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者枉為人師




不孝者枉為人師


[1]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

廝為人師,實為表率,是為學生之楷模。

因有其高尚之德,方能成為人師。

師之行而生之影,若師不端,則生偏斜,如同上樑不正而下樑歪。

師長比家長影響更甚,自古孩子敢頂撞父兄或忌憚師長,師之尊如在天之神,高高立於三尺講臺,雖近在咫尺,卻又尊尚於萬里之外。

大師必有大德,唯大德方可育出大材。

而近邦臨國能把孝道傳播至深,令人深思,實乃用心佳作。

[2]

師為表率,以身作則,雖有痴母如童,然不嫌不棄絲毫。行則帶其左右,隨時照應不懈。雖處學堂,卻未忘母恩深重。

曾遭譏諷非議,也遇家長反對之舉,其心不泯仍堅持服侍母親在側。

人生短暫,機遇難求,高祿重酬亦未撬動其心。

有痴母在,何敢棄之不顧而遠走他方。

有人不解,謂其此舉已影響其授業之職,甚者面前和而背地惡。教唆子遠離之,莫過多親近。

[3]

雜言紛飛,眾口難合。為滅流言,校長約其談心,以盼其做出選擇。

或回鄉專侍痴母,或舍母而專心司職。

言談間,候於廊道痴母卻悄然無影跡。

急尋,遍走,無果。

眾生聞之尋母聲,紛紛轉身齊聚同尋。知其念母情重,思及己身,若是吾,豈能不焦不痛。

幸而生偶遇,痴母無恙,心安。其也尋至此,望母心寬,攬母入懷,有母在乃世間至尚之福。

再議其事,聚眾表決。空白一本,無人對其帶母入校存異議。

事為通過,師得以繼,而生也從中學得何謂孝,何為愛。

[4]

師,本以言傳身教為業,身教大於言傳,言可假而行必真。

即使假行,也是一時之真。

教,非限書本之學,大德常見細微之處。

小事能顧及,則大事定保全。

若師苦教聖賢書,而不行聖賢事,與生也無益,終不過口中念著阿彌託佛,而心中仍不知恩情為何物。

而師親效力行,縱使不言一語,生觀之亦知效仿而行。

此為上層傳業法。

[5]

世間之情從母愛而生,母恩無私,至真至純至聖。

為女子而弱,為母親則強。

眼中全是護子之心,盼子強望子壯,守得孩兒康泰,縱使耗盡生命亦在所不惜。唯母愛方可。

吾等幼時靠母養,吾等壯時來養母。此謂回饋母恩。

若無母親百日熬,哪得吾等強壯身;

若無老母青絲披銀髮,哪得吾等咿呀襁褓餵養大。

烏鴉知反哺,羊羔知跪乳。

而世人卻大有忘卻母親養育恩,嫌棄老嫗痴傻瞢。

嚼的米麵咯嘣脆,卻不記得母親乳血貴;

穿得綾羅黃配翠,卻忘了寒門老母蓬頭灰;

住得金屋高檻門,卻丟下老母在草堆。

此為不孝,實為忘恩。

今天你不來養母,明天子不來養汝。

上行而下效,一報還一報。

莫做虧心事,天地鬼神知。

欲報養育恩,趁母健在時。

莫待百年過,黃泉路上臥。

悽悽又泣泣,淚盡悔已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