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期、禁售期、可行权期,股权激励中这些时间概念,不懂要吃亏

导读:

实施股权激励,员工获得股权后追求的是长期的股权增值和分红回报,从激励的角度看,股权激励属于一种长期的激励机制,既然是长期激励就不同于一般按月发放的工资激励,也不同于一般按年发放的奖金激励。为了更好地实现长期激励的效果,在实施股权激励的过程中,常常会通过有不同的模式和机制设计,产生了如下需要关注的时间因素:

解锁期、禁售期、可行权期,股权激励中这些时间概念,不懂要吃亏

1、有效期

除了采用直接入股的模式外,股权激励一般都是以股权激励计划的方式呈现,而计划一般都涉及到时间周期问题,大到国家的五年计划,小到个人的周计划、月计划,总有一个时间限制,股权激励计划的有效期指的是整个股权激励计划的存在周期。比如:对于A股上市公司来说,整个股权激励计划的持续时间一般不能超过10年。

解锁期、禁售期、可行权期,股权激励中这些时间概念,不懂要吃亏


2、解锁期、等待期

为了更好调动激励对象的积极性,提高股权激励对企业业绩提升的效果,企业在实施股权激励时,常常将股权激励同企业年度业绩的实现绑定在一起,通过分期、分批的方式,这样就形成了解锁期、等待期的时间问题。比如:采用限制性股份模式的,会设计一定的解锁期,在授予后,分几年进行解锁,每年解锁一部分,是否可以解锁同公司和个人的业绩考核情况关联起来,更有利于促进企业的业绩提升。采用股份期权模式也一样,分批设置不同的等待期,每批过了等待期后是否可以行权同公司和个人的业绩考核情况关联起来。

解锁期、禁售期、可行权期,股权激励中这些时间概念,不懂要吃亏


3、禁售期

在股份解锁或者期权行权后,一般会再设置一定时间的禁售期,来延长股权对激励对象的绑定效果,防止激励对象在股份解锁或行权后将股份卖掉走人。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对高管等核心岗位售卖股份会有比较严格的要求。对于非上市企业来说,多数企业的股权激励采用封闭的管理方式,不允许向外部员工售卖,设置禁售期的作用不是很明显,一般也不会设置很长的禁售期。

解锁期、禁售期、可行权期,股权激励中这些时间概念,不懂要吃亏


4、出资期限、可行权期

采用限制性股份时,存在出资期限问题,采用股份期权模式时,存在激励对象可行权期的问题,出资期限和可行权期主要考虑因素是激励对象的出资问题,如果激励对象的出资能力弱的,可以适当延长可行权期,留出足够的时间让激励对象进行筹资。

解锁期、禁售期、可行权期,股权激励中这些时间概念,不懂要吃亏


5、服务期

为了更好地实现绑定人才的目标,在实施股权激励的时候,常常会设计相应的服务期条款,要求激励对象承诺在企业服务更长的时间,如果在服务期内离开公司,那么会对股份的回购设置更低的价格。对于上市公司来说,由于不存在退出价格的差异,一般在股权激励计划中不设置统一的服务期条款,而是通过设置更长禁售等方式实现对激励对象更长期的绑定。

此外,同股权激励的计划和上述的期限相对应还有授予日、认购日、解锁日、行权日等具体的时间规定。

解锁期、禁售期、可行权期,股权激励中这些时间概念,不懂要吃亏

股权激励涉及到的时间因素虽然很多,但是本质上都是为了更好地满足股权激励的目标,企业在实施股权激励时,必须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出发,综合考虑时间因素对激励效果的影响,才能真正实现对企业所需人才的长期绑定、长期激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