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夢溪:中國傳統文化有哪些特質和價值取向

劉夢溪,文史學者,中國藝術研究院終身研究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研究領域涉及思想文化史、明清文學思潮和近現代學術思想。

劉夢溪:中國傳統文化有哪些特質和價值取向

中國傳統文化是一個非常大的概念,是一個包含著諸多類分的綜合概念。我們講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質,只能找出一些共通性的問題,從一個方面、一定角度、一些類型,來看中國傳統文化的特徵,而且只能理出一些最主要的特徵。

那麼,中國傳統文化都有一些什麼樣的特質呢?

第一,是歷史悠久。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自夏、商、週三代的夏朝算起,有四千多年,所以號稱五千年的歷史文明。從周秦算起,有三千多年。

世界四大文化圈:古希臘羅馬文化、阿拉伯文化、印度文化和中國文化,其中中國文化是世界最古老的古文明之一。第二,中國傳統文化是在一不間斷的同時也是較少變化的傳統社會形態框架內生存的文化系統。

梁漱溟先生說:“百年前的中國社會,如一般所公認是沿著秦漢以來,兩千年未曾大變過的。”秦漢到晚清都是封建制度,說社會形態沒有發生根本的變化,或較少變化,應該能夠成立。但這不妨礙不同歷史段落的文化有不同的特色。如殷周時期的青銅器文化、秦漢的制度文化、唐的多元繁榮、宋的思想、明代的城市生活、清的學術等等。

就文化的形而上形態學術思想而言,不同歷史階段都有不同類型的高峰期,如春秋戰國時期的子學、兩漢的經學、魏晉南北朝的玄學、隋唐的佛學、宋代的理學、明朝的心學、清代的樸學等。

第三,中國傳統文化是一多元文化形態。就其發生來說,是多元的。過去說中國文化是黃河文化。現在學術界的看法,長江文化是與黃河文化不同的一源。就其族群的構成來說,華夏文化為主體,同時包括眾多民族的文化。就文化思想來說,儒、釋、道三家主要思想學說,呈多元互補之勢。

第四,中國文化是富有包容性的文化。它的同化的功能很強,孔子說:“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各民族之間的融合,文化是最好的溶解劑。中國文化對異質文化的吸收和消化能力是驚人的,明顯的例證是對佛教的吸收。華夏民族不排外,即使窮鄉僻壤,也懂得尊重外來者的文化習俗。

第五,就生活形態來說,中國傳統社會主要是一農耕社會,所以其文化精神,正面說有吃苦耐勞、生生不息的特點;負面說常常表現為自給自足的心理、缺少冒險精神、重農輕商等等。中國傳統社會長期抑商,所以商品經濟不夠發達,這是中國傳統社會的一個癥結。晚清與外人打交道陷入被動,國力不強固然是主要原因,缺少商品意識和市場觀念,也是問題的一個重要方面。

第六,中國傳統社會屬於宗法社會的性質。以家族為本位、家國一體,是傳統的社會形態和文化形態的重要特徵。家不僅是生活單位,而且是生產單位。家庭成員一般不遠離家庭。孔子說:“父母在,不遠遊。”如果一個家庭的成員長時間出離在外,就叫“遊子”,“遊子”如同幽魂離開軀體,其身份是很悲哀的。

傳統社會的家庭不只是一家一戶的家,還要擴大、輻射出“家族”。因為家庭中以父親為主軸,父的父是祖父,父的兄是伯,父的弟是叔,父的姐妹是姑;母親方面,母的父是外祖父,母的兄弟是舅,母的姐妹是姨;父親的兄弟生的孩子,又構成堂兄弟、堂姐妹系列;母親的兄弟姐妹生的孩子,構成表兄弟、表姐妹系列。祖、父、兄、弟、伯、叔、舅都會娶妾,又會生育,於是又衍生出庶出的一大群。於是便有了嫡、庶的問題。而且每一枝系都有固定的名稱。這和西方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中國傳統社會的家族可以變得非常龐大,像《紅樓夢》裡的賈家那樣。大的家族有族長、有管家、有傭工、有保安巡邏人員、有統一的祭祖活動,對有過失的家族成員可以刑訊處罰,甚至處死。儼然是一個“準”國家。

中國古代理念上(不是說事實上)沒有“社會”這個概念,“家族”成為社會的基本單位,或者說家族的分佈和聯結網絡就相當於社會,它是以血緣為紐帶,而不是靠契約來維繫。家族還有傳宗接代的功能,娶妾的直接目的就是對家族傳宗接代功能的補充(對男性亦有性調劑的作用)。

家的橫向輻射是家族,縱的聯繫就是世系。因此傳統社會常把“家族”和“世系”並稱,叫“家族世系”。因此傳統社會非常重視家譜,譜牒學是一項專門的學問。

劉夢溪:中國傳統文化有哪些特質和價值取向

宋代的范仲淹呼籲,要切實保護宗族的利益,因此宋朝有“義莊”之設。

明清兩代更為普遍,至於聚族而居成為風氣,常常一個村莊只有一個姓氏,甚至幾個村莊都是一個姓氏,所謂“六鄉一姓”的現象,史不絕書。

西方人類學家重視“族群”的概念,在中國主要表現為“家族”。中國古代甚至很少使用“國家”這個概念,經常使用的是“家國”。研究者也有的說,中國傳統社會只講“忠君”,不講“愛國”。至少中國古代並沒有“愛國”這個概念。

但重視“天下”。“天下”包含“社稷”和“蒼生”兩部分內容。“社稷”原意是對土神和穀神的祭祀,後來用來指國家政權。和社稷連用的是“江山”,“江山”指疆土、國土。社稷和江山加起來,相當於國家。“蒼生”本義是指長得很亂的草木,後專指百姓。

總之,在中國傳統社會:社稷+江山=國家社稷+蒼生=天下這個公式是我個人總結出來的,卻覺得頗能反映中國傳統社會政治結構的特徵。

顧炎武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匹夫”指單獨的男性個人,而且是很普通的男性個人;如果是念過書的男性個人,就叫“匹士”了。明末還有“天下興亡,匹婦有責”的說法,陳寅恪表彰的柳如是就有此種信仰。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顧炎武說“天下興亡”,沒有說“國家興亡”,為什麼?也許“天下”這個概念,既包括國家政權又包括老百姓(蒼生)?而國家只包括“社稷”和“江山”,老百姓沒有包括在內。

劉夢溪:中國傳統文化有哪些特質和價值取向

第七,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國家的政治結構和家庭網絡主要靠儒家學說編織而成。因此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

具體地說,“三綱五倫”就是這一核心價值的主要道德規範。“三綱”是對君臣、父子、夫婦關係的行為規範,第一項關乎國,第二、三項關乎的都是家,可見“家”在中國傳統社會的重要地位。“五倫”指君臣、父子、夫婦、長幼、朋友的關係。

孟子說:“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稱這“五倫”及其規範為“人倫”。

後來漢代又有“六紀”之說,包括諸父、兄弟、族人、諸舅、師長、朋友,對“五倫”做了外延性的擴大,其實就可以規範所有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了。

“師長”和“朋友”,是家族以外的取項。傳統社會重教育和教化,師的地位很高,這是從孔子開的頭。各級官吏實際上也擔負著教化的任務。

即使是王者,也需要有師。天、地、君、親、師,師的排序僅次於君、父。師的含義不僅指直接的授業啟蒙者,科舉考試時代考取的進士,也稱錄取他的考官為師,考官視他錄取的生員為門生,同榜進士則稱同年。所以傳統社會就是以家族為中心的一面大網,“三綱五倫”或“三綱六紀”是這面大網的綱,通過綱常倫理來維繫家庭和社會的秩序。

劉夢溪:中國傳統文化有哪些特質和價值取向

史學家陳寅恪甚至認為,“三綱六紀”就是中國文化的基本定義。他說:“吾中國文化之定義,具於《白虎通》‘三綱六紀’之說,其意義為抽象理想最高之境。”“三綱六紀”所規定的倫理規範和語詞概念,有越來越細化的趨勢。光是孟子講的“義”和“信”,覺得還不夠完善,所以又發展、衍生出一系列對應性的重要倫理概念。

君臣關係使用“忠”、父子關係使用“孝”、夫婦關係用“義”、朋友關係用“信”。特別是“孝”,更居於核心位置。《孝經》上說:“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把君、父完全連接在一起,所以古代文本語言,常常以“君父”和“家國”並提。當然這些是道德規範,同時如陳寅恪所說,也是最高境界的文化理想。

所以傳統士人的最高理想,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至於能否真正做到,是另一回事。但我有一個理念的同時也是經驗的看法,就是如果瞭解了儒家思想及其道德規範,瞭解了家庭和家族的構成和來龍去脈,我們大體上可以瞭解中國傳統社會和傳統社會的文化。《紅樓夢》所以重要,就在於它對傳統社會的家族構成和文化結構做了一次總解剖。

第八,中國人的自然觀、對自然的態度,是主張“天人合一”的,相信“人與天地萬物為一體”。這點許多學者都有過論述,我主編的《中國文化》還專門就這個問題做過討論。

“天人合一”的思想可以使人與自然不那麼對立,很適合現在的環保主張。但也有專家認為,中國人的這種哲學思想,是傳統社會缺少系統的科學、科技不發達的原因。“天人合一”這個命題,包括天和人兩個方面,實際上說的是兩個對立體彼此的關係。

既然是兩個方面、兩個對立體的關係,就有孰強孰弱、誰佔的成分大、以誰為主的問題。在中國傳統社會,“天人合一”這個命題是“天”的勢力大,還是“人”的勢力大?是天為主導還是人為主導?在觀念上,恐怕是要人往天那邊靠而不是相反,所以古代有“順天”“聽天命”等說法。當然這個命題也有要提升人的境界的意思,所以馮友蘭講“天地境界”。但要求太高,不容易達到。

孔子講的“五十而知天命”,已經是很高的境界了,也只是說應該知道能夠做什麼、不能夠做什麼,人的一生能夠成就到怎樣的程度,是天命決定的,不可強求—這就是孔子的意思,如是而已。

第九,中國傳統社會有最完整的文官制度這在世界文明史上絕無僅有。文官制度和科舉考試有關,科舉考試製度是中國獨有的。唐代以詩取士,後來考八股文增加試帖詩,所以傳統社會的文官大都會寫詩。文官制度的最高表現是宰輔制度。相權對皇權有一定分解作用,他可以讓皇帝少犯錯誤。

第十,關於中國文化背景下的宗教信仰問題,總的看中國人對宗教的態度比較馬虎。孔子說:“祭神如神在。”那麼不祭呢?難道神就不存在了?宗教的態度是不允許對信仰的對象做假設的。佛教中國化之後演變為禪宗,宗教的味道已大為減弱。

民間化、世俗化的佛教,隨意的成分也很強。道教是自然宗教,操作性強,信仰的力度不是很堅實。中國人對待超自然的力量,信仰的成分不如崇拜的成分大,但崇拜不是宗教意義上的信仰。在中國人的眼裡,天是至高無上的,是最大的神。但對天是崇拜而不是信仰,因為天並不總是能滿足人的願望。對祖宗也是崇拜而不是信仰。拜天祭祖是中國人的最高禮儀,近似宗教儀式,但絕不是宗教儀式。

第十一,中國傳統社會有發達的民間社會,朝野、官府和民間界限分明。儒釋道三家的思想,儒家學說成為佔統治地位的思想,道家和佛教主要在民間。因為有發達的民間社會,有儒釋道三家思想的互動互補,中國傳統社會反而有較大的思想空間和活動空間。

第十二,中國傳統社會的不同歷史時期,都有不同風格的藝術與文學。古人的文章寫得很好,記述不同的事情有不同的文體。詩學尤其發達。書法藝術很獨特,中國文化的精神可以在書法中找到。

第十三,中國傳統社會還有一些比較特異的社會現象和文化現象,比如閹官制度、有太監(明代和晚清的太監作惡多端);施行變相的一夫多妻制,即法定的妻妾制度,男人可以娶妾。還有女人裹小腳等等。這些恐怕就是傳統文化中不一定很好的東西了。

我僅僅是為了講述問題的方便,把中國傳統文化的一些標誌性的現象列出了十三項內容,遠不能概括於萬一。這些可以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特異現象,但中國文化也有另外的特質,我無法在一次演講中窮盡。

我們可以看出,傳統社會的文化,也就是中國傳統文化,是有好有不好的,不能一概而論。

從上述中國傳統文化的一些主要特徵中,我們大體也可以明瞭中國傳統社會文化形態的價值取向。比如,儒家思想是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社會文化以家族為本位;政治文化的家國一體;道德文化則崇尚家族倫理;思想文化中的“中庸”和“恕道”;自然哲學的天人合一;宗教文化的三教並存和三教合一等等,都可以看出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取向方面的特點。

這些價值取向方面的特點,不僅屬於過去,也是今天現代中國人文化哲學和文化性格的組成基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