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與刀》:認識日本,從這本書開始

《菊與刀》:認識日本,從這本書開始

日本,一個謎一樣的國家:他們生性好鬥又謙和有禮;他們恪守傳統的倫理道德又歡迎新的生活方式;他們珍惜日常生活的“小確幸”又窮兵黷武、崇尚暴力;他們在戰爭中一敗塗地又能快速崛起、並且躍升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他們極端重視個人名譽又侵略其他的國家....,這真是一個讓人捉摸不透、愛恨交織的國家,讓人著迷的同時更讓人困惑。如何正確的看待日本是擺在我們面前一個不小的難題。

而談到認識日本、理解日本的國民性,有一本書不可不讀,這就是美國著名人類學家魯思·本尼迪克特的經典著作《菊與刀》。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偷襲珍珠港,拉開了美日交戰的序幕,雙方在太平洋戰場爆發了慘烈的戰事。經過兩三年苦苦的鏖戰,美國終於佔據優勢,眼看日本的敗局已定,但是與此同時,美國也發現日本這個敵人的特殊之處,“在美國經歷的所有大國之戰中,日本是最令其頭痛的一個對手。這個對手的思維和習慣比較特別,在與其他國家的戰爭中非常少見。”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如果想要用更少的代價來戰勝敵人,就必須充分研究它,瞭解它。於是,美國動用了各方面的專家學者來研究日本、理解日本,以制定戰後的對日政策。其中就包括了本書的作者、著名的文化人類學家本尼迪克特。從1944年起,本尼迪克特就開始著手研究日本,研究的成果就是這本《菊與刀》。

1946年,《菊與刀》首次出版發行,就以其不凡的見解和精準入微的判斷深刻分析了日本的國民性、文化和深層心理機構,一舉成了現代“日本學”的鼻祖,解讀日本的最佳入門讀物,暢銷70年,被翻譯成30種語言,累計銷量超過八千萬冊,並且直接影響了美國政府對日本的接管政策,借用美國前總統喬治·布什對此書的評價:“我瞭解這個民族就是從《菊與刀》開始的。”

瞭解一個國家,首先就要拋棄先入為主的成見,並且儘量剋制自己的情緒和固有的思維方式,才有可能得到靠近事實真相的觀察和結論。

《菊與刀》:認識日本,從這本書開始

在本書的第一章,本尼迪克特就講述了這本書的緣起和研究日本時需要注意的事項,“在戰爭中痛罵對方很容易,但要真正瞭解對方卻並不容易——這正是我研究的目的,其核心問題是日本會如何行動,並不是我們處於他們的境地會如何。”

本尼迪克特用文化人類學的視角來探討日本的國民性,從幕府時代一直講到了明治維新,再分別論述了日本人的家庭觀念、風俗人情、道德觀念,人際交往、自我訓練和兒童教育等,最後對日本戰敗投降後的現狀進行梳理和預測,既有大量的案例故事,也有鞭辟入裡的剖析,全書夾敘夾議,不時閃耀著思想的靈光,更值得稱道的是,作者別具一格的人類學研究方法成了具有普適性的範本,打開了國民性研究的新路徑。

本尼迪克特就像一個拿著手術刀的外科醫生,手藝高明又冷靜理性,對著病灶一刀刀紮下去,刀刀精準切中要害,在分析了日本文化和日本人的方方面面後,他選取了“菊花”和“武士刀”這兩個極具象徵意味的物品來概括日本複雜又自相矛盾的國民性。

菊花是日本皇室的家徽,也最被廣泛作為日本代表性的國家徽章而使用,它清新柔美、恬淡自然,正如日本的茶道、花道和書道。它體現了日本人彬彬有禮、謙和友善和崇尚文明的一面;而鋒利剛烈、能夠奪人性命的武士刀是武士階層攜帶的武器,同時也是武士道文化的代表物,它體現了日本人蠻橫傲慢、勇敢無畏和崇拜強權的一面。

菊花和武士刀,這是兩個尖銳對立的東西。一個是軟的,一個是硬的;一個是張揚生命的,一個是消滅生命的;一個是象徵文明的,一個是野蠻暴力的。這二元對立的兩者準確體現了日本國民文化中的雙重性,這是日本人讓人覺得難以理解的關鍵所在。

那麼,日本人的性格為什麼會如此矛盾呢?本尼迪克特分析到,這來自他們浸入骨髓的傳統文化基因,“在日本人的生活中,這種矛盾心理根深蒂固於他們的人生觀,如同我們信奉的‘性格一致性’一樣。”

《菊與刀》:認識日本,從這本書開始

在《菊與刀》中,本尼迪克特中舉了日本民族史詩 《四十七士物語》 中的故事來具體說明日本人的心理結構和審美傾向。

《四十七士物語》 是日本家喻戶曉的故事,主題是“忠誠”和“人情債”的衝突和人面對這種兩難衝突時作出的選擇。這個故事發生在1703年,當時正是封建制度的盛世期,幕府將軍統治全國,淺野和吉良這兩位大名因為一件小事而發生了劇烈的衝突,淺野刺傷了吉良,而淺野為了維護自己的榮譽也自殺而死,他的家臣都成了無主的浪人。

按照當時“人情債”的要求,淺野所屬的武士、家臣們有追隨主君剖腹自殺的義務,雖然這並沒有強迫性,你完全可以無視這個義務。但是淺野家原來的家臣大石和47個浪人卻選擇履行這個義務,但是在這之前,他們還想替淺野報仇,以回報恩情。

最後,這47個浪人成功了,他們殺死了吉良,然後選擇了破腹自殺。

在這個故事中,“選擇”和“復仇”是關鍵詞,並且從側面展現了日本人獨特的“恥感文化”,名譽和盡忠比生命更重要,

“在很多國家,類似的故事暗示人們學會服從和接受苦難,但在日本人的眼中,主人公的死亡卻是主動精神和堅韌意志的‘正面’教材。”

其實“菊”也好,“刀”也好,它們彼此對立又融合互補,就像是一枚硬幣的正反面,歸根到底都是維護國家和個人的生存發展。日本是一個島國,人口眾多、面積狹小、資源匱乏,面臨著極大的生存壓力,危機感和不安全感是日本人心理結構的底色,“菊與刀”都是為了釋放和消除這種不安全感。“菊”是“刀”的另一種手段和表現形式,“刀”則是“菊”的具體化和外在化。

二戰過去了七十多年了,我們不應該再陷在對立的思維中。重新理解日本、讀懂日本就從這本書開始吧。

《菊與刀》:認識日本,從這本書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