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不到飯點就餓,出現心慌、手抖、出冷汗等低血糖症狀,當心糖尿病來襲

在臨床上,常常會遇到這類病人: “我一到快吃飯的時間就特別容易餓,如果不按時吃飯就會出現心慌、手抖、出冷汗等不適症狀”。

其實,此類情況可能是糖尿病前期的症狀。大多人認為糖尿病是因為血糖高造成的,而血糖低是不會得糖尿病的。其實,事實並非如此。

我們知道,低血糖症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血漿葡萄糖水平低於正常的臨床綜合徵。

餐前低血糖的原因

正常情況下,空腹血糖波動在3.9-6.1mmol/L之間,餐後2小時血糖一般不超過7.8mmol/L。一般成人靜脈血糖低於2.8mmol/L(50mg/dL)即可認為是血糖過低。

上述的這類低血糖常多發生於早餐後3-5小時,並且飯吃得越多,越容易出現,而午餐及晚餐後則較少出現。

臨床表現為:心悸、心慌、出汗、面色蒼白、飢餓、軟弱無力、手足震顫、血壓偏高等。一般無昏迷或抽搐,偶有昏厥。每次發作約15-20分鐘,可自行緩解,病情非進行性發展。發作時血糖可以正常或低至2.8mmol/L(50mg/dL),但不會更低,能耐受72小時不進食。

要知道,正常情況下,進餐之後胰島B細胞就會馬上分泌胰島素,便於及時控制食物消化吸收引起的血糖升高。

但是,當胰島功能失調的時候,進餐後胰島細胞不能及時分泌胰島素,工作“慢一拍”,等到食物消化一段時間後,胰島素才開始分泌釋放,這“慢一拍”分泌釋放的胰島素會降低體內正常的血糖水平,從而帶來下一餐餐前“低血糖”的發生。

經常不到飯點就餓,出現心慌、手抖、出冷汗等低血糖症狀,當心糖尿病來襲


餐前低血糖的特點

  1. 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呈糖耐量減退,或糖尿病曲線中空腹血糖升高或為正常高限,進食葡萄糖後最初血糖正常上升,但峰值可延遲至2-3小時,胰島素分泌明顯延緩,在2-4小時後胰島素分泌較正常增多,低血糖在血糖峰值後出現。
  2. 部分病人有糖尿病家族史。
  3. 葡萄糖耐量減低者有逐漸發展為糖尿病傾向。
  4. 大多患者因為害怕低血糖反應發生,大量進食,所以體型肥胖。
  5. 多伴有其他代謝異常,例如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癥等。

在排除飲食攝入量不足的情況下,建議在“第二餐餐前、或餐後2~3個小時”反覆、持續出現“反應性低血糖”的患者,積極預防糖尿病。

預防糖尿病的11條建議

① 及時到內分泌專科進行肝、腎功能、血脂、糖化血紅蛋白、糖耐量試驗、胰島素釋放試驗檢查。

② 放鬆心情,進行體育鍛煉,戒菸戒酒,積極減重。

③ 注意觀察低血糖反應發生前的飲食結構,及時調整。

④ 按時進餐,避免飢餓。注意進食速度,細嚼慢嚥。儘量先進食高纖維食物(佔食物總量的一半),再進食蛋白質食物(佔食物總量的1/4),最後進食碳水化合物(佔食物總量的1/4)。

⑤ 在低血糖症發作時,適量吃含糖高的食物,如巧克力、糖果等,大量進食雖然能迅速緩解低血糖引起的各種不適,但會進一步刺激胰腺分泌胰島素,可能由此加重病情。

⑥ 經過上述後調整仍然出現低血糖反應,可以到醫院就診,測定低血糖時的靜脈血糖和胰島素,計算胰島素釋放指數排除胰島細胞瘤。

⑦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有延緩葡萄糖吸收的作用,使得胰島素不適當分泌時,可以減少低血糖的發生。同時阿卡波糖單獨使用不會引起低血糖,也不影響體重。

⑧ 及時糾正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癥、非酒精性脂肪肝等慢性疾病。

⑨ 如果沒有發展為糖尿病的患者,至少每年監測空腹血糖、肝功、腎功、血脂、糖化血紅蛋白、糖耐量試驗、胰島素釋放試驗檢查等1次。

⑩ 若空腹血糖超過5.6mmol/L就應該進行糖尿病的篩查,如餐後2小時血糖超過7.8mmol/L,也應該篩查。

⑪ 如果開始出現多飲、多食、多尿、體重下降等症狀,及時至內分泌科就診。

所以,非糖尿病但經常出現餐前低血糖患者也應警惕起來,積極預防糖尿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