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寫行、草書像楷書那樣一筆都不落,有的人卻省略很多筆畫?究竟哪一種好?為什麼?

漫享歡印


我練的硬筆行書,就直接說明觀點:

一、省略好!

以簡代繁、結構變異是行書、草書中常見的書寫技巧,這不是某個人發明的,而是歷代文人墨客智慧的結晶;

而且,這樣的書寫技巧,在我的小視頻裡分享過――


二、我們都是普通的練字者,不要為了簡省,而隨意發揮――

每個字的結構變異、筆順變化、以簡代繁,在書法上,都是有約定俗成的幾種變化。

所以,既然是練字,你不妨學一下書法家們是怎麼處理這個字的寫法的,普通愛好者切莫隨意發揮!

三、過猶不及,保持適度;

硬筆行書,行草,其實用性主要體現在兩點:

正常書寫速度,此其一;

易辨識度,此其二;


所以,不能為了以簡代繁、省略筆畫,而影響普通人的辨識度,要保持一個適度原則;

須知,硬筆行書的閱讀對象,即是書法愛好者,也包含了普通大眾;

試想一下,硬筆行書是有一定的牽絲,書寫速度也是比較快的;

在這前提下,若是一筆一畫都寫上,速度肯定要慢,這讓硬筆的實用性打折了;

其次,有些字本身筆畫就很多,結構上若再沒有簡略,再加上牽絲,反而讓觀感更亂了;

最後,有些字的行書、草書結構,既然是書法上約定俗成的寫法。為什麼不學呢?

關注我,為你分享最實用有效的練字方法,和最有溫度的視頻講解。


行書一點通


有人寫行,草像楷書那樣一筆都不落,有人寫省略很多筆畫?究竟哪種好?為什麼?

答:筆畫不省的叫行楷,筆畫不省的叫小草(今草)。

省略筆畫的叫行書或行草,省略很多筆畫的叫大草(狂草)。

為什麼?

答:書法上自古有之不為病,只要有古可尋,有帖為證,不為錯。

哪種好看?

答:寫好了,都好看。

自己喜愛哪種自己說了算。











幸福居士墨韻齋王雅欣


楷書又稱正書,或真書。始於東漢。字體明家眾多,如魏晉的“鐘王”唐代的“

”歐體”“顏體”等。楷書的特點:形體方正,筆劃平直,筆法、結構嚴謹,可作楷模,故得名楷書。

草書是為書寫便捷而產生的一種字體。始於漢初。草書分為章草,今草,大草。其特點是結構簡省,筆劃連綿。古代大家有張芝,二王,張旭,懷素等。

行書是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大約出現於東漢末年。它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辮認而產生的。最著名的行書古貼有《蘭亭集序》《祭侄稿》《寒食貼》等。

由於行書特別是草書的書寫省去了許多筆劃,有的甚至是書寫符號,所以行草書並不是象寫楷書那樣一劃不落書寫。





筆翰人生


【麓風軒】書法公益課堂,寫字經驗分享


行草書的一條重要原則就是“簡省筆畫”,如果寫行草書仍然像寫楷書那樣一筆都不落,只是把其中的筆畫筆筆相連,那不叫書法,只能叫“連筆字”!所以題主所問的,自然是後一種省略筆畫者高明許多。

看下面《宋 · 蘇軾 · 赤壁賦》、《唐 · 杜牧 · 張好好詩》中的“舞”字,前者一筆不落,有點繁瑣,後者省略了一些筆畫,就單個字而言,後者更加簡潔、大氣;



書聖王羲之在他的行草書當中,有很多簡省筆畫的妙筆,既不消弱漢字的可辨識性,又增強了藝術性和美感,稱為後世臨摹的經典。

如下圖,《晉 · 王羲之 · 頃日帖》中右邊部分,“曲”字中間省略,“豆”字省略成一條曲線,顯得異常簡潔。

《晉 · 王羲之 · 四月廿三日帖》中的“憂”字,與《晉 · 王羲之 · 黃庭經》楷書中的“憂”字相比,上半部分省略了兩橫,下半部分省略了“心”字,筆畫簡省,但是不影響閱讀,更有行草美感。


王羲之還在簡省當中創造了一種“合併筆畫”的技法,以《晉 · 王羲之 · 興福寺半截碑》和《晉 · 王羲之 · 集王字聖教序》中的“應”字為例,前者的筆畫沒有省略,後者將“心”字的兩點,連城一橫,並用這一橫與上半部分的第四橫合併,一筆雙關,妙不可言。

簡省筆畫可以達到行草化的效果,但是,簡省筆畫是有原則的,是有傳承的,簡單來說就是古人已經約定俗成的就可以簡,不能自己隨意簡化、省略,那樣沒有依據,沒有傳承,只是自己的一廂情願,別人就看不懂了。


更多書法技巧文章,歡迎關注【麓風軒】書法公益課堂


麓風軒


這個題目其實涉及兩個問題,一是行草書的符號化,一是書法的虛與實。

一丶行草書相對楷書,筆畫縮短、減省,很多偏旁部首以符號代替,所以學草第一步是要識草,熟悉一些字或偏旁的固定寫法,即我們常說的草法。

二、虛實是書法中一種重要的表現手法,通過有無、輕重、疏密、黑白、主賓、高低等造成一種含蓄的意境和生動而富有變化的氣氛。



虛實可通過用筆、結構、章法的變化而體現出來。

在筆法上,筆重處為實,筆輕處為虛。是點畫處為實,非點畫處為虛。在結構上,密處為實,疏處為虛。寫書法要虛實相生。

比如,不論是楷書還是行草,方框結構內短畫不可與二直畫相粘,或搭左豎,或以點代畫,與二豎完全脫離,在書法術語中,這叫“潛虛半腹”。


所以,在一件行草作品中,以筆畫減省為主,這是行草書的特點,但會間以筆畫較多的實寫,尋求一種虛實相生的藝術效果。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這個說法有問題,寫行草書筆筆不落,意思不明。


草書怎麼能像楷書那樣一筆都不落。以楷書做參照,草書字是楷書或簡牘字的省筆或連帶減寫。但行草書本身就是已經省減連帶以後的結果,嚴格按照草書符號的經典寫法去書寫,像楷書那樣一筆不落,非常正常,可下面又說有人卻省略許多筆畫,思維太過混亂。

捋一下頭緒,行草書本身就是已經演變以後的字形,基本上有了自己的與其他書體鮮明區別的書體,如果不按照行草書的規則去書寫,顯然是不行的。所說其寫行草書省略去楷書的結構與筆畫,是非常正常的,沒有什麼可以懷疑的。既然行草書字形已經有自己的範式,就不能再不按規則去編造出異類,否則就是不倫不類,不可識別。

我國的書法經過五千年的發展演變,也有說是三千多年的,無論如何,真、草、篆、隸等書體都已經形成獨自的成熟的特點與面貌、範式。我們學習書法,創新書法,是絕對不可以破壞這種基本的範式的,破壞的結果是喪失書法y之本源,是脫離經典書法。也就是說無論如何創新,本質上東西不能變,變的是外在的形質與風格。


談到這裡就不能不談一下書法的法度問題。書法隨著發展演,不僅形成了多體體書法字體,也形成的種種高度成熟的法度與規則,這些法度與規則是歷史的優化的淘洗結果,因此,既然是法度規則或者說是經典,就是不可改變的。如果想脫離這些經典的法度和森嚴的規則,書法這種變異所謂的創新的結果,也就不在是書法了。輕者如我們現在所謂的“醜書”,重者就已經是發生了質變,就不在是書法或者書法藝術範圍的東西了。學習書法,最終卻又脫離了書法之本,是難以想象的。

經典的東西是不可變得,是必須要遵守的基本規則。變化的只是外在的形式,但又是萬變不離其宗的,這才是書之正道。



翰墨書道


行草書和楷書在書寫上有很大的不同,所謂行草書寫法和楷書一樣一筆不落,我感覺不可思議,行書特別是草書有它特定的寫法,很多字都以特定的符號代替,寫法以簡便為上,所以省略了很多筆畫,書寫時易於連帶,行草書創作時,上下字講究呼應,通篇氣息貫通、行氣十足,而楷書的創作,字字獨立,幾乎沒有連帶呼應,少一筆都不行,(古帖中約定成俗的除外)有的還諸字分格,以求工整。所以行草書書寫時該省略的一定要省略。


李開平書法工作室


做一個食物,如糖,就吃它的甜味,香油就要它的香味,吃肉就吃它的營養,等等,其他事物也是,自身有特徵,用取也是攫取所長,書法亦是。

楷書,行草等等,欣賞,有的筆畫甚佳,結構美觀,篇幅婉約壯觀等,成功的作品都有比較明顯的可取之處,大多都通過其外觀感受他們的韻味和表達。

楷書一般體驗它的厚重,凝鍊等,多用筆畫字體結構等體現,有一定的嚴謹性,行草多欣賞行雲流水,舒暢的,壯烈的情懷和感覺,字的形狀和筆畫等往往被忽視,讓欣賞者產生被忽視或有不信任的想法,這時應該知道自己需要什麼?能夠欣賞攫取什麼?書寫者也應儘量完善。就像大家吃東西,吃的挺好,味道不錯,暖烘烘的挺有營養,但我們應該知道吃的是什麼東西吧。


真書門


都好,都不好,關鍵看最後出來的作品,如果作品好了,你再去揣摩他的用筆,如果作品不好,那……



寅禾書法


如果真有你說的這種情況,那不簡省筆畫的這個人起碼不會寫草書。草書是一定要簡省筆畫的,當然,也不能想怎麼簡就怎麼簡,得符合公認的法度。請看“草書”這兩個字的行書與草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