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從工業革命到現在科技發展迅猛,百年內,人類有可能踏上太陽系外行星嗎?

馬勒的鄰居


100年內發射微型無人探測器到太陽系外有可能做到,載人到太陽系外是做不到的,大概近幾百年人類就只能在太陽系折騰了,星際旅行還是個美好的夢想。

目前限制長途載人飛行的就是速度,飛到柯伊伯帶都需要幾十年,一個經過大量培訓的宇航員可以執行太空任務的時候一般也三四十歲了,再在飛船上待幾十年,沒等到柯伊伯帶就老死了,而柯伊伯帶距離太陽只有不到一光天的距離,太陽系半徑在1光年以上,距離地球最近的恆星系統遠在4.2光年之外,指望現在的飛行速度肯定是不行的。載人飛船,尤其是長途長期的載人飛行,飛船自身體積不會太小,而速度也需要突破光速的20%,那需要消耗的能量和飛行所需的時間,現在人類都基本無法承擔。

以卡爾達舍夫文明等級來衡量的話,突破地球重力限制開始開發太陽系,需要人類到達Ⅰ型文明,可以整合利用整個行星和地球周邊行星的能量,能夠整合利用整個恆星系統的能量也就是Ⅱ型文明的時候,才能在相鄰的幾個恆星系統之間航行。按照卡爾達舍夫等級劃分,人類目前只相當於0.7型文明,可以整合利用的能量只夠人類在地球進行相鄰幾個行星的載人探測。卡爾達舍夫分級雖然未必做的準,但能夠利用的能量規模與人類各方面科技都相關,掌握不了那麼大規模的能量,就說明人類科技就還存在不足。

有科學家認為,近500年內,人類可能完成包括火星登陸、火星基地建設、以火星為中轉站進行的深空載人飛行,都是在太陽系內。100年內是否能飛出太陽系,現在並不太好確定,萬一近20年實現了可控核聚變,那人類可真的要進入航天時代了。


來看世界呀


人類登上太陽系外行星?那就是載人航天達到木星、天王星、海王星等的水準啦。要在一百年內實現這個目的,按現在的發展來看,技術上是可以做到的,但是沒有任何商業價值,大概率不會載人登陸。


首先,別小看人類文明的科技水平,雖然大家玩航天的水平和一千年前玩二蹦子火箭的原理仍舊一樣,可是應用水準絕對可以說是天翻地覆啦。美國在60年代開始計劃載人登月,70年代就搞成了。3000多噸的土星系列發動機,最後去到月球就剩十來噸,但是好歹是邁出了一小步。90年代初,布什總統曾經意圖重啟載人登陸火星,技術上可以做到,那麼再往外邁多一步,不就是土星了嗎。所以,只要非得幹,不用一百年,人類載人飛行器是可以到達木星的。

技術含量足夠,為什麼不去實現呢?窮!

現在不是冷戰,大家玩威懾比賽燒錢。打了雞血一樣,隨便花錢無所謂的年代過去了。載人登月和儀器設備登月,效果差不多,但花費卻少太多了。而且,載人登木星,插個旗子,木星就歸你了?說一句自古以來就是神聖領土?高度的自動化探測器,就很好的完成任務的前提下,載人是不需要的。

布什當時重啟載人登火星,預算就得6000億美刀!放現在,也不會有一個正常國家承擔得起。所以計劃擱淺,也不再重提。就算我們號稱不缺錢,但我們也不缺心眼,探測器先行吧,足夠了。



除非能源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像現在用3000多噸的火箭,只能運載幾十噸載荷的航天技術,就別想太多了。


貓先生內涵科普


所以說,對於同一件事情,如果你以不同的視角去觀看,就會得到完全不同的結果!就像問題中所描述的,最近兩百年時間人類科技發展迅速,可以想象在接下來的100年時間裡人類科技會繼續大踏步前進!

但有些人不那麼以為,他們會提出這樣的觀點:近百年來基礎科學幾乎沒有大的突破,為什麼會這樣?人類科技是不是像《三體》描述的那樣,被“智子”給鎖死了?按照這些人的觀點來看,未來的一百年時間人類科技很難得到飛速發展!

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如何下結論呢?

不過總體來看,人類科技在最近兩百年時間確實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至於基礎科學,要看你如何看待基礎科學的定義和範疇了!

不過雖然人類科技發展迅速,要想在未來一百年內到達太陽系外行星的可能性也非常小。簡單計算一下!

距離太陽最近的恆星系統是比鄰星,為4.3光年遠。4.3光年,看起來並不遠,不過即使是目前距離地球最遠的旅行者一號要想飛到比鄰星也需要將近10萬年時間!

旅行者一號的速度大約18公里/秒,所以速度是制約人類飛離太陽系最大的瓶頸,說白了我們必須完全放棄傳統的化學燃料能源推進,啟用全新的動力推進系統!

而速度只是最基礎的因素,在漫長的旅途中,安全,事物供應都是必須克服的問題!

所以未來百年內人類踏上太陽系外行星的可能性只存在理論上,實際上沒有可能完成!


宇宙探索


感覺做成這個件事的概率很低很低,幾乎是不太可能的。

要知道離我們最近的比鄰星,都有4.22億光年,這個距離之遠不是登月,登火星可以比較的,這動不動也就要上萬年的航程的。

所以,某種程度上考驗的其實不光只是運載器的運載能力,還有就是物資,人的壽命的限制等等,想想要提供人類生活上萬年的物資,這個火箭得多大才行。

而且,這還只是離我們最近的星系,如果要找一個確實人類居住的星球,那還要遠的多的多。所以,我覺得100年給人類的時間太短了,人類近40年的航天技術幾乎是停滯的,100年要做出這麼大的飛躍幾乎是不可能的。


鍾銘聊科學


不能!不要做夢。沒看到美國1969年~1972年數次登月,耗費255億美元,放到今天,就是上萬億,美國玩不起了,數十年來,只能夠小打小鬧,至於其他國家,也只有咱們中國可以試探著出出手,可這也是極度燒錢的行為。

後100年內,世界上如果沒有大的戰禍,各國都將陷入不可自拔的老齡化,經濟形勢一片狼藉,養老基金入不敷出,社會矛盾突出,經濟形勢將進一步下滑,那個時候,用來搞基礎科研的經費恐怕都要被大大壓縮了,登陸火星這樣的初級航天計劃估計都要被壓縮到15年一次吧!

如果100年內發生大國軍事衝突,引起的經濟衰退可能達到不可想象的地步,甚至是世界大戰,最終結果是什麼,大家可以腦補。我們的後代應該可以茹毛飲血(If possible)。

就算沒有上述災難發生,技術的進步可以預期,人類可以通過基因技術增加壽命或者冬眠技術延緩衰老,這樣巨大工程所要耗費的天文數字的經費也是整個人類社會難以承受的。

不過不要灰心,大家好好維護和平,200年後,可能有不錯的預期吧!


謝謝閱讀!


諸葛小村姑


人類雖然有數千年的文明史,但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人類的生活水平都不是很高,甚至連吃飽穿暖都做不到


18世紀60年代,英國在佔據當時世界科技制高點的情況下率先開始了工業革命,整個國家的生產力得到了巨大的提高,隨著而來的就是物資和各種產品的巨大豐富,人類從此進入了蒸汽時代並且向著電氣時代發展。

19世紀中期,世界科技制高點已經從英國慢慢轉移到了德國和美國,愛迪生等發明家在法拉第等科學家的理論基礎上製造出來一系列以電為能源的新機器,人類由此進入了電氣時代,石油和電力成為了資源的主流,蒸汽動力退出了歷史舞臺。



現如今21世紀的我們已經處於信息時代了,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帶給了我們前所未有的高品質生活,但航空航天領域相關的技術卻並沒有什麼大的突破,其實近些年來飛速發展的只有計算機技術而已。

人類的航天水平目前依然停留在化學動力火箭階段,而距離太陽系最近的系外行星位於4.22光年外的半人馬座,笨重且低效的化學動力火箭是不可能把人送到半人馬座的。


按照目前各國和民間的太空計劃來看,本世紀人類的主要開發重點還只是近地軌道和月球以及火星,對於系外行星的探測可能會像霍金生前的“突破攝星”計劃一樣採用強激光推動小型光帆探測器,用幾十年的時間到達半人馬座星系然後拍照,再用4.22年的時間把照片傳會地球。

真正想要人類前往系外行星的話,飛船的推進方式最起碼也得是可控核聚變才行,樂觀估計200年內人類就能踏上系外行星。


宇宙探索未解之迷


當今世界物理學缺的只是一個靈感和一個現象罷了!有多少的不可能都是從靈感出發的!飛出太陽系很顯然化學燃料火箭方案是行不通的!就算能亞光速飛其實和日內瓦對撞機並無二樣!也只有跳躍式飛行人類才可以真正迎來星際文明!但是跳躍式飛行一般而言都是要使用到負能量這麼個玩意,咱們現在連像樣的100%質能比都是沒法實現的!更何況是這個重來沒有探測到又見到過的負能量了!可是人類又不是一根筋的智慧生命此路不通咱可以另磨出路!在量子的世界裡好像時間重來都是無用的!量子疊加態量子糾纏態量子遂穿都是未來能排上大用場的玩意!探索之所以迷人是因為你都不知道哪一天就被你給發現了!很多時候都是有心栽花花不開 無心插柳柳成蔭!最富有想象力的大腦在找到某種效應時幾乎不需要大量的實驗與證明,而卻錯誤率不會高於一層!


j菸嘴


人類百年間絕對有可能會涉足太陽系外行星,但是要看是載人前往,還是登陸!

首先先來看人類的太空旅行的時間表:

1961年4月12日,前蘇聯首先將載有世界上第一名宇航員尤里·加加林的“東方1號”宇宙飛船送入離地面181~327千米的空間軌道。尤里·加加林的航天飛行,實現了人類夢寐以求的飛天願望,開創了載人航天的新時代。這時第一次人類擺脫地心引力可以飛往地球之外的空間,雖然旅途不是太遠,但是意義非常!

美國也緊隨其後,1969年7月20日,“阿波羅Ⅱ號”登月艙在月球“靜海”區安全著陸,美國宇航員N·A·阿姆斯特朗和E·E·奧爾德林登上月球,實現了人類幾千年的夢想,使嫦娥奔月的神話變成了現實,人類探索太空的成就達到了新的高峰。

這兩個時間比較接近,跨度不到十年,十年間雖然兩國在搞太空競賽,但是同樣說明,只要有強大的科技經濟實力,人類完全可以向著太空無限接近!

之後,雖然人類的腳步只停留在近地空間,但是探測衛星已經脫離了太陽系軌道,探測這一號已經經飛出了太陽系。

這只是近十五年之間的發生的事情,如今,量子領域和新材量甚至新能源的開發,會使得人類的航空航天向著更遠更快的方向不斷髮展。

但是,我想說,真正制約人類遠足旅行的,其實不是技術,而是壽命和經濟。

一個人壽命時間內的旅行,以現在的航行速度完全可以飛出太陽系,但是用意維持這個人生命的系統則需要耗費大量的輔助系統,這才是關鍵,每增加一公斤的載重,所花費的子資金都是天文數字,雖然如果人類想“親身”飛向太陽系之外,還需要開發新的生命維持系統,克隆和冷凍技術都是不錯的選擇,但是這些新技術同樣需要大量的資金作為後盾。

綜上所述,當地球處於大繁榮階段,而不是太空競賽時,人類的遠距離航天夢才會真正實現!

純手打,望採納!


古躍言


從工業革命到現在二三百年間人類科技發展迅猛,人類對於太空的探索開始於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第一位進入太空的宇航員是前蘇聯的加加林在1961年進入太空。人類第一次踏上外星球是在1969年阿波羅11號攜帶兩名宇航員成功探索月球。

人類目前最遠的足跡就是在38萬公里之外的月球,而人類最遠的無人探測器是旅行者一號,在1977年發射至今飛行了42年,大約距離我們220億公里。如果按照旅行者一號平均17公里每秒的速度,大約需要飛行74470年才能飛到距離我們最近的恆星比鄰星。恰巧有一顆行星比鄰星b處在比鄰星的宜居帶上,這也是距離我們最近的系外行星。
這裡也是大劉科幻小說《流浪地球》最終的目的地。

旅行者一號應該算是人類40年前的技術成果,現在如果發射探測器在一些精密儀器、動力設施上可能會更先進,但是跟光速相比都是可以忽略不計的,這樣說吧按照現在的動力系統模式發展達到光速的千分五左右幾乎就是極限了。所以說百年內踏上系外行星,一點機會都沒有。

要想突破光速有兩種辦法:

  1. 曲率驅動
  2. 蟲洞

這兩種方式經常出現在硬科幻作品中,因為需要避開愛因斯坦的有靜止質量的物體達不到光速的魔咒,第一種是通過改變飛船前後的時空曲率達到超光速。第二種完全就是走捷徑。
圖:《星際迷航》中用的就是曲率驅動

這兩種都跟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有關,廣義相對論的核心思想就是時空彎曲,有了彎曲的時空就可能會出現蟲洞這種特例,也可以利用時空彎曲實現曲率驅動。

但是以上兩種也並非是短時間內可以實現的,甚至說是否能實現都不確定。



科學黑洞


不是踏上外星,我想應該是先看到,第一步,看到,第二步,建立星站跳板。如月球一火星一某某星。走出太陽系,一百年很難做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