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汪伦》背后的故事

《赠汪伦》背后的故事

李白这一首小诗里,蕴含了真挚的友情,是送给好朋友最棒的礼物啦!

据清代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有一位叫汪伦的人,与李白素不相识,却写信给李白,热情地邀请他去泾县游览:

“先生好(好:喜欢)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

李白虽没有见到十里桃花、万家酒店,想来是受到了汪伦热情款待,所以当李白兴尽离开时,才有了前面那首同样热情洋溢的小诗。

《赠汪伦》背后的故事

李白用千尺之深的桃花潭水,来衬托汪伦的殷殷情意,以一个“不及”表达了他对汪伦深情厚谊的感谢。

而当我们在为这热烈的友情所感染的同时,却似乎很少意识到:汪伦那“十里桃花”的“欺骗”,在李白诗中,其实已经不是欺骗了。

《赠汪伦》背后的故事

天才的诗人李白清楚地知道,在不同情境下,需要不同风格的诗篇来传情达意。

比如面对爽朗好客的村民汪伦,最好是写给他一首充满民歌风味的绝句,用来比情意之短长的桃花潭,似乎也是李白目之所见的景象,就像民歌咏唱者常常做的那样。

你看,桃花潭,是一个潭水的名字,在现实中并没有桃花盛开的景象。

然而,文字的妙用却引领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我们心中展开了桃花盛开的灿烂画面。

《赠汪伦》背后的故事

假如,李白漫游的不是泾县的桃花潭,而是北京的黑龙潭,李白还会将潭名写入诗篇来歌咏友情吗?所以,这虚写的桃花,在诗中却承担了营造氛围的重任。

中国的古典诗歌中,不同的花往往被赋予不同的内涵意蕴:菊之清雅,梅之孤傲,牡丹之雍容,水仙之高洁……

桃花,自从《诗经》颂其“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以来,则一向被视为热烈、灿烂的象征,充满了欣欣然的春之生意。

《赠汪伦》背后的故事

李白便有《忆秋浦桃花旧游》诗:“桃花春水生,白石今出没。摇荡女萝枝,半摇青天月。”

从秋浦到泾县,春水映衬下的满树桃花,还鲜活地开放在脑海中,便又感受到了汪伦像桃花一样热烈的友情,于是才有了这热情的歌咏:“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夭夭:花朵盛放、美丽繁华的样子。之子:这位姑娘。于归:出嫁。宜:和顺,亲善。(fén):硕果累累的样子。蓁(zhēn):草木繁茂的样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