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辯對聯的上下聯?

快樂奔跑48502526


說起對聯,可能人們很容易想起王安石的詩《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王安石詩中描繪了春風融融,春日瞳瞳,家家戶戶煥然一新、喜迎新春佳節的熱鬧景象。同時也道出了對聯的起源,“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新桃舊符”中“桃符”,就是對聯的源頭。



據《後漢書》中所載,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寫降鬼伏魔大神“神荼”、“鬱壘”的名字,懸掛於門首,以祈福迎祥、躲災避禍。“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後來,在桃符上面寫上一些吉祥祝福的話語,到五代,後蜀皇帝孟昶命大學士辛寅遜在桃符上題字,大學士題寫完畢,“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據稱這就是中國第一副對聯(春聯)。而在桃符以前據《莊子》雲:“插桃枝於戶,連灰其下。童子入而不畏,而鬼畏之。”


這是說,一開始是插桃枝,後來演變成了懸掛桃木板,雕刻上“神荼”、“鬱壘”兩位大神的圖像,再後來為了省事就只書寫“神荼”、“鬱壘”二神的名字,再到寫喜慶吉祥的話語,宋朝初年(公元964年),由後蜀主孟昶在桃符上書寫聯語,就有了春聯。最初也叫“春牌”,《夢粱錄》中說除夕夜“釘桃符,貼春牌”,到明代桃木春牌由紙製品替代,又更名為“春貼”。

春聯普及到民間始於明太祖朱元璋,明代文人陳雲瞻在《簪雲樓雜話》中載:“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傳旨:公卿士庶,家門口須加春聯一幅,帝微行時出現。”朱元璋不僅微服出行,觀賞尋樂,還親自題寫春聯。朱元璋為近臣陶安題寫“國朝謀略無雙士,翰苑文章第一家”;為閹豬匠題寫“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了斷是非根”。從此,春聯就形成了一種社會風尚,開始流行於世。



貼對聯的習俗起源於桃符,撰寫創作對聯卻起源於駢文律詩。在發展過程中,又吸收了詞曲散文等的特點,有了律詩句式、駢文句式、古體詩句式、仿詞曲句式、散文句式等等。不同的句式適用格律不同、寬嚴要求也不盡相同。但是不管哪一種句式,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對偶,即字數相等、句法結構相同、詞性相同、平仄相對、節奏相應、內容相關,分上下、出對兩個句子。


對聯的另一個基本要求,也是撰寫對聯的最寬要求,就是要注意上下兩個聯句中不能有重字,和不能“亂腳”。“亂腳”即指上聯和下聯的最後一個字,必須要遵守上聯以仄音字收尾,下聯以平音字收尾的規矩。上聯的最後一個字必須用現代漢語發三四聲的字,下聯的最後一個字必須是一二聲的字,否則就叫“亂腳”,違背了對聯的寫作規矩,這也是最簡單的區分上下聯的辦法。

當然,對聯的創作雖然簡單,也有許多禁忌和規律要求必須要遵守,就不在這裡多囉嗦了。


燕北林叢


如何分辨對聯的上下聯?

這先要從對聯的產生說起。據說,中國的第一副對聯是後蜀國主孟昶發明,上聯:新年納餘慶下聯:佳(嘉)節號長春。上聯尾字是慶字,漢語拼音的四聲,為仄聲字,下聯尾字是春字,二聲平音。這就是所謂的仄起平收。一般的對聯都遵守這一約定俗成。


老頑童374236889


上聯突出主題,下聯一般附和上聯表達對象,起到相映成趣,對仗工整,使上下聯前呼後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