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泥土作畫,這麼美,這麼無常

這是來自喜馬拉雅的

第 879 份禮物

●●●

他用泥土作畫,這麼美,這麼無常


淺井裕介——未被發現的星座 連接/發現實踐

東京當代藝術博物館 日本東京 2015

用泥土也能作出色彩斑斕的畫?一位日本藝術家做到了。

淺井裕介(Yusuke Asai),一位自學成才的日本藝術家,因為喜歡畫畫、想要一直畫下去,卻擔心自己有一天沒有東西畫畫,他想到了用泥土作畫。因為,不管去世界任何地方,都能找到泥土。


他用泥土作畫,這麼美,這麼無常


淺井裕介——大地彩繪:誓約的叢林

印度 2014


2014年,印度牆體藝術節(Wall Art Festival)上,淺井裕介曾用泥土,在印度東北部馬哈拉施特拉邦的一座小學教室裡,作畫。

這裡是印度貧富差距最大的地方,有一半以上的人不認識字,學校的建成也來源於世界各地的捐贈。因為貧窮,孩子沒有彩色的顏料和畫板。


他用泥土作畫,這麼美,這麼無常


淺井裕介——大地彩繪:誓約的叢林

印度 2014


為了讓孩子們感受到繪畫的魅力,也讓更多人關注這裡。淺井裕介帶著孩子們就地取材,用牛糞、水、稻草和七種土壤加水混合,作為顏料。而教室的牆壁、桌椅和天花板就成了最大的畫板。他跟孩子們一起,在牆壁上用泥土隨手作畫,並最終創作出讓所有人驚豔的彩色壁畫。

他用泥土作畫,這麼美,這麼無常



或許,在一般人眼裡,泥土只是泥土的顏色。而在淺井裕介看來,雖然都叫做“土”,但其實土和土的顏色千差萬別,就算是距離五米、十米,中間隔著一棵樹,兩邊的顏色都會不同。因此,他每到一個地方創作,就會挖當地的泥土作為顏料。


他用泥土作畫,這麼美,這麼無常


淺井裕介——繪之種 土之旅

箱根雕刻之森美術館 日本神奈川 2015


在過去的10年裡,淺井裕介曾用日本、美國、印度、中國等不同國家、地區的不同泥土創作並展出了多幅畫作,也因此得到全世界無數人的關注,被人們稱為“大地藝術家”。

●●●

會呼吸的“烏托邦”

他用泥土作畫,這麼美,這麼無常

他用泥土作畫,這麼美,這麼無常


淺井裕介——繪之種 土之旅

箱根雕刻之森美術館 日本神奈川 2015


“即使在我無比痛苦、難過的時候,只要畫畫,畫出來仍是可愛的、美麗的、烏托邦一樣的東西。”

——淺井裕介


除了用泥土當顏料,他的作品更像是一個從泥土中生長的童話世界——畫裡“很多都是生物”、“它們有點像是植物的印記”或者說“有點像通過細胞分裂長出來的生物”,這些類似於花朵、藤蔓、動物等的元素組合在一起,就構成了一個會呼吸的“烏托邦”。


孕育這個“烏托邦”的根基是土壤。

他用泥土作畫,這麼美,這麼無常



在淺井裕介看來:“土壤從本質上來說和其它藝術創作的介質並不相同,種子在土壤中發芽,而很多小蟲以及生物都會在土壤中重生。”他的畫作也不例外——

“從田地裡取出一桶泥,

……當我第一次睜開眼睛看到它時,看到兩根小雜草發芽了。

我會將它移到另一個容器中並將其轉移到光線充足的地方。

一小時後,當我去看它時,光線已經到了它的背部,它也散開小葉子……”


他用泥土作畫,這麼美,這麼無常



這是2008年4月,淺井裕介到印度尼西亞創作時,寫下的博客。那時,他剛開始用泥土進行壁畫創作。在博客裡,他把植物的生長比喻為“音樂”,與泥土不期而遇,自然生長。


他用泥土作畫,這麼美,這麼無常


淺井裕介——山種

萊斯大學美術館 美國休斯敦 2014


他喜歡觀察植物生長的過程。此後,每次開始畫畫,他的眼前總能浮現出這種畫面:花與葉,細長的藤蔓、樹枝,從泥土裡生長、蔓延。

除了植物,在他的作品中,也會看到:通過各種幾何扭曲、交織的狐狸、小鳥、貓、昆蟲等動物,帶有部落風格的人物等夢幻又美妙的景象。


他用泥土作畫,這麼美,這麼無常


淺井裕介——未被發現的星座 連接/發現實踐

東京當代藝術博物館 日本東京 2015


這些看似不真實的形態,也絕非憑空而來,而是他曾“看”到的世界。在成為藝術家之前,淺井裕介就喜歡去動物園和博物館,在那裡,他看到很多動物,不同的文化以及傳奇的民間或部落藝術。這些構成他最初創作靈感的來源。

後來,在不同地區進行創作時,當地的人文、傳說、故事同樣吸引他。2008年,當第一次到印度尼西亞開始創作泥土壁畫時,淺井裕介就在思考:自己看到的那裡,與當地看到人的如何不同,究竟如何才能傳達出最“自然”的感覺。


他用泥土作畫,這麼美,這麼無常


淺井裕介在重慶武隆向當地人介紹作品


為了傳達這種感覺,之後,每到一個地方進行創作,除了到當地挖土、取水之外,他都會在那裡住一段時間,聽當地人講本地的神話或傳說。在創作時,這些故事會出現在他的腦海裡,並且最終呈現在畫面上。

●●●

在無常中,表達生長與消亡



他用泥土作畫,這麼美,這麼無常


淺井裕介——繪之種 土之旅

箱根雕刻之森美術館 日本神奈川 2015


除了泥土,他也使用帆布、膠帶、筆、汙垢、灰塵、樹葉、白色道路材料等進行創作。相同的是:創作材料大都容易得到,作品本身訴說著當地特色,並最終迴歸自然。


他用泥土作畫,這麼美,這麼無常


2013年,他曾受邀到犬島進行創作。在這個瀨戶內海內的小島上,一共居住著50位左右的村民,大部分都是老人,人們過著簡單而又豐富的生活,連時間的流逝都是如此不同。


他用泥土作畫,這麼美,這麼無常



在島上感受過之後,他意識到自己來這裡,並不是帶來什麼新的東西,而是仔細感受這裡的生活方式,將感受到的東西用可見的形式表達出來。因此,他選擇用製作馬路上“白線”的材料來作畫:用火去燃燒可融性的橡膠條,然後印在地上。就這樣,在全世界各城市最常見的“白線”,以花鬘、動植物等形式,毫不違和地出現在安靜的犬島上。

他用泥土作畫,這麼美,這麼無常



作品被命名為“像聽見太古的聲音一般 聽見昨日的聲音”。隨著每天訪客的到來,作品就像種在那裡的一株植物一樣生長,或者說像是“一張生命的絨毯”,每天都在發生變化。這種變化在“泥土系列”作品中更常見:昨天畫的泥畫,一夜過去,土壤失去水分變得乾燥,顏色也會相應變化,甚至變成截然不同的色彩。


他用泥土作畫,這麼美,這麼無常


淺井裕介——山種

萊斯大學美術館 美國休斯敦 2014

而在畫完成不久,變化達到了極致——消失,因為畫是用水和土做成,畫完之後,用水一澆就掉了。從美麗的“烏托邦”到空,只是在水澆上去、泥土融化的瞬間。這恰恰類似於佛教中常見的另一種藝術形式——壇城沙畫。(這種極致的美,從誕生就註定要被毀滅)


他用泥土作畫,這麼美,這麼無常


僧人創作沙畫壇城

創作壇城沙畫的僧人在創作之前,就知道沙畫在完成後將要被推倒,化為一粒粒沙,而淺井裕介,在創作前,也知道再美的畫,最後都將歸為一片片土。

當畫作被摧毀的剎那,他也坦言自己“非常的遺憾、非常的悲傷”,但同時,“正是因為,做出來就是為了留下來,這種想法太理所當然了。拼命做出來的東西,不想讓他消失,最終還是會消失。在現在這樣的世界裡,大概需要更多這樣的經驗。”


他用泥土作畫,這麼美,這麼無常



這種面對變化、面對無常的態度,亦正是壇城沙畫創作想要傳達出來的佛理——一切都在變化,沒有什麼是永恆的,我們不過是在變化中接受這種無常。

Ps:在2019年4月26日-5月26日,舉辦的瀨戶內國際藝術祭上,也會有淺井裕介的作品展出,喜歡的朋友可以去欣賞。



歡迎添加醍醐君(tihhoshanghai),

發送“雅集”,加入醍醐雅集群,

探索更多美好藝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