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富先老如何面对:产业爆发前的养老困境

在考察了北京多个养老院后,2018年底,75岁的王东光(化名)与老伴选择了位于北京东三环的一家高端养老院。

“郊区的环境好,不过离医院有点远,进城去医院堵车厉害,”王东光对自己的选择颇为满意。“省心了,至少不用做饭、买菜了。”曾是家务主力的老伴似乎更为高兴。

按照老两口的计划,一切顺利的话,王东光和老伴会一直在这家养老院住下去。

不过,大部分老人可能会做出另一种选择。此前,集中了一批中科院退休人员的海淀黄庄社区在街道的组织下,由适老化装修公司对80岁以上的老人家里进行了扶手安装等适老化改造。这些高龄老人选择在家养老。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止2017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41亿人,占总人口的17.3%,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58亿人,占总人口的11.4%。

2019年1月16日,人社部副部长邱小平在国新办的发布会上表示:“我们国家的社会保障工作还面临许多矛盾和困难,特别是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人口规模大,老龄化高峰持续长等特征明显,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运行面临严峻挑战。”

国家迎头直面挑战,而对我们每个人来说,何处养老?何以养老?——是,或将是一个问题。

“既近又远”的养老院

王东光和老伴今年都75岁了,以前是北京一家大型国企的中层干部。他们有两个儿子,一个已经移民国外,还有一个虽然工作单位在北京,但经常去外地出差。住养老院前,老两口一直住在北四环单位分的房子里,互相扶持照顾。

2018年初王东光被查出了早期肠癌,手术后老人动了去养老院住的心思,并得到儿子的支持。经过一番考察,老两口在入冬之时入住养老院。

根据民政部数据,截至2018年9月,全国已有养老服务机构约2.93万个,床位732.5万张;其中,提供住宿的民政机构床位387.9万张,社区养老床位数344.6万张。

“其他都好,吃得丰富,各种活动也多。唯一觉得不足就是楼下花园有点小,不过市区也不可能有太大花园,要不这地得多少钱啊。然后就是贵了点,一个月俩人费用小2万,还是这里的最低消费。”王东光笑呵呵地评价了所在的养老院的不足,而这大概也是养老机构目前面临的最大桎梏。

未富先老如何面对:产业爆发前的养老困境

图:某养老院的重阳节活动

“现在养老院一是位置的问题,很多离市区很远;一是价格比较高,老百姓支付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目前的解决思路,首先是国家给运营机构进行运营补贴和建设补贴;另外现在在推长期照护保险,需要长照的这些人由保险费负担一部分。这样从机构和支付两端共同缩小差距。”某寿险公司旗下从事养老产业运营的人士对健康界表示。

据了解,目前全国各地对养老机构都有各自的补贴政策。

以北京为例。2018年11月,北京市民政局发布了最新的《北京市养老机构运营补贴管理办法》。

根据该办法,民政局将根据养老机构收住服务对象身体状况、服务质量星级评定、信用状况、医疗服务能力等4个维度,对养老机构实行差异化补贴;一家养老机构每个床位每月最高可获得1050元补贴。

同时,为了提高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该办法还规定:如果养老机构全年平均入住率比上年底下降10%的,将扣减当年运营补贴的20%。养老机构服务对象满意率低于85%的,取消当年运营补贴获取资格。

这样的鼓励措施背后是并不如人意的入住率。

“现在整体的入住率可能也就60%左右。”曾多年从事养老行业、“养老智库”的发起人朱平向健康界表示。

“不过这都是需要有一个过程,新开一个商场也不可能一开始就天天爆满,所以我觉得过个两三年可能会慢慢有好转”。朱平还是颇为乐观。

养老院的“艰难”

不过,目前养老机构面临的还是盈利的缓慢与艰难。

“很难,盈利很难,我了解的一家养老院开了10多年了,今年才终于扭亏为盈。”一位上海养老机构人士表示,养老机构一次性投入很大,客户支付能力目前又不能完全跟上,再加上一些经营风险——“要是碰上一两个老人在你这摔了,得损失多少”。养老机构盈利不像外界想的那么容易。

“它不是一个利润特别高的行业,因为它本身是以公共服务为本质的领域,所以不会有很高的利润率。”不过,朱平认为,利润率也看和什么行业比较:“和互联网或者金融行业比,那它肯定是不怎么挣钱,但要和一些传统制造业比还可以,一是有一些免税政策,第二是政府有一些补贴,但如果基本这两项都没有的话,就是非常非常微利的一个行业。”

“这个行业利润确实不高,因为它最大的成本是物业和人力成本。所以目前来看,特别小的私人机构配的人较少,利润可能高一点,能达到10%-15%,正规机构其实也就在3%到8%之间就算不错了。”上述寿险公司人士表示。

除了资金上的支持,国家在设立许可上也更为开放。

2019年1月2日,民政部发布了《关于贯彻落实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通知》,明确规定各级民政部门不再受理养老机构设立许可申请。

“我们现在了解的2018年数据,北京(养老机构)开业有一个大跃进,一是可能大家觉得这是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第二是政府对养老机构连锁发展有鼓励态度和措施,第三就是根据北京市民政局的规划,在市区还有非常大的一个空间。”朱平如此分析过去一年北京的养老机构市场,不过,在经营上,“真正的市场我个人觉得好像没那么好。”

居家养老市场探路

养老机构的发展尚受客户支付能力的桎梏,那么,会有另一片蓝海市场吗?

吴晓蓉选择居家养老市场。因为母亲曾在自己家里因为地板和鞋底过滑摔倒,造成腰椎压碎性骨折,曾是一家房地产公司高管的吴晓蓉在2015年辞职创办了一家适老化装修公司“易享生活”。

对刚刚富裕起来的国人来说,大多数人对“适老化装修”这一概念并不熟悉。

“老人不能用浴房,要用淋浴椅子;卫生间不能用平开门,那样老人如果摔倒会阻碍开门,要用推拉门或者折叠门;推拉门也在地面上也不能有导轨,家里尽量保证轮椅可以通过……”进行适老化设计的设计师如此对健康界介绍。

未富先老如何面对:产业爆发前的养老困境

图:可以坐轮椅洗手的洗手台和洗澡椅

“公司成立以后,我们第一年主要是给朋友做,第二年和一些民政局合作给95岁以上的老人做,第三年开始商业化,今年会大范围铺开。”吴晓蓉表示。

据介绍,公司目前已对近3000套的房屋进行了适老化装修改造,根据不同的改造程度有不同的工期,一般全方位改造的工期3个月左右。“这期间,如果需要腾空房屋,我们会有合作的养老机构入住,当然老人也可以自己选择。”

此前,公司就和中关村街道合作,在中科院退休老人聚居的海淀黄庄社区,对80岁以上的老人家里进行了扶手安装等适老化改造的工作。

“我们目前的客户主要是高知、高能力的老人,他们有这个支付能力,也有这个支付意愿。”吴晓蓉这样解释公司对市场的切入点。

做老年人的生意并不容易。据了解,一方面中国老人普遍比较节约不爱花钱,其次老人相较年轻人不易接受新事物,最后老人还需要面对自己身体状况下降的事实,克服自己的“自尊心”。“很大一部分老人是子女主动联系我们来做。”

“居家改造现在还没发展起来,但是我觉得再过几年应该会好起来,就是老人在家养老,现有的居住条件又不太适合老年人用,适老装修改造的密集需求肯定会出现,可能会晚一点,但是量有多大不好说。”上述寿险人士表示。

“未来怎么做怎么走,这个行业目前大家都在探索。”吴晓蓉表示,目前公司也在做平台化的尝试,有线上的爸妈商城,线下在一些社区开展了修脚、送药等服务。

养老产业的爆发?

摸索中的养老产业路向何方?

在朱平看来,大趋势肯定是越来越好,因为老人越来越多,但是具体什么时候能够爆发还不知道。“未来的消费主体可能会从中年人青年人变成老年,国外的趋势都是这样;现在国内也是如此,年轻人买房就是很大一笔压力,还要还贷款,养老人养小孩,未来年轻人可能会越来越痛苦,他们花钱可能会越来越少。而老人不用上班,又有退休金,从趋势看,可以是未来的消费主体。”朱平表示。

大趋势的向好下,养老业的格局也愈发清晰。

“对于很多老人,没有更合适的选择,经济能力不错,可以选择养老机构,但是从今后最终的一个状态来看,肯定是居家占掉一大部分,然后在居家周边社区型的机构会占掉相当的一部分,将来离市区比较远的养老机构,体量应该也不会增加得太多了。”上述寿险人士认为。

“理论上来说养老机构全国快饱和了,但是中国人多地区广基数大,所以具体下来任何一点缝隙的机会其实也不小,另外,每个地区分布可能也不太均衡。”不过,据朱平介绍,目前社区养老方面还有不小的空间,此前北京要求建设社区养老服务日间照料中心,“18年上半年我们了解还有100多个街道没有建设完成。”

“最理想的状态是社区周边有个小机构,然后以机构为一个发散中心,这个机构可以派人到老人家里去,这样其实会是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

而行业的爆发或许还要假以时日。

民政部养老服务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社工联合会职业技能认证中心主任乌丹星认为:“2021年重组洗牌,2022年黑马杀出,2023年产业升级。”到时,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经接近或超过3亿。50后、60后的一代已开始进入70岁左右的状态,“刚需”会逐渐显现。“2024年拥有GDP话语权。从2024-2030年这个阶段,应该是大健康产业在GDP中占比明显上升的阶段,也自然是话语权的实现阶段。2030年左右,应该是中国养老产业真正成熟稳定的阶段。”

而在此之前,已经或正要老去的我们,或许只能静待花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