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孩子视为“薛定谔的狗”:降解焦虑的一种方法论

把孩子视为“薛定谔的狗”:降解焦虑的一种方法论

薛定谔的狗,就是育儿中最神奇的一点

——你的孩子有无限的可能性

01

焦虑是不确定的恐惧

心理学认为,焦虑来源于对不确定性的恐惧。育儿焦虑,则是父母对孩子成长不确定性的担忧。为了消除这种担忧,父母总是忍不住要为孩子设计人生,并要求孩子不能有丝毫偏离。

这种设计和控制的意识,不仅使父母自己在育儿焦虑的泥潭中越陷越深,而且使亲子关系陷入僵局。

把孩子视为“薛定谔的狗”:降解焦虑的一种方法论

02

别把“野猫”当“老虎”

有些父母,先是焦虑孩子说话晚,孩子会说话了,又焦虑孩子没礼貌;孩子有礼貌了,又焦虑孩子不会拼写;孩子会拼写了,又焦虑孩子在班上不主动发言······总之,前面的焦虑刚消失,后面的焦虑便接踵而至。

焦虑有益还是有害,关键在于度——焦虑程度要与事情的危险程度相匹配

老虎会吃了你,非常危险;狐狸会吃你家的鸡,使你的财产遭受重大损失;野猫会偷你家的鱼,当然也是一种财产损失,但你辛苦一点儿,多打点儿鱼就弥补了。

面对这三种危险,你的焦虑水平应该和它们对你造成的威胁相匹配:

对老虎产生的焦虑最多

狐狸次之

野猫最少

我曾看到一个故事,有位女生给在国内的父母写信说:

“爸爸妈妈,我在美国一切都好,最近还交了男朋友。他虽然只是初中毕业,没有工作,但是没关系,我向同学借钱给他用,因为真爱是无价的。

他比我大19岁,对我就像对女儿一样疼爱,我很喜欢这种感觉。他有时候不开心了会打我,但我不会怪他的,因为总是我先惹他生气的。他有很多爱好,比如滑雪。我们上周一起去滑雪,他把我拉上了黑道,我把两条腿都摔断了。所以,我现在是躺在医院里给你们写这封信……

好了,其实前面说的都没有发生,我在美国一切都好,没有交男朋友,身体也很好,只是这学期有一门功课没有及格。”

显然,这位女生是怕父母对她有门功课不及格大发雷霆或者过于担心,虚构了前面那些更糟糕的场景,先吓一下父母,等父母担心到了极点,才说出她真正遇到的问题。

这时,她的父母肯定已经发现,功课不及格这个以前他们非常担心的问题——

野猫级别

女儿生命有危险、摔断了两条腿、被老男人骗相比——老虎级别

这样一比功课不及格也不算什么。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大多数问题,只属于野猫级别。

因此大部分这些过度焦虑,就是自找的。

把孩子视为“薛定谔的狗”:降解焦虑的一种方法论

03

报班不是多多益善

别忽视“机会成本”

我儿子今年6岁,家长们在一起聊得最多的就是给孩子报什么辅导班。

“现在小学都有要求,入学时必须认识100个字,会做10以内的加减法。幼小衔接必须要做啊,一起拼个班吧。”

这时,我一般都是使大家扫兴的那个,这个也不报,那个也不学。于是,就有家长来劝我:“艺多不压身,又不损失什么,对不对?”

还真不对。孩子损失了其他选择的机会,付出了机会成本。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要放弃的其他东西的最大价值。

把孩子视为“薛定谔的狗”:降解焦虑的一种方法论

育儿这件事上,父母就没那么理性了。英语、识字、数学,哪个不重要?还有手工、钢琴、少儿编程,不都应该学吗?但孩子的时间有限,你得确认在有限的时间里,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从长远看,决定孩子一生成就的到底是什么?自主性、社交能力、创造力的作用,至少不比书本知识和考试能力的作用小,而这些能力的培养也需要时间和机会。

如果一个孩子整天被家长安排各种活动,在活动中又要听老师指挥,怎么可能发展出自己做决定的能力呢?

如果孩子用这些时间在操场上、公园里和小伙伴一起瞎玩,那就更好了,既可以锻炼社交能力,又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哪怕就是发呆,也不是在浪费时间,而是在静修创造力,因为人发呆时大脑并不是就关机休息了,而是启动了“默认模式网络”,这个“网络”正是创造力的来源。

为什么家长在投资、求职的时候都能考虑机会成本,一到孩子教育的问题上就对各种“能力提升机会”丧失了抵抗力,忽略了机会成本呢?

根本原因就在于对孩子未来的过度焦虑,使他们对各种机会的实际成本和真实收益无法做出理性判断。

把孩子视为“薛定谔的狗”:降解焦虑的一种方法论

04

可以互相比较,不能以偏概全

我儿子上幼儿园时,一位同班小朋友的家长对我说:“我家孩子太差了,没有一点儿竞争力。”这个小朋友非常活泼可爱,我很奇怪家长为何会说她太差。

这位家长掏出手机:“你看看,这是她们班一个孩子画的画,多生动!我家孩子现在只会画圈圈!这是她们班一个孩子写的日记,都会写这么多字了,可我家孩子现在只会写自己名字!还有这个视频,和她一起学钢琴的孩子弹的,才5岁巳经弹得这么好了。我家孩子呢?一叫她上钢琴课就像要杀了她似的!”

“你说的好像不是同一个孩子吧?你让自己孩子和画画最好的孩子比画画,和写字最好的孩子比写字,和弹钢琴最好的孩子比弹钢琴,当然觉得自己的孩子不行啦。”

这位家长就是犯了取样偏差的错误,也就是以偏概全。她在找老公时,不会拿自己的老公和马云比财富、和金城武比相貌、和爱因斯坦比智商、和C罗比身材,因为理智的人都知道,那不代表平均水平。

别人家的孩子”是一个和梦中情人一样虚幻的人物

,要知道,这世界上除了“我的孩子”,就全是“别人家的孩子”,这相当于要让孩子一个人打赢全世界。这公平吗?孩子受得了吗?

你太焦虑了。

当你对孩子的未来过度焦虑时,这样不客观,不准确的比较,只会让你过多地注意那些其实根本没那么重要的事情,给孩子带来无法承受的压力,对孩子的成长毫无裨益。

把孩子视为“薛定谔的狗”:降解焦虑的一种方法论

05

孩子的大部分缺点,

都符合心理发展的规律

有些家长的心态比较开放,不和别人比较,没有一定要让孩子出人头地或者达到父母的预设目标的想法,可他们仍然焦虑。为什么呢?让我们来听听这些家长的心里话。

抱怨不听话:“我就没见过这么不听话的孩子!不许他吃零食,他偷偷吃;不许他看电视,他偷偷看。现在还学会了说谎,明明偷吃了薯片,还在口里嚼呢,竟面不改色地说‘我没吃啊’。这样下去怎么得了啊!”

抱怨性格内向:“他明明认识这个小朋友,都走到人家旁边了,就是不和人家打招呼。都拿起人家的乐高一起玩了,就是不敢和人家说句话。这可怎么办哪?”

抱怨不爱学习:“我家孩子一点儿毅力都没有,无论什么特长班学了一两次就不愿意去了。唯一最感兴趣的就是玩游戏,手机夺也夺不下来。这将来上学了,可怎么办?”

这些父母是因为对孩子的表现不满意而焦虑,想管孩子又不知道如何管。

其实,这些家长不仅不用焦虑,反而应该恭喜自己:孩子是我亲生的,不是机器人生的!

把孩子视为“薛定谔的狗”:降解焦虑的一种方法论

请你想象一下,如果孩子3岁就能捧着《唐诗三百首》反复吟诵,4岁就坐在桌前做数学题;你给他报兴趣班,他就欢天喜地地练到钢琴五级、围棋九段;你让他不吃薯片,他就不吃薯片······那你生的还是人类宝宝吗?

1-3岁的孩子,在一起不交流、各玩各的并不是因为性格内向,发展心理学称其为“平行游戏阶段”,是从单独游戏到社交类游戏的过渡,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2-4岁的孩子,语言能力快速发展,但还分不清什么是事实、什么是想象。所以,当看见孩子吃薯片而孩子说“我没吃”时,并不是孩子在说谎,而更可能是在想:“糟了,我希望妈妈没看见我在吃薯片。”于是就脱口而出:“我没吃薯片。”孩子并不是要故意骗你,而只是在表达自己的愿望

再过一段时间,孩子或许会说更能自圆其说的“谎”了——你也应该暗自庆幸,因为这说明孩子的社会认知能力提升了,能猜到别人的想法,开始和你进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智力竞赛了。

我当然不是鼓励、纵容孩子说谎,只是想劝慰各位父母,天底下没有从来不说谎的孩子。尤其在孩子心理发展的早期,说谎是正常的,因为孩子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说谎。

把孩子视为“薛定谔的狗”:降解焦虑的一种方法论

06

孩子就应该不理性、很贪玩

儿童的大脑发育有个特点,主管情绪的那部分发展得很快,所以孩子喜怒哀乐各种情绪一点儿不少,但主管理智的那部分发展很慢,要到20岁以后才发育成熟。

所以,孩子做事蛮不讲理、撒泼耍赖,不是因为他本性顽劣,更不是要故意和你对着干,而是因为他的理智脑尚未发育成熟,没有能力对各种冲动进行衡量与抑制。

要求几岁的孩子严谨自律、懂事讲理,和孩子刚学会走路就要求他完成5公里越野一样,都属于拔苗助长,危害极大。

其次,孩子其实是最爱学习的,因为人类是最依赖学习的一种动物。

人类不像小马,生下来就会跑,也不像小老鼠,出生一周就能自己找吃的。人类宝宝生下来只会吃奶、哭和睡觉。

如果说学习是快乐的事。

为什么一说起学习,孩子的第一反应是“学习是苦差事”呢?

那是因为学习的方式改变了。

大脑的学习方式是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发展出来的,主要是为了解决几万年前老祖宗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比如打猎、采集、求偶,而非现在的写字、编程、弹钢琴、学英语。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孩子们大多热衷于爬树、游泳、玩泥巴、过家家,还有傻乎乎地到处疯跑。

就在这瞎玩、乱玩的过程中,孩子的大脑在迅速发育,他们对世界的认识体系在快速搭建。

把孩子视为“薛定谔的狗”:降解焦虑的一种方法论

07

我们不必改正孩子所有的缺点

你可以想一想,在孩子惹得你头大的那些问题里,是不是看到了你自己的影子?

我的孩子做作业拖延时,我就想起我自己,在写这本书时也是各种拖延;孩子在弹钢琴遇到一个挫折就要放弃时,我就想起我自己,在研究中遇到一个阻碍就轻易放弃了;孩子在我们不给他买玩具而哭闹时,我就想起我自己,为了多年前未达成的一个心愿,至今耿耿于怀·····

区别只是在于,我比孩子的能力更强,所以他遇到的那些困难,在我看来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了。

当我遇到写书、研究这些问题时,我不会这么责怪自己,却未曾想到作业、钢琴、玩具对于孩子的挫折,一点儿不比写书、研究、旧日遗憾对我的挑战小。如果我可以轻易地原凉自己,为什么不能原谅孩子呢?

当然,接纳孩子的缺点,不等于不需要帮助他改正。

归根到底,孩子和你一样,有缺点是正常的。你不会有完美的人生,也就不应该奢望有完美的孩子。

把孩子视为“薛定谔的狗”:降解焦虑的一种方法论

08

把孩子视为“薛定谔的狗”

邪恶的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想象出一只充满暗黑能量的盒子,里面关了一只无辜的猫。这只盒子里有放射性元素,有一半的可能会触发一个机关,把猫杀死。

但如果你打开黑盒子,你会看到这只猫要么是活的,要么是死的。

换句话说,如果你不去碰这只猫,它有两种可能性同时存在,但如果你去碰它,它的状态就坍缩为一个了。

把孩子视为“薛定谔的狗”:降解焦虑的一种方法论

薛定谔的狗,就是育儿中最神奇的一点——你的孩子有无限的可能性

他未来可以成为各种狗,销售狗、程序狗、护士狗、科研狗、创业狗……

以上翻译成人话就是:你的孩子有无限多种可能的人生,但最后在现实中,他只会走一条人生之路。

所以你的孩子会到底成为哪款狗,你也不知道。

薛定谔的猫面对的是生死问题。薛定谔的狗要面对的,不过是方向问题。

学文科还是学理科?不喜欢金融、计算机,却喜欢画画?这些问题都不影响其人生的本质。

哪一种更好?真的很难讲。

也许在你眼中,猎犬就是比哈巴狗好,黑狗就是比白狗好,可是你的狗宝宝也许不这么想。无论哪一种人生,都自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欢乐。而这些选择,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沉重。

更何况,不管你怎样焦虑,你都不可能消除生命成长的不确定性。那么,为什么不拥抱这个不确定性呢?

所以,请放下你的焦虑

让孩子去做一只薛定谔的狗。让TA去体验探索未知世界的惊奇,让TA去感受在不断地试错与校正中完善自我。

选自《自主教养:焦虑时代的父母之道》

作者赵昱鲲

把孩子视为“薛定谔的狗”:降解焦虑的一种方法论

关注我

等于关注了一个宇宙的心理知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