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美丽的清明节遇上美丽的古诗词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既是扫墓祭祖的时刻,又是游春踏青的时节。这个日子,春光明媚,万物萌生,是最美好的时刻。自古以来,人们踏春、蹴鞠、秋千、拔河、放风筝,把自己融入到美丽的大自然中,感受生命的魅力。

清明节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为之题咏不休。当美丽的清明节遇上美丽的古诗词,让人不知不觉沉醉其间。

一说清明和古诗,我们最先想到的当然就是杜牧的那首《清明》了: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当美丽的清明节遇上美丽的古诗词

清明时节,本该和家人团聚,或游春赏景,或祭扫坟墓。诗人却要孤身行路,触景生情,怎不伤怀。何况又赶上纷纷细雨,衣衫尽湿,这一番愁绪又如何说得尽。此时此刻,到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可以歇歇脚,避避雨,还能饮上几杯,解解料峭的春寒,暖暖潮湿的衣服,更重要的是,散散心头的愁绪。于是,就向路边的牧童问路了。牧童的这一指,若远若近,又妙在不远不近之间;牧童这一指,“杏花村”从此扬名天下。至于行人如何找到酒家,怎样避雨消愁,那就全靠读者的想象了。

宋代王禹偁的《清明》却是另一番光景: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清明时节,别人都换上春装,到郊外赏花踏青去了。然而诗人却独坐家中,没有亲朋作伴,也没有花酒助兴。“兴味萧然”,竟然如同一个“野僧”,别人都在欢庆佳节,诗人却已几乎被世人遗忘,这种百无聊赖,这种凄苦冷寂,令人觉得分外沉重。

当时的习俗,清明前一天要禁火寒食,到清明节再起火,称为“新火”。诗人昨天诗人向邻家“乞新火”本是为了烧水煮饭,此刻却“分与读书灯”,先前的“萧然”为之一变,所有的孤寂都化为了前进的动力。这盏伴随他苦读诗书的灯,仿佛点燃了生命的光芒,使他才能在专心致志地读书中度过这个无花无酒的清明佳节。

当美丽的清明节遇上美丽的古诗词

而同是宋代人的黄庭坚,他的《清明》就是另有感受了: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佳节清明”,一边“桃李”春风,一边“野田荒垅”,一“笑”,一“愁”。突兀的情感,鲜明的对比,读来引人深思。 游春踏青,春光明媚,草木更生,怎能不“笑”?祭扫坟茔,只见处处荒冢,累累埋骨,又如何不“愁”?“笑”的越欢畅,就“愁”的越悲凉。

春雷震响,天地惊动,冬眠的动物都被惊醒,纷纷活跃起来;一场充足的春雨之后,郊原上的草木自然就越发柔嫩了。

“人乞祭余骄妾妇”说的是《孟子》里的那个“齐人”,他到坟茔地里乞讨人家祭祀剩下的供品,吃饱后回家向妻妾炫耀;“士甘焚死不公侯”说的是介子推,他拒绝荣华富贵,甘愿被烧死,也绝不下山。一样的人生,两种境界。

千载万世,埋骨荒丘,只剩满眼蓬蒿荒丘,谁又知是贤是愚?其实,就是活着的人,谁又能辨得出贤愚?“知谁是”一问,浸透了诗人满腔的愤懑。

同样是宋代人的高翥没有多大的名气,但他这首《清明日对酒》却是令我在十几年前初读时就感慨不已的: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当美丽的清明节遇上美丽的古诗词

“南北”是虚指,意思是四面八方的山头上有那么多的墓田,清明时节来祭扫的人也就纷纷然了。诗开头两句体现出了无限的悲凉。冥纸成灰,漫天飞舞,好似白色的蝴蝶;相思成泪,泪滴成血,仿佛红色的杜鹃。

可是,祭扫结束,夜幕降临,人们各自归家,这坟头冢上,就只剩了睡眠的狐狸;回到家的儿女们,已在灯前玩闹嬉戏,似乎全忘记了祭扫之时的哭哭啼啼。所以啊,“人生有酒须当醉”,及时行乐吧,趁着还青春年少。若等到生命结束,再说生命都是为时已晚,“一滴何曾到九泉”!

诗歌看似消极,其实它和“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或是“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一样充满了无奈和忧愁。

清明诗词里有着古人多少种情绪,又岂是三言两语可以说得完的。还是大家自己去品味吧。

白居易的《清明夜》: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贾岛的《清明日园林寄友人》:

今日清明节,园林胜事偏。晴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

杜草开三径,文章忆二贤。几时能命驾,对酒落花前。

还有冯延巳的《鹊踏枝》:

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双飞去。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欧阳修的《采桑子》: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美丽的清明节,优美的古诗词,让我们沉醉其中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