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拜要将苏克萨哈灭门,索尼、遏必隆甚至是孝庄为何袖手旁观?

高仪明


要回答索尼、遏必隆、孝庄文皇后,这三个人面对鳌拜要讲苏克萨哈灭门为什么袖手旁观?首先要搞清楚他们是什么关系。苏克萨哈和遏必隆、清世祖(顺治帝)是表兄弟,苏克萨哈和遏必隆的母亲是亲姐妹,都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女儿。换句话说,苏克萨哈和遏必隆都得管孝庄文皇后叫声八舅妈。唯独索尼是外人,他不是爱新觉罗家族圈子里的人,这也是后来为什么孝庄文皇后要清圣祖(康熙帝)娶她孙女的原因之一。既然都是亲戚,为什么遏必隆和孝庄文皇后不干预呢?



首先,苏克萨哈这个人为人很不地道。他舅舅多尔衮当政时,苏克萨哈简直就是十全外甥,上赶着巴结小舅舅多尔衮。可是,舅舅多尔衮刚去世,这位十全外甥转头便投入了表弟清世祖的怀抱,不遗余力地清算舅舅多尔衮的种种劣迹!而同样是多尔衮外甥的遏必隆就显得低调许多,这或许也是苏克萨哈和遏必隆这对表兄弟不太亲近的原因之一吧。



其次,遏必隆这个人虽然是清太祖的外孙、清王朝开国五大臣之一额亦都的儿子,但是他并没有遗传到姥爷和父亲的优良基因,向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以明哲保身见长。在鳌拜居于强势地位时,无论如何遏必隆也是不会为了苏克萨哈这位关系一般的表兄弟去开罪鳌拜的,他寻思的是如何自保、如何维护自己的利益。



再其次,苏克萨哈虽然出卖舅舅多尔衮之后得到了表弟清世祖的重用。但是,孝庄文皇后却并不怎么喜欢这个夫家外甥。更何况,孝庄文皇后是不仅仅是个女人,她还是一位合格的政治家。四个辅政大臣之中,索尼年迈处于半退休状态、遏必隆就是个“墙头草”、苏克萨哈又斗输了,面对鳌拜近乎一家独大的局面,孝庄文皇后首先需要的是稳住鳌拜,而不是与鳌拜搞对抗,否则政局动荡几乎是必然的。因此,孝庄文皇后这个时候根本不可能为了这么一个政治斗争的输家、一个夫家并不亲近的外甥去与鳌拜公然撕破脸。牺牲苏克萨哈换取政局的暂时稳定,以换取进一步处置鳌拜的准备时间,这几乎是孝庄文皇后彼时唯一的选择,她又怎么可能会为苏克萨哈强出头呢?



再说索尼。索尼这个人是四个辅政大臣当中和鳌拜关系比较融洽的一位,这和当初与鳌拜、谭泰一同出头要求拥立皇子、抵制多尔衮即位或许有一定的关系。既然是抵制多尔衮的主力军,索尼自然和鳌拜差不多,不太可能会对苏克萨哈这条他舅舅多尔衮的狗抱有太大好感。而且,四个辅政大臣之中,索尼资格比较老、年纪也比较大。因此,康熙初年索尼基本上处于办退休的养病状态,至于真病假病,不好说。他只是作为一个对鳌拜的牵制存在,其本身与鳌拜的关系还是比较和谐的,基本上没有和鳌拜撕破脸。而鳌拜对这位曾经的“战友”也给予了足够的尊重。鳌拜出头搞掉了苏克萨哈,对于索尼而言,并没有什么切身利益的损害,甚至还有利可图,至少少了一个不对付的分权者。因此,索尼也太不可能对苏克萨哈伸出援手,更加不可能为了苏克萨哈和鳌拜撕破脸。



实际上,索尼保持与鳌拜的长期友好也并不是什么“战友情深”,而是在待价而沽,等待时机。在孝庄文皇后和清圣祖以立她孙女赫舍里氏为后、向他抛出橄榄枝之后,索尼一改往日与鳌拜和和气气的风格,公然在朝堂之上提请清圣祖早日亲政,而这与鳌拜的初衷是相违背的。也正是索尼的这个举动,给了清圣祖向鳌拜夺权的理由,也对不久之后清圣祖擒拿鳌拜起到了一个探明风向的侦察作用。虽然索尼死在了清圣祖擒拿鳌拜之前,但是他的儿子索额图却参与到了清圣祖擒拿鳌拜的行动之中,这也算是索尼公开表明了态度吧。从这一点也能看出,索尼这个人是非常谨慎的,在没有绝对把握之前是不会轻易出手的。那么,在孝庄文皇后、清圣祖没有表态要保苏克萨哈的情况下,索尼是断然不会去趟这趟浑水、与鳌拜翻脸的。


农民工老杨歪说历史


对于这个问题,在《清史稿》中有这么一段话:时索尼为四朝旧臣,遏必隆、鳌拜皆以公爵先苏克萨哈为内大臣,鳌拜尤功多,意气凌轹,人多惮之。苏克萨哈以额驸子入侍禁廷,承恩眷,班行亚索尼,与鳌拜有姻连,而论事辄龃龉,寖以成隙。

四位辅政大臣,只有苏克萨哈的关系最疏远。

索尼,赫舍里氏,正黄旗人。他爹硕色巴克什,他叔为大学士希福。因他兼通“满汉蒙古文字”,先在文馆办事,历任头等侍卫、吏部启心郎等,因战功,累进一等伯,任内大臣,兼议政大臣、内务府总管。

遏必隆,纽祐禄氏,镶黄旗人。他爹是开国五大臣之一额亦都,母为和硕公主。初授牛录章京世职,袭一等公,擢为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


鳌拜,瓜尔佳氏,镶黄旗人。他是开国“五大臣”之一费英东的侄子。初授巴牙喇壮达,因骁勇善战,授三等梅勒章京,赐号“巴图鲁”,晋三等昂邦章京,又升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


这三个人都是两黄旗出身,属于皇太极的嫡系。在皇太极死后,立储问题上,坚持立子。在多尔衮当政时,也不依附,而受到排挤。

苏克萨哈,是正白旗,他爹额驸苏纳。初授牛录额真,世祖时擢为议政大臣,讦告多尔衮有功,又晋内大臣。




白话说,苏克萨哈原来是多尔衮的手下,却在多尔衮死后积极检举揭发,而被顺治帝重用的。所以与另外三个不是一个阵营的。

鳌拜与苏克萨哈的争执由来已久,最终导火索是换地问题,背后是两黄旗与正白旗由来已久的矛盾。在鳌拜要杀了苏克萨哈时,索尼已经病重,同年也死了。

至于孝庄太后,是乐于他们争斗的。没有鳌拜,苏克萨哈也会专权。互相倾轧也不是坏事。事后给苏克萨哈平反一下,也就OK了。



几苇渡


苏克萨哈的起步是和多尔衮息息相关!

最开始作为多尔衮的近侍,苏克萨哈跟随多尔衮出生入死,立下功劳!皇太极死后,幼年福临继位,而后多尔衮为“摄政王”,权势滔天!而苏克萨哈借着多尔衮这颗大树好乘凉,一路官运亨通,在多尔衮的庇护下,他逐渐成为正白旗骨干之臣!


在大清入关前,八旗的结构是“上三旗”和“下五旗”!而“上三旗”是皇权的集中力量,本来多尔衮是正白旗,索尼正黄旗,遏必隆和鳌拜都是镶黄旗!因为在皇太极故去,立储之时,索尼坚持在皇子里面选择其一,而且立场坚定的站在孝庄太后这一边,而鳌拜一直被多尔衮打压,没有办法只能选择站队,但鳌拜还是有一定的眼光选择支持孝庄太后,这样就导致多尔衮继承大统的愿望落空!随后,幼年福临继位,多尔衮为“摄政王”,权力至高无上!他就开始打压索尼和鳌拜,甚至将索尼派发到盛京!

随着多尔衮死去,福林开始清理多尔衮势力!不到三个月,苏克萨哈站了出来,举报多尔衮!他与詹岱、穆济伦首先上奏指责多尔衮私备“八补黄袍、大东珠、素珠、黑狐褂”,“阴谋篡逆”。

这样苏克萨哈反叛了多尔衮势力投靠了孝庄,孝庄也正需要这样的人来投诚,来瓦解多尔衮势力,立即被提拔苏克萨哈。


也就是说苏克萨哈的起步是因为借助多尔衮,而他的高升还是举报多尔衮有功!这样的行为很令索尼和鳌拜等不耻,而且本来索尼就和多尔衮有很深的梁子,而之前苏克萨哈更是多尔衮一派,这让索尼对多尔衮的愤恨转移到苏克萨哈身上,对其行为和品格特别的厌恶!

而在孝庄的眼里,苏克萨哈也只是一名棋子,之前为了对付多尔衮她接受了苏克萨哈的投诚,而接着福临的青年故去,留下幼年的玄烨继位,辅政大臣的选择也必须从“上三旗”中选择!那么正黄旗的索尼,苏克萨哈继承了正白旗势力,而鳌拜和遏必隆都是镶黄旗,这样就是这四位作为辅政大臣!

苏克萨哈是一颗棋子,孝庄刚开始是用来对付多尔衮实力,接着作为辅政大臣,索尼年事已高,遏必隆没有主见,鳌拜明显实力更强!随着鳌拜的强势,孝庄也要利用他们之间的斗争来相互制衡,所以苏克萨哈成了制约鳌拜的一个武器!


而后,索尼死后,苏克萨哈作为首位辅政大臣也想制约一下鳌拜的势力,就上奏撤销辅政大臣给先帝爷守陵,但是这样敲山震虎让鳌拜不愿意接受,因为苏克萨哈要撤去,也就意味着自己于理自己也要放权,鳌拜不愿意!就立马治了苏克萨哈大罪,凌迟诛九族!

此时索尼已然故去,遏必隆本来就是唯鳌拜是从,而孝庄也是坐山观虎斗,让其两败俱伤,所以孝庄也没有插手!其实鳌拜势力太大,哪怕孝庄去管也不一定奏效,反而会让鳌拜有谋反之心!这样来看,只能是先顺着鳌拜,不能打草惊蛇,以后瞅准机会拿下他!



忠肝义胆岳老三


大家好,我是爱历史的小少年,今天让我们一起打开那段尘封的记忆

苏克萨哈是满族正白旗人,他的父亲与叶赫贝勒金台吉同族,属于叶赫那拉氏。努尔哈赤以十三遗甲起兵不久,就投奔过来。是努尔哈赤的额驸、驸马,就是说苏克萨哈是努尔哈赤的外孙子。他是在满清之间最后一次大决战,松锦之战中作战有功而崭露头角的。后来在跟随多尔衮入主中原的过程中,表现出色,被多尔衮提拔为议政大臣。很受多尔衮的信任与重用,大体相当于今天国务委员的样子。

多尔衮死后,这厮率先揭发多尔衮潜怀异志,图谋不轨以此反戈一击之功,受到了福临的欢迎。清算了多尔衮之后,福临将实力最强的正白旗收到自己手中,替下了原来上三旗中的正蓝旗,从此两黄旗加正白旗便成为上三旗。

苏克萨哈也从多尔衮属下的奴才,变成了皇帝的奴才。后来在平定湖广地区农民军残部当中,屡立奇功,旋被提升为领侍卫内大臣加太子太保衔。因为有公主的儿子这一层关系,所以苏克萨哈的名次排在索尼之后成为排名第二的辅政大臣。


爱历史的小少年


向敬之

康熙六年七月十三日,与鳌拜争斗处于下风的苏克萨哈乞请驻守顺治孝陵。鳌拜穷住不舍,伙同大学士班布尔善,借机给苏克萨哈拟罪二十四款,称其“方归政于皇上,伊即欲往守陵寝,岂非不愿归政之意”(《清世祖实录》卷二十三),将皇上所用之弓抛掷,“欺藐皇上”等,拟将他与长子内大臣查克旦革职、凌迟处死,无论已未成年,均斩立决(这也包括鳌拜的外孙),女人充官,籍没家产。康熙不同意,结果鳌拜“攘臂上前,强奏累日”(《清史稿·鳌拜传》),再次矫旨,剪除苏克萨哈及其子孙。

《康熙王朝》鳌拜威逼康熙

两黄旗与正白旗的矛盾,自多尔衮摄政之初便以形成,多尔衮因图谋即位而遭两黄旗大臣誓死反对,而后不断打压两黄旗。多尔衮死后,苏克萨哈以告主而成为顺治帝的新宠,但仍为索尼、遏必隆等甚为不齿。所以,遏必隆选择明哲保身而默认鳌拜擅杀苏克萨哈。

然,索尼死于康熙六年六月二十三日,而苏克萨哈请旨去守孝陵为七月十三日事,结果被鳌拜议罪下狱,几日后处死。所以说,鳌拜诛杀苏克萨哈时,索尼已死二十余日,自然无法表态了。

而作为太皇太后的孝庄,站在愤怒的康熙帝身后袖手旁观,无疑是两点:一是锻炼康熙的隐忍程度,以待对鳌拜的反戈一击,她不出面就给康熙留有回旋的余地,二是放任鳌拜的猖狂,她以不理会、不说话、不调停,貌似示弱,却让鳌拜的骄纵加剧,她在玩“欲使其灭亡,先使其猖狂”的政治手段。当然,孝庄作为一代杰出的女政治家,她是不希望苏克萨哈提前死的,但苏克萨哈的提前出局,也标示着四辅臣时代的提前破裂。


以礼观书


看到前面各位的回答,都说出了索尼,遏必隆袖手旁观的原因。对此,我没有过多疑问。但是,对于孝庄太后的袖手旁观,背后是有很大的寓意的。而各位都没有详加阐述。小良来为你们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

揭开面纱还要从顺治七年说起。顺治七(1650年)十二月初九日,多尔衮暴死。十六日,顺治帝便追尊多尔衮为义皇帝,祔太庙。本来事情到了这,应该是皆大欢喜。多尔衮一生功绩卓著,死后落得一个圆满的下场,而顺治帝也可以名正言顺亲政,掌控大清朝政。


可是,苏克萨哈打破了这种平静,他率先向顺治告发多尔衮生前的种种不法,甚至将多尔衮意 图率两旗兵马阴谋夺取皇位一事给揭发了出来。由此,多尔衮从风光荣耀的顶峰跌入了罪恶的深渊,义皇帝的尊号被追夺,家产被籍没,而且还被挫骨扬灰。

苏克萨哈这一招明显是看准了顺治帝的心思,知道多尔衮早晚必要被清算,但是他却招惹了另一个重要人物,从此埋下了万劫不复的罪孽祸根。

在孝庄看来,多尔衮对他们母子俩是有恩的。如果没有多尔衮,小福临根本没有机会登上皇帝的宝座,而且,若不是多尔衮的文韬武略,就不会有大清国当时的局面。但是,多尔衮的暴死,孝庄的内心也是非常喜悦的,这位难以驾驭的小叔子被老天收走了,使她和这位少年天子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去除了一块可怕的心病。

按照孝庄的内心想法,追尊多尔衮为皇帝,隆重体面地将他下葬,多尔衮专权的那个时代篇章就这样体体面面地翻过去了。至此,她所有的苦心经营、委曲求全终于功德圆满。以后,大清国将是她们母子的天下,没人还会提及多尔衮以及她们之间的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事。但是苏克萨哈把她的如意算盘都给打乱了。




不仅如此,之后孝庄有意将索尼的孙女立为康熙的皇后。本是一次修补裂缝的好机会。然而苏克萨哈却极力反对。虽然最终他的反对无效,索尼孙女还是成为了皇后。但从此,他与孝庄之间的裂缝更大且永远修复不了了。小良说到这里,相信孝庄如果是你,你也不会去帮一个这样的人。


小庆听歌


苏克萨哈在顺治朝是多尔衮的心腹。多尔衮死后,他扑捉到顺治要治罪多尔衮的信息,迅速倒向顺治,告发多尔衮,之后成为顺治的心腹。顺治临终托孤,苏克萨哈顺利成为康熙的四位辅政大臣之一,和索尼、遏必隆及鳌拜一起辅助康熙帝。

因为临时倒戈,觉得他人品有问题,索尼、遏必隆和鳌拜都瞧不起他,经常排挤他。索尼是第一辅助大臣,苏克萨哈是第二辅政大臣,索尼在,苏克萨哈有气也只好忍着。




可是,后来事情发生了变化。索尼因为年迈,身体多病,不太管事儿。遏必隆没有主见,大权逐渐落到鳌拜手中。原来四位辅政大臣可以相互牵制,现在鳌拜专权,对皇权极为不利,直接影响的就是康熙能否顺利亲政。

出现这种局面,最着急的当然是孝庄。为制约鳌拜专权,孝庄采取拉拢措施。她第一个要拉拢的就是索尼。孝庄急急忙忙为12岁的康熙举办大婚,娶了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因此把索尼绑在了自己的战车上。孝庄第二个要拉拢的就是苏克萨哈。苏克萨哈与鳌拜有矛盾,孝庄向苏克萨哈抛出橄榄枝,苏克萨哈很快就成了孝庄的盟友。




康熙大婚,说明已经成年,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康熙亲政的事。索尼不断的运作,排除障碍,临终前正式上书,要求康熙皇帝亲政,他说,难道我们要一辈子替皇上做主吗?!索尼的话正好击中鳌拜的要害,对康熙亲政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

索尼去世后,虽然鳌拜专权,但名义上苏克萨哈成了第一辅政大臣。苏克萨哈坚决支持康熙亲政,并说要为顺治守墓去,意思是要解散辅政大臣队伍。在这种情况下,你鳌拜还不放权,到底什么意思。这就把鳌拜置于不义之地。



这时的鳌拜近乎疯狂了,他把矛头直接指向了苏克萨哈,也不顾什么儿女亲家了,罗织罪状把苏克萨哈全家抄斩。

权力熏天,飞扬跋扈的鳌拜,就像一头发怒的狮子,孝庄这时如果不隐忍,他也会要向孝庄张开血盆大口。至于遏必隆这样没有主见的人,更不会吱声了。

个人见解,欢迎加关注讨论。


豫有得


这个问题问的好!

苏克萨哈其实就是个背信弃义的小人,再加上清初的政治因素,所以他在被鳌拜灭门时,才会出现孝庄、索尼、遏必隆都袖手旁观。

清初统治者的主要矛盾是权臣和皇权之间的矛盾,所以双方对权力的争夺影响了清初的政治格局。

苏克萨哈出身满洲正白旗,他不仅是正白旗的骨干,还是多尔衮的近臣。所以在多尔衮权势滔天的时候,苏克萨哈受到的重用毋庸置疑。


相反,正黄旗的索尼,镶黄旗的鳌拜、遏必隆因为坚持拥护福临,坚定站在孝庄的一边而受到多尔衮的政治压迫。

但是在多尔衮死后三个月还不到,苏克萨哈就以多尔衮私自筹备“八补黄袍、大东珠、素珠、黑狐褂”为由,控告多尔衮“阴谋篡逆”,投靠了孝庄。

苏的这种行为对于受到《三国演义》影响的满清贵族来说是很无耻的。

但孝庄需要稳定局势,鳌拜三人需要回归朝政,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压制了心中的不满。


鳌拜成为康熙年间的权臣,为了抬高两黄旗,打压正白旗,加剧了双方的矛盾。

两黄旗和正白旗的矛盾在多尔衮时期就已经突出,这种矛盾并没有因为顺治收缴正白旗后,和正黄旗、镶黄旗一起成为“上三旗”而减弱,反而越演越深。

到了康熙年间这种矛盾集中爆发,虽然位列四辅臣之末,但事实上已经成为四辅臣之首的鳌拜,打压正白旗,抬高两黄旗,以报复多尔衮时期政治压迫的意图就更加明显。

康熙五年的两黄旗和正白旗更换旗地之争,将这种矛盾完全白热化;而苏克萨哈是正白旗的领军人物,又是名列第二的辅臣,他受到鳌拜的格外关注就成了必然。

至于孝庄,此时政局已经稳定,对鳌拜清算正白旗,清算苏克萨哈也就不再出声了。

观苏克萨哈的所作所为,出发点都是维护自己的利益,但又不敢和鳌拜拼死相争,在清初八旗贵族争权斗争中失败被灭门也就成了必然。

【我是江东汪郎,带给你不一样的历史视觉!坚持原创,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


江东汪郎


首先要明白的是鳌拜为什么要把苏克萨哈灭门?

在满清入关后的顺治元年开始,鳌拜的主要任务是剿灭农民军,在这次以武力统治下,很快取得了胜利,鳌拜居首功。

可是以摄政王多尔衮自己带领的正白旗、镶白旗与皇太极的正黄旗、镶黄旗下以豪格为首的索尼、鳌拜一派因为皇位继承人产生了积怨。

顺治十八年,顺治帝驾崩,康熙帝(玄烨)继位,由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辅佐朝政,这时的鳌拜就开始了专权跋扈。

重要的是当康熙帝年满十四岁的时候就应该亲政了,首辅大臣索尼提出了还政的问题,这时候鳌拜是不愿意归政的,怎么办?

苏克萨哈原本是多尔衮的正白旗,多尔衮生前苏克萨哈一直依附多尔衮,此时多尔衮倒台了,苏克萨哈马上反戈,这使索尼、鳌拜等人对苏克萨哈有些瞧不起。

苏克萨哈与鳌拜的暗中较劲使他们的矛盾上升到白热化。康熙帝亲政后,由于鳌拜的把持朝政,这使康熙帝非常恼火,却又拿鳌拜没有办法,苏克萨哈此时站出来了!

苏克萨哈上奏书说,请往遵化守护顺治帝陵寝,意思就是说:我苏克萨哈是辅政大臣的第二位,既然归政于康熙,我走了,你鳌拜还能赖在这里把持朝政吗?

这个意思已经非常清楚,按理苏克萨哈卸任,遏必隆、鳌拜就应该辞职。

这使鳌拜大为恼火,触及到了鳌拜的要害,因为鳌拜不想退出这个他朝思暮想的政治舞台。

于是鳌拜给苏克萨哈强加了莫须有的罪名,心怀不轨,、奸诈、久蓄异志等等二十四款罪名,要凌迟处死苏克萨哈,株连九族。



康熙帝知道苏克萨哈有罪,但是罪不该杀,但是此时的康熙没有能力去保苏克萨哈,为什么,鳌拜气势汹汹就在朝廷之上咆哮,竟然在御前“攘臂上前,强奏累日”,最终处以苏克萨哈绞刑,并杀了全族。

别说遏必隆,就是孝庄文皇后又如何呢?朝廷上下,六部九卿全都被鳌拜把持,动;焉知祸福!

此时此刻的康熙帝明白了,鳌拜这奸诈之徒必须除掉。(以上图片来自网络、影视资料)请关注《邸晓居MBA侃历史》欢迎网友们评论、互动、留言必回复!


日尧居


所以共主早丧,“诸侯王”就有崛起坐大的可能。多尔衮就是诸侯王崛起典型。他崛起后,把自己统领的正白旗纳入上三旗,把豪格的正蓝旗给踢进下五旗,从此,上三旗便成了“正黄、正白、镶黄”。


所以多尔衮活着的时候,顺治只是名义上的皇帝。他甚至连“共主”都不是。鳌拜打击苏克萨哈的过程,其实本质上,就是各“诸侯”之争。

而“四大辅臣”,本质上就是”上三旗”的三个“诸侯”。在“正白旗”最如日中天的时候,顺治得装孙子叫多尔衮“皇父摄政王”。所以多尔衮死后,“正白旗”就面临着”秋后算账”,果然苏克萨哈识时务为俊杰,反正过来。所以顺治很受用,这样你不用撕破面子,又解决了多尔衮遗留问题。正白旗也得以留存于上三旗。

但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顺治临终前,考虑到多尔衮一旗独大,对权力结构造成破坏。决定上三旗出四个辅政大臣,这种三角形权力结构就变成了不规则四边形,稳定一下子就成了大问题。又到了主幼国疑的时候了,所以当”满清第一巴图鲁”鳌拜开始飞扬跋扈的时候,其他势力都是容忍的。因为毕竟当时“外患”大于“内忧”,总要有个话事人么,毕竟康熙年幼尚未亲政。


但实际当时形势也是在不断变化,正黄旗趋于新旧更替,毕竟索尼年纪大了。并且受汉化教育的新一代康熙也在茁壮成长。政坛上剩下了一个正白旗对两个镶黄旗的局面。遏必隆维护鳌拜就是维护同旗,所以他最终成为一个从犯。情况急转直下,所以孝庄一边笼络着鳌拜,一边抓紧给康熙娶亲,以加快”亲政”的步伐。一旦皇帝“亲政”,其他旗的人就明白自己应该往哪里站队。

所以鳌拜是权臣么?自然不是,他只是一个蒙着头做着“诸侯”梦的狗,他逐步把自己变成了自己曾经最为厌恶的多尔衮。所以索尼死了,皇帝亲政了。他仍视这个16岁的少年为无物。鳌拜是一介武夫,根本不懂政治,他不明白自己怎么就爬到了权力巅峰,怎么又坠落悬崖。他不明白苏克萨哈其实不是他的敌人,而是和自己一样的悲剧人物而已。

鳌拜杀苏克萨哈,其实也是在杀自己。这个道理索尼是非常清楚的,索额图也应该明白。他们什么都不讲,什么都不做,因为他们知道时代已经变了,自己只有站在皇帝的一边,将来才不至于死无葬身之地。但索额图后来尝到权力滋味后,也犯糊涂了,不过那是后话了。

而孝庄才不是袖手旁观,那么多凶险政治经验走过来的孝庄,很清楚这意味着什么。然而当外部矛盾弱化后,上三旗越是自相残杀,势力越削弱,他孙子的帝位才越稳固。所以结婚,亲政,才是当务之急。搞鳌拜,其实只需要等待,等待你鳌拜开始犯众怒,那么机会就来了。只是康熙的做法,连孝庄也没想到。那像一只护食的小狗。手法幼稚,但却凶光毕露。从此孝庄也明白了,这个孙子将比自己的儿子强一万倍。从此不再干预他的决策,而是给予他需要的帮助。

清朝从康熙除鳌拜之后,才真正进入到皇权时代。到了雍正设立军机处,才真正形成皇权专制制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