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臨沂八小集巷和顏巷口街,老城記憶集

八小集巷和顏巷口街


蘭山路是臨沂城區最古老的街道之一。該路西起通達路,東首與東關路相接,全長2100米。蘭山路始建於明朝洪武年間,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了。在1980年地名普查中,根據清代蘭山縣的舊縣署就在這條路上,就定義為蘭山路。

同為一條路,蘭山路橫穿為界,蘭山路以北叫顏巷口街,蘭山路以南叫八小集巷。

尋臨沂八小集巷和顏巷口街,老城記憶集


▲圖上紅色標註位置就是八小集巷和顏巷口街


@八小集巷


尋臨沂八小集巷和顏巷口街,老城記憶集


八小集巷以著名的八小集命名。

八小集巷清乾隆年間成街。早年,臨沂集市交易日期,有“五、十大集,三、八小集”之分,這裡是每月逢陰曆初八、十八和二十八的小集市場,故名“八小集”。

尋臨沂八小集巷和顏巷口街,老城記憶集


兩側的綠樹成蔭,或許是因為很多蘭山區機關家屬院都在這裡,所以沒有拆遷。老城氣息濃厚。

尋臨沂八小集巷和顏巷口街,老城記憶集


八小集巷7號,曾經是著名的沂州火燒鋪。據悉,乾隆南巡路過此地,嘗完並賦詩。這個安靜的院落傳了四代,正宗臨沂老土著。但因種種原因,已經不營業了。

@顏巷口街


尋臨沂八小集巷和顏巷口街,老城記憶集


從八小集巷過蘭山路,北側就是顏巷口街,這是臨沂少有的一條路兩個路名的巷子。據老人們說,民國時期,從蘭山路到今天的三小,一直是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腳泥,這條巷子的平整,是一位顏氏士紳掏錢自己修建的,為了感謝他,此巷定名顏巷口街。

尋臨沂八小集巷和顏巷口街,老城記憶集


這條街也是各個機關家屬院林立。顏巷口街6號是曾經的老地委小區。

尋臨沂八小集巷和顏巷口街,老城記憶集


老地委小區對過是蘭山區水務局家屬院,看到曾經的簡筆字,就知道了年代了。

尋臨沂八小集巷和顏巷口街,老城記憶集


顏巷口街上,最著名的莫過於就是這所有著115年曆史的學校了。始創於1903年,時稱蘭山縣立高等小學堂,當時以旁邊的城隍廟為教室,之後數易校名,1982年改稱臨沂第三實驗小學。

尋臨沂八小集巷和顏巷口街,老城記憶集


這所百年學校,也是曾經距離老城區最近的一所小學。當年一小還是在偏僻的東南角,這裡則是繁華地段。

尋臨沂八小集巷和顏巷口街,老城記憶集


三小的原來教室,就是城隍廟,現在已經不存在了,只留下了一條“城隍廟街”的名字。

尋臨沂八小集巷和顏巷口街,老城記憶集


在沂蘭巷以北,顏巷口巷東側,還有一個琅琊小八景之一的“一步三孔橋”。它的北面與煤山後和小校場連接。這只是一個排水溝,三個並排的孔,也不過有一米長的距離,人們一步就可以從三個孔前邁過,因此這裡便得名“三孔橋”。風景秀麗,後來被填埋了,只有一個三孔橋小區的名字,讓後人回味。

在時光穿梭中不斷地發展。物換星移,雖然城市在不斷擴張,但仍有一些老街在堅守,它們見證了這座古城滄桑的世事。有了它們,城市才有味道,這座城市的脈絡無論如何延展,它們是根,它們是魂,它們穿越歲月的風塵款款而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