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日本這麼多好吃的東西,日本人卻少有肥胖?

为什么日本这么多好吃的东西,日本人却少有肥胖?

文 | 魏水華

在舊金山的米其林餐廳中,按照受歡迎程度排序,依次是法餐、美餐、日料、意餐和中餐。

有人說,加州就是世界,因為在這裡生活的白人、黑人、亞裔和其他有色人種的比例,與世界總人口的比例幾乎是一樣的。所以在舊金山,飲食品類的受歡迎程度,很大意義上,反映了世界飲食大國的排行座次。

耐人尋味的一點是,所有公認的飲食大國裡,都充斥著各色各樣的胖子:好吃,又喜歡吃的地方,不管是法國人那樣一頓吃八個小時、還是美國人那樣頓頓油炸、果醬之類的高熱量、亦或者中國人那樣樂於以大半天的光陰伺候一道菜,最後的結果無一例外——孕育肥膘。

为什么日本这么多好吃的东西,日本人却少有肥胖?

舊金山灣區著名日料鋪:Kinjo

但日本似乎並沒有落入這一窠臼,各類國際健康組織對各國人口體型的統計數據,都證明了日本是世界上肥胖率最低的國家之一。出美食而不染,是日本人天生不易胖體質,還是日餐確實多吃不胖?

为什么日本这么多好吃的东西,日本人却少有肥胖?

除了帶有表演和競技性質的相撲,在日本絕少看見胖子

01

肉食者鄙

/ 只能偶爾改善口味的紅肉 /

最容易想當然的答案是日餐清淡少油,所以才能吃了不胖。但其實,最好吃的是膽固醇和澱粉,這在任何流派的烹飪系統裡都是不變之理,日料當然也不能例外。

看看日本人最推崇的A5和牛,評級高低直接與脂肪含量分佈成正比;日本人描述魚類品質高的形容詞「脂が乗る」,不用翻譯也能看得懂這是什麼意思;日本人喝的湯,都以燉到乳白色為美,不夠就加味噌,當然,那裡面也全是懸浮態的脂肪和蛋白質;日本人還是全球最喜歡油炸的民族之一,除了魚和綠葉菜做成的天婦羅外,還有裹麵包屑炸的豬排、禽蛋、芋頭、土豆、奶酪,在日料世界觀裡,這些都是用來搭配同樣高熱量的米飯的。

为什么日本这么多好吃的东西,日本人却少有肥胖?

和牛豐富的肌間脂肪是美味的來源

最不可思議的是,苗條的日本女性,最愛的食物竟然是各種各樣的日式甜品、豬牛的肥腸(motsu)和炭火烤串。

为什么日本这么多好吃的东西,日本人却少有肥胖?

日式烤肥腸

總之,如果比較對象不是油炸狂魔英美,清淡少油之說就無法成立。

然而,日料清淡又絕不是空穴來風,洞悉他的本質,源自於千年的禁肉史:從天武天皇675年頒佈的《肉食禁止令》開始,到明治天皇帶頭重新吃牛肉、牛奶為止,中間1200年的時光,日本全國都是不吃肉的。

为什么日本这么多好吃的东西,日本人却少有肥胖?

天武天皇

國內史學家常常認為,禁肉令的起源,是漢傳佛教進入日本後,茹素的教義被用力過猛的日本人發揚光大的結果。

但事實上,早在佛教之前,日本本土神道教也提倡素食,認為食用動物屍體是有傷體面的事情。這種傳統可能來自於中國的諸子百家——《左傳》的曹劌論戰裡有“肉食者鄙”一說,這句話在漢語語境中旨在是譏諷貴族都是缺心眼。但這類駁雜的思想經由朝鮮半島傳入日本後,卻被一根筋的日本人直譯過來。

为什么日本这么多好吃的东西,日本人却少有肥胖?

大阪地震後古建築牆體裡露出的《左傳》。此書對日本影響深遠,著名的靖國神社,就是語出《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吾以靖國也”,意為使國家安定。

從此往後,日本的飲食就與中國的“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分道揚鑣。

戰國及江戶之後,吃“山鯨”(野豬)“楓肉”(鹿肉)“櫻肉”(馬肉)這些東西的人更被階層固化為“賤民”,地位在公卿、武士、農民之下。《巷說百物語》裡的御行又市、山貓回阿銀、治平等人都是賤民,他們不用交稅,但也不受法律保護。豐臣秀吉的外甥豐臣秀次,就因喜歡吃肉而被慣以“殺生關白”的外號,其形象大抵可以參考中國戲劇裡的樊噲、李逵。喜歡吃肉,也成了後來秀吉治他死罪的一個理由:沒有憐憫之心。

为什么日本这么多好吃的东西,日本人却少有肥胖?

江戶時代的浮世繪,幾乎沒有吃肉的描繪

這是一種自下而上,來自民間風俗的對肉食的排斥,禁肉令只是天皇順應民意的一紙詔書,而非滿清剃髮令那種強制性的政令。

雖然後來明治天皇廢除了禁肉令,但千年的文化慣性,豈是一腳剎車就能叫停。對於今天的日本百姓來說,肉類終歸是讓人敬而遠之的食品,遠不像魚蝦、昆布、豆腐那樣普及。這意思有點類似中國南方人眼裡的滷煮、饅頭,北方人眼裡的米線、肉粽那樣,偶爾改善口味可以,但絕不是日常必備。

可想而知,一個以茶泡飯配小魚乾(確定不是貓食?)為主食,肉類只是偶爾為之的民族,哪怕再擅長烹飪,其肥胖率的低下也成了理所應當。

为什么日本这么多好吃的东西,日本人却少有肥胖?

02

自律

/ 管住嘴,邁開腿,無他 /

除了飲食習慣外,日本人瘦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自律。

很多人來到日本都有一個共同觀感:白天彬彬有禮輕聲細語的日本人,到了晚上,在居酒屋裡喝大之後,嗓門的分貝會呈幾何級上升。

为什么日本这么多好吃的东西,日本人却少有肥胖?

這既不同於始終保持溫文爾雅的臺灣人,也不同於吵吵嚷嚷的思密達。反映的是一種本性追求熱鬧,卻常被壓抑,擅於自律的民族性。

這和美國那種清教徒式的,源自宗教的簡衣素行還有所不同。至少在美國,吃多吃少、體型是否勻稱,都是自己的事情。但日本人卻特別注意外界的看法,在日本的地鐵、公交等公共場地,絕少見到三歲以下的小朋友,原因是防止孩子哭鬧打攪他人。

为什么日本这么多好吃的东西,日本人却少有肥胖?

對孩子已然這樣要求,更遑論容忍自己大腹便便,或者以貪吃好喝的形象出現在公共場合。據說,厚生勞動省甚至對企業主頒佈法律,要求嚴查員工腰圍超標。

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下,少吃、多運動,幾乎成了所有人共同信奉的戒律。一位旅居京都的朋友告訴我,剛到日本的時候,最不習慣的就是日本人極少打車。步行半小時,打車十分鐘的路程,他們一定會選擇步行。再遠一些,也會優先考慮電車、自行車,而非出租。

为什么日本这么多好吃的东西,日本人却少有肥胖?

管住嘴,邁開腿,就是這樸素的自律行為,讓美食當前的日本人,依然能保持良好身材。

03

烹飪與烹飪之外

/ 少調料,小份裝,重搭配 /

當然,烹飪的理念,也是日本好吃不胖的重要原因。

雖然未必清淡少油,但如和牛、金槍魚那樣的高脂食材,其油膩總歸來自食材本身而非另增調料。

天婦羅就更不必說了,講究的是面衣薄到不能再薄,表面不能溢油,要用廚房紙去吸,最後紙上不留一絲油痕才符合上桌標準。它與美式快餐、或者中式炒菜火鍋的用油理念都不一樣。

为什么日本这么多好吃的东西,日本人却少有肥胖?

如四條流的傳人四條隆彥在《日本料理做法》中所稱:“日本料理有一條原則,即其美味不能掩蓋食材原有的滋味。”

為了欣賞食材的本性本味,日料還是全球食物中最講求擺盤的個例。以懷石料理為代表的傳統日本料理,偏愛以很小的碗碟做容器,在精美的食器映襯下,食物的分量很少,不是這種腔調,不能喚起人們對食物的認真審視和珍視。

为什么日本这么多好吃的东西,日本人却少有肥胖?

此外,還有日料中對食物搭配的觀念也是重要原因。一天吃30種食材,這是厚生勞動省在1985年《為了健康的飲食生活指南》中提倡的飲食目標。此後,30種食材這個概念在日本傳播得非常廣,被很多主婦當作一個準則來安排一天的飲食生活。通常一個日本家庭的飲食結構是:生魚片或烤魚、煮魚,再加上冷豆腐、煮菜、藻類,一般的搭配方式是米飯配味增湯和醃菜,再加上小菜。色彩的搭配、用餐的環境,與菜品口味同樣重要。

为什么日本这么多好吃的东西,日本人却少有肥胖?

日本孩子出門喜歡帶媽媽做的便當

這與陳曉卿為代表的中國美食家們,崇尚“掃街嘴”、迷戀蒼蠅小館的江湖氣形成了鮮明對比。

至於紅肉、糖果、餅乾這些高熱量、易飽腹的食品,日本家庭買的很少,除了歷史和客觀原因外,日本人覺得吃了這些就不容易湊齊一天30種食材,且過於濃厚複雜的加工會破壞食物的本味和顏色賣相。

總而言之,少調料、小份裝、重搭配的日料烹飪觀,極大地降低了肥胖的風險,影響著日本人的身材。

而這,也正是許多中國人覺得偶爾吃吃日料可以,吃多了就“淡出個鳥來”的本質原因。

为什么日本这么多好吃的东西,日本人却少有肥胖?

京都系列,不要錯過

早:在京都茶屋的一餐

中:在京都菜市場的一餐

晚:在京都居酒屋的一餐

为什么日本这么多好吃的东西,日本人却少有肥胖?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

讀萬卷書,吃萬里路

Guess you like

猜 你 喜 歡

我不會告訴你吃這個能瘦

點擊“閱讀原文”,還有好多好吃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