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到了中年後就變得越來越喜歡喝酒了,為什麼?

叛逆期的媽媽


中年以後,萬事看穿了,喝點酒,微微醉醉,什麼都不想了,自己把自己搞麻了,其實也是一種享受、一種解脫了。

中年以後,習慣成自然了,有了喝酒的習慣後,就很難改掉了,小酌兩杯,放鬆心情,騰雲駕霧一下,半醒半醉之間,也是一種人生的境界了。

中年以後,咀嚼出來的味道都有些平淡了,什麼東西到嘴裡都沒什麼很大的味覺了,唯有酒精的刺激,還能覺得些許的辣口、衝擊,進了喉嚨之後,渾身可以熱一下子,還能波及神經,提起稍微的興奮,麻木的神經,還能震動一下、跳動起來,不能總是麻木吧?那麼,什麼都不能激起漣漪了,唯有酒,可以讓僵死的神經再次跳動起來了。

中年以後,血液經常凝固,神經經常呆滯,心情經常不爽,需要一點活躍神經、撩撥神經、打動心情的東西,嘗試了萬物,還是酒精靠得住、來得快,那就來兩口吧?

酒是中年人最真誠的朋友了,流淌在血液裡面,浸透在心靈裡面,讓雪熱了起來,讓心靈快活起來,讓世界恢復生氣,讓人間還有靈魂在遊蕩。

酒真是個好東西呀!


坐看雲起於此時


我也發現了,人到中年後一部分人都變得喜歡喝酒了。

人到中年後,家庭、事業、工作都變得比較穩定,閒暇之餘就想喝點小酒。


年輕時,很少喜歡自己一個人飲酒,年輕人都喜歡和朋友們隔三差五小聚一下,一起喝喝酒,吹吹牛。

結婚有孩子後,帶孩子、送上學、輔導作業一些家庭事務的增多,開始和朋友小聚的次數逐漸減少,往往是週末了,約上好友們小聚一下。

和朋友們小聚時,永遠是開心的,但也難免每次會有朋友喝酒喝多,喝酒喝多了會難受,直接影響第二天的精神狀態,影響工作。

所以人到中年後,身體狀況也開始慢慢走下坡路,胡吃海喝的年代已經過去,很多人都會推掉一些不必要的應酬,但還是想喝酒,就會選擇保持健康狀康的前提下自己在家裡少喝點,很多人都是這樣做的。


記得我年輕時(二十多歲時),自己一個人從不喝酒,和朋友們在一起時才喝酒,但是那時每次喝酒都不多,二人喝一斤,四人喝兩斤,吃著聊著喝著,吃飯時間也長,朋友們也都不會喝暈,最後都安安全全到家。

記得我三十多歲時,應酬變得多了起來,已經不只侷限於朋友們的喝酒,同事在一起也喝酒,朋友的朋友介紹認識了也是喝酒,那時已經不只是每人喝半斤酒了,六兩、八兩都喝過,因為喝酒次數的增多,喝酒量的增加,朋友、同事們也發生過喝酒喝暈了睡花叢中、騎車摔倒、錢財丟失等事情,然後那時每次喝酒都提醒自己要及時踩剎車。

在我到40歲前後,已到不惑的年齡,看淡了很多事情,今天暈明天暈實在沒有意義,而且還傷身體,於是就開始減少喝酒的次數,雖然人們常說“不喝酒就沒有朋友”,可是真正遇到事情時,幫助我、鼓勵我的還是我的家人與幾十年交情的朋友。

現在的我已到中年,推掉過很多沒有意義的應酬,與老朋友們小聚時,都知道對方的酒量,喝到一定程度時都不再喝了,而且現在的老朋友小聚也是十天、半個月才聚一次。平常在家如果哪天做了好菜,想喝點酒,就自己倒二兩喝點。


總得來講,人到中年,家庭、事業、工作比較穩定的前提下,是有很多人喜歡喝酒。

每餐二兩挺好。

友情提示:喝酒一定要適量,且不可酗酒滋事!


人在風上走


酒到微醺剛剛好。我喜歡。

再多喝一點,就會發飄、傻笑啦。

我原本不喜歡喝酒。

我本身的家族血統裡面,解酒功能並不強。我家族的男人們幾乎都不喝酒。

但是,我嫁入的家庭,公公天天兩頓酒。就算做了結腸癌手術,最多一個月之後吧,又開始喝了。願他安息。

我的先生,也是喝酒。紅的白的啤的,都喝一點。但不會整到醉倒。

我先生的大姐夫,酒仙。大姐,酒海。

二姐夫,沾酒就全身發紅。二姐,能喝一二兩白酒。

所以,凡是一起吃飯,再怎麼都會喝點酒的。我也就跟著喝點酒啦。

但是,一家人在一起吃飯,喝酒,聊天,是最沒有壓力的事。

所以,酒到微醺剛剛好,把酒言歡,人生相伴。











雲是鶴家鄉680


酒如人生,人生如酒,或憂鬱、或豪放,或孤寂、或喜極而泣、或纏綿惆悵。喜喝酒的人大多是有故事的人,酒就像朋友般的慰藉著我們,其中滋味,酸甜苦辣。

年輕時候喝酒,那叫喝,把酒當成一種發洩,通過酒精的洗禮,讓自己毫無理由的肆無忌憚。中年後喝酒,那叫品,把酒當成一個朋友,無論何時何地,都可寄託自己的情感、思想、感悟。

高中畢業的時候,同學間面臨即將的分別,心裡如五味雜瓶,什麼都不說,一切全在酒裡。記得那時,我和比較要好的同學相約來到飯店,其中有個外號叫胖子從家中偷拿一瓶白酒,對於我們這些經常和試卷、書本打交道的年輕仔來說,白酒就是種新鮮。這種獵奇和年輕時多愁善感的心理,促使我們在菜還沒上齊的情況,已經喝得東倒七歪。與此同時,同學間有怨的報怨,有苦的訴苦,很多多年的壓抑,頃刻間全部爆發,整個聚會變成哭聲一片,可謂是笑裡有酒、淚裡有酒。

後來步入中年後,成為家中的頂樑柱、公司的中堅力量,喝酒也就沒有那種衝動,不管是在宴會還是一個人在家獨飲,酒就像一個朋友般極致的溫柔,觸動著我的心,讓我時刻忘卻煩惱但保持清醒。時間久啦,感情濃啦,喝酒就成為一個習慣。記得每次宴會時,酒成了必需品,並在不同的場景,發揮不同的作用,比如談判桌上,酒就像一種心理醫生,能讓客戶乖乖的同意合作意向;對外關係宴會,酒就變成一個美女,頃刻間能讓外聯關係融洽;朋友聚會時,酒又變成一個傾聽者,靜靜的聽著朋友間的喜悅和苦惱;獨自一個人的時候,酒就成了一個善解人意的對象,陪著自己將酒的故事演繹完成。

總之,中年之後,已經沒有年輕時的衝動,喝酒就像品味人生百態,書寫著人生中那僅有的平靜。

奮鬥的小強2018專注於職場疑惑解答,歡迎大家關注。


奮鬥的小強2018


有些人到了中年以後變得越來越喜歡喝酒了,包括我在內。我覺得原因還是害怕孤獨。

小的時候,我是不喜歡與人打交道的,性格比較內向,經常自己在家畫畫,看書,給人比較清高的感覺。

參加工作以後,因為工作需要經常與人接觸,性格有點改變,但都是工作朋友,很少有知心朋友。

因為工作原因,需要經常喝酒應酬。開始對喝酒是牴觸的。記得上大學的時候,和幾個同學去飯店吃飯,每人喝一瓶啤酒就都醉了,酒量很差。


開始應酬的時候,儘量少喝酒。但隨著工作變動,作為東道主要經常請客,如果自己不喝酒,客人肯定不喝,硬著頭皮逼自己多喝一點,後來慢慢越喝越多。

此時,經常全國各地跑,各地的酒場文化也見了不少,感覺喝酒是對客人的尊重。慢慢喜歡喝酒了。

現在,人到中年,我來到大學當老師,應酬喝酒基本沒有了。我沒有酒癮,平時在家滴酒不沾。但此時感覺有點孤獨,變得很喜歡與老朋友在一起。


老朋友在一起做什麼?當然是喝酒。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也。

喝酒,其實喝的不是酒,而是寂寞,是感情。

去年國慶假期,我和妻子去貴州旅遊,在旅遊團遇到一個內蒙的吳老兄,他原來是公安系統的一個領導,現已退休。和他在一週的旅遊時間裡,我們喝了一路。


我們在火車上就開始喝酒,到貴州以後,每天晚上我們兩家出去喝酒,喝到興奮之時,吳老兄站起來引吭高歌,一首《鴻雁》和《天邊》引起飯店大堂客人的集體掌聲,吳老兄載歌載舞,頓覺人生得一知己。

人生苦短,能夠和好朋友一起喝點小酒,豈不樂哉?


子龍威武


人到中年,喝的不是酒,喝的是自己人生的個體感悟。特別是人到中年後更加喜歡喝白酒。

熱愛清香型的,人到中年,感覺自己人生淡雅,熱愛濃香型的,人到中年,感覺自己人生豐滿,熱愛醬香型的,人到中年,感覺自己人生濃墨重彩,非常豐沛。

所以,高曉松人到中年,對於40歲不惑的定義非常有啟發性:不惑之年,不是對大千世界所迷惑,而是人到了40歲以後,對以前想弄明白的事情,想搞清楚的事情,不想再去細細追究,去弄明白了。

人其實不到中年,就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進入中年後,思想更加成熟,不管隱居不隱居,你都在人生的江湖上,飽嘗人情世故,江湖風霜,如人飲酒,苦辣自知。人到中年,喝的不是酒,喝的是生活,如歌所唱:生活是一杯酒,飽含著人生的酸甜苦辣,人到中年,或許身心俱疲,暫時獨酌一杯,可以放空自我,只要不沉浸,不沉迷。

人到中年,不再熱愛酒場戲謔,卻唯獨熱愛獨酌一杯,每一次適可而止的獨自飲酒,都會讓自己的人生思考昇華一次,因此適當的飲酒,有助於自省!人到中間,芳華不再,擁有的,失去的,得到的,落寞的,歡喜的,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人生到此,不至於悲欣交集,在一杯酒中,仍要繼續前行。

喝乾一碗家鄉的酒,人到中年不復返,飲酒之餘,仍希望自己是個少年!


樓蘭餐廳老王


其實,真正敢喝酒能喝酒的大多年齡是30歲以前,和50歲以後。

30歲以前,對社會充滿好奇,對未來有著衝勁,並好於表現,同時身體也好,對酒精的稀釋也比較快,因此敢喝能喝酒量大。

50歲以後,如果事業小有所成,那麼身邊已經圍繞著不少阿諛奉承,溜鬚拍馬的人,時常有酒局,被敬酒與勸酒是常有的事。而如果仕途不順或人生不盡人意,就容易時常借酒消愁,或者得過且過的失去自律,不再對未來抱有太大希望,也就不再顧及形象和時間的合理安排了。但這個年齡,但凡事業有成的,基本上比較忙,也比較少於將時間浪費在酒桌上的酩酊大醉!

而如果十幾二十年一直都是沉浸在酒場中尋歡作樂或者借酒消愁的,那不是其中的工作人員,就是人生失意的人!


平哥感言


我就是越來越喜歡喝酒的其中之一。

不是酗酒,不是一群兄弟朋友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那種。

是一個人靜靜地喝點,詩意一點地說,叫:獨酌。

一個人喝,享受那種微醺的麻醉感,那種一個人飄的感覺,有點像給自己壯膽。

很多平常說不出口的話,沒有勇氣做的事,不敢逾越的規矩世俗,在那麼一種略帶興奮的情緒中,似乎都敢想敢做了。

這種感覺特爽,自己是自己的王。

不少中年人好喝幾口,大概原因在這裡吧。

但好像也只能這樣給自己找一個釋放的出口,等酒勁消退,又回到原樣,該認慫還是會認慫,該沉默絕不會開口,不該諂媚時臉上堆著全是景仰的神色。

有時也會特別恨自己假,但沒辦法,生活就是這樣的。

表裡如一嫉惡如仇那不是生活,那是故事。

我通常習慣喝高度白酒,一天二兩的量:)啤酒基本不喝,太撐;葡萄酒也基本不喝,沒有半瓶達不到微醺的感覺,不爽,哈哈。


對了,好像每個地方都會有一兩種當地自己做的酒,喜歡每天喝點的中年人一般都會選擇這樣的酒,比如我所在的廈門,我們這裡生產的“丹凰”高梁就是,這種酒我們這裡的中老年人叫它“口糧酒”,意思是和一日三餐一樣每天都要有,沒有的話心裡會發慌,一瓶才十幾塊錢。但外地人似乎會喝不慣。

你們那裡是否也有這樣的情形?


私大叔


人到中年,屁事一大堆。了不卻的生前生後事,忘不掉的利祿與功名。

如果沒有酒這個玩意兒,我不知道有幾個晚上能夠睡得成。只要沒喝到飄飄然,思維就一直清晰著,該想的不該想的都在腦海裡翻湧。


真的不是人到中年喜歡喝酒,只不過是有了酒精依賴症。

並不喜歡胃被酒精灼燒的刺痛,可是缺少了酒精的麻痺,心就會更痛。

酒並不能讓明天少一些責任,酒醒天明,依舊要負重前行。


小市民的茶餘飯後


問,有些人到了中年後就變得越來越喜歡喝酒了,為什麼?

答,因為酒是平衡情緒的神水。人到中年後,由於上有老中老,下有小中小,在社會上為人處事就變得異常理性,整個思維繫統,處於高度戒備狀態。長時間的草木皆兵,使人的思維鏈十分疲憊,酒精有緩解疲憊的特效,所以,有些中年人喜歡喝酒,是給自己治病的,不是尋求刺激的。

中年人在生活的重壓下,如履薄冰的敏感,會不自覺地放大困難的殺傷力,這種主觀臆測的放大,個別人會導致抑鬱症的發生,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喜歡喝酒的中年人得抑鬱症的比例,要比不喜歡喝酒的中年人少得多。很多自認為山窮水盡的事情,喝點酒睡一覺醒來,就變得柳岸花明瞭,酒精讓喝酒人對生活有一種過家家的感覺,對飲食和睡眠有輔助作用。那種踩在大地上如同踩在海棉上的感覺,會讓過度理性的束縛,回到正常人的感性中去。酒對人情緒平衡的作用,就在於它能使太理性的人變得感性,太感性的人變得理性。(我見過很多脾氣暴躁的人,酒喝多了之後,非常謙虛和冷靜,還會反省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