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未開打孫權為何就趕緊求和退還土地?劉備為何還不答應?

宋曉培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關羽北伐,因呂蒙偷襲荊州,腹背受敵,被東吳殺害。張飛急於為兄長報仇,又被叛將範疆張達殺害,二人攜帶張飛首級,連夜投奔東吳。可憐桃園三結義,關張兩兄弟都之死都與東吳有牽連,劉備悲痛欲絕,誓與東吳不共戴天。彰武元年(221年)七月,劉備率領舉國之兵討伐東吳,水陸並進,聲勢浩大。孫權因懼怕劉備滔天之勢,派遣諸葛瑾前去向劉備講和。


諸葛瑾說明來意,聲稱東吳願意送還夫人,縛還降將,並將荊州仍舊歸還,願意與蜀漢永結盟好,共同對付曹魏。然而劉備勃然大怒,聲稱東吳殺害我兄弟,今又為何前來花言巧語?諸葛瑾向劉備稱述:興兵伐吳,反而不去討伐魏國,這是避重就輕,畢竟是曹魏竊取了大漢江山。劉備大怒,只是不肯聽從,聲稱若不看諸葛亮之面,定將諸葛瑾斬首。劉備伐吳,為何如此堅決,孫權願意割地還人都不行?以下依據演義內容做簡要分析(僅供參考)。


首先劉備伐吳為兄弟報仇,即關乎到仇恨,也關乎到顏面名聲。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生死相隨,南征北戰,無論劉備集團有多麼困難,關張都沒有離開,這是何等的忠義。況且關張跟隨劉備幾十年,戰功卓著,想想虎牢關、當陽橋,再想想葭萌關、荊州,還有關羽過五關,斬六將,關羽送還劉備的夫人。這份情義可謂天高地厚,甚至沒有關張,劉備集團很難有這樣的成績,劉備又如何不心疼關張?後來關張又都因為東吳而死,這份仇恨,不是劉備本人都無法理解,討伐東吳剛開始,又豈能因為東吳的求和而善罷甘休。


再者說,關張是劉備的兄弟,劉備在三國更是名聲在外,又以仁義忠信為本。字跡的兄弟關張被東吳所謀害,這不僅僅牽扯到仇恨,更有蜀國的顏面,劉備的顏面,劉備口口聲聲說桃園結義之情,不為兄弟報仇又何以信譽立身,又如何面對各路諸侯,蜀國也會被人輕視。因此劉備為兄弟報仇,更關乎蜀國的顏面,不會輕易放棄。演義中曾這樣記載:

先主怒曰:“汝東吳害了朕弟,今日敢以巧言來說乎?”


其次劉備除了仇恨,更有其戰略目的。劉備討伐東吳,即使因為仇恨,也也有著其戰略佈局,那就是踏平東吳。演義中曾這樣記載:

今且放汝回去,說與孫權,洗頸就戮!諸葛瑾見先主不聽,只得自回江南。

顯而易見,劉備伐吳,除了報仇雪恨。還有另外一個目的,那就是斬殺孫權吞併東吳。一者是因為仇恨,一者是因為呂蒙偷襲荊州。荊州本是劉備集團的大本營,孫權背信棄義,率軍偷襲,這是沒有道理的。劉備丟失了根本,讓天下貽笑大方,致使在益州的荊州軍無家可歸,這是何等的悲痛,可以說東吳不但讓劉備損失了兄弟,更損失了城池。孫權雖然也曾說要歸還荊州,但眾所周知,哪有侵佔了別人的土地又換回去的道理,侵佔就是侵佔,覆水難收。


因此劉備為了蜀漢集團,為了穩定軍心,想要回去的不僅僅是荊州,而是整個東吳,這樣放解他心頭之恨。劉備有吞併東吳的想法,一者是因為被仇恨衝昏,二者是當時劉備集團確實勢力大增。再者說吞併了東吳,就離恢復漢室更近一步了,但這畢竟是劉備自己的想法,他怎麼也不會預料到,自己回會被火燒連營七百里,敗在陸遜的手下。


再次劉備為兄弟報仇,討伐東吳,也是可以增加蜀軍的凝聚力,收服人心。關張作為劉備的結義兄弟,一路斬將過關,追隨劉備,可以說比親兄弟還要親。二人卻死於東吳人之手,蜀漢的官兵自然也看在眼裡,記在心中,他們也很憤怒,而最為憤怒的莫過於張苞關興了。劉備如果不伐吳,估計關羽張飛的後人都不會答應,同關羽張飛走的親近的人也不會答應。這樣蜀漢就會人心渙散,軍心不團結。況且劉備兄弟被殺,劉備都不敢去報仇,也會被天下英雄們恥笑。


如果劉備不伐吳,蜀漢的官兵也不會再為劉備死心效力,他們會害怕成為之後的關張,劉備死後劉備默默忍受,又有誰會為他們復仇。因此劉備伐吳勢在必行,這是穩定軍心和軍隊團結的需要。

你是如何看待劉備的?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三國逐鹿


三國正式鼎立,是從夷陵之戰開始的。在夷陵之戰前,魏蜀吳三方都在積極佈勢,其中精彩之處,自是三國魅力所在。

公元208年赤壁之戰後,曹操北走,令曹仁據守南郡、襄陽。周瑜統大軍圍攻南郡經年,損失無算。劉備乘機攻取南四郡,並佔有了江夏郡的公安和油江口。然後北上攻打南郡,與周瑜平分南郡。

這樣一來,荊州7郡,劉備獨得南四郡和江夏郡、南郡各一部,而周瑜辛辛苦苦打了兩年,只得了江夏郡、南郡各一部。戰後盤點,東吳群情鼎沸,與蜀漢開戰之議不絕於耳。幸虧魯肅從中斡旋,孫劉兩家暫時承認了各自的勢力範圍,劉備讓出了半個江夏郡,孫權也讓出了半個南郡,自此兩家相安。

(赤壁之戰)

曹操在許昌本指望孫劉兩家因為分贓不均大打出手,從而漁翁得利,聽聞孫劉兩家妥善處理了內部分歧後,認為江南有人,短期不可遽圖。因此曹操轉而屯兵河東、關中,進軍漢中、涼州,兵鋒直指馬超、張魯,要徹底奠定北方基礎後,再尋機南征。

曹操猥瑣發育,劉備自然也不敢疏忽怠慢。按照《隆中對》的既定方針,自得南郡第二年,即公元211年兵發益州,讓關羽鎮守荊州。

劉備在四川作戰三年,平定川中勢力,與荊州關羽部首尾相連,遙相呼應。孫權以劉備連佔兩州,勢力頗為強大,心不自安,算起了3年前的舊賬,派兵襲擊關羽。劉備從四川發兵援助關羽,與孫權對峙。

然而此時曹操勢大,張魯以漢中之地降曹,曹操得隴望蜀,劉備面臨兩線壓力,因此與孫權在公元215年湘水劃界,平分荊州。 隨後劉備仍命關羽鎮守荊州三郡,劉備回軍整軍經武,與曹操在葭萌關對峙,並於公元217年主動發起了漢中之戰。這是劉備第一次主動向曹操這個北方霸主發起的挑戰,傾舉國之力,以致於男子當戰、女子當運,最終陣斬夏侯淵,奪佔漢中之地,時在公元219年。

(漢中之戰:劉備化繭成蝶)

此時劉備權勢熏天,達到鼎盛,為漢末第一諸侯,進位漢中王。 同年8月,關羽率領荊州本部兵馬兩萬餘人北伐曹魏,攻打襄陽、樊城。襄、樊守將曹仁無力擊退關羽軍,只得堅守待援。隨後曹操派遣于禁帶兵3萬往援,卻被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此時劉備集團發展至鼎盛:內有天府之國,糧草無憂;外有荊州,水陸交便;上有漢中,緩衝魏壓;國主劉備老當益壯,丞相諸葛,年富力強;關羽張飛,百戰成精。

如果關羽再北伐成功,那麼東吳將何以自處? 在關羽的輝煌戰績面前,東吳意識到劉備不再是當年四處求人的流浪漢,如今比當年的曹操還生猛。

東吳和魏國有長江為界,蜀漢與東吳卻是陸上接壤。在對曹魏取得全面壓制之後,蜀漢集團下一步謄出手來打東吳怎麼辦?如果東吳依靠水軍還能跟曹魏一較長短,那麼佔據水陸要衝,舟楫之便的蜀漢,從上游順流而下,東吳將勢若累卵。東吳要想自保,只有全面據有荊州,藉助於三峽的複雜地勢,壓制蜀漢的力量發展。

所以在東吳孫權的眼中,之前的盟友正在成長為危險的敵人,孫權背盟幾乎箭在弦上了。關羽是蜀漢陣營中的靈魂人物,關羽如果北伐成功,荊州南北連成一片,荊州將永遠不可能再奪回來了:必須要有所動作了。

(呂蒙白衣渡江)

關羽傾巢而出,荊州南郡後方空虛。孫權秘密和曹操書信來往,想要乘機攻打荊州後方,為曹操解圍。曹操希望關羽回軍與孫權廝殺,自己好從中漁利,就讓部將徐晃將孫權書信射往關羽軍中。關羽得信後心裡猶豫不決,進退不定。結果孫權派呂蒙以白衣計乘機偷襲荊州南郡,劉備小舅子糜芳因不滿關羽傲慢竟然甘願投降東吳。

關羽根據已失,軍心潰散,最終兵敗身亡,荊州也被孫權奪佔。

劉備一方荊州失陷,關羽被殺,強勁發展的勢頭頓挫。荊州太重要了,從關羽北伐幾乎成功,就足以證明以荊州作為跳板進取中原的戰略正確性。

關羽是劉備的結拜兄弟,還是蜀漢軍魂,如今竟然被盟友東吳設計害死,不管是劉備以“仁義”之名,還是照應軍中的慷慨之情,伐吳都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荊州之地的歸屬,事關蜀漢、東吳兩國的國運,雙方都志在必得。

劉備因為剛剛經歷過漢中大戰,還在恢復經濟和消化新佔領的地盤,因此按捺住復仇的衝動,一直到公元221年7月,劉備登基後3個月,以替關羽報仇為由,揮兵東征東吳孫權,由此揭開了夷陵之戰的序幕。

(劉備登基後第一件事伐吳)

小說《三國演義》從第八十一回“急兄仇張飛遇害,雪弟恨先主興兵”到第八十四回“陸遜營燒七百里,孔明巧布八陣圖”,用了將近四回的篇幅繪聲繪色地描述了這一重大戰役。

《三國演義》畢竟是小說,其中有一些是史實,還有很多是小說家言。

“(先主)遂命丞相諸葛亮保太子守兩川;驃騎將軍馬超並弟馬岱,助鎮北將軍魏延守漢中,以當魏兵;虎威將軍趙雲為後應,兼督糧草;黃權、程畿為參謀;馬良、陳震掌理文書;黃忠為前部先鋒;馮習、張南為副將;傅彤、張翼為中軍護尉;趙融、廖淳為合後。川將數百員,並五溪番將等,共兵七十五萬,擇定章武元年七月丙寅日出師。”

劉備的安排是諸葛亮保太子守兩川,《三國志》中沒有明確提到這一點,但是,諸葛亮與當時的太子劉禪都沒有隨軍出征,而且從後來劉備病重白帝城時,他們才從川中趕來,也能夠看出這一點。

劉備為什麼會選擇御駕親征呢?這與劉備集團的內部組成勢力有關。劉備集團裡有幾波人,分別是以關、張為代表的老班底、荊州士族、益州本地士族。這樣一看幾乎是一目瞭然,必須劉備親征。

因為益州勢力親劉的一向不多,劉備為了打下成都曾放縱士兵們大肆搶劫過這些士族,他們因此大多親曹,而荊州勢力和東吳總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帶他們去打荊州,劉備擔心會變生肘腋。所以,劉備只好帶自己多年心腹們,在鬚髮斑白時再走上戰場。

諸葛亮必須坐鎮成都,節制益州勢力,鞏固消化新得的漢中地區。為策萬全,劉備還派馬良去湘西以漢帝名義,用絲帛財物誘使少數民族出兵助戰。如此得兵5萬多人,氣勢洶洶,殺奔東向。

據《三國演義》,在孫權得知劉備大舉出兵進犯的消息之後,大會群臣,商議對策,而此時,諸葛瑾主動請求為使,去說先主罷兵。諸葛瑾親往白帝城,向劉備卑辭厚禮。

“孫夫人一向思歸。今吳侯令臣為使,願送歸夫人,縛還降將,並將荊州仍舊交還,永結盟好,共滅曹丕,以正篡逆之罪。”

不僅說要送還孫夫人,還要把荊州一併交還,並將鬥爭矛頭指向了曹魏。 可是《三國志.吳書.諸葛瑾傳》卻不是這麼說的。諸葛瑾沒有親自前往白帝城,只是“與備箋”,寫了一封信。信中沒有任何歸還荊州的話語,其原文如下:

“奄聞旗鼓來至白帝,或恐議臣以吳王侵取此州,危害關羽,怨深禍大,不宜答和,此用心於小,未留意於大者也。試為陛下論其輕重,及其大小。陛下若抑威損忿,暫省瑾言者,計可立決,不復諮之於群后也。陛下以關羽之親何如先帝?荊州大小孰與海內?俱應仇疾,誰當先後?若審此數,易於反掌。”

諸葛瑾的意思是,劉備既自認正統,放著國仇家恨不報,就只在意區區一個荊州,氣量未免太小了。這哪兒是求和?簡直是下戰書。

荊州於孫權之利害甚大,失去荊州,長江上游無險可守,孫權費盡心機,不顧孫劉聯盟破裂,不顧世人非議才奪取的荊州怎可能如此輕易交回?

(孫權把都城遷到前線以守國門)

雖然劉備勢大,但是此時的孫吳勢力也頗為強盛,據有了交州、揚州、荊州之地,比起蜀漢的益州之地要大的多。孫權自襲殺了關羽後,早已料到劉備會來尋仇,早早地做好了預備工作。首先是大軍盡皆西調,調集重兵鎮守荊州。同時,孫權在鄂州修築了城池,並在221年果斷遷都鄂州,改為武昌。把首都放在一線,有利於政治和軍事的雙重部署。事實也證明了孫權的戰略眼光。劉備果然大規模發兵伐吳,荊州再次成為主戰場。

為防止腹背受敵,轉而派遣趙諮向曹魏求和。羅貫中詳細記錄了趙諮使魏及孫權接受曹丕冊封為吳王的過程,與《三國志》的記載相差不大。《三國演義》第八十二回,

“丕覽表畢,遂問諮曰:‘吳侯乃何如主也?’諮曰:‘聰明、仁智、雄略之主也。’丕笑曰:‘卿褒獎毋乃太甚?’諮曰:‘臣非過譽也。吳侯納魯肅於凡品,是其聰也;拔呂蒙於行陣,是其明也;獲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荊州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據三江虎視天下,是其雄也;屈身於陛下,是其略也:以此論之,豈不為聰明、仁智、雄略之主乎?’”

孫權雄略如此,而且此時也到了40歲,正是年富力強之時。東吳的大都督都已經換了三個了,孫權還在穩穩地執掌著江東。到了221年的11月,曹丕賜給孫權九錫,冊封其為吳王、大將軍、領荊州牧,節督荊、揚、交三州諸軍事。

此時,距離赤壁之戰已經13年,三國鼎立的三方,都在馬不停蹄地跑馬圈地,整軍經武,終於來到了三國鼎立的關鍵節點:夷陵之戰。

“權命遜為大都督、假節,督朱然、潘璋、宋謙、韓當、徐盛、鮮于丹、孫桓等五萬人拒之”(《陸遜傳》)

所以,如果說劉備剛一興兵,孫權就派人求和是真,但是要把荊州還回去,那是絕無可能的,孫權為此緊鑼密鼓地籌備了2年。孫權與陸遜的策對,他們都認為荊州不可能還給劉備,利用荊州遏制蜀漢以後的發展。陸遜在獲得孫權的任命之前,肯定是與孫權達成了一致:積極防禦,適當時間主動出擊,最終爭取獨霸荊州。

劉備伐吳時,蜀漢與東吳的國界已西移到巫山附近,長江三峽成為兩國之間的主要通道。劉備派遣將軍吳班、馮習、張南率領約三萬人為先頭部隊,奪取峽口,攻入吳境,在巫地(今湖北巴東)擊破吳軍李異、劉阿部,佔領秭歸。 為了防範曹魏乘機襲擊,劉備派鎮北將軍黃權駐紮在長江北岸,又派侍中馬良到武陵活動,爭取當地部族首領沙摩柯起兵協同蜀漢大軍作戰。

陸遜則為避漢軍鋒芒,一退300公里,撤到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一線。然後在那裡停止退卻,轉入防禦,遏制蜀軍的繼續進兵,並集中兵力,準備相機決戰。

這樣,吳軍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嶺地帶,把兵力難以展開的數百里長的山地留給了蜀軍。在吳軍扼守要地、堅不出戰的情況下,蜀軍不得已乃在巫峽、建平(今四川巫山北)至夷陵一線數百里地上設立了幾十個營寨。

曹魏的細作早就把戰場的情況發到了洛陽。曹丕正在上朝,接報後,對群臣說:

“備不曉兵機,豈有七百里營可以距敵乎?包原隰阻險而為軍者,為敵所禽,此兵法所忌。孫權上事今至矣!”

過了7天,孫權擊破劉備的戰報就送到了。



(吃瓜群眾曹丕)

曹丕所說的“包原隰阻險”是什麼意思呢?

包、原、隰、險、阻是指五種地勢,這五種地勢不適合大軍安營紮寨,這是軍事常識。

包,通“苞”,草木茂盛的地方。這裡紮營視野很不開闊,並且容易遭到火攻;

原,廣闊平坦的地方。這裡紮營目標明顯,容易被人發現。並且無險可守,無依無託,敵軍可能從各個方面攻來,增加防守壓力。

隰,窪地沼澤,很潮溼的地方。這裡紮營行進不變,不利於機動。並且潮溼地勢易於細菌繁殖,瘟疫容易在軍中傳播。

阻,行動受阻礙的地方。狡兔三窟,在限制行動的地方,大軍不容易展開,容易被困。

險,險要之地。

(夷陵之戰後蜀漢已瀕於亡國邊緣)

劉備屯兵結營700裡,明顯犯了兵家之大忌,最終夷陵之戰大敗虧輸,蜀漢在失去荊州之後又一次實力大損,成為三國中勢力最為弱小的一方。孫權的如意算盤達到了,然而也只是延緩了東吳衰亡的時間。東吳的世家大族滿足於保境安民,荊州在東吳的手中,完全沒有發揮出《隆中對》的“大軍出宛、洛而圖中原”的戰略作用,蜀漢只能在漢中一帶與曹魏艱難對峙。

假如沒有孫權背盟,劉備是否能成就高祖一樣的偉業,再次中興漢朝?劉備功虧一簣,其諡號昭烈帝,猶言其英雄氣短,大志難伸。士人都以孫權背盟而不齒,然而三國亂世,人人皆有爭心,孫權為何不能為孫氏一族的安危榮辱奮力一搏?孫權以寒門起家而崛起江東,亦不失為一世豪傑。

隨著時間的流逝,曹魏勢力越發強大,最終三家歸晉,天下重歸一統。此時,距離夷陵之戰,又過一甲子矣!當年的風流人物,俱已老去。可能是三國輩出的群英耗盡了中原的靈氣,隨後的兩晉南朝闇弱,中原罹難,只是可嘆中原士民,百不存一。


而知而行


孫權求和是真,退還土地是瞎說。如果真的退還土地,我想劉備大概也會退兵。劉備與孫權的戰爭,說白了,就是爭奪土地的戰爭。

第一,劉備為什麼要以傾國之師攻東吳?

主要兩個原因:第一,重新奪回荊州;第二,為關羽復仇。

劉備選擇與孫權為敵,當然是咽不下這口氣。但是攻吳這個決定是很草率的,因為對於蜀國來說,魏才是主要敵人,而不是東吳。因此, 很多人反對。趙雲說:“國之奸賊乃曹操而不是孫權,若先把魏國給滅了,孫權不戰自降。現在曹操死了,他的兒子曹丕篡奪皇位,我們當抓住機會,順應民心,發兵奪取關中,佔據黃河、渭河上流,討伐凶逆,關東義師必然要紛紛響應。如今陛下置曹魏於不顧,先與孫權開戰,戰爭一起,短時間內是不能結束的,這不是上策。”

第二,孫權仍寄希望於和平解決

荊州是孫、劉兩家的歷史遺留問題,本來是可以和平解決,只是劉備一直使詐,關羽又太囂張,最終孫權趁關羽北伐時,把荊州奪了,又殺了關羽。

孫權並不想與劉備全面開戰。在鼎立的三股勢力中,孫權最為低調,曹丕、劉備都稱帝了,他並沒有迅速跟進。三方勢力中以曹魏勢力最強,倘若蜀、吳交戰,只會削弱各自的力量,最終得益的只有曹魏。當然,孫權知道自己殺了關羽,收容殺害張飛的兇手,劉備肯定不會善罷甘休,但他仍抱著一絲希望,派諸葛瑾與蜀漢交涉。

第三,孫權沒有提土地問題,和談根本不可能

諸葛瑾是諸葛亮的哥哥,兄弟倆卻是分屬不同的陣營。他給劉備寫了一封信:“陛下與關羽的感情,比之陛下與先帝(漢獻帝)的感情如何?荊州的大小,比之海內如何?若要復仇,應該先找誰呢?想明白了這些事,就知道應該怎麼做了。”沒錯,孫權是殺了關羽,但與曹丕顛覆漢室皇帝相比不值一提;孫權是奪了荊州,但與曹丕竊取天下相比也只能算小菜一碟。誰是劉備的頭號敵人,當然是曹丕了,你不打曹魏,卻攻我東吳,這是找錯對象了。

應該說,孫權想議和的想法是好的,但是光動嘴皮子,沒有實際行動。你殺了關羽,奪了荊州,沒有任何讓步就要讓劉備放棄復仇,這怎麼可能呢?劉備可是稱了帝,什麼好處都沒撈到就退兵,這面子能掛得住嗎?

我覺得這場戰爭,對劉備來說是不可避免的。好不容易登基稱帝,就被一個沒稱帝的軍閥奪了地盤,殺了兄弟,如果不打,就是縮頭烏龜。你一縮頭烏龜,誰會認你是皇帝呢?


君山話史


我認為孫權求和有內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

內部原因是,當時的東吳內部缺少能鎮得住的主將。自從孫策把江東交給孫權後,孫權周圍一直有一名作戰的主將。在赤壁之戰的時候,周瑜是主將。在周瑜之後,魯肅為孫權排憂解難。魯肅之後有呂蒙鎮守東吳。但是呂蒙之後卻出現的短暫的空缺。

孫權用他毒辣的眼光在這個時候選中了陸遜,任命陸遜為大都督率領五萬人西上力戰劉備。雖然任命了,但是陸遜在戰爭之初還是鎮不住的。

想當初赤壁之戰的時候,老將程普就依仗自己是元老,不買周瑜的賬。

現在,我們來看陸遜率領的這些人——朱然、潘璋、宋謙、韓當、徐盛還有孫桓。這些人不是宗親就是元老名宿。他們怎麼會買陸遜的賬?

反過來我們往前在看一看,呂蒙偷襲荊州的時候,為什麼要派陸遜接替自己,不就是因為陸遜是個不出名的小將,呂蒙借陸遜來麻痺關羽嗎?

當然,歷史證明孫權的任命是正確的,陸遜也是一名合格的將領,但是這是夷陵之戰之後證實的,在這場戰爭之前,陸遜並沒有太大的名氣,也沒有證明自己的能力。

外部原因就是,孫權擔心自己和劉備鷸蚌相爭,曹魏這個漁翁得利。在戰爭開始之前,曹魏確實開過會議商討孫權和劉備開戰之後,曹魏的應對方式。結果沒有商量出統一的結果。最後決定,先觀戰一段時間,在孫權和劉備兩家打到兩敗俱傷時再出擊。結果沒想到劉備敗的太快,夷陵之戰,一戰就把劉備打趴下了。緊接著,東吳就趕緊收縮兵力,防備北方的曹魏偷襲,曹魏失去了先機。劉備的益州是一個眾所周知的易守難攻的地方,雖然劉備被大敗,但是想迅速打下益州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曹魏是很可惜的失去了一次非常好的統一天下的機會。

劉備之所以不答應:

一是因為他要替自己的兄弟關羽報仇。史書上記載,劉備與關羽、張飛的關係已經超越了兄弟的界限,猶如父子,反正他們的關係非常鐵。自己的兄弟被別人設計殺害了,劉備怎麼能無動於衷呢?

二是因為劉備想要按照諸葛亮在《隆中對》中給自己制定的策略來統一天下。那麼劉備就必須奪回荊州,因為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制定的策略就是兩路出兵,一路兵從益州出發,一路兵就是從荊州出發。

三,我認為,劉備不想再過憋屈的生活。周所周知,劉備在自己的前半生中顛沛流離,多次寄人籬下。現在好不容易有了地盤,而且在漢中與曹操的對決中取得了勝利,這使得劉備的自信心爆棚,當時沒有把東吳放在眼裡,自己好不容易反身做了地主,難道還要被一個東吳欺負?

所以,在孫權求和的時候,劉備沒有答應。劉備認為憑藉自己的軍事能力,以及從益州帶來的兵力足可以消滅東吳。一來可以報自己的兄弟之仇,二來可以為奪取天下打下堅實的基礎;三來,自己已經反身把歌唱,沒有人可以在欺辱自己,自己再也不會過那種憋屈的日子。


以上是我的個人見解,如有不同意見,歡迎留言討論!


馬尚追夢


孫權求和倒是有,退還土地是絕對沒有,否則剛剛奪了荊州,轉眼又還回去,孫權瘋了嗎?還是嫌不夠折騰?

劉備為什麼要發動夷陵之戰?

因為孫權殺了關羽,搶了荊州。孫權是一個成熟的政治人物,不會因為一時衝動就偷襲荊州,顯然是經過一番深思熟慮的,孫權要幹什麼?



殺關羽、奪荊州顯然是早已計劃好的,從孫權開始偷襲荊州的那一刻起,就沒準備給關羽留活路,關羽是劉備集團的二號人物,殺關羽意味著什麼?劉備不會不知道。意味必然會引來劉備的報復,這還是其次,孫權奪了劉備的荊州,才是最重要的目的。

孫權的目的就是奪取荊州。荊州是江東集團的命門所有,也是孫權唯一可以發展的地方,從借南郡開始,孫權集團就與劉備集團埋下了日後矛盾的導火索,魯肅在時,孫權的戰略是聯合劉備抵抗曹操,魯肅不在,孫權已經改變了戰略,奪取荊州,而襄樊之戰恰恰給了孫權一個絕佳的機會而已。



孫權明知道殺關羽,奪荊州,會引來劉備強烈的報復?為什麼還要這麼做呢?

因為孫權早已想好了退路了。聯合曹操打擊劉備,在孫權偷襲荊州前後,孫權與曹操集團早已暗中來往,孫權向曹操稱臣,並與曹操協議共同對付關羽,在關羽背後捅刀子,殺了關羽後,又將關羽的首級交給曹操,這不是嫁禍曹操,而是向曹操示意:孫權與劉備決裂,這是向曹操示好的投名狀,換取曹操對孫權的支持,孫權的意思很明白,看,我殺了關羽,現在與劉備徹底決裂,現在我向曹操稱臣。

孫權的稱臣,換取了曹操表面的支持,因為孫權自已也沒有把握:如果劉備真的來報復,曹操會如何面對?會不會乘機攻打自已。孫權的運氣太好,曹操在220年3月就因病去世了,曹丕繼位,曹丕可沒有曹操的才能,但孫權仍然防著曹丕,同時做好兩手準備,一邊防備劉備,一邊防備曹丕,事實孫權一直是這麼幹的。



在確定劉備會發動戰爭攻打江東時,孫權派遣使者向劉備求和,這並不是真的求和,而只是緩兵之計,能拖一天是一天,對東吳來說,拖一天就是劉備的打擊,因為劉備是大軍壓境,糧草、補給都是壓力,多拖一天劉備都是負擔。同時孫權在拖延的時候,東吳會作好相應的戰爭佈置,包括同時面對劉備及曹丕時的應對方案。

但退還荊州土地,是絕對沒有的事,孫權才搶到了夢寐以求的荊州,怎麼可能因為劉備的發兵就還回去,這也太兒戲了吧,這是政治和戰爭,不是想當然,所以退還土地是絕對沒有的事。

劉備為什麼不答應?

因為劉備發動對孫權的戰爭,有幾個原因:

1、為了荊州。荊州是被孫權偷襲奪去,劉備失了地盤又失了面子,不可能忍得下這口氣,劉備沒有荊州,一生的夢想都會破滅,如何無論要把荊州奪回來,這是劉備發動戰爭的最主要原因。



2、為了內部穩定。劉備集團內部多是荊襄士人,丟了家鄉,連祖墳、宗廟都回不去,古人可是相當重視這個的,內部人員的施壓,包括諸葛亮,也是贊同劉備伐吳的,劉備為了內部的穩定,也肯定是要發動戰爭奪回荊州的。

2、為了關羽。關羽是劉備一生的戰友兼兄弟,是劉備集團的二號人物,這麼重要的人,被敵人殺了,作為主帥和皇帝,劉備如何面對與他一起出生入死的部下?蜀漢王國是建立在劉備的個人名望之上的割據政權,沒有了名望,劉備拿什麼服眾?

3、壯士暮年。劉備稱帝時已經62歲了,時日無多,如果不在有生之年解決荊州問題,劉備怕是自已的兒子再也無法解決,劉備想趁生命的最後時光,奮力一搏,奪回荊州,留給後代一個良好的政治環境。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劉備已經六十有餘,餘生不多,一統天下的時間不多了,孫劉雖聯盟,但是孫吳一直處於中立想坐收漁利,劉備攻魏實力不夠,如若僥勝東吳也必偷襲,得不償失。故而還不能攻魏,時機來了,三國此刻最弱的東吳把二弟關羽給殺害了,於是劉備名正言順高舉報仇旗號去滅東吳,只有這樣可以加快他一統天下的夢,除去東吳這個後顧之慮,可以全心伐魏。此刻曹魏以稱帝,劉備也稱帝,此刻曹魏攻蜀漢是兩國的戰爭,是侵犯,便是出師無名,天下必會響應,而劉備伐吳是報仇是平定諸侯,出師有名。此刻劉備這樣盤算著,不顧諸葛亮等人的反對,執意伐吳。劉備要的是錦繡江南之地而非區區荊州。再者劉備以仁義信立世,桃園結義天下人皆知,關羽張飛皆不在,桃園之約啟可違背,不然何以取信於天下人。於公於私伐吳勢在必行,也是劉備唯一任意妄為的一次。





福之富也


當然是因為曹魏的壓力了。曹魏方雍涼地廣人稀,再加上劉備方在漢中此時採取守備姿態,佔據險要關隘,曹魏方如果進攻,實際不會有多大進展,所以在漢中方向只留有少部分兵力防守,大部兵力部署在面對東吳的荊襄一帶,孫權要面對曹魏的巨大軍事壓力,再加上內部山越此起彼伏的叛亂,所以孫權面對外部曹魏,劉備的軍事壓力,內部山越叛亂,只能通過割地求和先穩住一方的策略。劉備不答應,是想趁此機會滅掉孫權,因為按當時的情形,孫權太危機了,隨時可能被幾方聯合絞殺,按劉備的想法應該是自己在進攻孫權時,曹丕不會放棄這麼好的機會,也會進攻孫權,從劉備部署魏延守漢中,諸葛鎮守成都,趙雲督江洲,黃權領水軍防備魏軍也可以看出來,劉備是想趁機佔領荊州,或者更甚能夠進一步獲得戰果。只是沒想到曹丕在這麼好的機會下居然沒有出手,自己也出乎意料的敗的太慘,而孫權方卻能把一盤死棋下的如此精彩,在夷陵擊敗劉備,後來的濡須口擊敗曹丕,最終度過危機,真正立國。



最光陰549


夷陵之戰前,孫權乞和是真,讓地為子虛烏有。《三國志.先主傳》“孫權遣書請和,先主盛怒不許。”就這麼簡單的記載。


而在《三國志.吳主傳》裡記載此事為“是歲,劉備帥軍來伐,至巫山、秭歸,使使誘導武陵蠻夷,假與印傳,許之封賞。於是諸縣及五谿民皆反為蜀。權以陸遜為督,督朱然、潘璋等以拒之。遣都尉趙諮使魏。”也就是說孫權面對蜀國的攻伐,是做了三個應對措施的。

首先,與劉備請和,這是緩兵之計,一來探一探劉備伐吳決心的虛實,二來示弱迷惑劉備以使其滋生輕視之心;其次,遣使入魏,稱臣納封,以取得魏國的幫助和支持,而這肯定是不可能得到幫助的,現實意義就是避免魏國趁機偷襲吳國,以致吳國兩線作戰。向魏國表明稱臣之心,陳明蜀國之強大,為魏吳兩國之敵;最後,以陸遜為都督,做軍事部署,迎敵守土,這也是孫權的真實意圖。



而劉備不答應也很簡單,一來是看出來孫權假意求和,實則緩兵之計;二來是信心十足,認為蜀漢政權此時有實力對東吳用兵進行擴張;三來便是最重要的一點,伐吳之事是蜀漢政權戰略規劃的一部分,整個荊州之地對於蜀漢來說極其重要,具有很大的戰略意義,而荊州問題也屬於吳蜀之間得遺留問題,必須得到一個最終解決。


其實荊州在關羽出事之前都已經發生過格局變化了。在劉備取得益州時,孫權向劉備索要荊州,但劉備答覆孫權取得涼州之後再商議還地之事。於是孫權一怒之下派呂蒙攻佔了劉備勢力下的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劉備便引兵五萬奪下公安,並令關羽拿下益陽。

也正在此時,曹操攻佔了漢中,劉備無瑕東顧,只能與孫權議和,把荊州的江夏、長沙、桂陽劃給孫權,自己保留南郡、零陵、武陵。這樣一來,劉備當初赤壁之戰之時打下的荊州四郡只剩三郡,孫權當時只借了南郡給劉備,所以這次買賣劉備是吃了虧的,而關羽攻樊城之際,孫權又使呂蒙偷得南郡、陸遜盡得宜都,秭歸,枝江等地,劉備荊州之地盡失。


因此,在劉備取得漢中之後,穩定數年後伐吳是有準備的戰略性擴張,收腹荊州故地甚至全境也是劉備朝思暮想的,夷陵之戰是必然要打的,因此,劉備也是不可能接受孫權請和的。


棍哥觀史


當聽到劉備親自帶兵來進攻的消息,孫權確實想要跟劉備講和,不過並沒有割地。而說到孫權為什麼要講和,一方面是出於維護孫劉聯盟的考慮,另一方面按《三國志·先主傳》的說法,是孫權感到畏懼。劉備於公元221年四月稱帝,七月就伐吳。誰知道他是不是想吞併吳國呢?

也可能是由於己方先違背了孫劉聯盟,襲取了荊州,殺掉了關羽。己方不佔理。要知道魯肅在時,孫權是很認同魯肅的聯劉抗曹的戰略的,荊州也是由於魯肅的主張孫權才借給劉備的。當曹操聽到這個消息時吃飯的筷子都掉到地上了!雖然後來由於呂蒙堅決要襲取荊州,並說服了孫權,不過孫權並不是一下就同意,是儀、全琮都曾勸說過孫權荊州是可以襲取的。孫權才下定襲取荊州的決心。

再來說說劉備為什麼不許孫權的請和。《三國志·先主傳》說是因為憤怒,憤怒孫權襲取了荊州,殺掉了關羽,並且張飛也被部下殺死並割掉首級送給了孫權。所以劉備這次出兵是有為兩位兄弟報仇的原因的。

不過主要的還是為了進一步的奪取更多地盤。劉備當時是不是想滅亡吳國,現在不得而知。不過奪回荊州劉備心裡應該是有這個想法的。

劉備稱帝才三個月就啟動這麼一場戰爭,應該是有一些膨脹的心理的,結果就遭到了慘敗。


淳于如風


我認為原因有三如下:

其一便是劉備佔有人數優勢,兵力雖然不像電視上說的那樣劉備帶著70萬大軍去打孫權十多萬人,但是劉備在兵力上應該還是比孫權要多的,因此劉備便幻想著一舉擊敗東吳,收復荊州甚至把東吳的地盤也搶過來,自然就不會因為東吳還沒開打就認慫就退兵。



其二便是此次伐吳是打著為其弟張飛關羽復仇的名義來的,若是被眼前東吳所許之小利而退軍,劉備之前數十年所經營起來重義氣之“君子”人設便會崩塌,要知道為此劉備還把兒子都“摔傻”了,劉備可不想“辛辛苦苦幾十年,一波就回到解放前。”因此他是不會撤軍的。

其三就是既然已經與東吳撕破臉皮,孫劉聯盟已然蕩然無存,不如直接把你滅了,免得日後與曹魏聯手來打自己,況且孫權尚未開戰便示弱,這不更給了劉備信心嗎?這難免讓他有點“飄飄然”,視東吳群雄皆為草芥,也為他日後兵敗埋下伏筆。



小編個人之見,有不足之處還望大家多多提點,感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