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昭:治理国家不能靠厚黑学

张昭是东吴的一位重臣,本来他身上有七件事情可以说,但其中两件大家都耳熟能详,而且这两件事情争议较大。如果深入讨论,就会涉及陈寿和裴松之的价值观、著史观之争,因此略而不提。只提大家较少听到的五件事。

第一件事,少有盛名,避仕不出。

张昭年少时便好学,而且文采斐然,才惊四座。我们可以看下他的《宜为旧君讳论》,的确还可以。

有人说我不乐意看什么高深的著作,你说张昭文采好,有什么简明扼要的证据?有个反证!就是当时两位知名人士对他的夸赞。

一个是陈琳,就是写文章骂曹操那个,有句著名的诗词就是赞美陈琳的,诗曰:“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可见陈琳是个才高八斗之人。陈琳的才华,连曹操和荀彧都认可。

但是陈琳呢,对这个张昭很服气。有一次天下名士张纮在读陈琳的《武库赋》,读完之后就赞美陈琳,说你的文采堪称举世无双。

陈琳说我的文采是不错,那也得看跟谁比,要是跟一般人比,那是强很多,如果跟张昭比,那就是“小巫见大巫”。

另一个夸张昭的,是祢衡。我们知道,祢衡是个自恋狂加神经病,谁也瞧不上。但祢衡却认为张昭还可以。

有一次刘表给孙策写信,写完了以后叫祢衡给把把关,祢衡笑着说:“如是为欲使孙策帐下小儿读之邪,将使张子布见乎?”

意思是刘表的文采,比张昭差太远了。

正因为张昭才华惊人,所以政府再三聘请他为官,但是张昭辞不就召!

当时徐州的省长陶谦也想把张昭收为己用,于是举荐张昭为茂才。张昭也没去。

张昭没有应大汉政府的邀请,这个我们可以理解,因为朝廷黑暗,昏庸腐败。但是究竟为什么拒绝陶谦,这个就值得讨论了。

对于张昭拒绝陶谦,有两个说法,一个是范晔的说法,他在《后汉书》中指出,陶谦“信用非所,刑政不理,徐方歼耗,实谦为梗”。意思是陶谦这个人用人失当,而且滥用刑罚,导致徐州政坛凋敝。

范晔的这个说法,有个旁证,就是许劭对陶谦的评价:“外慕声名,内非真正,待吾虽厚,其势必薄,不如去之。”意思是陶谦这个人外宽内忌,聚贤而不能用。

最重要的是,陶谦这个人跟阙宣还有些瓜葛。阙宣呢,当时自号天子,是个反贼。这俩人曾经一起举兵攻打过任城。

也就是说《三国演义》可能是把陶谦美化了,陶谦不是个谦谦君子。

还有另一种说法,认为张昭拒绝陶谦,不是因为陶谦人品太差。《三国志—吴书》认为陶谦还凑合,上面这样记载:“谦在官清白,无以纠举,百姓殷盛,谷米丰赡,流民多归。

张昭之所以不给陶谦打工,是因为自认为当时的本事还没练到家,想先沉淀两年。

但是陶谦不会这么想,他认为张昭瞧不起自己,把张昭抓起来了。后来赵昱过来说情,陶谦又把张昭放了。

在这件事情当中,张昭有个值得点赞的地方,就是即便陶谦把他抓了,让他吃过牢饭,但是张昭对陶谦的评价依然很客观,甚至在陶谦死后,还写文章纪念他。这份心胸不简单。

这证明张昭是一个有良知、有操守的知识分子,是世之大儒。

如果要搁一般的知识分子,你别说把他关进大牢,就是稍微骂他两句,让他不爽,他都很有可能写文章来妖魔化你。


张昭:治理国家不能靠厚黑学

第二件事,避难江南,力辅孙氏。

东汉末年,中原动乱,张昭作为难民,逃到了江南。孙策看上了这个人,拜他为抚军中郎将,自此而后,政策、法令多出其手。无论是老百姓还是知识分子,对张昭都很满意。

不少人纷纷给孙策写表扬信,对张昭加以表彰。

张昭怕孙策起疑心,就说:“我张昭可没有结党营私啊!不知道他们为什么爱戴我!”

孙策笑着说,子布先生想多了,你就是我的管仲!

孙策死后,有些阴怀异志的人想趁孙权立足未稳,起兵造反。张昭所辖六县盗贼猖獗,纷纷对反贼加以附和,闹出了一股不小的声势。

张昭决定亲自率领本族子弟前往平叛。当时,有朋友劝他说:“张公,岂不闻诗经有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我们知识分子的长处,是躲在后头算计别人,不亲自冲锋陷阵。现在郡县大乱,可以让周瑜他们去拼命,我们应该泰然自若的呆在屋子里做学问。”

张昭听罢,破口大骂,说这是混账话!周瑜现在在柴桑,哪里赶得回来?!如果不及时扑灭叛乱之火,受害的是江东百姓。于是,张昭披坚执锐,上了前线,稳定了局势。一个文人,有此胆色,令人钦佩。

张昭带兵打仗也不只这一次,在以后的日子里,他还协助孙权剿灭黄巾余党,在合肥之战时,帮助孙权稳定后方,击败了匡琦、周凤等割据势力。当然,这是后话。

在孙权继位之初,有很多文胆不服孙权,认为孙权没有父兄的魄力,应该退居二线,把大权分给流亡北士和淮泗将领。张昭带头反对这种提议,并且率先对孙权行以臣子之礼,这样,孙权的位置才算坐稳了。

有人说,孙权当初能够坐断东南,继承大位,要论功劳,周瑜占六分,张昭也得有四分。

第三件事,不卑不亢,呵斥魏使。

有一次,曹丕派使者去吴国建交。这个使者叫邢贞,这个邢贞很狂傲,见了江东的文武百官,也不下车,还躲在车里睡大觉。

张昭气得把他从车里揪出来,警告邢贞,这是吴国的地盘,你还是放尊重一些。然后十分严肃的说,你看见旁边那把刀了没有?那把刀还没开锋!看来你是肉皮子发紧,你想帮它开锋吗?!

邢贞赶忙鞠躬道歉。

这个《三国演义》把张昭写的好像是只会对蜀国耍横,对魏国就卑躬屈膝,其实不是。张昭无论对蜀国和魏国,态度都很强硬。

第四件事,讽喻主上,留心大计。

孙权早年间呢,有一个习惯,专门爱骑马射虎。

射完了老虎,还把虎皮传示三军,炫耀自己箭法高超,意思是自己有两下子。

当时,孙权的近人就夸赞孙权,真能耐!

张昭说,主公,您读过徐干的《中论》吗?

孙权说这是建安七子的著作,你说说我听听。

张昭乃择《中论》之精要,劝谏说:“夫详小事而略大道,察近物而暗远数,自古及令,未有如此而不乱也,未有如此而不亡也。所谓‘详小事、察近物’者,谓耳聪于丝竹歌谣之和,目明于雕琢彩色之章,口给于辩惠切对之词,心通于短言小说之文,手习于射御书数之巧也。所谓‘远数、大道’者,谓仁足以覆焘群生,惠足以抚养百姓,明足以照见四方,智足以统理万物,权足以应变无端,义足以阜生财用,威足以禁遏奸非,武足以平定祸乱,详于听受而审于官人,达于废兴之原,通于安危之分。如此,则君道毕矣。

张昭援引徐干的《中论》,说这么一大堆话,什么意思?意思是,你下棋下得好,你射箭射得好,你画画画得好,作为普通人来讲,可以把这个当成一技之长来炫耀!但是作为君王来讲,这不叫特长,更不值得拿来炫耀!君王只有懂得经国纬政之术,才能算有特长!

张昭这话不无道理,我们看看,李后主精于辞赋、梁元帝书画一绝、朱由校心灵手巧、善制木器,但纵观这三个人,未尝不毁家败国,为天下耻笑。

由此而论,那些皮毛小道,怎么能当做君王的特长呢?!怎么值得一把手炫耀呢?!你把国家治理好了,让老百姓无忧无虑,才值得炫耀!

殷鉴不远,在夏之后。后世的政要本来应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但有些人不但对照检查,反而变本加厉。

譬如有些男性官员,公开鼓吹,对媒体说“我练过搏击”,有些女性官员则声称“我歌声嘹亮”。问题是,你练过搏击、你歌声嘹亮,跟老百姓有半毛钱关系吗?你练过拳击、你歌声嘹亮,老百姓就能奔小康吗?


张昭:治理国家不能靠厚黑学

第五件事,犯颜直谏,触怒君王。

嘉禾元年,公孙渊在辽东造反,反抗魏国。公孙渊自忖实力不足,于是向东吴求援。

孙权一看太好了,正好利用公孙渊来扩大自己的地盘!于是想要和公孙渊联合。

张昭劝谏说,公孙渊其实不是真正的想造反,他本身不想对抗魏国。他之所以装出对抗魏国的样子,是因为他杀死了自己的叔叔,用非法手段获取了大权,他想逼迫曹魏承认他的合法性。换句话说,一旦曹魏承认了他的合法性,他就会罢兵休战,跟我们东吴断交。

孙权认为张昭说得不对,二人反复争辩,闹得面红耳赤。

最后孙权急了,破口大骂:“江东文武百官,入了宫就拜我,出了宫就拜你!这是我让他们这么干的!真是够给你脸的了!”然后,抽出刀来,在张昭的脸上比划,说:“我不想让别人说我虐待老人,赶紧向朕道歉!”

张昭面不改色,说要论辈分,我比你兄长大一截,跟你爸爸差不多大!当初你妈和你哥把你交付给我,就是让我时时规劝你!现在你做错了,你应该向我道歉!

事后,张昭的预料果然准确,公孙渊反复无常,又归降了魏国,而且斩杀了吴国的使者。

孙权知道错了,就派人去给张昭送礼物,顺便提点一下张昭。

使者跟张昭说,张公啊!现在主公已经知道错了,你就原谅他吧。这不,还让我给你带礼物来了。说罢,使者深鞠一躬。

使者又继续说,但是为人臣子的,又怎么能面斥君王呢?!您还是学习一下保身之道,谋身之法!

张昭反驳说,天下间最没用的学问,就是保身之道、谋身之法。因为它只能让君王一个人高兴,对国家、对老百姓屁用没有!如果在一个国家之内,上上下下都学习这种没用的东西,我看国家也快完蛋了!

张昭的原话是:“若乃变心易虑,以偷荣取容,此臣所不能也。

张昭这番话对我们颇有启迪啊,当官的要多看看《管仲轻重术》、《国家兴衰与社会革命》,多看看类似这些书,对老百姓和国家有好处,少看看《厚黑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