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失落的戎狄古國——絳縣雎村西周墓地

见证失落的戎狄古国——绛县雎村西周墓地

運城博物館館藏的雎村墓地出土文物——漆木器殘存

漆器的製造始於新石器時代,商代是漆器發展的重要時期。西周時期的漆器,繼承了商代晚期的工藝技術,並有所發展。螺鈿和鑲嵌蚌泡技法的盛行,是這一時期漆器裝飾的重要特點。經過考古學家的艱苦努力,才使得這些漆木器殘存呈現在人們的面前,隱約當年的奢華,具有很高的科技和文化藝術價值。

雎村,位於絳縣衛莊鎮,西距絳縣縣城約5公里,整個區域地勢平坦,視野開闊,南望中條山,西北倚紫金山,西部為一條南北向的深溝,溝內季節性河流自南往北最終流入澮河。雎村墓地就位於這條河流東側的臺塬地上,與河流西側的臺塬地上的蓋家溝西周墓地遙相呼應。

根據《史記·晉世家》記載:“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亂,周公誅滅唐。成王與叔虞戲,削桐葉為珪,以與叔虞,曰:‘以此封若’。於是遂封叔虞於唐。唐在河、汾之東,方百里,故曰唐叔虞。”叔虞“啟以夏政,疆以戎索”因地制宜治理國家,由此雎村墓地可能為戎人的墓地。

絳縣雎村西周墓,2010年3月與2013年5月兩次遭到盜掘,2015年7月雎村墓地聯合考古隊開始對墓地進行正式發掘,共清理墓葬437座,出土文物1500餘件。該墓地包括陶器、青銅器、漆器以及海貝、毛蚶等。從現有的材料看,該處墓地人群單純,其與絳縣橫水墓地相距僅15公里,且在墓葬特徵方面,如墓葬形制、頭向、葬式、隨葬品及墓葬附近的柱洞、斜洞、腰坑、殉人等方面共性明顯。

雎村墓地的發現與發掘,使得晉南地區在倗(絳縣橫水墓地)、霸(翼城大河口墓地)之外又出現了一個區域中心,它的出現,對於西周時期各個區域中心性質及之間的關係研究,如與倗、霸的關係,與晉國的關係,與其他古國及周王室的關係的研究,族群融合以及對西周時期晉南及當時整個社會組織結構的探討與爭論或能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考古學家判斷,雎村墓地可能就是史書上記載的西周時期戎狄小國——翟柤國(被晉國所滅)所在地。而且,《國語·晉語》有“獻公伐翟柤”的記載。

雎村墓地的發現與發掘,讓塵封的翟柤國重現人間,顯現昔日繁華。隨著發掘工作的深入開展,也許會有更多的遺物和信息被發現、被證實,不斷接近歷史的真實。這是令人期待的激動。

如今的運城博物館收藏有部分雎村墓地出土文物,通過這些斑駁滄桑的遺物,人們可以感知歷史的緯度和經度,去感知文化的溫度和廣博。在歷史的信息裡,更加親近和熱愛我們生長的這片家園。

微信搜索【導報運城】關注瞭解運城新鮮事、有趣事、感人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