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急性子,孩子為什麼是慢性子?

花開的聲音KiKi


有些父母按照大人的能力來要求孩子,沒有考慮到孩子的能力,當孩子達不到他們的要求,他們就認為孩子在磨蹭,從而指責孩子,這樣只會讓孩子變得更慢。所以父母可以將指責轉為鼓勵,比如孩子寫作業慢,媽媽可以說“寶寶,你今天寫作業比昨天快多了,昨天你用了一個小時,今天我估計你半個小時就能完成”,孩子受到父母的表揚,自然會做的更好。

有的父母自己是急性子,看孩子幹事慢,非常著急,當孩子做到一半時,父母就會搶過來幫孩子幹,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孩子會覺得幹得慢跟我沒有關係,反正有人幫我幹。

父母對於孩子的慢性子,要根據具體的情況加以引導,當孩子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媽媽千萬不要說“快點,你快點啊”,因為你的催促會打亂孩子的內心秩序,讓他沒有思考和準備的時間,做事情會產生一種畏懼心理,從而更加影響孩子的做事效率。性格慢的孩子一般做事情有自己的主見,不隨波逐流,這是很積極的一面,鼓勵和誘導孩子接受新鮮事物,多讓他們出主意,以改變保守的心理特點。

我是侯媽,多平臺簽約作者,歡迎你能關注我,每天給大家分享教育內容,培養優秀孩子。


侯媽家庭教育



急性子的父母,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看到孩子做什麼事的時候,都喜歡嘮叨,或者乾脆自己把事情攬過來,幾下子就把它搞定,如此一來,孩子的想法是,你越嘮叨,我越做得慢,或者就是反正最後都是你做完的,我幹嘛要做那麼快呢?


小時候,我自己就是這樣長大的,我媽做什麼事情都是風風火火的,絕不會比別人做得慢。而我,好像做什麼都不著急,不到最後通碟的那一刻,一般都是不會完成的,每次看到我磨磨蹭蹭,我媽就會說我一頓,然後接過來很快地完成了,那時候我的想法是:被嘮叨幾句,就可以不用做事了,好像蠻划算的,也就一直拖拖拉拉了下來。有個太勤勞的媽媽,最後養成了慢性子的我。

孩子與父母的思想,往往不在同一頻道,其實慢性子也沒有什麼不好的,慢性子的人,做什麼事會比較細心,追求事物的完美,也就是寧可多花點時間,也要把事情做得令自己滿意。如果實在看不慣慢性子,那麼從現在開始,停止你無謂的嘮叨,也停止你事事看不過去而包辦的急性子,給孩子多一點時間,多一點鼓勵。俗話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養孩子也是如此,適當地放緩你的腳步,慢養孩子,靜待花開吧。


幸福媽咪成長樹


一、家長是不是成為一個保姆性的父母。有些父母什麼事情都親力親為,面面俱到,而且還容易將孩子的事情直接幫忙處理。

很多同事提起孩子讀幼兒園的時候,早起穿衣服,鞋子襪子,洗漱,都是很慢很慢,不緊不慢的,作為家長,因為考慮著時間的緊迫性,以或者考慮如果自己幫忙做會更省時間更省心,乾脆就幫孩子穿衣服,穿鞋子襪子,洗漱都要把牙膏擠出來才顯得踏實。

在這一個過程中,孩子得到的不是家長的引導和語言上的鼓勵和支持,而是被動地,就像事不關己一樣,這樣怎麼能讓孩子知道事情的緊迫性,更加無法體會到對自己行為的負責心態。



二、家長要學會放手。父母幫孩子做了很多很多事情,而孩子在事件中根本就不知道需要負什麼責任,承擔什麼後果。

所以說有一個慢性子的孩子背後,必然有一個焦慮性媽媽。


花開的聲音KiKi


影響孩子性格的兩方面因素,第一是天性,那第二是家庭教育。天性是遺傳因子在起作用,沒法改變,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後天的引導,弱化天性帶來的不良影響。我們重點說說家庭教育。

可以想象的出來,父母是急性子,所以看見孩子慢慢吞吞的就氣不打一出來,索性三下五除二自己做了。問一下自己,你是這樣包辦型的父母嗎?如果你是,那你就不要怪孩子慢性子,孩子是在等你做呢。

孩子學習本領技能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一開始肯定是不太熟練的。比如說穿衣服、繫鞋帶,這種動作在大人看起來很簡單,但孩子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才能把它做好。這個時候我們要有足夠的耐心,讓孩子得到充分的鍛鍊。等到熟悉了自然速度就快了。


我老人看到孩子吃飯慢就選擇餵飯,看到孩子走得慢就抱起來走路,看起來是省事了,實際上是給孩子的成長製造了障礙。別給孩子隨便貼上慢性子的標籤, 成長不是緊趕慢趕,而是自然而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