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上台之后, 为何把雍正的大义觉迷录列为禁书?

用户6617668065


雍正七年,发生了一件重要的政治事件:曾静等人试图说服、当时手握重兵的军事将领岳钟琪谋反,岳钟琪趁机抓住了曾静等人,押解送京,交由雍正处理。

群臣力主杀掉曾静,而此时的雍正则有了新主意:在紫禁城,和曾静当面对质,写出《大义觉迷录》,然后借用此书向天下人宣示、清王朝的正统性,所有的谋逆都是错误的。

雍正本来是想借着这本书、给自己的大清王朝的统治找个合理说法,奈何雍正文化有限,没看出书中的记载矛盾,最终反而给了许多反清志士许多借口。

书中大致记载了三个主要观点:满汉一家亲,各民族平等一致,四海为一家;清朝是从李自成手中得到的江山,没有夺取明朝的天下;明朝末期的统治昏暗、无能,清朝的治国能力则是强大有为,自然是贤明的清朝统一天下。

这三个观点看似没啥问题,其实隐藏了重要的三个大矛盾:

第一点,既然满汉一家亲,各民族平等,那为啥朝廷做官,一些重要的官、大官都是满人,没有汉人呢?

第二点,李自成把北京占领了,你们大清把北京占领了,把李自成赶跑了,这理所当然,但之后你们又继续攻打南明政权、明郑政权(郑成功的反清政权)是干么?不就是夺取明朝的江山吗?

第三点,清朝的文字狱、满清下江南时的“嘉定三屠”“扬州三屠”,难道是仁政,好政策?

无论如何,雍正最终下令全国认真学习这本书,自己还要实施抽查,看看老百姓记得咋样。如此一来,不就是让老百姓记住了反清的理由了吗?

雍正自持光明正大,一直极力推行《大义觉迷录》,而自己也的确是身体力行,极力挽救了康熙晚年的弊政。而当乾隆上台了,乾隆帝直接禁了《大义觉迷录》,理由不用多说:

那是我老爹雍正犯得过错,给咋大清朝埋了个雷,给反清的人找了满汉都同意的借口。为了大清朝的稳固,自然要把这本书给禁绝了;我这个人比较懒,没雍正那么勤快,所以就不把《大义觉迷录》留在老百姓手中,当个把柄了


岁七夸父


因为这件事完全违背了雍正帝的初心,雍正帝费力不讨好,越解释越黑。

一日,川陕总督岳钟琪的轿子在大路上行走,突然跑出来一个人,他拦住了岳钟琪的轿子,说有事要找岳大人,岳钟琪的侍卫要拖走他,他疯狂地喊叫和拉扯,岳钟琪听见后接见了他。

这个人要求岳钟琪让其他人回避,如果其他人不回避,他就不说,岳钟琪于是命左右回避,这个人毕恭毕敬地给岳钟琪一封书信,岳钟琪打开一看,脸色突然发黑,急忙叫侍卫前来,将此人拿下。

这个人被捉住后,大叫:“岳钟琪,你是岳王的后代,为何要当清廷的鹰犬?岳钟琪,你胆小,你不敢造反,岳钟琪......你......”岳钟琪命人严刑拷打,一定要让这个人说出背后的人。

这个人后来招供,他叫张熙,是曾静派他来的,让他策动岳钟琪造反,推翻清廷,这封信的内容就是请求岳钟琪率军造反,还有关于雍正帝的谣言,主要是讲雍正帝皇位不正,清廷末运已经到了。

岳钟琪急忙派人将此案移送朝廷,雍正帝一看,这怎么得了,民间居然传我的私事,还叫我的心腹大将造反,于是命人将曾静捉来。

官兵一到曾静家,他就知道出事了,然后把事情的前前后后都招了,然后被押解到北京,张熙也被押解到北京,毕竟是造反的事,虽然只有两个手无寸铁的人,也要特殊处理。

在京师,雍正帝这个大忙人挤出时间,与曾静会面,对曾静的诬陷,他都一一解释,曾静一看,哎呀,原来是个好皇帝啊,自己傻,亲信了别人的非语,妄议国事。

曾静于是扑通地跪在地上,给雍正帝赔礼认罪,雍正帝说:“你说我皇位来得不正,这都是小事,和乡间的流言蜚语差不多,主要是吕留良、沈在宽这些人,他们著书妄议华夷,鼓吹造反。”

张熙、曾静两个捅马蜂窝的人被无罪释放,而吕留良、严鸿逵等人被戮尸,其遗著被焚毁,沈在宽等人被斩杀,后辈被发往宁古塔为奴,私藏吕留良著作的人也被坐罪。

除了处罚这些人,雍正帝也非常大度,亲自反驳了这些人的言论,他主张华夷一家,认为自己的政权具有正统性,关于他嗣位的各种传闻,他都一一反驳,这原本是家丑,但是这个严酷的皇帝居然笑对之。最后他将反驳的言论、曾静的悔罪书和《归仁录》编在一起,汇编成了《大义觉迷录》一书。

雍正帝反驳的言论还是比较精彩的,大家可以搜来看看,比如“不管是华是夷,惟德者能为天下之君。舜为东夷之人,文王为西夷之人,无损于圣德。”在这里面雍正帝还是他们是在李自成手里得到的天下,不是篡夺的明朝的天下。

书是用来读的,《大义觉迷录》编好之后,雍正帝派人带着曾静到江南地区宣传,雍正帝的初心是缓解江南地区的矛盾,让百姓都知晓曾静等人宣传的事都是假的,可雍正帝没想到,百姓对那些大道理都不感兴趣,都对皇帝家的事感兴趣,雍正帝继位的事被百姓到处宣传,人讲故事都喜欢自己添点东西,于是雍正帝继位的事越传越广,越传越黑。

就这样传啊传,传到了官员耳中,又传到了宫中,雍正帝好像没注意这件事,1735年冬,乾隆即位,乾隆帝肯定是在之前就非常痛恨民间乱传他爸爸的事,一登基就下令,将张熙、曾静二人捉回来,以“诽谤先帝”罪,泄臣民公氛为由处死,后又将《大义觉迷录》封禁,至此,这件发生在雍正年间的事差不多画上一个句号。


司马长史


《大义觉迷录》有很多“之最”,也有很多“唯一”,首先《大义觉迷录》是清朝最神秘的一部书;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一部帝王与平民进行大辩论的书,这部书里的雍正扮演着一个受了千古奇冤的被告在大声呼喊也是帝王独一份;是对清朝文字狱最真实详细的记录;是曝光了清代皇宫内幕隐秘最多的一部国书;也是现代研究清代史料最重要的文献。

《大义觉迷录》被秘密保存100多年后,晚清时在香港翻印,才重见天日。

这部书的形成,大概的历史背景是,雍正六年,也就是1728年,湖南百姓曾静建议陕西总督岳钟琪造反,曾静等人被捕,供认是受了一名学者叫吕留良的遗稿影响,内容大力宣传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伦,人与狄夷无君臣之分等反清思想,于是雍正下令全国进行大搜查、大逮捕,曾静文字狱案爆发。

吕留良,明末清初学者,因曾静案被雍正剖棺戮尸,家族、门人被杀死、流放等。

这件事之前,雍正很受非议,对他不利的流言四处炒得满天飞,比如谋害父亲康熙、篡位夺权、逼死母亲、残害兄弟、任用酷吏等,雍正很头疼,为了给自己辟谣,在通过处理曾静这个案子,雍正跟曾静辩论,最后曾静觉悟过来,被改造好了释放,雍正又费尽心血自己当主编,把两人辩证全部内容刊刻《大义觉迷录》,要统一一个标准答案,来以正视听,1729年下令颁发全国,人手一册,读书人必读。

岳钟琪,成都人,岳飞21世孙,清朝名将,官拜大将军,乾隆将他列为三朝五大功臣之一。

雍正刊刻《大义觉迷录》,在全天下自证亲白,通过这部书,首先雍正很有文采,确实有雄主的风范,但有些地方越描越黑,子虚乌有的说法也越来越多。仅1年后雍正去世乾隆即位,乾隆早就觉得此书有损皇家体面,即位后所做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处死曾静等人,销毁吕留良书籍,全国收缴《大义觉迷录》,全部焚毁,查出谁藏书,一经发现一律处死,《大义觉迷录》还没收到成效就成了禁书。


图文绘历史


《大义觉迷录》一书,是当时汉人曾静、张熙受到吕留良华夷之辨思想的影响,认为满族不该统治中国,便开展反清活动,曾静为了拉拢人,就派徒弟张煕游说川陕总督岳钟琪反清,还在写给岳钟琪的信中列举了雍正的十条罪状,诸如“谋父弑兄、屠弟诛忠、贪财淫色、好杀酗酒”,可岳钟琪一面说答应,一面上报朝廷,雍正指示岳钟琪使用手段审讯,结果曾静也被徒弟供出,他的反清运动也宣告失败。雍正帝亲自审问他们,而后下令收录关于此案的上谕、曾静的口供和《归仁录》,合成《大义觉迷录》。本书的目的就是为了消弭汉人的夷夏之防,缓和民族矛盾。雍正帝在书中主要传播两个道理:“文化的正统性优越性”以及“政治支配与主从关系”。总之,雍正这样做就是用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


不过到乾隆帝时,事情发生了反转。乾隆帝一即位,就把《大义觉迷录》给禁了,还把曾静杀了。乾隆帝这样做,一反其父的作为,觉得是雍正的做法并不能取得效果,反而会让天下笑话雍正,因为这本书成为了大家的谈资,大家都根据这本书来讨论雍正。于是在乾隆的时候,就把书给禁了,为的是要从断绝大家讨论的源头,还有就是乾隆帝听不得别人的话,认为这是在诋毁自己的父皇,雍正取得了适得其反的效果。在乾隆时,思想控制达到了一种新高度。


历史百家争鸣


家丑不可外扬。


大唐幅音


他几乎把雍正的一切都否定了,当然,留下的财富他还是笑纳了,乾隆,在长寿和风流的外表下,是前清最烂的皇帝,清朝从他开始没落。在他那朝能出现全世界最大的贪官就可说明一切。


慢半拍210


这是唯一一个 父亲在位时 大肆宣传朝中文武都有传阅百姓也有了解 儿子一上台成了禁书 雍正用汉城管历来都是满人管的四川 这跟乾隆的施政用人策略违背


爱吃咖啡豆的猫


历史就像一个小姑娘,任人打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