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读书会:知识结构与知识体系

知识结构是这样一种东西,你学过什么,专门花时间去学过什么东西,把那些东西按照一定的方式分类,就可以在纸上勾勒出一个框架,这个框架就是所谓的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是很有用的,勾勒出自己的知识结构,然后就会很明白地清楚自己缺什么,有什么明显的不足——那些必须要会,但又没有专门学过的东西。因为在知识这件事中有这样一个铁律——没有专门花时间学过的东西,就不要用,否则肯定会出错。当然,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让你放弃尝试和试错的机会,不是让你不行动,它强调的是最好要做充分的准备。

而知识体系就不一样了,这是一个很隐秘的概念,一个更为至关重要的概念。价值……连城……

总的来说,知识体系是临时解决问题的方法论。也就是说,你遇到一个问题,然后临时确立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论,这个方法论,就是知识体系。

这里面有三个关键点:

首先,知识体系,它与知识结构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东西,它不是我们勾画出来的一个比较固定的框框。而是临时建立的,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它一定是不同的,是变动的。

此外,知识体系也必然不是通用的,每个知识体系的建立都是只能对当下那个问题有用。为什么?因为知识体系面对的对象是一个个具体的问题,是一个个随机的、甚至毫无关联的点,而不是一条线,或者一张网。

可见,我们说教育的目的,确切地说是最高的目的,是要让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现在就更加容易理解了——因为独立思考能力是解决哪怕一个微不足道的小问题都需要的基本能力啊。

最后,每个知识体系的建立,都将用到我们所学到的所有的知识和已有的经验,这是一个综合应用的过程。显然,若是没有足够的知识,没有自己的实践体验,那么,我们所建立的知识体系必然漏洞百出。

可见,知识体系的建立确实很现实——不能一劳永逸。

然而,知识体系之间是有共通之处的,似乎并没我们说的那么“现实”。这时,搞清楚到底什么时候可以通用什么时候又坚决不能通用就很有必要了。

其实啊,胡适先生就有提到两个思维方式,谈的就是这个“现实”,并将其界定得非常清楚。一个是“差不多先生”思维,讲求的是凡事差不多就行了。另一个是“不苟且”思维,讲求思想要彻底,想问题要彻底。这里我们从两个方面来看。

说来也简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知识体系不能通用,这一点又回到定义的本质了。因为在解决问题时,常常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这时,仅仅知道“共通”就不够。用胡适先生的话讲,就是“差不多先生”思维要不得,解决问题还是得“不苟且”。这是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呢,这个“现实”再次证明了这样一个朴素的道理——一个人的学习、成长和实践是一辈子的事,是不能停的。

这时,在具体的学习、成长和实践中,知识体系中共通的部分就派上用场了。即通利用好那些“共通”的部分来学习和模仿,这会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一些朴素的道理。我想,如果这样去理解,这时“差不多先生”思维也没什么不对。

当然了,在这个过程中,“不苟且”指的是长期、持续。

好了,总结一下这篇文章:

1、知识结构是个很有用的框框,这个框框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知识的世界里,没专门学过就不要用,不然要出事。当然,这里强调的是“充分的准备”。

2、知识体系是面对一个具体问题临时建立起来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在建立知识体系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是独立思考能力。总之,知识体系很现实——不能一劳永逸。

3、胡适先生有两种思维方式可以将知识体系的“现实”界定得很清晰。一个是“差不多先生”思维,另一个是“不苟且”思维。在学习和模仿的时候,“差不多先生”思维更有助于我们的理解。但在解决具体问题的时候,还是得“不苟且”。

祝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