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内蕴,气滞血瘀怎么办?

尔不都拉嘿


湿热内蕴和气滞血瘀是中医里的两种病证。我们分别来说一下。


一、湿热内蕴

湿热内蕴,简单来说,就是湿邪侵体,导致气机阻滞,清阳不升,多表现为神志昏沉、不思饮食、大便黏腻不爽、小便不利或黄赤等。一般长久处在潮湿环境中,或者在水中作业等情况容易形成。

既然是热不得越,湿不得泄,那治疗时应选择健脾益气、清利湿热的药物。根据湿热的证型,选择适合药物。如湿热在脾胃,可以选择泻心汤连朴饮加减;在肝胆者,茵陈蒿汤加减。具体配伍应咨询专业人士。

除了中药调理外,湿热体质的人还要注意自己的日常饮食,宜清淡,可以吃些黄豆芽、绿豆芽、冬瓜、木瓜、山药等有利湿作用的蔬菜,少吃油腻、甜品,不宜暴饮暴食,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同时,还要避免食用辛辣大补的食物。

其次,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住处通风干燥,在潮湿天气避免在户外待太久,保持充足睡眠,不要太过劳累,还要积极保持运动锻炼,来消耗体内的多余热量,排泄多余水分。


二、气滞血瘀

气滞血瘀是因为人体内的生化不足,运血无力,从而瘀阻于经络。它不仅与心脾肾等器官的病变有关,还与过度劳累、久病不愈、饮食偏好和心理因素有关。一般易怒暴躁或长期情志不畅的人更容易气滞血瘀。

所以,气滞血瘀首先就要学会调理情绪,保持平和舒缓的心情,避免狂喜暴怒等激烈的情绪;其次要进行生活调理,保持健康饮食。如果想使用中药调理的话,可以选用行气活血的药物,如当归、红花;或者疏肝理气的药物,如柴胡、青皮;但具体吃什么药应根据具体证型判断。


这两种病证都与人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息息相关,如果想要调理好的话,最重要的就是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鲁南制药小贴士


湿热内蕴与气滞血瘀是中医术语。

从中医角度来讲,湿热常以脾胃病变为主,湿为阴邪,其性黏滞,热为阳邪,性最暴戾,热得湿而愈炽,湿得热而愈横,难解难分,治疗此证,唯宜清热祛湿之法,分消其势,当重用燥湿芳化药物,适当配伍开宣肺气与活血通络的药物。湿热蕴结难速愈,要耐心治疗,不能操之过急。

气带,是因肺脾肝三脏功能失调,引起三焦卫气运行不利所致。肺气宣降受阻,脾胃升降异常,肝气升发不及,三焦气滞而胀痛。

血瘀,是指血液运行不利或瘀阻不通病变,是以头身胸胁腹腰骶疼痛日久,固定不移为其依据。治疗上要以行气活血为主,配伍疏肝理气药物。

一家之言供参考


xiximo工作室


知道了自己是湿热内蕴气滞血瘀,自己先减少湿的进入,少吃辣椒热性的食物,包括热性的水果。艾灸神阙穴,阴陵泉,丰隆穴,涌泉穴,三阴交









月梅养生



杏林回春2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