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唯一造反成功的藩王,明成祖朱棣是如何做的?

邓毅君


明成祖作为大一统王朝唯一一个正面造反取得皇位的人,在历史上的争议是非常大的,有的人说他是暴虐成性、好大喜功、多疑好杀、穷兵黩武。有的人说他是文武全才、宽严并济、知人善任、远迈汉唐。我个人认为永乐皇帝是功大于过的,下面咱们说一下永乐是如何奉天靖难登基为帝的。

黑衣宰相:奉天靖难的第一功臣

提起成祖靖难,那么这个人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他就是永乐朝的第一功臣,黑衣宰相,道衍和尚姚广孝。这个人是一个出家人,但是他一直想展现自己的才能,洪武十五年,朱元璋为皇子们挑选讲法的高僧,道衍通过“臣奉白帽著王”这一重要事件取得了燕王的信任,跟随燕王一同前往北平,前往北平后任庆寿寺主持,并经常去王府与燕王密谈。

黑衣宰相道衍和尚:姚广孝

 “大王若能用我,贫僧愿意送一白帽子给大王!”朱棣闻听此言,勃然变色,他虽然读书有限,但王上加白是什么字他还是清楚的,他快步走到道衍面前,用低严的声音怒斥道:   “你到底是什么人,不要命了么?!” ——《明朝那些事儿》

削藩风云:奉天靖难的起因

在明初时期,洪武大帝分封诸子,各王拥兵1-2万人左右,其中因“御边九王”(辽、宁、燕、谷、代、晋、秦、庆、肃)承担着防备蒙古的大任,拥有的士兵远远超过了其他皇子。北平的皇四子燕王朱棣拥兵甚至达到了十万之众。大宁的皇十七子宁王朱权更是号称“带甲八万,革车六千。”尤其晋王、燕王两人多次出征蒙元,洪武甚至下令军中小事自断,诸将受其节制。

建文继位后,由于辈分比这些王爷低了一辈,加上诸王尾大不掉,不得不效仿汉景帝削藩,他先后削去了周齐代湘岷五王,御边九王之中,晋秦已薨,庆肃太远,剩下的就只有燕谷辽宁四王了。等削藩削到燕王头上之时,燕王已经成为了宗室之长,众藩之首。

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

燕王看到这么多兄弟都被废了,心中慌乱,道衍和尚密谋劝燕王起兵,燕王说百姓都支持朝廷,咱们不能造反。道衍说了一句:臣只知道天道,不管民心。燕王心中大定,开始密谋造反。

建文元年七月初四,建文帝的人说燕王在府中训练士兵图谋造反,于是北平布政使和都指挥使(北平市长和北平军分区司令)张昺、谢贵前去调查,燕王将二人迎入府内擒获,并连同府内叛徒一同处决。当晚,燕王夺取了北平城。

畅通无阻:奉天靖难的前期

燕王起兵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通州、吉州、密云、遵化、居庸关、怀来、永平、松亭关等地全部被燕王掌握,大多是归附来的。当时处于张家口的谷王知道燕王造反后直接就跑回南京去了,处于辽宁的辽王被朝廷召回到南京去了。处于赤峰的宁王被燕王胁迫一同造反,并且燕王许诺“事成之后分天下而治。”

由于之前洪武帝杀臣一事过后,朝中已经没有善于征伐的大将了,只剩下了一名善于防守的长兴侯耿炳文,但耿炳文也不是多次出征的燕王的对手,很快就失败了,战线拉扯到了石家庄正定城一带。

岐阳武靖王李文忠

再加上后来建文帝根据黄子澄的推荐,换上了岐阳武靖王李文忠之子曹国公李景隆为将,但谁又能想到虎父犬子。李景隆做上大将军后一路溃败,燕王大军直抵山东德州城下。

山东保卫战:奉天靖难的硬骨头

由于李景隆一直失败,远在南京的建文帝下令命盛庸为平燕将军,驻守德州,铁铉为山东布政使(山东省长),兵部尚书。在保卫济南之战中,铁铉、盛庸不仅遏制了燕军南下,而且趁机收复了德州,将战线推进到了石家庄沧州一带。建文二年十月,燕王再次南下夺回沧州进逼德州,盛庸驻守德州燕王久攻不下便绕过德州取聊城。聊城之战,燕军再次大败而归,燕军中大将张玉也不幸遇难。聊城之战中,南军有多次擒杀燕王的时候,但却因为建文送给燕王的保护牌无法动手。

建文帝朱允炆

毋使朕有杀叔父名 ——建文帝

建文三年,道衍强烈建议燕王再次出兵,燕王听取后发兵南下攻破邢台、邯郸等地。并驻守邯郸,后瞒天过海南下沛县,焚烧南军粮草。德州陷入无粮之境。到这时燕军靖难已经两年多了,但是一直没什么成果,主要是由于燕军兵力不足,只占领了保定、北平、永平三个郡。

长驱直入:奉天靖难南下!!

建文三年冬天,燕王听取道衍的建议决定直接南下,不再和驻守山东的铁铉、盛庸等人纠缠。建文四年正月三十,燕军南下绕过了济南、德州等坚城,抵达了徐州城下,徐州坚守不出,燕王继续绕行,三月初一,燕军抵达了安徽宿州。由于盛庸铁铉等人追击,加上天气渐热,燕军士兵们要求北返,燕军大将朱能站出来力挺燕王南下。灵璧之战燕军大获全胜,长江以北基本已经没有大规模的抵抗燕军的部队了。五月初七,燕军尝试攻打凤阳未果后直接绕过凤阳,初九,燕军攻克江苏盱眙,十七,燕军抵达扬州天长,十八,扬州不战而降。五月二十二,建文帝派遣燕王的堂姐庆成郡主前去议和,表示愿意割地。燕王拒绝了,六月初一,燕军抵达南京浦口,盛庸驻扎于此,燕王久攻不下打算议和北返。这时候燕王二子朱高煦领兵前来支援,燕王开了一张空头支票。

多疾的世子:明仁宗洪熙帝朱高炽

努力罢,世子多疾。 ——燕王朱棣

朱高煦听后大受鼓舞,奋勇作战干掉了盛庸。燕军接着渡江到达了镇江,镇江守军不战而降。六月初八,燕军驻扎在南京龙潭。三次谈判未果,徐达二子徐辉寿密谋开门迎燕王,但被发现,被建文帝诛杀。驻守西北门的谷王和曹国公一看情况不对,直接开门投降。自此,燕王进京,文武百官拥戴下即帝位,建文失踪。持续四年的靖难之役完结。

总结

永乐皇帝之才是历史上非常少见的文武全才的皇帝,除了那些开国帝王,二代帝王中仅仅只有一个唐太宗能比得上永乐皇帝。

唐太宗李世民

昔汉武、唐宗者,虽屡破北狄,但均系遣大将而非亲征。汉人天子远渡沙漠者,唯明成祖一人。 ——日本汉学家那珂通世

永乐大帝的成功在于天时地利人和。此三样缺一不可。天时:建文初立削藩,宗室离心。地利:北平保定坚城易守难攻。人和:军师道衍,将军张玉朱能,皆人中龙凤。


我是历史原创作者叫我李白把丶,如果您也对历史有兴趣可以关注我,我们一起探讨哦。


叫我李白把丶


明成祖朱棣造反这件事,毕竟人家只是打跑了自己的侄子,并不反大明,所以历史上的正式叫法是“靖难之役”,之所以这样叫,是因为朱棣的口号是“奉天靖难”,只是靖难,并不是造反。

因此,题主的问题也可以看成“明成祖为什么能够靖难成功?”

靖难成功最生要的两点就是:

1、采纳了谋士姚广孝的建议。

2、靖难口号的提出。

其它因素虽然重要,但是跟这两个关键点比起来属于次要因素。

下面我们分析一下具体情况:

靖难之役的起因

建文皇帝在登基之后,认为各地的藩王拥有太大的兵权,这严重影响到了皇权,于是他采纳了谋士齐泰、黄子澄等的意见,开始削藩。

中国历史上在靖难之役以前,有过两次削藩,全部都引发了全国战争:

一次是西汉景帝的削藩,引发七国之乱,后来景帝胜出。

另一次是唐朝的代宗、德宗、宪宗、穆宗朝,这几个皇帝都削过藩,最终失败,唐王朝也为藩镇所灭。

可见,削藩绝对不是心平气和的讲道理,而是要大打出手的。

问题就在于,提出削藩的都是文人,只想邀功,确没有平定天下的能力,结果以导致建文帝失了天下。

靖难之役的道义因素

削藩刚开始时,起初的几个藩王确实风评不好,不得人心。但借下去到了朱棣这里的时候,由于朱棣的名声跟前几个被削的藩王不同,基本上找不出什么道义的缺口,所以,建文帝很难直接把他一撸到底。

而朱棣在起兵的同时,提出了“奉天靖难”的口号,占据了道义至高点。

可别小看这四个字,就是这句口号,没有让天下群起而攻之。否则单从兵力的角度讲,朱棣只是燕地之兵,跟整个大明的兵力比起来,只是尔尔。

“奉天靖难”的意思其实就是说皇帝身边出了小人,他要替天来清君侧,他并不是要造反,仅仅是要诛杀皇帝身边的小人。

就是这句话,使相当多的将领态度暧昧,不肯卷入这叔侄二人的斗争,这从侧面帮助了朱棣。

靖难之役的远见功臣

朱棣由于采纳了谋士姚广孝的建议,一直在暗中积极做战争准备,而明面里却使出很多手段,来表明自己的软弱与无能,这里面有很多故事。

所以,当他被人告发,不得不提前起兵时,他有兵有粮,也有军事物资,这才没有被一下子扑灭。

靖难之役最关键的决策

按照一般人的思路,从北京打到南京,最起码要一路平推过去,先把路过的各个城市打下来,而不是直接攻打南京,因为不这样的话,从理论上来讲,很多问题,比如,别人从后面抄我怎么办?补给怎么运送?等等。但是做为整个靖难之役最关键的决策者,姚广孝提出,直接攻打南京,而不是像其他人打出的那样,从北京一个一个城市打过去,直到占领全中国。

事实证明,姚广孝的建议极为正确,在朱棣打下了南京之后,整个大明并没有人心惶惶,各地的带兵将领也没有进攻南京,绝大多数人都认可了朱棣的行为,他也名正言顺的登上了皇位。


品墨食色


朱棣,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出生于元末的战乱时期,当时群雄并起,互相征伐,那时的他还是个天真烂漫的孩童。朱棣在他17岁的时候,朱元章为了让他具备到外地做藩王的能力,就把他和他的兄弟们送到安徽凤阳体验生活。那段经历,让朱棣体验到百姓的疾苦,对民情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来,朱棣被朱元璋封为燕王,驻守北平,他算是诸王中势力是强的一个。在抵御蒙古诸部的内扰中,他得到了充分的锻炼,也初步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

朱棣继承了他父亲朱元璋的霸气,也深受父亲朱元璋的欣赏。在明太祖朱元璋65岁的时候,太子朱标去世。十六岁的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子。话说有一天,太子和太孙在一起对句,太子出的上联是,风吹马尾千条线,朱允炆对的是,雨打羊毛一片毡。朱元璋当时就觉得兆头不太好,小小年纪竟然如此低落,当下就不高兴了。这时候,燕王朱棣正好在旁边,就乘机对道,日照龙鳞万点金。太祖听后连声叫好,从此,太祖更加器重燕王,并想更换皇储,但基于大臣们的反对,所以也就作罢。

太祖朱元璋死后,朱棣本是想当皇帝的,但他不想造反。因为造反的成本非常高,而且很容易亏本。一旦失败,他所有的一切都会失去。但随着建文帝逐渐将他的几个兄弟逐渐降为庶民。他觉得自己也终会有这一天。当时年轻的建文皇帝书气十足,温和善良毫无治国经验的他,却一心想着实行理想的仁政。弱君当朝的他,强大的各个藩王势力,使他不安。最后建文帝下了,削燕王籍,的诏书,诏书中明确指出,先皇帝在的时候,朱棣就,包藏祸心,为日已久,现已祷告太庙,将他废为庶人。

其实这时的朱棣,一早就做好了造反的充分准备,随即领兵南下,发起了后来的,靖难之役。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之恶,的名义举兵反抗朝廷,直到建文四年燕王登位,这场争斗才结束,历时四年之久!🐴🌺🌺





飞天ZY漫雪


朱棣的能力:朱棣看似是被逼无奈起兵的,其实不是。在朱元璋的儿子当中,他是最会打仗的一个。人的能力决定了人的视野,朱棣早有篡位的野心,他只是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

合适的时机:这个时机很快就来了。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后,开始迫不及待地着手废除藩王,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竟然连续废除了五位。一位刚刚登基的年轻皇帝,还没有坐稳龙椅就开始对自己的叔叔频频下狠手,于情于理都被世人所诟病。朱棣抓住了这个时机。

出师有名:为了得到更多人的支持,起兵时,朱棣打着的旗号是“清君侧”“ 周公辅成王”“ 率天靖难”,告知天下,起兵的目的不是谋取皇位,而是清除建文帝身边的小人。这个口号蒙蔽了大批官吏和民众,从而获得了很多人的支持。

建文帝的失误:第一是过于乐观。没有看清燕军的实力,以为靠朝廷的军队实力,消灭朱棣的燕军根本不是问题 。

第二是没有足够重视:朱棣起兵后,北方战火连天,他却把主要精力放在改定官制等方面。

第三是用人不善,他将讨伐朱棣的重任寄托在徒有虚表的李降身上,第四是过于乐观:建文四年四月,燕军打到准河一带,因平安、徐辉祖、何福等打了几个胜仗,朝廷就认为朱棣的军队不堪一击,竟然把徐辉祖招回南京,导致平安、何福势单力孤,燕军乘机反攻,朝廷军惨败。

第五是妇人之仁。建文帝对朱棣既害怕,又不肯下狠手,不愿担当弑叔的罪名。当断不断必有后患。其实在伐逆过程中,朝廷的官兵有好几次杀死朱棣的机会,因为皇帝有言在先,畏手畏脚而失去良机。

综上所述,朱棣之所以造反成功,不是偶然的。


风吹草语


朱棣最开始是不想造反的,活的好好的,这种高危职业一般不会轻易触碰。

只不过,朱允炆侵犯了诸位藩王的核心权利:削藩。

这玩意,历朝历代都很难整,大家可以参考清廷宫斗。

朱允炆想削藩,朱棣不甘心坐以待毙。恰逢这个时候,朱棣身边多出个和尚:道衍。

道衍这个人,明史记载时讳莫若深。但有一点是明确的,这个人很了得,政治、军事无一不通,是个搞动乱的能手。

朱棣在道衍的劝说下,慢慢动了心。

之后的造反,牵涉的东西很多。只不过,一旦揭竿而起,再想停下就只能等一方屎掉了。

很不幸亦或是很幸运,屎掉的那个人是朱允炆。(明代未解之谜中有朱允炆篇,他最终去向成谜。)


虾仁儿谈历史



食人丛林


朱棣造反成功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首先是侄子不够狠,有妇人之仁,在自己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屡次“放虎归山”;其次是朱元璋违反几千年“子承父业”的传统习惯,立孙为帝,引起儿子的极度不满,但又未给孙子扫平障碍。


Fantasy饭太稀了


主要是他的侄子建文帝受儒家文化影响太深,也太过年轻,政治经验不足。当时大明的精兵强将还是很多的,但建文帝有些软弱和迂腐,导致永乐帝乘虚而入,攻占了南京!


咫尺天涯68591


朱允炆优柔寡断,妇人之仁!加之不会用人,才会失败而失踪也!朱棣性格似太祖皇帝,极会用人用兵,所以才会上位称帝也!


沧海一声笑970918CID


最大功劳是朱元璋,将元老宿将杀个精光,假使冯胜,邓愈,徐达在朱棣造反就是捉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