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鲜为人知的“厚黑学”驭人术

大家熟知袁世凯,一般人都是从书本和电视剧中了解一二,真实的袁世凯堪称“厚黑学大师”,从下面几件小事可看出为什么能走上权力的巅峰。

袁世凯鲜为人知的“厚黑学”驭人术

一、

袁世凯生在一个世代富裕的大地主家庭,家族很有势力。他很小的时候过继给大爷袁保庆,因家里有钱有势,使他娇生惯养,他6岁时读私塾,11岁养父就专门请来一位有名的举人王伯恭学八股文,哪知道这袁世凯劣性十足,十分顽皮,玩的时候聪明,一到学习就笨,虽然老师教他四书五经,百家经典、文韬武略等但只学了一知半解,难改纨绔子弟得本性。其养父看管不了他,在15岁那年就把他送到在京城做内阁侍读的叔父袁保龄管教。袁世凯到北京后,眼花缭乱,天子脚下,玩的地方也多,不是嬉闹斗殴,就是往八大胡同的秦楼楚馆去约青楼女子。但袁世凯天生会说,故弄玄虚,吹嘘自己的才华,等到十七岁,考乡试不中,乡试就是正式的科举考试,三年后,再考依旧名落孙山,二次失败,经常遭到朋友的耻笑,这使他恼羞成怒,气急败坏,回到家中干脆把书本撕烂,丢到火烧掉。对这些朋友夸海口说:“好男儿当效命沙场、安内必攘于外,只沉迷于书本之中,只能耽误大好时光啊!”从此再不复习参加科举考试,也不想求功名,依旧吃喝玩耍、赌博好斗,恶习不改。

袁世凯鲜为人知的“厚黑学”驭人术

二、

袁保庆看看这孩子长大,整天无所事事,心里焦急。有一天正好淮军统领吴长庆来访,袁保庆就跟他聊起袁世凯不省心。吴长庆建议说:“现在正好登州军校招生,就让他去考一考。”袁世凯听说很高兴,收拾行囊参加考试。到了考场,他本来对学习就不行,文章写的词不达意,不能成篇,但其中报国之心,慷慨激昂,引起判卷老师张謇的注意,这气魄,不是一般考生所有的,暗暗称奇。并把阅卷的结果告诉了吴长庆。吴长庆心想他读书不行,但心性超出常人,将来必是个人物。于是就想办法给袁世凯弄个“中书科中书”的名分,安排他在营务处做帮办一职。袁世凯大喜,心里十分感激吴长庆,军旅生涯正是他的梦想,此时他一改往日性格,变得志向高远,一心想建功立业,做一番大事,他开始严格要求自己,做事勤快谨慎,执法公正,不徇私情。袁世凯读书不用心,但记忆力超强,它能够清晰地记住各种人名、物名、地名以及接触过的每个人的爱好、脾气秉性,比如在朝鲜,他不懂朝鲜语言,却能用朝语叫出见过面的韩人姓名;很多士兵,他只见过一面聊上几句,家庭、籍贯,一年多没见,在看见时会直呼其名,并聊当时谈话的细节,令人吃惊,赢得了很多尊重和好感。

袁世凯鲜为人知的“厚黑学”驭人术

三、

袁世凯非常注重做人的细节,善于人际交往,和周围的长官关系都相处得非常融洽,每个人的家庭父母、生日都了如指掌,逢年过节,总是送去一些他们最喜欢的物品。尤其是和他老师张謇交情深厚,参军的第二年,也就是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 张謇保举他为水师帮办兼管前敌事务,随吴长庆度海入朝。袁世凯到了朝鲜后,一看淮军纪律涣散,奸杀掠夺的事情经常发生,袁世凯非常气愤,回到办公室仔细考虑,认为这太有损大清国的颜面,于是决定先宰后奏,下令对民愤极大的7名士兵逮捕就地处决。随后壮着胆子上报吴长庆,吴长庆非但每怪罪他,反到大加赞赏他的果敢。

这时又发生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吴长庆的心腹武官弁某无故把一个朝鲜人打成重伤。袁世凯要将他正法,这弁某向吴长庆求情,免他一死。袁世凯佯装答应,随手把一封起草完需要签批的文件让吴长庆审阅,自己趁机溜出去,立即命令杀掉弁某后向他汇报。

吴长庆大惊,但已无力挽回,长叹一口气说:“都说曹操心狠手辣,你比他有过之而无不及及。”然后告戒身边的警卫心腹,今后不可犯法,犯法我救不了你们。后来,又发现士兵经常去百姓家吸食鸦片,袁世凯发现一个处决一个,毫不留情,引起各兵营骚动,不少士兵抱怨烟瘾太深,要拿钱,退役回家。这些抱怨传到袁世凯耳朵里。袁世凯带着卫队,手拿绳索大刀,进到士兵议论处,找闹得最欢的一刀砍掉脑袋,士兵个个面如土灰,再不敢言语。吴长庆对袁世凯说:“你想把这些违纪的士兵都杀死吗?”袁世凯回答说:“我假如示弱,他们肯定闹得更欢,都抗命违纪,结果无法控制,如果这样还有违纪的,就全部抓捕审讯,把招供的杀掉,不招的放掉,杀一惊百”,其余的必定谁也不敢再承认了也不敢再违纪了,吴长庆点头赞许。至此,果然军纪好转,再无人敢违纪了。

袁世凯身体好,食量也特别大,他爱吃煮鸡蛋,最多一次能吃掉20多个,三四个馒头,一碗朝鲜冷面,后来随着官升的越来越大,什么山珍海味、人参鹿汤、滋补壮阳、到雇两个奶妈喝人奶及各种营养品,他特别爱吃鱼,在朝鲜时,就安排厨房去购买鲜活的鲤鱼做红烧,后来回到国内就让人专供用火车运来两种鱼,一种是黄河鲤鱼,一种是河南的赤尾鱼。送的鱼太多吃不完,他就命令人刻上洪宪字样的牌,穿到鱼尾在中南海放生。他的饮食与生活奢侈无度,使他很年轻就患上多种疾病,这也是他劳累过度,中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