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王”父子的书法有何异同点?

陋石书艺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二王”父子的书法有共性的地方,也有差异的地方。具体的陈述,请各位看官往下看:

上图为王羲之草书《虞休帖》局部。

王羲之书法的主要特点是:篆书取法于金文和秦篆:隶书取法于汉碑;草书取法于张芝和陆机;行书取法于刘德升;楷书取法于钟繇和卫夫人。由于王羲之天资聪明,勤奋好学,又有书法高人(卫夫人)精心指导,加之他的天赋和创造精神,最终在楷书草书和行书方面形成自己强烈的书法风格。这些书法风格,在篆书和隶书方面表现得不太明显。

上图为王羲之草书代表作《虞休帖》局部。

上图为王羲之行书《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局部。



关于王献之的书法特点:王献之与王羲之书法共性的地方,王献之的草书得于“家法”(注:王羲之的笔法是不外传的,他只传授给王献之),而又把张芝的书法之法兼而取之,创造出“一笔草”的书写方法,突破了王羲之草书字与字不相连的草书书写方式。草书“一笔连”是王献之发明创造的,在传世名作《鸭头丸帖》和《中秋帖》中表现得非常突出。

上图为王献之“一笔草”代表作之一的《中秋帖》。

上图为王献之行书作品(局部)。


传说,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的篆书和隶书的功力都相当深厚,但由于年深已久,从没有见过他们父子俩的篆书,隶书的真面目。

以上为个人观点,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欢迎评论!欢迎转发和分享!


中州耕牛堂主


魏晋时期的书家写字,并没有形成个人特定的风格。现代人喜欢用一些华美的辞藻和空洞的语言来概括古代某些时期书家所有作品的书法风格,显然过于草率。代代相传,代代相误,人云亦云,最后全然成为真言,如果有人有所质疑,将会有一群人群起而攻之。

在王羲之的众多字帖中,几乎每帖的书写风格都有所区别。如《兰亭序》笔力浑厚而轻健,点画沉遂而温润,章法流畅而轻快;《丧乱帖》笔力雄劲激烈,结体多欹侧取姿,有奇宕沉郁之致。这两件作品,是王羲之分别在不同的心理环境下所完成,是欢快和悲愤所带来的不同风貌。

王献之也是如此。《中秋帖》丰润圆熟、笔画豪放、字势连绵不断;《鸭头丸帖》笔画润枯相杂,墨色由浓而淡,字势多变。这两件作品只为记事和回信,可是不同的空间和心境,书家写出来的字在风格上也有较大差别。

王献之师承王羲之,却难在他的书法中看到王羲之的影子,“他还创造了'一笔书',变其父上下不相连之草为相连之草,往往一笔连贯数字。”因此,学习二王书法,要单帖精研,兼其长、集其美,为己所用,才能创造出具备自己独特风格的书法作品,而不是把字写得千篇一律就是所谓的风格。



倚斋听风雨


小楷是楷书中形成较早的一种字体,是中国古代最常用和实用的一种字体,是文人士大夫科举从政、治学为文的基本手段。因此,历代书家多能写小楷。中国书法史上善写小楷者大家林立,碑帖繁多,我们仅取造诣颇深、堪称经典的“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的小楷特点的比较来谈谈小楷的创作。

  王羲之,东晋大书法家,书法史上的旷世奇才。他对多种书体集前人之大成又形成自己的风格,在楷书上效法古法又大胆革新,在用笔方法上形成了“内厥法”,亦称“骨法”用笔。即书写时全神贯注于毫端,笔锋垂直,缓缓运笔,骨气充沛,刚劲不挠,笔画极细微处亦挺然有质,粗壮处又含筋骨,通过轻微提按,笔尖含墨深入纸背,产生厚重沉着之感。王羲之的传世之作很多,有《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像赞》、《孝女曹娥碑》等诸帖。他的碑帖基本摆脱了隶书的痕迹,具备了完备的楷书法则,其用笔沉着内敛,扎实劲健,结构沉稳端庄,温润俊逸,字势以方正为主,兼顾自然之趣,在整体风格上呈现出端庄沉着、圆润峻拔、动静有致、安详和谐的中和之美、雍容之美。

  王献之,王羲之第七子,因善书与其父一脉相承,故与王羲之并称“二王”。他在其父“大王”的基础上勇于创变,变“内厥法”为“外拓法”。即点画舒展开朗,随形外拓,轻盈自然,疾徐有度,从而书写出粗细、方圆、直曲等各种点画形态,使结字宽绰灵动,整体清虚简静,呈现出圆润多姿、挺拔飘然之气象,把小楷推到新的艺术高度。沈尹默先生说:“外拓用笔,多半是在情驰神怡之际,兴象万端,奔赴笔下,翰墨淋漓,使成此趣。”王献之仅留世《洛神赋》,却堪称传世经典,既充分继承了其父温润细腻、峻拔流美的气质,又一改“内厥”为“外拓”,更讲求作品的道丽、峻逸、疏朗之美,用笔上体现的是一种仪态美、张力美、飘逸美、神采美。

王羲之笔法严谨而又丰富,动作复杂而又微妙,这是其内在的情感修养决定的,一般的学习者难以企及。正如孙过庭《书谱》中称:“子敬已下,莫不鼓努为力,标置成体,岂徒功用不侔,亦乃神情悬隔者也。”

王献之笔法自然流畅,简洁明了,因势利导,烂漫自然。在显示其过人禀赋的同时,表现出其基于右军书法体系这一捷径而变得娴熟流便,因而在笔法的严谨、丰富和微妙上有所缺失,其审美内涵趋少。顺便指出,之后的米芾、赵孟頫、董其昌等也大都基于二王而进一步简化笔法,使得其书更趋简便,特点明确,符号化味道加强,艺术品味降低。

王羲之书作的气息如同游丝幽魂,锋杪之间,触犯毫厘,则花容失色。相对而言,王献之则款款而行,游离偏颇,亦有几分颜貌。

所谓“右军用笔内擫而收敛,故森严而有法度。大令用笔外拓而开廓,故散朗而多姿。”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尽然。父子二人两种笔法兼用。或是出于追求流畅自然的风格,子敬使用外拓较多。


白派剪纸


简单的说大王内秀,轻灵巧,很少大字草;小王喜大,张狂豪放。父子大小王,传承启后人,守正遵古法,创新追求真。


儒道鸿业传承术艺


技法来源不同 “尝论右军真行草法皆出汉分 深入中郎 大令真行草法导源秦篆 秒接丞相(李斯)


Liushiyi322


王羲之的书法 是以柔为主“飘若浮云 骄若惊龙”他擅长行书, 而王献之自小跟随父亲练习书法,胸有大志,后期兼取张芝,别为一体。他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但是楷书和隶书亦有深厚功底


诺13165103305


传统的说法是大王内揠小王外拓,何为内揠外拓,一般解释是,圆笔是“外拓屋漏痕”;方笔是“内揠锥画沙”,内揠是骨胜之书,外拓是筋胜之书。例如,欧柳内揠,颜赵外拓,世南、遂良诸人,则介乎两者之间。


鸿博


父亲笔力雄健些善行书,献之善草书!


书法一人


一脉相承,草书小王胜大王


江南书院


父亲的书法保守一点,儿子的书法放开了一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