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神出鬼沒”的腫瘤,可能正潛藏在你身體的某個角落……

節目簡介

《活過100歲》是上海新聞廣播的一檔經典節目,該節目長期邀請上海各大醫院知名專家為廣大民眾提供各種健康資訊,並給予醫療保健建議,自開播以來,深受廣大聽眾的喜愛和歡迎。

節目回顧

4月2日下午3:00播出的《活過100歲》,邀請到了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血液內科主任醫師黃洪暉,為你講述“解讀淋巴瘤的綜合治療”,本期內容圍繞黃醫生口述內容進行精編整理。

這種“神出鬼沒”的腫瘤,可能正潛藏在你身體的某個角落……

下文根據《活過100歲》音頻直播內容編輯整理。

口述 /黃洪暉

知識精選

一、淋巴瘤的發病和哪些因素有關?

淋巴瘤的發病率呈年輕化的趨勢,同時城市化的趨勢也比較明顯。淋巴瘤的病因並不很明確,可能和物理因素,如射線、核素等;以及化學因素,如在裝修材料和染髮劑中的苯、有機溶劑、甲醛等;還有就是感染的情況有關

二、幽門螺旋桿菌與淋巴瘤的關係?

在人們通常的認識中,認為幽門螺旋桿菌與慢性胃炎的發病有關。但在淋巴瘤領域,發現有些特定亞型的淋巴瘤,粘膜相關b細胞淋巴瘤會後細菌有關。這些病人在針對這個細菌進行治療後,可能是有效的。

三、易患淋巴瘤的人群有哪些?

通常而言,免疫功能特別低的、本身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像是乾燥綜合徵患者,罹患淋巴瘤的幾率會比較高。還有,接受移植之後的人群,比如肝移植、腎移植的病人,移植之後可能需要長期吃抗排異的藥物,在整個病程中,淋巴瘤的發生幾率也會比正常人群高一些

四、淋巴的位置在哪裡?

淋巴是分佈在全身的,從頭到腳任何一個器官部位都有可能因淋巴細胞發生癌變,導致出現淋巴瘤。

淺表的淋巴結日常是可以觸診到的,比如頸部、腋下、大腿根部是常見的淋巴結分佈區域。還有很多的淋巴器官分佈在身體內部,需要藉助特殊的檢查手段來檢查

五、如何發現淋巴病變?

業內有一句話:除了頭髮和指甲不會發生淋巴瘤,身體裡面任何一個地方都可能產生病變,出現淋巴瘤。患者不適的症狀,取決於淋巴系統病變的部位。比如說,如果胸腔或縱膈部位發生病變,多少會有些胸悶、咳嗽;如果消化系統發生病變,出現胃口不好、腹脹、吃不下飯的表現。除了摸得到的淋巴結腫大,有些患者還會有發燒、出虛汗、消瘦的全身性症狀,提示身體的異常,必須到醫院來就診。

為判斷是否有淋巴系統的病變,檢查手段有血液檢查、生化檢查、CT、磁共振檢查等。此外,近幾年在淋巴瘤的診斷領域中,PET-CT的效果比較好,對淋巴瘤的診斷和分期有很大的幫助。病理診斷是診斷淋巴瘤的金標準,針對病灶穿刺或活檢拿到病理,醫生要確實在顯微鏡下看到淋巴瘤細胞,才能確診。

六、診療方法有哪些選擇?

淋巴瘤的治療方式是比較多的,目前以多種方法的綜合性治療為主。化療是淋巴瘤治療的主要手段之一,可以比較快速地控制增殖的腫瘤細胞。第二個手段是放療,通過高能量的射線照射腫瘤部位,達到殺死腫瘤細胞的目的。放療在早期的淋巴瘤中能起到比較好的效果。第三個,單克隆抗體的治療。我們知道化療對正常細胞和腫瘤細胞都會影響到,而單克隆抗體治療基本上靶向性比較強,只針對有靶點的淋巴瘤細胞來治療。舉個例子,在b細胞淋巴瘤中比較常用的單克隆抗體叫利妥昔單抗。目前單抗加上化療的聯合治療已經使淋巴瘤的治療效果有了非常大的改善。另外,造血幹細胞移植的治療。這一治療手段是對淋巴瘤患者先進行強烈的放療、化療等預處理,儘可能地把身體中的淋巴瘤細胞全部殺滅,然後再把事先凍存的造血幹細胞植入體內,使患者的造血和免疫功能恢復。在年紀較輕、高危不良預後因素較多的患者中,是可以作為一個鞏固治療措施的。

淋巴瘤是一個淋巴系統的全身性腫瘤,手術在淋巴瘤的治療過程中不佔主導地位。有部分情況下是可以採取手術的,在某些相對較早期、惰性的淋巴瘤中,可以把手術作為選擇的方案之一。

七、如何調理反覆淋巴感染?

長期壓力過大,可能引起免疫功能降低,出現反覆發熱、淋巴結腫大等症狀,發作時可消炎治療,口服抗菌素根本上,還是要調整好機體的狀態。

本期嘉賓

專家門診時間:週三上午(東院)

門診地址:上海市浦建路160號東院

擅長:血液專業常見病及疑難雜症的診斷、鑑別診斷和治療。

簡介:醫學博士,主任醫師,教授,科行政副主任。任上海醫學會血液學分會委員,上海市醫師協會血液科醫師分會委員,上海中西醫結合學會血液專業委員會委員。

1995年進入上海市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血液科工作至今,長期從事血液系統惡性腫瘤的臨床和基礎研究工作,曾赴HongKong Queen Mary Hospital研修造血幹細胞移植技術,對惡性淋巴瘤及白血病的規範化及個體化診治有豐富的臨床經驗。目前任學科淋巴瘤亞專科負責人,積極開展惡性淋巴瘤的規範化、個體化的多學科綜合診治,應用包括免疫化療等在內的綜合治療策略使淋巴瘤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達85%以上,4年無進展生存率達75%,顯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在基礎研究領域,目前著重於惡性淋巴瘤發病機制及分子生物學/分子影像學在淋巴瘤預後方面的研究。科研方面,參與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衛生行業公益專項、上海市科委、衛計委等科研課題的研究,曾獲上海市科學技術成果。近年來在核心期刊共及SCI收錄雜誌發表論著50餘篇,多次參加美國血液學年會及歐洲血液學年會壁報交流。主編《白血病》(科普)著作1本,參與《現代臨床血液病學》、《內科理論與實踐》、《血液疾病症狀鑑別診斷學》、《血液病手冊》、《內科學手冊》、《實用老年病學》等多本學術專著的編寫。

2003年及2010年分別入選院優秀青年學術骨幹及院優秀青年臨床骨幹。多次獲仁濟醫院優秀教師、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