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強國家的最快對決:強強聯合的英法為什麼最終輸給了德國?

1939年德國征服波蘭後,阿道夫·希特勒提出和平建議,但為英法所拒絕,於是,希特勒便決心用實力來逼迫英法求和。10月9日他在給德國陸軍將領的一個指令中,闡明瞭他之所以堅信進攻西歐是德國唯一出路的理由。他擔心和蘇聯簽訂的條約,只有在符合蘇聯的目的時才會使蘇聯保持中立。因此一但英法向德國進攻,蘇聯很可能從背後給予致命的一擊。

所以,他要提早在蘇聯準備好之前進攻法國。他還相信一旦法國失敗,英國也會就範。

世界最強國家的最快對決:強強聯合的英法為什麼最終輸給了德國?

並且,在法國會戰爆發之初,德國的第二集團軍假裝進攻荷蘭和比利時,果然,成功吸引了英法聯軍的注意力,最終,掉進德軍安排的陷阱之中。但是,令北上比利時的英法聯軍始料未及的是,德國的第一集團軍火速渡過馬斯河,德軍的真正主力向西方腹地深入推進,迅速來到英吉利海峽,阻斷了英法聯軍的補給線。

而此前,作佯攻的德國第二集團軍,此時一改攻勢,與第一集團軍左右夾擊英法聯軍,英法聯軍除在敦刻爾克戰爭中突圍一部分外,其餘,全部被殲滅。可以說,英法聯軍的被擊潰,則宣告了德軍第一階段戰術的勝利。然而,德軍卻並不滿足於此,早在5月20日德軍司令部就已規劃了第二階段的戰術,並且,擬定了名為“紅色方案”的作戰計劃。

世界最強國家的最快對決:強強聯合的英法為什麼最終輸給了德國?

由於,荷蘭與比利時無法抵抗德軍,只能宣佈投降。英法聯軍在德軍的埋伏中損失慘重,法國的主力在這場戰爭中十不存一,大量國土淪陷。吃了大虧的法軍士氣低迷,法國政府則用大量時間重整旗鼓。反觀德軍,在第一階段的戰爭中,不論是有生力量還是武器裝備,均無慘重損失,這場戰爭造成的傷亡,對德軍來說更是無關痛癢。

德軍不但取得階段性勝利,還繳獲了一大批英法聯軍的先進武器裝備,使德國士兵們士氣高昂,隨時準備投入到下一階段的戰爭中。之後,德軍巧妙的部署“曼斯坦因”計劃,使英法聯軍不得不與德軍在馬奇諾——英吉利海峽這條戰線上對峙。為了不讓法國人再次得逞,法軍臨時組建起一支由六十六個師團拼湊成的三個集團軍。

由於,第一階段戰鬥的慘敗,法軍兵力已捉襟見肘,如何將法軍主力平均部署在長達四百英里的戰線上成了大問題。

世界最強國家的最快對決:強強聯合的英法為什麼最終輸給了德國?

為了防止德軍故技重施,法軍在馬奇諾防線部署了十七個師團,二十七個師團部署在其他防線上,其餘二十二個師團組建預備隊處於待命狀態。這樣的部署,導致每個師團的防禦線長達十二公里,根本無法做到深層次的階梯部署。在第一階段的戰鬥中,法軍的機動部隊均已被殲滅,臨時組建的預備隊無法滿足現代化戰場上高速機動的要求。此時的法國空軍同樣遭受了慘痛打擊,僅剩不到五百架戰鬥機,對原本就十分薄弱的法軍防線來說無異於雪上加霜。

德軍在第一階段中僅有十個師團受到損失,在第二階段戰鬥爆發前夕這十個師團得到充足的人員補充和裝備補給。此外,德軍又新增了第二、第九兩個集團軍,共有一百四十個師團投入戰場。而德國空軍在第一階段的戰鬥中大獲全勝,損失極小,三千多架德國戰鬥機具備壓倒性優勢。德軍司令部擬定的“紅色方案”共有三個階段:

一是,西線德軍向塞納河方向推進;

二是,中線德軍迂迴到馬奇諾防線後方深入敵後,從蘭斯兩側對英法聯軍左右夾擊;

在前兩個階段取得勝利後,東線德軍強渡萊茵河給予馬奇諾防線上的法軍致命打擊。所以,德軍高層希望通過三個階段的全線進攻徹底擊敗法軍。

世界最強國家的最快對決:強強聯合的英法為什麼最終輸給了德國?

第二階段的戰鬥總共持續了17天,筆者認為,這場戰鬥總共經歷了四個時間段:

一是,從6月5日開戰至中線德軍推進的時間段;

二是,中部戰場深入作戰的時間段;

三是,東線德軍強渡作戰的時間段;

四是,戰鬥收尾階段,直到法國投降為止。

1940年6月5日,博克的第二集團軍在西線戰場上發動猛攻,遭到法軍的激烈抵抗。此前,雖然德軍已對西線戰場進行多次轟炸,但是,法國空軍“禮尚往來”集中攻擊了駐紮在佩羅訥的德國裝甲部隊,使其無法輕舉妄動。而在亞眠戰線上的德國裝甲師團與法軍處於膠著狀態,無法打開局面。

德軍初期的全線作戰僅有阿布維爾地區取得勝利,霍特裝甲師團成功撕裂法軍防線,深入敵方腹地。霍特裝甲師團就像扎進法軍陣地的一枚釘子,直戳法軍要害。沒過多久,第四集團軍便利用裝甲部隊打開的缺口向法軍陣地蜂擁而入,從側翼進攻法國第十、第七集團軍。

世界最強國家的最快對決:強強聯合的英法為什麼最終輸給了德國?

前文我們提到,法軍的臨時預備隊缺乏機動性,所以,無法及時填補缺口,只能放棄索姆河一帶的防線,退守後方重新組織反擊。此後,中線德軍全面啟動,第一集團軍從埃納河地區的戰場發動突擊,當天便強渡埃納河在對岸建立新的陣地。古德里安裝甲師團向新的陣地轉移,並在第二天向法軍發動突襲,法軍預備隊從東側向古德里安裝甲師團施加壓力。

由於,預備隊的兵力有限且機動性不足,無法長時間阻滯敵軍的進攻。古德里安裝甲師團用了兩天的時間在正面戰場取得勝利,法國第六集團軍被殲滅。與此同時,德國第二、第九集團軍趁著法國第六集團軍被殲滅,迅速向南推進,向凡爾登方向進發。

由於,德軍“各路開花”,法軍多處防線被突破,二十幾個師團被殲滅,法軍預備隊全部投入戰場,法國已無餘力顧及不斷失陷的陣地。

隨著德軍不斷深入,巴黎淪陷已成定局。

6月10日法國政府撤離巴黎,雪上加霜的是,原本拒絕參戰的意大利趁人之危,對法宣戰。此時,德國第四集團軍已在塞納河畔建立兩處陣地,並從西側繞道進攻巴黎。蘭斯兩側的德國裝甲師團勢不可擋,直逼巴黎。受到東西兩方向夾擊的巴黎根本無法抵抗洶湧而入的德軍,駐守在巴黎的法軍在6月13日宣佈無抵抗投降,次日德軍不費一兵一卒接管了巴黎。

世界最強國家的最快對決:強強聯合的英法為什麼最終輸給了德國?

在古德里安裝甲師團已橫掃馬奇諾防線後,德軍啟動第三集團軍向馬奇諾防線發動總攻,與此同時,第七集團軍強渡萊茵河與第三集團軍聯手夾擊馬奇諾防線。令德國士兵始料未及的是,早在14日法國各路主力就已接到撤退的命令,整個馬其頓防線上的守軍已寥寥無幾,德軍不費吹灰之力拿下了馬其頓防線。

隨後,第三集團軍為了擴大戰果對撤退的法軍進行追擊,由於法軍的撤退命令下達不及時,撤退的法軍受到德軍第一、第七集團軍的牽制,使原本就不成編制的亂軍變得更加混亂。之後,被德軍打得丟盔棄甲,原計劃中的突圍行動並未奏效,最終,被德軍全殲。

6月17日走投無路的法國政府向德軍求和,並對駐守境內的法軍下令放棄抵抗。希特勒在接到法軍的請求後一邊擬定停戰條約,一邊仍命令德軍按部就班的推進。在法國境內的德軍迅速封鎖交通網,在鎮壓反抗法軍的同時接受他們的投降。

6月18日,大部分法國士兵已放棄抵抗,德法兩國的士兵都相信戰爭已經結束,付出生命是毫無意義的。即便不投降的法軍也未遭到清剿,雙方不約而同的劃定陣腳,等待戰爭的結束。6月22日,雙方簽訂了停戰協議,法國會戰以德軍全線勝利告終。

在這場戰爭中:德軍傷亡2.7萬,有1.8萬德國士兵不知所蹤;法軍死亡9萬人,180萬人被俘虜;英軍、荷蘭、比利時及其他聯軍傷亡10萬人。

世界最強國家的最快對決:強強聯合的英法為什麼最終輸給了德國?

多年之後,美國作家德魯·米德爾頓在其著作《用兵之道》中,就對法軍在法國戰役初表現有這麼一段敘述:“二次大戰初的法國戰役中德國人比法國人有更大的幹勁和魄力。雖然法國人是為保衛祖國而戰,但是他們往往給人們這樣的印象:他們一心只想從戰爭中脫身出來,好趕緊回家團圓。在一個無所事事的冬天,軍官團中的許多人的情緒對法國的崩潰起了作用。”

在此,我們不妨總結一下英法聯軍失敗的原因。

首先,英法兩國的領導人沒有明確的戰略目標,之所以與德國開戰,一是站在利益的角度考慮,英國人希望維持歐陸均衡的佈局,法國人則是為了防止德國復仇,雙方出於不同的利益目的結盟以扼制德國的擴張;

第二個原因,是這兩個國家都曾與波蘭有約定,必須在世界各國面前守信,不得不幫助波蘭與德國作戰。起初,兩國政府並不想與德軍交火,而是想給希特勒一個“下馬威”,讓其有所收斂。因此,英法兩國均沒做好戰鬥準備,所以,在德軍第一階段的推進中,英法聯軍並未進攻西線德軍,也因此,喪失了擊敗德軍的絕佳良機。

世界最強國家的最快對決:強強聯合的英法為什麼最終輸給了德國?

反觀德國領導人,他們有著強烈的戰爭意志,希特勒有堅定不移或冥頑不化的偏執思想,他從未放棄建立日耳曼帝國的夢想,有著強烈的目的性。並且,這種目的性貫穿整個二戰時期,成為德國一切外交、軍事行動的基礎。當英法兩國阻止希特勒對外擴張時,希特勒為解除後顧之憂,竟不惜與布爾什維主義冰釋前嫌,與斯大林臨時締結盟約,保障戰場東線安全的同時收穫蘇聯這一臨時盟友,希特勒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哪怕與蘇聯瓜分波蘭也在所不惜。

從這一點就能看出,希特勒為達到目的不擇手段,一旦決定擴張日耳曼民族的地盤,哪怕是一條路走到黑也絕不動搖。戰爭爆發前,沒有人覺得希特勒能夠戰勝英法聯軍,就連德軍高層都對這位最高領導人產生質疑,然而,希特勒力排眾議,將堅定的戰爭意志轉化為具體的行動方針和戰術戰略,最終,在所有人的瞠目結舌中摘取勝利果實。

【《法國戰役—戰爭與衝突》、《德軍司令部擬定的“紅色方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