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正史上的鲁肃到底有多厉害?

天下历史风云


在三国演义中,鲁肃被描述成一个才能平庸的老好人形象,诸葛亮替刘备谋取荆州,直至有借无还,都离不开鲁肃的助攻,除了力排众议支持联合刘备抵抗曹操以及说服孙权借出荆州以外,就没什么贡献了。鲁肃可谓是隆中对提到的“东和孙权”的关键人物,他对刘备集团的贡献似乎大于对孙权集团的贡献,演义中,鲁肃甚至有通敌的嫌疑,就知道帮着诸葛亮说话,不考虑东吴利益,然而历史上,鲁肃的表现真的如此差劲么?

《三国志》作者陈寿对鲁肃的评价是这样的:

少有壮节,好为奇计。家富于财,性好施与。曹公乘汉相之资,挟天子而扫群桀,新荡荆城,仗威东夏,于时议者莫不疑贰。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三国志

鲁肃的战略观

鲁肃为人乐善好施,仗义疏财。当初周瑜缺粮,鲁肃把家里一半的粮食赠送给了他,周瑜与鲁肃因此成为莫逆之交。后来周瑜将鲁肃推荐给了孙权,孙权和鲁肃一见如故相谈甚欢。

这一年是建安5年(公元200年),这时候诸葛亮还在隆中种田,距离隆中对问世还有8年,鲁肃初见孙权,就提出了著名的“塌上策”:

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三国志

孙权听鲁肃这样一说,自然很是高兴,鲁肃的塌上策对于江东孙氏的意义不亚于诸葛亮的隆中对对于刘备集团的意义,所谓“英雄所见略同”,鲁肃的榻上策和诸葛亮的隆中对有很多共同点:

其一:鲁肃和诸葛亮都认为曹操不可卒除。特别说明一点,官渡之战发生的时间是建安四年六月到建安五年十月,所以鲁肃提出榻上策时期,曹操和袁绍尚未分出胜负。即使官渡之战结束,袁绍只是兵力损失大,却依旧雄踞北方四州,实力依然在曹操之上。鲁肃在这时候就已经认识到袁绍不是曹操的对手,江东以后的敌人只能是曹操。而诸葛亮提出隆中对的时候,曹操已经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成为远远强于其他诸侯的势力,以刘备那点兵力地盘,不可与曹操争锋,已经是很明显的事情了。所以从这点看,鲁肃提出榻上策的难度比诸葛亮的隆中对更高。

其二:鲁肃和诸葛亮都想夺取荆州。荆州人才济济,资源丰富,刘表带甲十万,表面看起来,荆州刘表的实力很强,并不是随便就能吞并的弱小势力,然而诸葛亮和孙权都认为“其主不能守”,不把刘表放在眼里。鲁肃和诸葛亮看人的水平还是很高的,刘表虽然带甲十王万,确是守成之主,毫无进取之心,而且还宠幸妾室,害的长子刘琦不能继承荆州。虽然荆州人才济济,却不能重用,成为了鲁肃和诸葛亮第一个目标。

鲁肃的大局观

鲁肃的“竟长江所极”和诸葛亮的“跨有荆、益”其实是相互矛盾的,因为无论是“竟长江所极”还是“跨有荆、益”,都必须得到荆州,当面临共同的敌人曹操的·威胁之时,鲁肃主动调整战略方针,说服孙权借出南郡给刘备共同抵抗曹操。为了“连刘抗曹”的大局,鲁肃主动放弃“竟长江所极”这是难得可贵的。

参考文献:

《三国志》


亭殿阁


鲁肃是三国时期一个非常特殊的人物,之所以说特殊,是因为在三国时期,你找不到一个和鲁肃类似的人物。

吴国的张昭对应魏国的荀彧,与蜀汉的诸葛亮,因为他们都是处理内政、治国的一流人才;吴国的吕蒙对应魏国的张辽,与蜀汉的魏延,因为他们都是作战勇猛、有勇有谋的武将,但鲁肃呢,我看遍魏、蜀两国,也找不到类似的人物。



如果说鲁肃是战略型谋士,并且他还为孙权制定了东吴版的“隆中对”,但他的官职一直是武将;如果说鲁肃是武将,并且还成为周瑜之后领兵大将,但他基本上很少领兵打过仗;

如果说鲁肃在三国时期是鼎鼎大名的人物,你却又找不到鲁肃在东吴作出任何具体的贡献,如果说鲁肃在东吴是默默无闻胆小怕事之人,你又会发现对抗强大的曹操却是鲁肃首先倡议。



鲁肃就是这样一个人,低调而睿智,乐善好施而智勇双全,为人慷慨而眼光长远,绝对不是一个胆小怕事之人。

鲁肃出身世家大族,家中有钱又有粮食,但鲁肃为人非常慷慨大方,不仅平时救济百姓,而且当周瑜请求粮食援助时,鲁肃慷慨将家中一半的存粮送给周瑜,出手不凡,慷慨大方,让周瑜视之为平生好友。

鲁肃是三国时期第一个预测汉室不可复兴,与三足鼎立的战略家了,当诸葛亮还在隆中躬耕时,29岁的鲁肃就已经为19岁的孙权制定天下战略了,鲁肃认为:汉室不可复兴,天下将会三分,当然了,鲁肃的三分是曹操、孙权、刘表三分天下。



200年还是建安五年 ,离黄巾起义过去16年,离汉灵帝去世过去11年,离汉献帝被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过去仅仅4年而已,两汉四百余年江山,仍在士人百姓心中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可鲁肃却认为汉室不可复兴,就连刘备、诸葛亮这样的英雄都以为兴复汉室为已任,哪怕是表面的口号,至少汉室还是重要的,鲁肃的眼光不仅超前,而且毒辣,简直一针见血。

赤壁之战,鲁肃是一个劝说孙权对抗曹操的人,当时的曹操不可一世,用诸葛亮的话说就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拥兵百万,不可与之争锋。战争是会生灵涂炭、满目苍痍、白骨累累的,鲁肃不明白吗?这是一个胆小怕事的人能够说出来的话吗?鲁肃显然不是胆小怕事之人。



鲁肃是站在孙权的立场为孙权讲话的,对抗曹操才是实现天下三分的根本,投降什么也不会有,这正如日后孙权登上皇位自立为帝时,想起鲁肃来说了一句话:我能有今天,全拜鲁子敬的功劳啊!而这个时候,已经离鲁肃去世过去12年了,从某种意义上说,孙权称帝,有鲁肃的政治遗产功劳。

鲁肃还是东吴政权中,对于孙刘联盟的坚定支持者,不仅支持孙权与刘备联盟对搞曹操,而且建议把南郡借给刘备,鲁肃的行为符合当时东吴的政治的利益,是一种从长远出发的政治手段,而这一切的政治手段都是为了维护三分天下的政治局面,而这正是鲁肃的政治理想与战略规划。



孙刘必须联盟才能对抗曹魏,这个很好理解,弱弱联合对搞强者,两弱才能生存下去。但对于鲁肃一力倡导的借南郡给刘备很多人理解不了,认为鲁肃眼光短浅,胆小怕事,实际并非如此。

赤壁之战后,东吴占了荆州的南郡和江夏郡的大部地区,而刘备占据了南郡的长江以南地区和荆南四郡,这个时候东吴在荆州的势力夹在了曹魏和刘备的势力中间,刘备不与曹魏接壤,所有对抗曹魏的压力全部在东吴身上,无论是西线的合肥及淮南,中线的江夏及武昌,还是东线的荆州,都是东吴在顶着,而刘备还在东吴的背后时不时弄点小动作,东吴随时面临腹背受敌。



在这种态势下,鲁肃的孙刘联盟及借南郡的行动,就不难理解了,在当时来说,鲁肃的做法没有问题,至于借出去的南郡收不收得回来,在当时的孙权来看,不存在收不回来的可能,所以孙权同意借了。

在讨要南郡的时候,鲁肃曾亲自领兵与蜀汉的万人敌关羽对峙,并且理直气壮、毫无畏惧,怎么看鲁肃都不是一个胆小怕事的人。

相反,鲁肃是一个低调而睿智,乐善好施而智勇双全,为人慷慨而眼光长远的人。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若想到“三分天下”与“孙刘联合”的影响力贯穿整个魏蜀吴鼎立的三国时期,如果知道“单刀赴会”义正言辞、气势如虹的英雄不是关羽,而是鲁肃,就知道鲁肃的厉害!

1、仗义疏财

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天下大乱。鲁肃则“大散财货,摽卖田地,以赈穷弊结士为务”。周瑜“求资粮”,他毫不犹豫将家中一半存粮三千斛粮食慷慨赠给周瑜。

2、三分天下

在周瑜推荐下,孙权召见鲁肃。鲁肃对孙权说:“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意思是,我暗地推想,汉室不可能再复兴,曹操也不可能一下子被打败除掉。我替将军您设想谋划,只有占据长江流域,以观天下形式变化......剿灭黄祖,继而征伐刘表,收复长江一带所有地方,占据这些地方,然后称帝建号来谋取一统天下)。

鲁肃的三分天下比隆中对早7年,肯定是他看遍天下英雄后的结论,故而可以说他的言论包括了“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内容。

3、联刘抗曹

曹操战书到东吴,鲁肃积极主张抗曹,同时提出了“联刘抗曹”。赤壁之战后,鲁肃力排众议借出荆州,依然“联刘抗曹”。即使后来有夷陵之战、孙权称帝,诸葛亮宁可委屈“匡扶汉室”的政治纲领,同意“二圣并尊”,也要继续走“孙刘联合”路线。

周瑜、甘宁建议取蜀。偏向鲁肃主张的孙权却去征询刘备的意见。结果自然是人家刘备不同意。(想起了后来司马懿收到诸葛亮的女人衣物受辱后,部下一个个要出战,而他请示皇帝的故事。)

为了破“孙刘联合”,曹操任命周瑜为南郡太守,当时南郡已借给刘备。目的是为了挑起鹰派周瑜找刘备扯皮打架。周瑜、孙权自然没上当。

水淹七军后,曹操拉拢孙权打关羽,总算一时破了“孙刘联盟”,可诸葛亮、孙权及时修补。

4、单刀赴会

天下大乱之初,为了避开战火,鲁肃带属从到江东。州官派的骑兵追了上来。鲁肃一边做好战斗准备,一面对追兵说:“卿等丈夫,当解大数。今日天下兵乱,有功弗赏,不追无罚,何为相逼乎?”(意思是,你们都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应该了解大致形势。如今下兵荒马乱,你们有功得不到赏赐,没有追到我无功而返也不受责罚,你们为什么要如此逼迫我呢?”)说着,命令开弓,箭把对方盾牌都射穿了。追兵觉得鲁肃的话有道理,也奈何不了他而退走。

“单刀赴会”,在文学中,关羽是英雄。历史上“单刀赴会”中的英雄是鲁肃!

刘备得到益州后,不同意归还土地。吕蒙率兵先去取三郡。刘备得知,引兵五万赶到荆州坐镇,派关羽与吕蒙对峙。孙权也进驻陆口督战,令鲁肃增援吕蒙,大战一触即发!

着眼大局,“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请将军单刀俱会。”(鲁肃邀请与关羽见面,提出各自的将兵马部署安排百步以外的距离,只有将军们各自带单刀赴会。)

部下怕发生意外,劝他不用如此冒险。鲁肃说:"今日之事,宜相开譬。刘备负国,是非未决,羽亦何敢重欲干命!"(意思是,事到今日,应该把话说清楚。刘备辜负国家,是非尚未论定。关羽又怎么敢违背道理!)

因鲁肃驳斥关羽有理有据,大义凛然,“羽无以答。备遂割湘水为界,于是罢军。”





碧水青山0


鲁肃,在《三国演义》里被塑造成了一个平庸的老好人形象,但在历史上,却是一个不亚于诸葛司马的人。

鲁肃,字子敬,东汉末年战略家,出身江南士族家庭,东汉末年,他看到朝廷与社会的动荡,召集乡里青年练兵习武,保卫家园,在周瑜担任居巢长的时候,因为缺粮向鲁肃求助,鲁肃二话不说,将家中的三千斛粮食赠于周瑜,至此,周鲁二人成为了至交好友,周瑜也看到了鲁子敬的才学不在自己之下。

也许大家比较熟悉诸葛亮在刘备三国茅庐时的“为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的战略规格,但很少有人知道,在建安二年,鲁肃在初投孙权时,就为其指出立足江东的战略规划。

曹操发动赤壁之战,东吴内外皆以主降派居多,而周瑜、鲁肃二人力排众议,支持孙权坚决主战,与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从此天下鼎足之势形成。

赤壁之战成就了鲁肃,在周瑜逝世后,鲁肃代领周瑜职务,先后任汉昌太守,授偏将军,横江将军等职,战功卓著,是周瑜以后东吴最优秀的将领之一。

然而,才华横溢的鲁子敬,却在46岁时便因病去世,当真是天妒英才!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