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始建於唐忐觀年間的壽縣報恩寺

安徽省壽縣城內東北偶的報恩寺。

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始建於唐忐觀年間的壽縣報恩寺


舊名崇教禪院、東禪寺,明洪武年間改為今名,始建於唐代。

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始建於唐忐觀年間的壽縣報恩寺


傳說為唐玄奘奉敕建造。明末清初宿十八羅漢,堪稱藝術珍品,曾為壽縣博物館所在地。

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始建於唐忐觀年間的壽縣報恩寺


走到西大寺巷盡頭,這就是報恩寺了。

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始建於唐忐觀年間的壽縣報恩寺


進入報恩寺大院,越過高大紅色的照壁,邁進山門,即到第一進大院,院內蒼松翠安徽壽縣寺廟柏,鬱鬱蔥蔥。院正中是宋塔地宮,原為九級的北宋舍利磚塔,後倒塌六級,殘存的三級因危及遊人安全, 於1977年拆除。清基時發現了塔下的地宮,地宮有彩繪壁畫及金、銀棺等珍貴文物。再穿過二佛殿,便來到第二進深院,兩棵千年銀杏遮天蔽日,把金碧輝煌的大雄寶殿和東西廊房掩映在綠蔭之中。飛角流丹的大雄寶殿,是報恩寺的主建築物,建在一米多高的石基上,更顯威嚴莊重。殿面五間,進深三間,殿門前有長廊,立石質方形廊柱,柱面有花烏浮雕,門東一柱礎上有"石羊抵頭",畫面生動逼真,此為"壽州內八景"之一景。大殿內東、西、 北三面是省級重點保護文物泥塑十八羅漢和唐、宋、明、清四代的木雕、銅鑄造像等幾十尊,神態各異,栩栩如生。進入殿門,正中擺放著半人高的銅香爐,你別小看它,壽州人都知道這叫"城裡城",此亦為內八景中之一景。大殿門兩旁牆上嵌著大書法家趙孟頫所書的"南無釋迎牟尼佛"七個大字和清書法家梁嫩為此七字 作跋的兩方石刻。大殿東側是僧祖堂及滌塵精舍,兩側是禪堂、維那寮。穿過大殿,即來到第三進院,毗廬閣居高臨下,前穆典雅。穿 過西側園門,即來到新建的"碑園"。在這裡可以盡情欣賞歷代名人碑刻,一飽眼福。1981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公佈其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