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蓮教概況

白蓮教是唐、宋以來流傳民間的一種秘密宗教結社。淵源於佛教的淨土宗,相傳淨土宗始祖東晉釋慧遠在廬山東林寺與劉遺民等結白蓮社共同唸佛,後世信徒以為楷模。

北宋時期淨土唸佛結社盛行,多稱白蓮社或蓮社。南宋紹興年間,吳郡崑山(今江蘇崑山)僧人茅子元(法名慈照),在流行的淨土結社的基礎上創建新教門,稱白蓮宗,即白蓮教。

白蓮教概況

早期的白蓮教崇奉阿彌陀佛,提倡唸佛持戒,規定信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它號召信徒敬奉祖先,是一種半僧半俗的秘密團體。它的教義簡單,經卷比較通俗易懂。為下層人民所接受,所以常被利用做組織人民反抗壓迫的工具。在元、明兩代,白蓮教曾多次組織農民起義。流傳到清初,又發展成為反清秘密組織,雖遭到清政府的多次血腥鎮壓,但到了嘉慶元年(1796),白蓮教大起義已發展成嘉慶年間規模最大的一次起義。

早期教義

與淨土宗大致相同,崇奉阿彌陀佛,要求信徒唸佛持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以期往生西方淨土。茅子元採用天台宗教理,繪製《圓融四土三觀選佛圖》,以佛像、圖形和比喻解說佛土的高低;簡化並統一前人制作的唸佛修懺儀式,製作《白蓮晨朝懺儀》。先前的淨土結社,參加者之間只是鬆弛的社友關係,社與社互不相屬。茅子元則將其改為師徒傳授、宗門相屬。他在澱山湖建白蓮懺堂,自稱導師,坐受眾拜;又規定徒眾以"普覺妙道"四字命名;從而建立了一個比較定型的教門。

傳播

初期的白蓮教曾遭到官方禁止,茅子元被流放到江州(今江西九江)。但因教義淺顯、修行簡便而得以傳播。迄南宋後期,雖仍被一些地方官府和以正統自居的佛教僧侶視為"事魔邪黨",但已到處有人傳習,甚至遠播到蒙古統治下的北方。元朝統一中國後,白蓮教受到朝廷承認和獎掖,進入全盛時期。廬山東林寺和澱山湖白蓮堂是元代白蓮教的兩個中心。

白蓮教以"普化在家清信之士"為號召,形成了一大批有家室的職業教徒,稱白蓮道人。因其"在家出家",不剃髮,不穿僧衣,又被稱為不剃染道人或有發僧。元代由白蓮道人組成的堂庵遍佈南北各地,聚徒多者千百,少者數十,規模堪與佛寺道觀相比。堂庵供奉阿彌陀佛、觀音、大勢至(合稱彌陀三聖)等佛像,上為皇家祝福祈壽,下為地方主辦佛事,也有一些修路築橋之類的善舉。堂庵多擁有田地資產,主持者往往父死子繼,世代相傳,堂庵的財產實際上是主持者世傳的家產。有些頭面道人勾通官府,交結豪強,成為地方一霸。

摺疊

演變

經過長期流傳,元代白蓮教的組織和教義都起了變化,戒律鬆懈,宗派林立。一部分教派崇奉彌勒佛,宣揚"彌勒下生"這一本屬彌勒淨土法門的宗教讖言。有的教徒夜聚明散,集眾滋事,間或武裝反抗元廷統治。至大元年(1308),朝廷忌白蓮教勢力過大,下令禁止。仁宗即位(1311)後,曾恢復合法地位。但十年後英宗即位,活動又遭限制。因此,許多地方的白蓮教組織對官府抱敵對態度。加之其信徒以下層群眾居多,故當元末社會矛盾激化時,一些白蓮教組織成為率先反元的力量。紅巾起義領導人韓山童、劉福通、徐壽輝、鄒普勝等都是白蓮教徒,他們以明王(即阿彌陀佛)出世和彌勒下生的讖言鼓動群眾,產生很大影響。

明初嚴禁白蓮教。洪武、永樂年間,川鄂贛魯等地多次發生白蓮教徒武裝暴動,有的還建號稱帝,均被鎮壓。明中葉以後,民間宗教名目繁多,有金禪、無為、龍華、悟空、還源、圓頓、弘陽、彌勒、淨空、大成、三陽、混源、聞香、羅道等數十種,有的一教數名。它們各不相屬,教義頗多歧異,組織、儀軌和活動方式也不盡相同,但或多或少地帶有白蓮教的印記。統治者認為它們實際上仍是白蓮教,民間也籠統地稱為白蓮教。

由於派系眾多,信奉的神只極為繁雜,有天宮的玉皇、地獄的閻王、人間的聖賢等等;而最受崇奉的仍是彌勒佛。從正德年間開始,出現了對無生老母的崇拜,又有"真空家鄉,無生老母"所謂八字真言。據稱,無生老母是上天無生無滅的古佛,她要度化塵世的兒女返歸天界,免遭劫難,這個天界便是真空家鄉。各教派撰有自己的經卷,稱為寶卷,常對信徒宣講。內容龐雜,但從中也可看到儒、釋、道三家對它們的影響。

明代白蓮教信徒眾多,主要來自下層社會。各派內部實行家長制統治,尊卑有序,等級森嚴。首領的成分十分複雜,對明廷的態度也很不一致。有的借興教欺騙信徒,聚斂錢財;有的憑撰寫經卷攀附上層,取悅朝廷;有的在宮廷太監、官僚豪門中發展信徒;有的則與下層群眾反對官府的鬥爭相結合,發動武裝起義。如永樂十八年(1420)唐賽兒起義和天啟二年(1622)徐鴻儒起義皆是。

入清以後,白蓮教又增加了許多支派,如老官齋、八卦教等,加上前代已有的支派,名目竟達百餘種。與明代相比,教義更加蕪雜,對無生老母的崇拜則有增無減。乾隆後期到嘉慶年間是白蓮教的極盛時期,不僅活躍於北方諸省,在東北和南方各省也廣泛傳播。直隸灤州石佛口王姓家族主持的大乘教在各教派中處於特殊地位,影響尤大,傳播範圍擴及長江中下游地區。

清初白蓮教曾受反清復明思想影響,各派與清廷一般處於敵對狀態。乾隆三十九年(1774)清水教徒王倫的起義,嘉慶元年(1796)收元教發動的鄂、豫、川、陝、甘五省農民起義,嘉慶十八年李文成等領導的天理教起義,都沉重打擊了清朝的統治。但是,就這些教派的教義而言,並不包含反封建的革命因素。道光以後直到近代,白蓮教的活動並未消失,但其組織往往為反動階級所利用。1949年以前在個別地區尚存的少數白蓮教支派,已淪為反動會道門組織。

摺疊

歷史

白蓮教是唐、宋以來流傳民間的一種秘密宗教結社。淵源於佛教的淨土宗,相傳淨土宗始祖東晉釋慧遠在廬山林寺與劉遺民等結白蓮社共同唸佛,後世信徒以為楷模。北宋時期淨土唸佛結社盛行,多稱白蓮社或蓮社。南宋紹興年間,吳郡崑山(今江蘇崑山)僧人茅子元(法名慈照),在流行的淨土結社的基礎上創建新教門,稱白蓮宗,即白蓮教。

早期的白蓮教崇奉阿彌陀佛,提倡唸佛持戒,規定信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它號召信徒敬奉祖先,是一種半僧半俗的秘密團體。它的教義簡單,經卷比較通俗易懂。為下層人民所接受,所以常被利用做組織人民反抗壓迫的工具。在元、明兩代,白蓮教曾多次組織農民起義。流傳到清初,又發展成為反清秘密組織,雖遭到清政府的多次血腥鎮壓,但到了嘉慶元年(1796),白蓮教大起義已發展成嘉慶年間規模最大的一次起義。

摺疊

嘉慶年間

嘉慶年間的白蓮教起義,前後持續了九年零四個月,最早參加者多為白蓮教徒。參加的人數多達幾十萬,起義爆發於四川、湖北、陝西邊境地區,鬥爭區域遍及湖北、四川、陝西、河南、甘肅五省,甚至還波及到湖南省的龍山縣。白蓮教起義軍在歷時9年多的戰鬥中,佔據或攻破清朝府、州、縣、廳、衛等204個。

抗擊了清政府從全國16個省徵調的兵力,殲滅了大量清軍,使清軍損失一、二品高級將領20多人,副將、參將以下的軍官400多人,土豪劣紳1000餘人。清政府為鎮壓起義耗費白銀2億兩,相當於當時清政府5年的財政收入,從此,清王朝從所謂"隆盛之世"陷入了武力削弱,財政奇黜的困境,迅速跌入沒落的深淵。

白蓮教作為一種宗教概念,包括的內容很廣。可以說它是一千多年來,發生在中國這塊古老土地上的各種"異端"、"左道"、"邪教"的總括。是除了佛教、道教以外的又一個很重要的宗教,反映的是中國下層社會百姓的生活、思想、信仰和鬥爭,在中國農民戰爭史上充當著突出的角色。

白蓮教教徒主要特徵是燒香、誦偈(即寶卷),信奉彌勒佛和明王。他們的經典有《彌勒下生經》、《大小明王出世經》等等,為了適應下層百姓白天勞動的實際情況,白蓮教徒多是"夜聚曉散",願意入教的人不受任何限制,不分貧富、姓別、年齡,男女老少只要願意均可加入,"男女雜處"。到了明末清初,白蓮教逐漸在教理方面趨於完備,教義也更加體系化。

白蓮教教義認為:世界上存在著兩種互相鬥爭的勢力,叫做明暗兩宗。明就是光明,它代表善良和真理,暗就是黑暗,它代表罪惡與不合理。這兩方面,過 去、現 在和將 來都在不斷地進行鬥爭。彌勒佛降世後,光明就將最終戰勝黑暗。這就是所謂"青陽"、"紅陽"、"白陽"的"三際"。教徒們侍奉"無生老母",信奉"真空家鄉,無生老母"的八字真言。無生老母先後派燃燈佛、釋迎牟尼佛、彌勒佛下去。他們分別在每一時期統治著人類世界:

青陽時期是由燃燈佛統治著的初際階段,那時還沒有天地,但已有了明暗。明系聰明智慧,暗系呆痴愚蠢;

紅陽時期是由釋迎牟尼佛統治著的中際階段,那時黑暗勢力佔上風,壓制了光明的勢力,形成"大患",這就是所謂"恐怖大劫"的來臨,這時彌勒佛就要降生了,經過雙方的決鬥,最後光明驅走了黑暗;

白陽時期是由彌勒佛統治著的後際階段,明暗各複本位,明歸大明,暗歸極暗。

初際明暗對立,是過去。中際明暗鬥爭,是現 在。後際明暗各複本位,是未來。教首們宣傳,人們如果信奉白蓮教,就可以在彌勒佛的庇佑下,在大劫之年化險為夷進入雲城,免遭劫難。待徹底摧毀舊制度,破壞舊秩序後,即可建立新的千年福的境界,那時人們就可以過安居樂業的好日子了。

白蓮教認為現階段(即中際),雖然黑暗勢力佔優勢,但彌勒佛最後一定要降生,光明最後一定要戰勝黑暗。它主張打破現狀,鼓勵人鬥爭。這一點吸引了大量貧苦百姓。使他們得到啟發和鼓舞。加上教首們平日的傳授經文、符咒、拳術、靜坐、氣功為人治病等方式吸收百姓昄依,借師徒關係建立縱橫聯繫。

白蓮教信徒眾多,主要來自社會下層。各派內部實行家長制統治,尊卑有序,等級森嚴,成為很多農民起義的組織形式。在元末以灤縣為中心,冀東及長城沿邊一直是白蓮教活動的地區,並從這裡向全國蔓延,爆發了韓山童、劉福通領導的反元大起義。明初永樂年間有唐賽兒領導的起義,明末天啟時期有徐鴻儒、王好賢領導的起義,後被巡撫趙彥、袁可立等鎮壓下去。此外還有很多小規模的農民起義,如明代嘉靖年間的江南太湖流域馬祖師領導的農民起義和山西、內蒙一帶的農民起義等。到清朝乾隆年間在山東一帶爆發了王倫領導的農民起義等。規模最大的一次當屬嘉慶年間,即清代中葉爆發的川楚陝白蓮教大起義。

摺疊

清代

白蓮教的組織到了清代分佈很廣,黃河上下,大江南北到處都有,尤其是直隸、山東、山西、湖北、四川、陝西、甘肅、安徽等最為活躍。各階層人民踴躍參加,在農村中則有"鄉約吃教",在城鎮、集市則有"差役書辦吃教"。當時教門派別很多,有清茶門教、牛八(朱)教、十字教、焚香教、混元教、紅陽教、白陽教、老君門教、大乘教、清香教、圓頓教、八針教、大陽教等五花八門,其少許多教派都是白蓮教的支派。白蓮教擁有的群眾最多,影響最大。它本身又分為許多別支,各以教主、首領為中心,組織相當複雜。領導人的名稱也很多,有"祖師"、"師父"、"老掌櫃"、"少掌櫃"、"掌教元帥"、"先鋒"等等。它的這種組織形式,適應於秘密傳教(有時也用經文編成歌詞,配上民間小調,擊漁鼓、打竹板,用說唱的形式傳教),分散活動。

摺疊

成立與發展

南宋紹興三年(1133),江蘇吳郡沙門茅子元創立白蓮宗,初為佛教一支,教義源於淨土宗,崇奉阿彌陀佛(無量壽佛)。該教信徒因"謹蔥乳,不殺不飲酒",被稱為白蓮教。到了元代,該教滲入了其他宗教觀念,主要是彌勒下生說,逐漸轉為崇奉彌勒佛,改稱白蓮教。早期的白蓮教崇奉阿彌陀佛,提倡唸佛持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合稱五戒)以求往生西方淨土,教義與淨土宗大致相同。茅子元採用天台宗教理,繪製《圓融四土三觀選佛圖》,用佛像、圖形和比喻來解說佛土的高低;簡化並統一前人制作的唸佛修懺儀式,制定《白蓮晨朝懺儀》。茅子元將其改為師徒傳授、宗門相屬。他在崑山澱山湖建白蓮懺堂,自稱導師,坐受眾拜,又規定徒眾以"普覺妙道"四字命名,從而建立了一個比較定型的教門。

元末韓山童、劉福通,明代趙全、徐鴻儒,俱是此教中人。是以白蓮教三字,在朝廷眼中,幾乎便是反叛的同義詞。

白蓮教產生之初曾遭到官方禁止,茅子元被流放到江州(今江西九江)。但因教義淺顯、修行簡便而得以傳播。到南宋後期,甚至遠播到蒙古族統治下的北方。元朝統一中國後,白蓮教受到朝廷承認和獎掖,進入全盛時期。廬山東林寺和澱山湖白蓮堂是當時白蓮教的兩個中心。

白蓮教以"普化在家清信之士"為號召,形成一大批有家室的職業教徒,稱白蓮道人。因為他們"在家出家"。堂庵供奉阿彌陀佛、觀音、大勢至(合稱彌陀三聖)等佛像

經過長期流傳,白蓮教的組織和教義在元代起了變化,戒律鬆懈,宗派林立。一部分教派改奉彌勒佛。至大元年(1308),朝廷忌白蓮教勢力過大,下令禁止。經廬山東林寺白蓮堂主僧普度奔走營救,白蓮教才在仁宗即位(1311年)後恢復合法地位。及至至治二年(1322),其活動又被限制。此後許多地方的白蓮教組織對官府抱敵對態度,外加其信徒多為下層群眾,故當元末社會矛盾激化時,一些白蓮教組織率先武裝反元。紅巾起義領導人韓山童、劉福通、徐壽輝、鄒普勝等都是白蓮教徒,他們以明王(即阿彌陀佛)出世和彌勒下生的讖言鼓動群眾,產生很大影響。

明初嚴禁白蓮教。洪武、永樂年間,川、鄂、贛、魯等地多次發生白蓮教徒武裝暴動,教義、儀軌頗多歧異,信奉的神極為繁雜,有天宮的玉皇、地獄的閻王、人間的聖賢等等,最受崇奉的是彌勒佛。各教派撰有自己的經卷,稱為寶卷。統治者認為這些不同的教派實際上仍是白蓮教,民間也籠統地稱它們為白蓮教。

在南宋 , 由於白蓮教在總體上還未脫離正統佛教窠臼,因此還為統治者所容納。元代,由於教內各階層人群所處的地位不同,追求目標也就發生了明顯的分歧。一派以茅子元正宗流裔自居,在宗教學說及其實踐上,繼承茅子元的衣缽,政治上和元統治者合作;另一派則完全背叛茅子元倡教宗旨,與下層民眾運動相契合,走上了反抗元政權的道路。元順帝至正十一年(1351),元朝政府強徵民夫堵塞黃河失口,引發了全國規模的白蓮教大起義。起義軍以"彌勒下生,明王出世 " 相號召 ,受到不堪元朝統治的廣大民眾的積極響應,迅速席捲全國。至正二十八年八月,明軍攻入大都(今北京)推翻了元王朝。朱元璋深知白蓮教造反的意義,在自詡"大明王"登基稱帝后,立即頒佈取締白蓮教的禁令。但是,白蓮教卻並未因此而全然斂跡,經過明前期的南北融合之後,反而出現了暗地流傳的盛況。明建國後,白蓮教徒起事造反幾乎接連不斷。明末天啟時期有徐鴻儒、王好賢領導的起義,後被山東巡撫趙彥、登萊巡撫袁可立等鎮壓剿撫下去。清進關入主中原後,白蓮教徒往往多以民族利益為重,倡言"日月復來",舉起反清復明的旗幟,從而遭到清廷嚴刑峻法的禁止。但是,在順治、康熙、雍正三朝及乾隆時期,白蓮教的反清復明活動,始終沒有間斷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