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滿的回憶!寧鄉六旬老人以特有的方式記錄城市40年時代變遷

改革開放四十年

光陰如梭,時間都去哪了?

滿滿的回憶!寧鄉六旬老人以特有的方式記錄城市40年時代變遷


當我們發出感嘆之際

總有細心之人把這段歷史

特殊的方式記錄下來

或許是一張照片,或許是一段文字

滿滿的回憶!寧鄉六旬老人以特有的方式記錄城市40年時代變遷


在寧鄉城郊街道

有這麼一位60多歲的老人

曬出珍藏了數十年前的老照片

通過今昔對比的方式分享了

40年來生活的點滴變化和城市發展歷程

今天,讓我們一起去走近他~

滿滿的回憶!寧鄉六旬老人以特有的方式記錄城市40年時代變遷

滿滿的回憶!寧鄉六旬老人以特有的方式記錄城市40年時代變遷

▲上個世紀70年代的全家福

看著手中這張泛黃的照片,城郊街道老居民成仁亮陷入了深深的回憶中,這是他在十多歲時拍的全家福,“那時候,大家穿的都是大布衣,我一年四季穿的就是一套我孃親手做的衣服。”

那個年代,買什麼東西都需要票,

布票、肉票、糧票等等,成仁亮家裡物質條件極其匱乏,一家人每天都在精打細算過日子。

滿滿的回憶!寧鄉六旬老人以特有的方式記錄城市40年時代變遷

▲糧票(圖 / 網絡)

生活的改變要從改革開放後說起,當時責任田分配到戶,農民有了更大的土地自主經營權,種植經濟價值高的作物為當地帶來了不少效益。慢慢的,成仁亮發現自己和鄰居家的經濟條件越來越好,電視機開始進入平常人家,“萬元戶”也成為了當時富有者的代名詞。

滿滿的回憶!寧鄉六旬老人以特有的方式記錄城市40年時代變遷

▲成仁亮辦磚廠時期的照片。

上世紀九十年代,成仁亮是當時城郊鄉政府的一名工作人員,擔任原許家壠村的聯村幹部,為了提高當地居民的收入水平,他和村幹部一起帶領村民辦起了磚廠。

“剛來磚廠時,交通很不方便,走的是一條土路,我上班騎自行車爬坡上坳,弄得滿頭大汗。”成仁亮說,那個年代交通閉塞,自行車是最“時髦”的交通工具,大家都是騎著黑色二八自行車上下班,也有些村幹部買不起自行車,只能走路去鄉政府開會,路上都要花費半個小時以上。

現在,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小轎車滿街跑,連自行車都變成了共享單車,這些都是過去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滿滿的回憶!寧鄉六旬老人以特有的方式記錄城市40年時代變遷

▲2001年的成仁亮

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曾經貧窮落後的許家壠村也早已蛻變成了全新的怡寧社區

滿滿的回憶!寧鄉六旬老人以特有的方式記錄城市40年時代變遷

樹立在社區內的一棵樟樹成為了許家壠村唯一留下的事物。以前大樹旁邊的樟樹屋場是個十分低矮潮溼的茅草土磚屋,裡面住著17戶人家,如今則成為了一間間磚粉結構的房屋。

滿滿的回憶!寧鄉六旬老人以特有的方式記錄城市40年時代變遷

▲今年65歲的成仁亮

成仁亮算了一筆數字,以前的人均居住面積為11平方米,現在增長為人均59平方米,整整提高了六倍多。還有人均年收入,1978年,一個勞動力一年純收入大概是90元,現在年均每人12000元,提高了130多倍......

滿滿的回憶!寧鄉六旬老人以特有的方式記錄城市40年時代變遷

他坦言,怡新社區的變化,只是城郊街道甚至整個寧鄉發展的一個縮影,如今這裡乾淨整潔的街道、四通八達的交通……人們的衣食住行發生了鉅變,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得到大大地增強。

為此,他特意寫了一首詞,取名為《蘇幕遮·新寧鄉》,以此來感懷家鄉:


《蘇幕遮·新寧鄉》

時代文明,邑域人民造。

提質園區長見效,產業投資,引向飛奔道。

吏風清,民福造。美麗城鄉,遊客觀光浩。

生態優良環境俏,瀲灩溈河,兩岸祥和兆。

滿滿的回憶!寧鄉六旬老人以特有的方式記錄城市40年時代變遷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青春記憶

芳華不再,但是“成長”仍在繼續

滿滿的回憶!寧鄉六旬老人以特有的方式記錄城市40年時代變遷


如今,花甲之年的成仁亮

每天最愛做的事情就是讀報

閒暇時繼續發揮自己的餘熱

為城市發展留下“印跡”

滿滿的回憶!寧鄉六旬老人以特有的方式記錄城市40年時代變遷


記 者 | 蔡臻 黃歡 何博文

編 輯 | 彭嘉蕙

編 審 | 蘇 健 劉 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