族人獨家發明的,所以在所有部族人中是找不到任何遺蹟,也證實不了曾經發生過的東西。只有周族人自稱為天子,被天下人公認。從天而降生下來。中國人的文明就是空降下來文明,不為之過,中國人文明就是周族人帶來的文明社會,突然出現在中原大地。現在的人類也是突然就從地球上冒出來了,只不過有分前後之分。周族人是最後一批空降下來,帶來全新的文明社會吧!歐洲白人也是最後一批降下來人類吧!英雄不問出處,大家匹此匹此吧。不要相互攻擊。找出文明有用的東西,社會才能發展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