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藝製作發展歷程:從“粗製濫造”到追求“電影質感”

一線導讀:綜藝節目如何製作?從嘉賓挑選、前期拍攝到後期製作每個環節環環相扣,本文將視線聚焦到綜藝節目背後的製作層面,探析其近年來的發展歷程。

综艺制作发展历程:从“粗制滥造”到追求“电影质感”

文丨易槿

來源丨傳媒內參-指尖綜藝榜

隨著綜藝節目數量的不斷增多,以及題材愈發垂直細分、多元,加之觀眾審美需求的品味提升,不少節目製作方越來越重視為節目注入新元素,從嘉賓挑選、前期拍攝到後期製作的每一個環節,都力求讓節目變得更受歡迎。本文將視線聚焦到綜藝節目背後的製作層面,探析其近年來的發展歷程。

综艺制作发展历程:从“粗制滥造”到追求“电影质感”

節目製作演變歷程

從“小白”階段到追求“大片質感”

在早期的綜藝節目中,節目製作的演變歷程經歷了從“小白”階段到追求“電影級質感”的過程,主要從兩方面入手:後期製作和現場技術運用。

後期製作方面,初級階段是“花字”的運用,譬如:老牌節目《快樂大本營》在遊戲互動環節,主持人杜海濤由於自帶喜劇效果經常被“花字”籠罩;《奔跑吧兄弟》第一季節目頻頻出現的“花字”,通過增強嘉賓之間的互動感來渲染現場所要突出的氛圍。

而早在2013年播出的親子類節目《爸爸去哪兒》第一季就將“花字”運用得極為熟練,譬如爸爸們與孩子們的互動,輔以節目組後期製作的花字,讓“森碟”“黑米哥哥”等詞彙一炮而紅;《奇葩說》《吐槽大會》《真相吧花花萬物》等網綜更是將“花字”玩出了多種新花樣,效果喜人。

综艺制作发展历程:从“粗制滥造”到追求“电影质感”

可以說,“花字”通過形式各異、顏色不一的混搭來配合節目場域內發生的事情,尤其是著重突出嘉賓們的心理活動,它的運用放大了節目的亮點和可看性。

緊接著“動畫特效”也被引入到綜藝節目裡,譬如在《爸爸去哪兒》第五季中,時常出現在嗯哼身上的兩根小辮子頗為引人注目,將他古靈精怪的性格展露無遺,也引發了網友的追捧點贊。更確切而言,如今大部分節目將“花字”與“動畫特效”組合起來搭配使用,讓嘉賓們的形象更加生動,大大增強了節目的視覺效果。

综艺制作发展历程:从“粗制滥造”到追求“电影质感”

而在現場技術運用上,隨著綜藝市場的競爭愈發激烈,打造出電影級質感的節目成了不少節目製作團隊心中的目標,可以看到,CG特效、AI、全息投影、VR、AR等技術被全面引用到節目裡,“黑科技”手段越來越高明,進一步衝擊了觀眾的視覺體驗。

廣泛運用“黑科技”

CG特效、AI、全息投影……

如今,越來越多的綜藝節目在製作上採用“黑科技”,譬如科技類節目《機智過人》《我是未來》《加油!向未來》等將人工智能技術推至臺前;機器人格鬥賽事真人秀《機器人爭霸》通過酷炫的舞臺效果,將節目中的機器人通過擬人化的手段,讓它們個性化地出現在受眾面前,酷炫特效讓人大開眼界,《這就是鐵甲》等同類型節目拓寬尖端高科技技術的應用,噴氣裝置不斷實現自我復活的空間站等,全方位、多視角地呈現比賽的精彩之處。

综艺制作发展历程:从“粗制滥造”到追求“电影质感”

音樂創演秀《幻樂之城》由幻樂發起人召集自帶“唱+演”創意的唱演人,與幻樂導演組成拍檔,共同對歌曲進行劇情式呈現,節目採用了現場特效、實時調色、快速換景、實時燈光效果、高流明投影機、立體激光等技術,通過多鏡頭、多場景變化,來打造一出高質量的現場表演。

综艺制作发展历程:从“粗制滥造”到追求“电影质感”综艺制作发展历程:从“粗制滥造”到追求“电影质感”
综艺制作发展历程:从“粗制滥造”到追求“电影质感”

去年沸騰了整個夏天的偶像男團競演養成真人秀《偶像練習生》打造了180度VR全景視頻內容,讓粉絲可以“近距離”追星。

近期熱播的原創聲音魅力競演秀《聲臨其境》,早在第一季時就採用了全息投影技術,打造出立體的虛擬世界,與現場嘉賓的演繹進行融合;而在第二季節目裡對“黑科技”的運用更加多元,在聲音大秀的環節,節目組引入了冰屏、紗幕、全息投影裸眼3D等技術。據悉,通過燈光與舞美的極致配合,使觀眾在真實與夢幻間繾綣流轉。在節目中,冰屏被運用於錄製場景,全息投影裸眼3D則在一定程度上打造出沉浸式觀看體驗。

综艺制作发展历程:从“粗制滥造”到追求“电影质感”

總而言之,技術的嵌入已經成了如今不少綜藝節目的必備元素,旨在為觀眾帶來觀感新視界,真正讓熒屏前的觀眾們“身臨其境”。

“黑科技”注入需審慎

避免淪為“四不像”

眾所周知,節目製作對節目的好看與否有著很大的影響,近年來,不少綜藝節目都打出了“黑科技”的噱頭,為節目贏得了更多的關注度,但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另一個問題,盲目地使用“黑科技”,而不與節目的內容相結合,勢必會讓這些技術的展現變得空洞,變成繡花枕頭。如何將“黑科技”的硬核力量與節目內容的“軟調性”達成深度契合,顯得尤為重要。

首先,“黑科技”的使用應為節目的內容服務,不能為了達到“打造電影級質感”的目的而主次顛倒,過於強調、突出,不顧資金成本的壓力,只為展現技術的震撼而丟失了節目的創作核心,“內容為本,技術為輔”才能真正的留住觀眾;

其次,“黑科技”的優勢在於能夠拉近與觀眾的距離,找到滿足觀眾需求的營銷點,真正做到為節目助力;

最後,在節目同質化越來越嚴重的當下,“黑科技”的運用也要避免頻繁“撞車”,找到讓“高冷”的技術與節目內容進行溫情嫁接的方法論,或許才能讓成本極高的“黑科技”的價值真正體現出來。

智能時代的到來,讓科技一詞無處不在,節目製作在後期和現場技術的運用上考驗著製作團隊的智慧,可謂任重而道遠。

综艺制作发展历程:从“粗制滥造”到追求“电影质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