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字有恢復的必要嗎?

大觀品讀


漢字,中醫,筷子。今天,是中國人民文明落後的表現。四大文明古國,可中國文明停止不前。為什麼?孔孟思想,文化守舊。

中國為什麼出不了,象牛頓,達爾文,愛因斯坦等偉大的科學家?

曹衝稱象,比阿基米德早一千多年。黑火藥本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而諾貝爾獎經常與中國無緣。封建守舊的孔孟思想統治我們幾千年。革命,改革開放才是中國出路。


白風小嚴


還有人不斷的提恢復繁體字,包括一些人大代表,腦袋有點水了,那是因為他們根本不瞭解或者根本就不想去了解簡體字的來歷,他們可能還以為簡體是近代憑空創造出來的,如果真有這樣的創字大師,也一定思想家大師級的了。

1、漢字的發展,幾千年來,從甲骨文、金文、篆書…到楷書(繁體、簡體),本身就是一個簡化的過程;

2、簡化的目的主要是便捷書寫、信息快速傳播;

3、簡體字不是現代人新創造的,現在的簡體字基本上魏碑、唐貼中能找到;

4、簡體字大多從草書簡化、簡單字合併繁雜字、俗體字傳承而來,不必把繁體與簡體割裂。

5、大陸自推行簡體字方案以來,起到極大的掃盲作用,對漢語國際化也產生積極效果;

6、互聯網,特別移動互聯網普及以來,簡體字的傳播優勢已經顯現。

網上總是流行臺灣人攻擊簡體漢字的段子,下面舉幾個常見的例子:

漢字簡化後,親不見,愛無心,廠空空等,其實是攻擊者不懂中華漢字文化的傳承,好象簡體漢字是大陸憑空生造出來的,看看本文下面配圖的字:

[愛],由草書局部簡化而來,草書中心字常常只用一橫草過,

[幹、後、廠]等簡體字形,早在甲骨文時就有了,只是用簡單字形合併了複雜的字形,

[親]字,在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的碑貼很常見,當時簡體親字被稱為俗體字。

親,本來就有至親、靠近、親近的意思,有見無見都不影響表義。

現在大陸的學習簡體,同時很容易認識繁體,是一種最好的模式,就象大陸人能看懂港臺的繁體報紙,而港臺卻讀不懂大陸的報紙。所以不管是聯合國還是其它眾多國家(特別是歐美、東南亞國家等)都是支持簡體字漢語的。

按問題中所說,簡體字就不是中華文化了,還說消滅了訓詁說,是不是一種笑話,大學中的訓詁學教授都失業了?

從簡體恢復到繁體,是逆潮流、逆社會發展趨勢的,也不可能逞的。


我是漢字谷主,【專注說文解字、識字啟蒙、語文教育等漢字產業,古汀漢字谷 獨創的《人字學習體系》(人字學習法、快速識字、漢字創新思維、漢字國學、古詩文理解等)】以大白話的方式,讓中小學生也能讀懂國學經典!歡迎關注!


漢字谷主


簡體字,不是新中國成立後文字專家們的創造發明或心血來潮,他們只是從古書裡“拿來”了而已,因為古書裡已積累了數量相當可觀的簡體字,是古代的出版機構在刻版時,為了應付筆畫較多的繁體字而不得已將其“簡筆”。尤其是以毛筆手寫後刻版的書,簡筆字隨處可見。正式行文,仍然全部是繁體字。現在的我們,如果不想讓傳統文化畫上句號,應該儘快恢復繁體字的教學、傳播、使用。

通過正確的教學,以“六書”辨認繁體字,極易搞清楚其本意,再適當教之以引伸義,即可輕鬆打開經典之門,古聖先賢的智慧,由此得以挖掘、傳承。離開了經典,“弘揚傳統文化”完全就是痴人說夢。不認識繁體字,如何進入經典之域?連院牆也望不見啊,更不用說入門了。

東亞地區,比如日本、韓國,對我們全部使用簡體字感到驚愕,認為我們對傳統文化太不重視,覺得中國大陸已“異化”了。臺灣、香港等地區,至今仍正常使用繁體字,可曾影響了文化的傳播、交流與學習?大陸人的智慧、能力,難道比不上港臺地區?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

由於電腦的普及,輸入法的革命,如今漢字的學習條件,比之建國初期,實在是優越太多了。現在開展繁體字的教育,有誰認為困難嗎?

短短的訓練,初步認識了繁體字,就拿到了經典大門的鑰匙。性價比之高,值得投入時間、精力啊!有些人總是唯“簡便、易行”為上,回想一下,如果當年聽了蘇聯人的話,全部廢除漢字、採用羅馬字母,中國文化就此從地球上消失,我們都淪為沒有文化的民族,豈不更簡易?想想真覺得可怕。“五四”運動時期,一大批志士有感於中國之積弱受凌,胡亂找原因,將一腔怒火全噴到儒家文化、中國漢字上了。當時憤青之佼佼者魯迅,曾有“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的驚天之論,可謂登峰造極。要知道,漢字是與中華傳統文化同時並行、天然融為一體的,舍此無彼,真若滅亡了漢字,現在的中國將是何等面目?

隨手找兩個字來看看,讓孩子學習繁體字的必要性。

其一,“習”字。繁體是這麼寫的:

小篆與繁體結構雷同:

不就是小鳥剛開始學飛時撲楞著翅膀的樣子嘛!以我從事國學教育的經驗來說,只要給孩子們簡單一講解,他們立刻就會牢記,過幾年仍然不會忘“小鳥撲楞翅膀”,因為形象傳神。再看《論語》“學而時習之”,孩子們馬上就領會“習”是實踐之意,而不是“溫習書本內容”之意,大人、小孩都很容易接受。

其二,咱們找個最煩人的字玩上一玩,粗劣之“粗”。

繁體作:

小篆結構基本一樣:

看著頭痛了吧?一個“鹿”字就夠嗆了,居然把三個“鹿”疊加起來!且聽在下細細道來。因為鹿這種野生動物,其性善於驚躍,啃草的時候背對著背,以防肉食動物偷襲。後來將其引伸為“鹵莽、不精”之意。為了便於讓孩子理解,我還添加一意:“鹿閒時喜歡牴角玩,三匹鹿互相牴角,我們就用‘麤’來描述,說它們動了‘麤’。兩個同學打架,我們也說‘動了麤’,一點也不文明。”孩子們立馬很喜歡這個字,覺得津津有味,也不容易忘記。

如此識繁體字,何難之有?

現在可倒好,簡化字乾脆取消了“麤”字,於是“麤心、麤劣”的“麤”,都成了“粗細”之“粗”,居然用尺寸大小來描述心,這是文化的退化還是進步?

這種教學、識字,絕對談不上是複雜,整個過程反而輕鬆快樂。如此這般一番,孩子們即坐上文化直通車,拿到了經典的敲門磚,何樂不為?

玩丟了的寶藏,大家還是趕緊找回來、拿起來吧,這正是我們所謂現代人的歷史使命。


書山樵哥


關於恢復繁體字的必要性,近十年開始討論起來,儘管支持的人還是少於反對的人,但終歸是引起關注,也有部分有識之士呼籲恢復繁體字,這是好事,通過辯論,至少還有恢復的可能性,畢竟現行的簡體字實施已經六十年了。

文字對於地球上大多數的人來講,不過是個符號,在這個角度來講,不管是拉丁文,還是阿拉伯文,只要能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對使用者都是一樣的。

但對於漢文化圈的人來說,漢字卻不只是個符號而已,傳統的漢字尤其是繁體字承載大量的意義,字字意義深遠,形象而生動,讓人望文生義。


而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核正是漢字,幾乎所有的文化形式都離不開漢字。比如詩歌,可以通過朗誦來讓聽者產生詩意和音樂美感;但通過閱讀又能讓讀者產生更多的想象空間,每個漢字都含有詩人創作詩歌時的信息,對於使用典故的詩歌更是需要通過閱讀才能理解;而通過書寫詩歌特別是書法作品,又能最大程度還原詩歌的視覺美感。

所以首先要反對的是漢字拉丁化,這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閹割。


如果這一點,大家都認同的話,我們接下去再說漢字簡體化。

簡體字從推廣者的初衷來說是好的,實際上也加速了掃盲的進度,在教育資源和教育環境都落後的五六十年前,實施簡體字不應受到過分的批判。

但是,當今的教育資源、教育環境、技術手段已是翻天覆地的變化,繁體字的學習和再學習完全不成障礙,繁體字替換簡體字也不是完全行不通的工程,關鍵還是大家想不想恢復繁體字。

對於大多數人來誰,使用簡體字和繁體字都是可以的,畢竟現在真正需要提筆寫字的機會是越來越少了,甚至很多人提筆忘字,大多數人大部分時間的文字交流是藉助手機和電腦,關鍵還是在於文化戰略決策者和參謀者。

在此也順便提下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曾經在1975年開始推行,但在1986年又宣佈廢止。那次的簡化更徹底,也簡化得更不像漢字,幾近閹割。


最後,明確表個態,筆者支持恢復繁體字。在阻力太大的情況下,可以先恢復部分簡體字,那些字實在失去了“她們‘’的本義。

(我是六甲番人,請您關注我的頭條號。)


六甲番人


首先要明確文字的作用是什麼?只是記錄思維進行交流的工具,也就是個記錄符號。當然越簡化越好!1949年新中國成立,佔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國人百分之八十以上是文盲!識字都是統治階級的專用工具。各地方言無法溝通,國人要借用英語翻譯方言!於是消除文盲速成見效,簡化漢字成了民眾的呼聲!國家在簡化漢字普及教育效果顯著!如今簡化字已經普及大眾,成為民眾習以為常的慣用文字……可就有一幫為非作歹的“變色龍”,當年他們“順朝流”當應聲蟲舉“左”手高喊擁護黨的號召!如今又翻臉不認賬,成了復古倒退的“衛道士”耍兩面派舉“右手”高喊:“字如畫,筆畫越多越漂亮,寓意深遠”!一幫食古不化的舊衙門咬文嚼字門客!還指望“拆字筆畫,曲解題意,混吃混喝”!


特快


《部分恢復繁體漢字大有必要》(一)五十年代漢字的簡化是急功近利的事,把舊中國普及文化和學習漢字的人多人少,歸罪於漢字筆劃太多是急為片面和偽科學的,這也受了胡適新文化運動影響,當時多少文化狂人想消滅漢字,看看香港臺灣和華人世界仔繁體字代代相傳,就知道普及文化這和學繁體字沒有任何衝突,繁體字是古老的祖先發明創造出來的,凝聚了祖先們的智慧在其中,我們理應傳承下去併發揚光大。

(二)繁體字可以很好的解釋和說明這個字的由來,因為古人就是根據形聲、指示、會意、象形等造出的,對每個漢字的歷史變遷,對字義的深刻理解,是做為一箇中國人最長久不變的人生樂趣,對了解歷史,探索古代文明實在是可以借鑑很多。你現在看明清民國留下的上千條楹聯,每一個字和詞都要從字義理解了,那樣得來的是中國文化的全部基因,是非常幸福和振奮人心的知識。

(三)當今社會浮躁,禮崩樂壞,對傳統的文化的復興和傳承顯得更為急迫和必要,中國文字更是承載文化的最重要方式之一,學習繁體字好處多多,值得大力提倡和積極支持。前兩天我教三年級小孫子學漢字,發現現有的教材已經把繁體字標在旁邊,這是笫一部,以後的中國,可以部分的恢復幾十個常用的繁體漢字,各種紙網媒電視臺文化類節目都要做促進派,在簡化字旁加註繁體字,長此下去收獲必豐,這是利國利民的大好事,國家及教育部必須重視起來。









長江39563631


簡體字在大陸的廣泛接受並使用,就說明了簡化漢字是時代發展的必須,是正確的方向。建國近七十年來,我國經濟,文化,政治,社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取得了資本主義社會幾百年才有的好成績,這已充分證明簡化漢字的道路正確,作用非凡。想用繁體字的大都是不懂科學,一昧復古,思想僵化,因循守舊之輩。

當今世界科技文化知識更新,如大河奔流,一瀉千里。有一日不見,刮目不識之感。很明顯,誰掌握了文字傳播的速度,誰就是最後的贏家。為了中華民族的迅速崛起,為了中華文明再次璀璨於世界,我們決不能再用或恢復繁體字!繁體字僅僅作為語言研究工作者的樣品罷了吧。


林下善人


恢復什麼繁體字,直接恢復甲骨文象形字好了。

有些簡體字失去了原本漢字的形意等等傳統,進行微調就是了,在文字沒有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之前,恢復以前的文字簡單說是瞎胡亂,開歷史倒車,嚴重來說就是保守落後,做事不過腦子。

說句難聽的,文化傳統是不可能永存的,文化和傳統只有適應當時社會的才能存在,隨著社會的發展,很多文化傳統是必然會被淘汰的,鐘鳴鼎食,膾炙人口,桑間濮上,退避三舍這些都是有著當時社會環境的,現在哪一件能重來?

文字也是一樣的,是必然會跟著時代向前走,可以肯定的說未來的文字絕對不會是現在的字體,但也可以肯定的說也不會是繁體字,要不然,我們是恢復甲骨文還是金文,是大篆還是小篆,就是被秦始皇滅掉的六國文字也是承載著文化內涵的,是不是同樣也給恢復了?

回望過去是為了更好的向前走,而不是為了走回去。


執掌春秋


這個提議,我看行。很行哈。也是最好的提議哈

繁體字應該是叫中華字哈,他對字義,字形表達更清楚。而簡體字,把一些有表達意義的字給簡化了哈,以至我們閱讀時,少了很多直觀和趣味哈

比如愛字,沒有簡化前中間有心字,而簡化就把心字去掉,那這個愛就變成無心之愛哈,所以我們看到現代人離婚率這麼的高哈,很有可能就是愛裡缺心哈

比如開關哈,沒有簡化前哈,都是有門框的,而簡化合,沒有門框了,所以這門關不住了,一枝紅杏出牆,也在所難免哈。

所以我們從字形,字義上看哈,少了許多,形象的想象和趣味哈

所以我認為恢復中華字是最好的提議。

謝謝出題老師和瀏覽閱讀的老師朋友哈,大家辛苦哈。


官小妙易學工作室


有人提出要恢復繁體字?

歷史在進步,社會在發展,提出這個問題的人完全是想搞倒退!

說簡化字是繁體字好?自新中成立以來,就開始推廣簡體字,一直延用至今,可以講70歲以下的人,從入學開始學的都是簡體字,也就是說全國所有人(港澳臺除外)都是在用簡體字。

隨著歷史的發展,各行各業都在起著翻覆地的變化,許多科技產品不斷研究出來……代替過去落後繁重或繁瑣的勞動,效益不斷提高。

而這些挖空心思的人提出繁體字比簡化字好,就是說現在的一切都是過去的好?那你寫字不要用紙,應用竹簡;把現在的寫字筆換成寫毛筆字,寫出的字漂亮;現在出門不該坐車,應改為步行,凡此等等……

按照提出這種復辟觀點的人,你不應該長大,應回到你娘肚皮裡去,在哪裡待著舒服,否則你要成為“老鼠過街,人人喊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