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的淪落,是內地電影崛起造成的嗎?

tb雅


客觀上來講,有一部分原因是內地電影的崛起造成的。但是根本原因卻不在此,就算沒有內地電影的崛起,香港電影的淪落也是必然。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前,香港電影有著“東方好萊塢”之稱,那時候不止是香港本地,包括臺灣,內的演員也紛紛前去香港電影市場淘金,最有名的就是功夫巨星李連杰了,在內地出演了轟動一時的《少林寺》後,不久就去了香港發展,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和成龍,周潤發,周星馳並稱香港影壇四大天王,紅極一時,無出其右。

但是,自從香港迴歸後,香港電影卻不可避免的走上了下坡路,雖然也有短暫的再度輝煌,但那也只是迴光返照而已,香港電影無可避免的走向衰落。

香港電影的人才斷層現象非常突出,可以說我們現在看到活躍在影壇的知名影星還是當年紅極一時的巨星們,成龍,周潤發,劉德華,梁朝偉,郭富城,依舊活躍在影壇第一線的演員們,依舊是耳熟能詳的名字,還是二十年前那些熟悉的面孔,在內地影壇新人輩出的時代,你幾乎看不見 香港影壇出現的新人。這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香港電影的沒落。

說到底,還是經濟因素,不得不說經濟發展決定一切,當時的香港,亞洲經濟的四小龍之一,香港電影的票房在九十年代就可以達到單片幾千萬的票房,而那時的內地電影票房慘淡的可憐,到如今香港的票房市場還是那麼大,但是內地的電影市場已經不可同日而語,如果一部影片的票房沒有幾億,那都不好意思叫電影。香港電影人才也紛紛來到內地淘金,真是風水輪流轉啊。現在的香港電影幾乎看不見能轟動一時的爆款影片了,去年出了一部影片《無雙》讓人對曾經的港片懷念不已,看看影片的主演,周潤發,郭富城,還是老一輩的演員,港片的沒落終究無法阻擋。



山陽影迷


看吳孟達採訪,他重複了幾次,拍科幻片,要國力夠才可以。之前香港,日本,中國都不夠實力拍,拍的很難看香港電影衰落是個大勢,但是湊成是各方面原因的。

內地電影是從02年才由英雄帶來的轉型崛起,而且依靠的也大多是香港團隊。

而香港電影的衰落,是96年就被港人電影人喊出來了。

要解讀香港電影的衰落,首先得理解為何彈丸之地的香港電影能崛起。

香港娛樂圈的崛起,是吸納了全球華語電影人,在特殊時代形成的特殊現象。之前內地沒有商業化開放,臺灣過於講文藝,好萊塢在亞洲不夠親切有文化隔閡。日本主要是電視劇,韓國那時候娛樂業還是撲街。香港是亞洲最開放,最能吸引資金人才的娛樂業聖地。

我們耳熟能詳的香港娛樂人,有大量來自於各地。比如李連杰劉嘉玲張敏內地,林青霞胡慧中臺灣,葉倩文張曼玉海外華裔。

九十年代後,香港電影黑幫勢力滲透越來越深。賺快錢,洗錢目地的劣質影片太多,再加上韓國,東南亞,臺灣本土崛起,香港逐漸丟失了原本最重要的外部市場。

光依靠香港本土市場,是養不活那麼多娛樂圈人的。於是香港影人開始向各個市場擴散。人才流失導致傳承幾乎斷絕,新人幾乎斷檔。

而2000年後,內地市場崛起,則給了香港最後一個絕望的重擊。內地的市場規模,必然吸引所有高端人才,香港電影與其說衰落,到不如說是迴歸了他本來應有的形態。


方士的知識樂園


香港電影最大的問題是本土化和不融合。

其實在我讀高中時,看香港電影和小說就發現了一個問題。

那些外來的人寫的古典類別的小說電視劇都非常大氣。如金庸。

但外來人寫的科幻小說都非常小氣。哪怕建立了一個宏大的世界觀,但結局都非常小。顯得格局小。典型的虎頭蛇尾。如倪匡。

如果是本土作家就只能謝一些香港故事。如黃碧雲。

現在看來,因為香港本身格局太小。限制太多。

那些在中國出生的香港人,在全國各地流浪後在香港定居。所以對中國傳統文化了解深刻,寫武俠小說寫的大氣。拍出來也非常大氣十足。如果加上大陸的合作,可以排出經典大劇。小時香港武俠電影眾多。但最出名的,格局最大的就是和大陸合拍的電影:少林寺,黃飛鴻之獅王爭霸等。以黃飛鴻系列為例:最棒的一部就是獅王爭霸,超過其他黃飛鴻一大截。所以香港武俠電影可以在世界排名第一。

但科幻小說就差一大截,由於缺乏政府級別的部門合作,香港的科幻小說改編的電影,電視劇都有虎頭蛇尾的感覺。開始感覺好神秘,結果就是一個小事。衛斯理,原振俠都是這樣。這是典型的格局不夠神秘湊。答案揭曉,湊不夠。

當這批外來人離開以後,下一代香港人更糟糕,英國教育最成功的就是隔離了一代香港人。他們眼中只有香港,沒有世界,實際上比現在的臺灣還不如。現在的臺灣至少知道美國爸爸,日本媽媽。但香港即瞧不起美國底蘊不足,又瞧不起中國土氣。當他們的宗主國英國,被大陸按在地上摩擦時,他們徹底死心。關起門來。這就是所謂的本土化。放在小說就是寫一下香港小故事。這種東西如何拿來拍電影。只能勉強拍一些愛情片。還是本土愛情。

所以香港第一罪就是本土化。

97以後,香港本有機會和大陸深度合作,大陸打開雙臂歡迎香港,只要通過23條。但被香港拒絕。這是香港最好一次和大陸融合的機會。香港有錢,有人才,大陸有底蘊。可惜在疑慮中錯過。反正澳門則全方位與中國合作,現在已經成為東亞最發達地區。由於失去了與大陸融合的機會,香港徹底淪落。大陸後來利用資金把香港的人才幾乎搬空了!

所以香港第二罪就是不融合。

香港本可以成為電影之王,只要大舉進軍大陸電影事業,控股大陸公司,大陸電影最多也只能和香港平起平坐。但本土化,不融合,使得香港只能在小水灣裡自給自足。殊不知外面已經天翻地覆。

香港電影沒落大陸有責任嗎?有!香港的沒落是英國引導,大陸默許,港人自己被誤導的結果。


yyyysssswwww


我認為香港電影的淪落,主要是香港電影界的問題,內地電影崛起的影響,其實是很小的——

香港是97年迴歸的,而香港電影的鼎盛時期是在八、九十年代,其鼎盛時期的很多電影,並沒有在大陸上映,大陸也沒有多少電影在香港上映,可香港電影卻一直活得很好,97香港迴歸後,香港電影反而逐漸不行了,而事實上這一時期的大陸電影也並沒有好到哪去,香港迴歸大陸,對香港電影界只有好處,因為電影市場數倍的擴大了,資金、人才也開始有了合作,按道理說,所謂的內地電影崛起,其實應該是有利於香港電影的,怎麼反而不行了呢?這個鍋和內地電影崛起毫不搭界。

我覺得根本原因還在於香港電影界的影視劇人才斷檔了,首先演員方面,就再也沒有出現過周潤發、張國榮、萬梓良、鄭裕玲、鐘楚紅、張曼玉等等實力明星演員,尤其沒有張國榮這樣的天才的演技實力演員,僅剩一個劉德華,演技還算可以,卻也老了,竟然沒有同等演技實力的接班人。老實說,後來看到那位耍二節棍的歌星周杰倫也演起了電影,面癱如此嚴重,毫無演技天賦,我就曾經哀嘆香港電影完了。

沒有批量的人才源源不斷的湧現、接班,任何一個行業都會淪落,這是規律。

內地電影的崛起,可能有一點點影響,但不會是決定性因素。


久卓子60


很榮幸回答這個問題! @影視那些SHI兒

香港電影的淪落,是內地電影崛起造成的嗎?有這個原因,但小編認為不是主要原因。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香港電影處在巔峰時期。這個時期的香港電影質量,數量在全世界都可以有一席之地,而且能人輩出、實力當道!當時香港電影享有“東方好萊塢”之美譽。然而,進入二十一世紀香港電影萎靡不振,數量和質量都直線下降。問題出在哪裡,有人說是經濟問題,也有人說是演員的問題,還有人說是好萊塢和內地電影市場衝擊造成的。


小編覺得經濟,演員,同行業衝擊這些問題任何時候都存在,根本問題還出香港電影本身

1.什麼選手都可以當導演

2.九十年代思維不思轉型

3.由於香港的迴歸,幕前幕後的電影工作人員流失

4.互聯網時代到來,丟失一部分日韓,歐美影迷

這幾點也可以看出香港電影的淪落就是沒有跟隨時代改變,導致力量流逝,影迷流失

5.香港電影"明星製造"也導致了只有前僕,沒有後繼,一直注重明星效應和大導演效應

來吸引影迷,不注重培養新人,明星會老的,導演的才華也是會衰敗的。

6.香港迴歸後,創作環境不自由,很多題材拍不了了,創作環境的改變導致了電影,電視、音樂全面下滑。

7.香港娛樂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現在就剩下些跟風,沒有內涵和港式老思維警匪片。

8.九十年代初內地剛剛進入互聯網時代,為香港迴歸準備,政府加大兩地文化交流,港片免費進入內地,由於內地電影一直處於封閉狀態,所以我們瘋狂地愛上他們的“時尚”,使港片快速發展,他們可以大膽創新,然而現在香港已經迴歸了,也沒有了當初政府給的優惠政策。況且以內地現在的發展速度,我們可以接觸到更時尚的好萊塢,港片也不新鮮了。

但我相信只要香港電影可以重新進行定位以及轉型的話,內地電影以目前的實力還無法抗衡。


影視那些Shi兒


恕我直言,香港電影某一段時間的繁榮只是因為別的地方還沒有發展起來,觀眾沒有更多選擇,現在的香港電影只是回到了它應該所處的位置而已。

香港電影有一個大的通病,就是題材很單一,永遠都是警察,臥底,毒販,古惑仔,犯罪這種類型,雖然偶爾也有其他類型的,但這些是絕對主流,連龍套都是一個類型的龍套。這也造就了香港的演員戲路窄,只能演某一種類型的角色,可能有人不服,但這就是事實。

我們的媒體喜歡懷舊,總是把香港演員的演技捧得很高。但事實上,科班出身和非科班出身有很大不同,具體表現在情緒的控制上。細膩之處才能真正看出演員的功底,而不是一些聲嘶力竭的嘶吼才叫演技。

還有就是香港電影人有一些固步自封,不論什麼時候都是同樣的老套路。他們對自己的見識總有一種迷之優越感,不肯做出改變。看看一些香港導演在內地拍的電影就能看出來,總有很濃的港片的味道,與內地的主流價值觀有些偏差。

最後就是,最近幾年幾乎全部香港電影人都開始有點自甘墮落,開始狂拍爛片來內地圈錢。至少有一半爛片出自他們之手,比如《富春山居圖》《封神傳奇》《阿修羅》《大話西遊3》《澳門風雲》系列《功夫瑜伽》《越光寶盒》《大內密探零零狗》《盜墓筆記》《武林怪獸》《天降雄師》……太多了。


ghghhjjhv


香港的繁華,是因為新中國建立後西方世界對新中國的封鎖,香港成為大陸和西方交流的一個窗口管道,電影的繁榮,是因為解放後大陸過去的電影精英人才支撐起來的。當大陸越過香港這個中間商直接和西方打交道,大陸過去的電影精英人才凋零過後,香港的電影沒落無可挽回。這個沒落是歷史趨勢,大陸的崛起不過是順勢而為,更加襯托出香港的沒落。八九十年代,香港電影就陷入娛樂至死的圈子,三級片 低俗 血腥暴力等等,作為一個彈丸之地根本無法承擔起電影復興的重任,臺灣也一樣,中華民族文化復興,還是要看大陸。


公子天行健


97年之後香港電影的衰敗與香港有票房號召力的巨星有直接關係。

在林青霞古裝武俠片霸氣佔據4年後1994年結婚退出了影壇。從90年林青霞轉型成一代俠女後,大導演徐克、李惠民、袁和平、程小東、于仁泰、王晶、王家衛等著名導演合作的電影都是票房的保證。由於林青霞名氣大許多武術指導及美術美工、化妝造型還包括著名的作曲黃霑都願意為巨星添光添彩。要知道林青霞的片酬是人民幣350萬,也是女明星裡最高的,比張曼玉、王祖賢、關之琳、梅豔芳等一線女明星要高3倍多。大家這麼一看肯定要吃驚了。可以說當時請林青霞而不選擇其他女明星也是有點冒險的。如果票房不好,肯定要賠錢嘍。可大導致還是選擇了她,並啟用更好的班底和團隊打造電影,這才出了更多的古裝武俠片經典電影。

94年林青霞結婚退出了影壇。再沒有哪個女明星能撐起一部好武俠片,投資商也不會投資武俠片了。

同理周潤發、李連杰想去好萊塢闖蕩,去了盡演些小配角及醜化中國人的形象,影響力也一般般也是一蹶不振。

剩下四大天王及幾大花旦,沒有了大導演的配合合作表現也都沒有起色,這更加劇了投資商不願意投大製作。電影質量也是每況日下。

看如今資金足,電影技術,後期製作等方面與二十幾年前相比可以說是天壤之別。可為什麼拍不出讓人感覺精良經典的電影呢?

說白了就是沒有像林青霞這樣的巨星了。她的演技帶動的是徐克的靈感。她的票房召喚力帶來的是投資商大手筆的投資信任。她的人氣帶來的是精良的合作班底可以錦上添花!

如今沒有這樣的巨星!


古法釀製


是大陸造成的,但也不是,是非對錯可以用立場來說,但本質是經濟規律的潮起潮落,由不得你。

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個村子幾十年來就一家飯店,生意興隆。突然村子裡進來很多飯店,老飯店就漸漸衰落,你說是誰的錯呢?不管從什麼角度,從村民,老飯店,外來飯店都可以說,但本質就是經濟規律導致。

港片的興衰要從香港整個歷史發展進程去看,是時機和位置成就了香港,也是時機位置限制了香港。

整個故事說下來可就長了。。。

香港的前身是個村子大家都知道,起步靠的就是英國殖民。而內地呢,天災饑荒內戰抗戰,民不聊生,香港雖說也不怎麼樣,好歹是一片淨土。內地大量人口遷移到香港,不僅為香港提供了大量廉價勞動力,為香港發展提供市場,還為香港文化界發展創造了多種文化融合的環境,提供了大量素材和人才。

比如葉問不就是典型移民嗎,香港匯聚了內地各種拳法門派,這也和當時混亂時局有關。比如王晶父親王天林和黃日華等人是第一代移民,像郭富城梁家輝張國榮等已經是港二代,他們的父輩都是早年背井離鄉跑到香港來生活的,不過大多就是祖籍廣東。最有名的像關之琳劉嘉玲張曼玉周星馳等,祖籍就超出了廣東,從五湖四海而來,關之琳更是滿人。



多種文化碰撞衝擊才能誕生各種精彩電影,比如賭神裡就有關於越南人的故事,導火線裡的反派乾脆就是越南人。而英國殖民也帶來各種白人混血和白人面孔,比如莫文蔚鍾麗緹等。


說個題外話,這種東西方多種文化交融的結果體現之一就是港姐評選,上個世紀港姐含金量很高。新世紀以來的港姐一代不如一代,其實就是大陸西方人口流動降低的結果,一座只有七百多萬人的城市再選又能選出什麼樣的呢?還有多少人還會關注了。

像曾經的黑道拍片洗錢時代再往前,三合會及其後代新義安14K這些黑幫怎麼去的香港,不就是受到抗戰內戰影響去的嘛,這才有後面的黑幫片興盛的可能,以及那個九龍城寨的傳說。



以上是鋪墊,下面才是開始。通過歷史上人才湧入,一直到越南戰爭和逃港事件,不斷有新鮮血液進入香港。但光有勞動力可不夠,電影是一門工業,需要資本高投入,屬於高風險行業。

資本從哪裡來?一個是大陸建國後的技術設備需求巨大,但美國封鎖導致只能通過香港走私轉口貿易,這興起了一批紅色資本家,比如霍英東,那可是受到中央禮遇的人物。


當然光有這個是遠遠不夠的,70年代西方進入戰後生產過剩,開始了第二次產業轉移,這一次的轉移催生了亞洲四小龍。



在此之前的60年代香港腐敗橫行,經濟發展緩慢,到處都是黑社會,黑白勾結更是常事,著名的總華探長就是這一時期的事,還有這兩年廣受好評的追龍都是這一時期的事。

70年代香港建立廉政公署真正改變這一狀況,說句題外話,如今香港人自詡的法制,在當年可治不了黑白勾結,最後靠的可是殖民政府的專制。還有就是如果沒有勞動密集型產業進入,提供大量就業崗位,怎麼可能把群眾從黑幫手中拉出來。就算短期治理有效果,長期還會恢復。

香港70年代進入發展高速期,又正逢電視行業的發展,香港人手中有了錢,電視進入尋常百姓家。其中不少資本流入娛樂業,出現了比如邵氏改做電視搞出了TVB,麗的和嘉藝都是這一時期出現,還有臺灣的老三臺一起,競爭激烈。也是1971年,被稱作香港造星工廠的藝員練習班出現,大量底層人員通過這一途徑成為明星。


從這裡我們把電影工業解構出來就能看出,香港電影崛起依靠的是大陸勞動力與西方資本在香港這片土地上結合。

當然光有香港也不夠,香港只有幾百萬人,同時期四小龍之一臺灣也同時崛起,對娛樂業需求提高,港臺一詞也就比港澳更加深入人心。

臺灣市場有兩千萬人,這個市場香港是不能得罪的。對港片影響在電影裡經常能出現臺灣題材和內容,古惑仔和賭神是經典之作,有一個更經典的就是黑金。這部電影就是香港班底,迎合臺灣市場之作,其實就是香港資本對臺灣市場的營銷,未來這一招還會無數次在大陸出現。

之所以說他是因為裡面的一個演員梁家輝,梁家輝僅僅是因為執意要到大陸拍戲就被臺灣封殺,臺灣封殺和香港有什麼關係?關係就是梁家輝在香港也被冷藏,這就是臺灣市場的力量,兩者一結合促成了香港電影的繁榮。

當然如果只是港臺市場還不足以撐起香港電影九十年代的極盛,另一個機會到來了,就是大陸改革開放。

80年代四小龍的生產要素漲價,勞動密集型產業對勞動力價格要素很敏感,隨著大陸改革開放,一大批港臺資本北上進入大陸投資,隨之而來的就是香港電影迅速進入大陸市場。

只是早期因為大陸還比較窮,大部分人都沒錢看電影,常常是去錄像廳或租錄像帶。所以香港電影的直接收益很難與內地市場掛鉤,其影響力也有滯後性。比如經典大話西遊1995年就上映了,但並未引起反響甚至被當做投資失敗案例,一直到1997年依靠錄像廳傳播才真正讓大話西遊成為經典。

可隨著港臺資本在大陸獲益,反過來刺激港臺市場繁榮,特別是香港去工業化進入金融化,以服務業為主,娛樂業進入繁榮期。這一時期香港依然有著強大吸引力,李連杰王菲趙文卓都是那個時代前去香港淘金的人,併成功出口轉內銷。

比如最近作為中國電影標杆人物的吳京,早年也曾南下香港,大部分電影都是港片。最經典的電視劇就是太極宗師,也是陸港合資,說白了還是以港資為主。而吳京在香港的電影,實在是一言難盡,在殺破狼裡也只是被甄子丹干的對象,一句臺詞都沒有。

可以看出此時香港資本是強勢的,港資和港品對大陸是單向輸出,大陸只能輸出人才到香港。80後小時候看的電視劇很多都是香港投資或內地香港合資製作,其實內核各個層面都是以香港人員為主,雖然常打著兩岸三地的旗號,比如張衛健的各種電視劇。



一直到1997年,這算不得一個節點,只是太容易銘記而被當成一個節點,其實是從新世紀開始。金融風暴,大陸崛起,美資入侵,這三個形成的衝擊就是好萊塢大片逐步擠佔香港電影市場份額,港資難以抵擋的同時又受到大陸龐大市場吸引,開始把投資重心移到大陸,同時香港人才也跟著北上,香港空心化開始。


還是張衛健,2005年的小魚兒與花無缺裡的打人事件讓人們發現了香港明星在大陸的強勢特權行為,而再往前的還珠格格的周杰被黑事件讓人看到港資在大陸的影視媒體的掌控力。



其實真正的節點應該是2002年的無間道,被稱為港片巔峰的存在,這個時間點同時有美國互聯網泡沫破裂和中國加入WTO,全球資本湧入大陸。

可能真的是時也命也,這之後港片在大陸延續輝煌一直到10年代,所謂的港片只剩下老一代的演員,斷代嚴重。原來港資還能北上分一杯羹,如今只剩下殘羹了,連當年叱吒風雲的TVB都要派人北上。


比如抗日奇俠和宮鎖心玉這兩部知名電視劇,都是大陸資本投資,大部分用的是大陸演員,但導演依然要用香港導演,這種資本慣性依然存在。

而到了最近幾年,港資和港人參與的電影電視劇在大陸愈發乏力,記得延禧攻略的製片於正好像說過,延禧攻略是第一個沒有香港人參與的電視劇,於正自己也曾經在香港學習多年。

可以說大陸資本崛起與美國資本雙重夾擊之下,香港只能尷尬的存續其中,或者說這一切不過是回到了他應有的地位。

每年大陸上映的香港電影只剩下帶有鮮明港片味道的警匪片和黑幫片,這是大陸很難拍出來的。現在香港院線票房排名前10一半都是好萊塢片子,放到前20則有一半以上都是美國片子。

2018年香港電影市場前十票房都是好萊塢大片,本土電影票房第一4千萬的連復聯3的零頭都沒有。而第二的無雙在大陸票房則有12.7億人民幣,加起來就超過了復聯3的1.5億港幣。如果你是香港導演演員資本,你選誰?很遺憾,現在大陸翅膀硬了,除了早年有情懷的老演員外,已經不稀罕了。



或許我們該清醒了,港片對於那個年代長大的的我們來說僅僅是一個美好的回憶和童年。現在的我們或許還很幼稚,但我們的目標早已不是小小的香港了。這是時代的洪流,滾滾向前不可阻擋。


臥家人


應該說正是香港電影的淪落,內地電影才有機會崛起。

我們都知道97後,香港電影走下坡路,香港電影在產量和質量上都直線下滑,那個曾經能夠在數量上拳打印度寶萊塢、質量上腳踢日本電影的“東方好萊塢”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主要原因還是由於香港電影的題材和分級制度不符合廣電審查標準。


這就導致了大批優秀的香港電影人北上內地發展,其中不乏吳宇森、王家衛等著名導演,大批香港演員更是不計其數,他們帶來了優秀的拍攝手法和表演技巧以及各類風格題材。這就為內地電影提供了優秀的電影人才。

另一方面,進入21世紀以來,電影市場發展迅猛,最近幾年已經超越北美,成為全球最大的單一電影市場。香港電影雖然發達,但人口輻射範圍太小。而且內地還有香港缺少的一大優勢,就是資金,拍電影是需要花錢的,有充足的資金才能拍出大製作大格局的影片。

所以在這三方面優勢的加持下,內地電影超越香港電影即是偶然也是必然。香港電影不應該說是淪落,應該是新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