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实体行业现在开始好转了吗?

谷原明


关于实体经济是不是好转这个话题,我觉得应该换一个角度来考虑。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看到,不管在全世界的角度来看,还是从中国国内的角度来看,产能都远远大于需求。

在产能远远大于需求的这种大背景下,我们就不得不壮士断臂,限制产能。

以电子产品的手机为例,因为现在产能过大,如果我们允许所有的手机生产商都全力生产的话,那么我们生产出来而卖不出去的手机产品,只能作为库存堆积,而库存的会逐渐的变成不良资产,不良资产逐渐的变成电子垃圾+企业的坏账。

从这个角度上来看,所有饱和的行业实行优胜劣汰的限产,应当成为重中之重。这就是近几年来为什么政府,业界以及研究机构所反复强调的要做供给侧改革。

那么讲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了,很多行业现在已经在洗牌,除了一些大型的,优质的,规模性产业能够通过不断的降低成本跟降低收益率为代价得到存活之外,很多小的企业(包括个体户),产品质量不过关的企业,营销能力差的企业,没有优秀管理人员的企业,没有核心技术的企业,没有获得持续的投资能力的企业都会逐渐的走向消亡,都会逐渐的被淘汰掉。

在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间段,优胜劣汰都是企业生存的必然法则。所以本论题中所谓的希望未来的实体经济要好转,并不是一个正确的陈述方式。

客观的讲,现在,所谓实体经济并没有走坏,只是因为实体蛋糕只有那么大,只能供一部分实体经济存活下来,那么被自然淘汰的企业逐渐的倒掉容易让人误解为实体经济是走坏的,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在未来我们也没有必要通过让更多的没有竞争力的中小企业企业重新进行重复生产状态,而彰显我们的经济恢复了。



重庆夸父


20l6年马云说,未来三年大家无工可打,无商可营……那会我觉得马云说得太夸张!回头来看,我住的小区的大型商超联华关门,小区的商铺店家换了一拨又一拨,从多年前有转让费到现在无转让费,现在又都变成卖水果卖生鲜店,不知能做到最后的有几家!之萧条难形容!马云难道会算命,说那么准?他当时不也没料到两年中房价猛涨那么多吧?实体看样子越来越经营,大家好像包包里面没钱了,压缩又压缩,苦日子要开始了。


银川土特产


最近几周周末的安排都是去逛街,对沿街商铺的情况有一定调查,今天就简单谈一谈。

坐标是上海,最近走访了上海老城区各大知名街道。

总体感受如下:

1,实体店里,服装等穿戴的店,生意冷清。

大到海澜之家这种品牌,小到路边小服装店,人都不多。

2,餐饮生意还是不错的,尤其是新物种。

像盒马这种的,在上海还是比较受欢迎的。另外一些新中式奶茶店,生意也还不错,比服装店的人都多。

3,很多店铺都在改造,关门的不少

不少店铺都关门改造,大概是因为传统生意不行了,要改成新物种。还有些店铺关了,印象中比以前的要多。

从以上的观察,我觉得现在貌似实体并不是很红火,做生意的人,看起来兴致也没那么高。希望这只是上海老城区的景象,希望实体生意越做越好。
每天坚持原创,已经很多年了,其中辛苦,只有自己知道!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也希望各位能够给些鼓励,关注,点赞,留言都可以!感谢读者,感谢粉丝的长久陪伴!

赵冰峰财经


中国的实体行业现在有没有开始好转。笔者认为不同的行业是有区别的。制造业少部分有自主品牌,有核心竞争力的在好转,大部分没有核心竞争力的制造业企业日子并不好过,还有大量中小的制造业企业破产倒闭的。

煤炭行业和钢铁行业在去产能后,大量的中小民营的煤炭和钢铁企业关闭后,现在煤炭行业和钢铁行业利润是在增加的。基础设施在国家大力的投资拉动下,大的央企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中是主力军,央企的日子好过。

服务行业基本都是民营的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总体是日子不好过,除了部分餐饮外,整个服务行业都处在艰难维持中。

目前来看我国的实体经济除了央企国企能拿到赚钱的项目和工程,他们的日子还较好过,煤炭和钢铁行业大部分都是央企和国企,民企的数量极少,也就是说现在我国的实体经济是央企和国企有钱赚,民营企业赚钱难,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主更难赚钱。

我国实体经济好转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我国实体产业转型升级还需要许多要素,央行降准的资金还没进到民营企业,更进不了小微企业和小企业主,实体经济依然艰难。

如果您认同我的观点,请加我的关注并点赞。如果您有什么财富生活中疑惑或者投融资资本运作的难题也欢迎私信提出,谢谢您们的支持。

我的头条号专栏开通了,有关于投资理财的最新音频和文章,帮助您提高理财技能,欢迎关注。


金融学家宏皓教授


近年来,有不少企业(尤其是民企)在环保、去产能、整合等政策的作用下,影响和损失尤其巨大,被有关部门强行关停了不少合法的矿、厂(场)、园等,有些甚至被强行拆毁。企业损失惨重(有一批企业和投资人突然间不但一无所有,而且还背上了巨额; 有的还被迫列入了黑名单),对投资人和经营者的打击和伤害相当严重,并造成了一连串的遗留问题和风险(如:这部分企业还欠着巨额的工人工资、奖金、养老金、税金、工程款、贷款、借款、利息、物流费、水电费、房租、商户的材料款、修理费、设备款、设备租赁费、货款、饭馆的餐费、办公用品款等等)。这一连串被忽视的问题和隐患,造成了一批与之关联的企业、商户和个人也受到严重打击和损失。导致不少人正常的收入突然中断,购买力急速下降,市场越发不景气。接着又叠加上了连锁反应,因大量企业的关停拆毁,使得一批产品的价格迅速上涨,更加重了百姓和企业的负担,加重了大家的恐慌心理,对政府的工作产生了看法,造成了极恶劣的后果。虽然,现在国家也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鼓励企业经营。可是有不少企业已元气大伤,虽有迟到的关怀,恐怕无法再为国为民做贡献了。尤其是去年督察初期已被拆毁的那些企业被破坏的或一无所有,或损失惨重无法启动。还有一些企业主和投资人被吓到了,不但自己变得谨慎起来了,而且还影响周边的其他人和企业投资。他们怕的是等到他们长肥了又是一刀割下来,无法预测类似的乱作为行为和针对企业一波又一波的折腾、摧毁。针对此现状,为了杜绝再出现违背正常规律的冒失行为,必须要有契约精神,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给企业营造一个平稳运行、受到法律制度公平对待、可预期的经营环境


用户8195531912970


没看到任何好转。还在继续恶化。我天天经过的华强北地铁商业街,不到100米的长度关了11家店。开的店开没关的店多。平时经过地铁商业街根本看不到几个人流量。要知道华强北是什么地方,全国最大最出名的电子产品批发中心。全世界的老外都来这里买货。而且还是地铁商业街,本应该是人流量最大的位置了,但是实际情况却非常不乐观。如果在未来5-10年找不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中国经济的顺利转型并持续可持续的发展下去,中国的实体经济会彻底完蛋。


牟mu


5000年未有之财富大劫案

据权威媒体估算,中国房地产行业市值430万亿元,是中国GDP的五倍有余。这是城市化取得的好成绩,但同时这也是5000年最大的一次财富洗牌。

98年停止福利分房,房地产行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期,至2016年经过18年的发展,多数二线城市已经达到了1万元每平米,全国房地产市值大概200万亿左右。然而从1万元到2万元,大多数城市仅用了1年甚至几个月,可以用激增的财富来形容,这期间整体成本仍然在10000元以下,也就是在一年时间内普通民众凑齐了200万亿以上的资金白白送给房地产商。多数家庭都使用前三代6个钱包的百年积蓄,而且用后30年的贷款继续还债。居民负债率高达49%。普通民众苦不堪言,又不得不举债买房,使财富迅速的向少数人手中聚集,定义~总之这是5000年未有过的财富劫持计划。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也未曾见到如此迅速的财富转移,少数的几万家房地产公司掌握了百万亿级财富,集中在那几万风光无限的地产企业家手里。而且是合理合法的。

数据仅是估算,不必纠结。我只是做一个例子,一个行业占用了太多的资源,挤压了其他行业尤其是制造业,经济体系中,制造业是最基础的骨骼,房地产不过是肥肉,肥肉太多了,体型是很大但很虚。


新青年杂志网版


很遗憾,实体经济似乎并没有好转的迹象。

年初央行为了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再次释放“定向降准”的大招,希望能够为实体经济输血,促进社会经济的平稳运行,而仅仅2018年就降准了 4 次,甚至很多朋友觉得今年央行很可能会采取“降息”的“杀手锏”。实体经济的经营困局可见一斑,即便是天量的资金流入市场,也丝毫没有太大的起色。




实体经济正在经历发展的阵痛

不少店铺经营者认为是马云抢走了自己的饭碗,导致街上的商业街一蹶不振,但是他们并没有想到即便马云没有设立淘宝,京东、苏宁易购、拼多多这类电商平台也迟早会大规模涌现。

企业家也好、店铺经营者也罢,他们所面临的是高租金现状下,居民购买力水平大幅度下降的残酷现实。到底是谁导致了这一结果的出现?是疯狂的房地产业以及推波助澜的你我。

全民炒房是实体经济困顿的罪魁祸首

高涨的房价不仅仅“掠夺”了企业的利润也让大部分买房、租房的年轻人承受了太多经济上的压力,导致没钱消费现状的产生。既然大家钱袋子都被房地产掏空了,那么只能退而求其次控制自己的消费冲动、减少不必要的开支,甚至选择在电商平台购买一些物美价廉的商品。很多事情就说得通了。




是谁让实体经济萧条?

是谁掏空了居民财富?

是谁把华为“逼去”东莞?

房地产业难逃其责。


PMI指数跌破枯荣线

PMI指数中文含义为采购经理指数,是通过对采购经理的月度调查汇总出来的指数,反映了经济的变化趋势。PMI是一套月度发布的、综合性的经济监测指标体系,分为制造业PMI、服务业PMI,也有一些国家建立了建筑业PMI。PMI指数50为荣枯分水线。

12月份全国PMI指数跌破枯荣线,这也预示着实体企业投资意愿普遍降低,对于未来经济发展状况存在较大担忧。也正是根据这一数据,很多机构才一致认为1月份存在较大的降准可能,事实也正如大家所见:步入2019年没几天,央行立马发布降准的消息,维稳市场预期。

企业都不愿意扩大生产规模了,那么每年新增的数百万应届毕业生又该何去何从?企业都在刻意减少、控制产品的数量,那么随着经营利润的减少,员工的加薪、福利又该如何去保证?



实体行业仍旧艰难,所谓的“春天”依旧遥远,甚至很多企业可能存活不过这个冬天了,看看天津三星工厂都关门了。。。


浮云视界



首先要注意一点,现在的实体行业并没有好转的迹象,而且有愈加低迷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

一.经济下行风险加大,人们的收入预期减少,不敢消费,没有能力消费已经是普遍现象;

二.房价居高不下从消费侧挤压消费能力,促使人们的消费欲望降低,从供给侧,由于房价高涨,致使房租居高不下,同样碾压实体商业的利润空间;

三.实际是电商的出现,对于实体行业的冲击,最凸显的表现不是交易额的侵蚀,而是,把商品价格推向极致的降低,这是最致命,无论是阿里巴巴,京东,还是现实的拼多多,都是以价格取胜,她们的出现把价格碾压,致使实体商业的利润趋向为无利可图;

四.现在的时代是一个产品大过剩时代,无论是“衣食住行娱”各个方面,都基本处于了一个大过剩时代,因此,实体行业也不会立即转变;

五.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让全民皆商成为一种现实,竞争的激烈程度,让实体商业过度竞争,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因此,实体商业的好转,还需要很久时间磨砺和转圜,是一场持久战,大家都需要有心理准备!

码字真的很辛苦的,来到这里看到我们的文章,那就是你我之间的缘分!点赞,转发和关注一下吧!我们诚挚地谢谢您!


在路上觅寻


目前中国经济是房地产一枝独秀,实体民营经济基本都在惨淡经营。

我们从最新公布的经济数据就能看出一些端倪。首先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来看,2018年7月份增速依然比较低,只有8.8%,6月份增速是9%,这也是除了5月份,近年来消费增速最低的一个月,而且后面较大概率会延续下滑趋势。

这其中汽车和家电消费数据大滑坡是拖累消费增长最大的因素,特别是汽车,同比增速为-2.0%,很多汽车及相关行业的朋友也普遍反应今年行情不好,生意很难做。虽然较6月份-7%来说,跌幅已经收窄,但要知道这已经是汽车消费连续第三个月负增长了。

而家电虽然7月份消费微增0.6%,但较之6月份同比14.3%的增长简直是没法看。其它的如家具、建材、烟酒、饮料等日常消费品的消费增速均出现不同程度甚至是较大的下滑。国内智能手机消费上半年同比锐减17%,而近几年一直红火的白酒消费也逐渐降温,生产商和经销商普遍反应销售的预收款较往年大幅减少。

可见,过去几年的涨价去库存,已经掏空了老百姓的钱包,居民负债上升很快,全民的财富都绑在房地产上,很多家庭都从高储蓄率的净储蓄变成了净负债,这已经大大消弱了居民的消费能力,导致近来大家讨论最多的不是消费升级,而是消费降级。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7月份房地产投资增速又创下近两年来的新高,同比增长13.2%,2018年1至7月加起来与2017年同期相比总共增长10.2%。而7月房地产销售面积增速达到了9.9%,是6月4.5%的两倍还多。而新开工面积暴增32%,这个恐怖的数值是自2014年以来的历史新高。

经济结构化分化也很明显,2018年上半年,国有企业实现利润1.7万亿元,同比增长21.1%,而受融资环境恶化,贸易战,环保等因素叠加影响,民营企业的日子并不好过。有数据显示全国民企的总体利润大幅下滑,但并没有得到官方的认可。沿海地区制造业订单数量全面下滑,可以说过去几十年基建和房地产对于居民消费的挤出效应正逐渐显现。

2018年,你身边有观察到哪些经济不景气的表现,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