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神出鬼没”的肿瘤,可能正潜藏在你身体的某个角落……

节目简介

《活过100岁》是上海新闻广播的一档经典节目,该节目长期邀请上海各大医院知名专家为广大民众提供各种健康资讯,并给予医疗保健建议,自开播以来,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和欢迎。

节目回顾

4月2日下午3:00播出的《活过100岁》,邀请到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医师黄洪晖,为你讲述“解读淋巴瘤的综合治疗”,本期内容围绕黄医生口述内容进行精编整理。

这种“神出鬼没”的肿瘤,可能正潜藏在你身体的某个角落……

下文根据《活过100岁》音频直播内容编辑整理。

口述 /黄洪晖

知识精选

一、淋巴瘤的发病和哪些因素有关?

淋巴瘤的发病率呈年轻化的趋势,同时城市化的趋势也比较明显。淋巴瘤的病因并不很明确,可能和物理因素,如射线、核素等;以及化学因素,如在装修材料和染发剂中的苯、有机溶剂、甲醛等;还有就是感染的情况有关

二、幽门螺旋杆菌与淋巴瘤的关系?

在人们通常的认识中,认为幽门螺旋杆菌与慢性胃炎的发病有关。但在淋巴瘤领域,发现有些特定亚型的淋巴瘤,粘膜相关b细胞淋巴瘤会后细菌有关。这些病人在针对这个细菌进行治疗后,可能是有效的。

三、易患淋巴瘤的人群有哪些?

通常而言,免疫功能特别低的、本身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像是干燥综合征患者,罹患淋巴瘤的几率会比较高。还有,接受移植之后的人群,比如肝移植、肾移植的病人,移植之后可能需要长期吃抗排异的药物,在整个病程中,淋巴瘤的发生几率也会比正常人群高一些

四、淋巴的位置在哪里?

淋巴是分布在全身的,从头到脚任何一个器官部位都有可能因淋巴细胞发生癌变,导致出现淋巴瘤。

浅表的淋巴结日常是可以触诊到的,比如颈部、腋下、大腿根部是常见的淋巴结分布区域。还有很多的淋巴器官分布在身体内部,需要借助特殊的检查手段来检查

五、如何发现淋巴病变?

业内有一句话:除了头发和指甲不会发生淋巴瘤,身体里面任何一个地方都可能产生病变,出现淋巴瘤。患者不适的症状,取决于淋巴系统病变的部位。比如说,如果胸腔或纵膈部位发生病变,多少会有些胸闷、咳嗽;如果消化系统发生病变,出现胃口不好、腹胀、吃不下饭的表现。除了摸得到的淋巴结肿大,有些患者还会有发烧、出虚汗、消瘦的全身性症状,提示身体的异常,必须到医院来就诊。

为判断是否有淋巴系统的病变,检查手段有血液检查、生化检查、CT、磁共振检查等。此外,近几年在淋巴瘤的诊断领域中,PET-CT的效果比较好,对淋巴瘤的诊断和分期有很大的帮助。病理诊断是诊断淋巴瘤的金标准,针对病灶穿刺或活检拿到病理,医生要确实在显微镜下看到淋巴瘤细胞,才能确诊。

六、诊疗方法有哪些选择?

淋巴瘤的治疗方式是比较多的,目前以多种方法的综合性治疗为主。化疗是淋巴瘤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可以比较快速地控制增殖的肿瘤细胞。第二个手段是放疗,通过高能量的射线照射肿瘤部位,达到杀死肿瘤细胞的目的。放疗在早期的淋巴瘤中能起到比较好的效果。第三个,单克隆抗体的治疗。我们知道化疗对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都会影响到,而单克隆抗体治疗基本上靶向性比较强,只针对有靶点的淋巴瘤细胞来治疗。举个例子,在b细胞淋巴瘤中比较常用的单克隆抗体叫利妥昔单抗。目前单抗加上化疗的联合治疗已经使淋巴瘤的治疗效果有了非常大的改善。另外,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治疗。这一治疗手段是对淋巴瘤患者先进行强烈的放疗、化疗等预处理,尽可能地把身体中的淋巴瘤细胞全部杀灭,然后再把事先冻存的造血干细胞植入体内,使患者的造血和免疫功能恢复。在年纪较轻、高危不良预后因素较多的患者中,是可以作为一个巩固治疗措施的。

淋巴瘤是一个淋巴系统的全身性肿瘤,手术在淋巴瘤的治疗过程中不占主导地位。有部分情况下是可以采取手术的,在某些相对较早期、惰性的淋巴瘤中,可以把手术作为选择的方案之一。

七、如何调理反复淋巴感染?

长期压力过大,可能引起免疫功能降低,出现反复发热、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发作时可消炎治疗,口服抗菌素根本上,还是要调整好机体的状态。

本期嘉宾

专家门诊时间:周三上午(东院)

门诊地址:上海市浦建路160号东院

擅长:血液专业常见病及疑难杂症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简介: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科行政副主任。任上海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委员,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专业委员会委员。

1995年进入上海市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血液科工作至今,长期从事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曾赴HongKong Queen Mary Hospital研修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对恶性淋巴瘤及白血病的规范化及个体化诊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目前任学科淋巴瘤亚专科负责人,积极开展恶性淋巴瘤的规范化、个体化的多学科综合诊治,应用包括免疫化疗等在内的综合治疗策略使淋巴瘤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达85%以上,4年无进展生存率达75%,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基础研究领域,目前着重于恶性淋巴瘤发病机制及分子生物学/分子影像学在淋巴瘤预后方面的研究。科研方面,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卫生行业公益专项、上海市科委、卫计委等科研课题的研究,曾获上海市科学技术成果。近年来在核心期刊共及SCI收录杂志发表论著50余篇,多次参加美国血液学年会及欧洲血液学年会壁报交流。主编《白血病》(科普)著作1本,参与《现代临床血液病学》、《内科理论与实践》、《血液疾病症状鉴别诊断学》、《血液病手册》、《内科学手册》、《实用老年病学》等多本学术专著的编写。

2003年及2010年分别入选院优秀青年学术骨干及院优秀青年临床骨干。多次获仁济医院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