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漢沽大神堂,滿地牡蠣看花眼

天津漢沽的大神堂村,是天津第一縷陽光升起的地方。這裡是是天津傳統漁業發展、繁榮的見證,也是天津最後一座傳統漁村。它地處渤海灣沿岸,距離漢沽城區還有大約15公里的距離,村子和城區之間是一望無際的鹽場、化工廠,中間有幾條馬路通向外界。

天津漢沽大神堂,滿地牡蠣看花眼

渤海灣灘塗

天津漢沽大神堂,滿地牡蠣看花眼

大神堂碼頭上的石碑

現在,由於近海漁業資源日漸枯竭,大神堂有些居民已經搬離到主城區另尋職業,但村子裡依然有人居住,尤其是碼頭上更是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從“神港”大門口向左轉,就是渤海灣碼頭。

碼頭上,一排排漁船鱗次櫛比,地上堆滿了牡蠣(生蠔),在這裡用50元錢可以買一大袋子,個頭不是特別大,但是好新鮮,也很實惠。在碼頭正上方,海濱大道快速路上川流不息,天津第一個風電場——大神堂風電場也建立於此,白色“大風車”隨風轉動,稱為一道亮麗的新景觀。

天津漢沽大神堂,滿地牡蠣看花眼

神港大門

天津漢沽大神堂,滿地牡蠣看花眼

碼頭漁船與海濱大道快速路

天津漢沽大神堂,滿地牡蠣看花眼

滿地的牡蠣

天津漢沽大神堂,滿地牡蠣看花眼

近景圖

大神堂建村於明永樂年間,與天津建衛年代相同。幾百年來,村民們依靠海邊的“神港”進行著傳統的打魚作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修船、曬網、醃魚、養蝦、祭拜海神、逐潮趕浪,延續著傳統漁家生活和純樸的漁村風情。

天津漢沽大神堂,滿地牡蠣看花眼

漁業文化

明朝時期,這裡的村民就開始靠海吃海。那時候,渤海里一條巨大的魚浮上岸來,村民用其骨做前殿、後殿的立柱和椽釘,廟內主供龍王和財神,村民每逢春節、農曆四月廿八進香祈告,以求保佑漁民出海平安豐收。這座廟被稱為魚骨廟,大神堂漁港被稱為“神港”。民國年間,大神堂規模越來越大,魚骨廟北曾建有戒菸公所,東側建立長蘆漢沽鹽區緝私鹽警的營房。日本侵略時期,魚骨廟西建嘹望塔,廟內東西配房改為小學校。不幸的是,1949年7月,因風暴潮侵襲,魚骨廟被沖毀,但是遺址至今尚在。

這是天津最後的漁村,也保留了很好的漁村風情和漁業文化,日後濱海旅遊應該將大神堂做大做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