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楊修之死帶給我們現代人哪些啟示呢?

Mr王3784


《紅樓夢》上有句話“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這是多麼好的道理,但有些人卻認識不到,自以為讀了兩本書,就是學問,自以為寫了一首好文章便是成功,殊不知這世界上最大的學問是世事洞明,最大的文章是人情練達。

楊修之死,就死在了這兩件事沒有做好:

他自恃有才,完全置領導尊嚴於不顧。

人家送給曹操一盒酥,你自作聰明,說什麼一人一口酥,你賣弄了聰明,酥是大家吃的,在領導心裡的討厭是你自己種下的。

第二表現的比領導聰明。

曹操在門上寫了一個活字,就你能看出來這是太闊了的意思?你以為別人看不出來,別人看出來,只是不說而已。還有曹操夢中殺人,領導殺就殺了,你又不能阻止,你跑出來指著那個被殺的衛士說什麼“丞相沒在夢裡,你在夢裡而已”,瞎說什麼大實話?

你讓領導怎麼想?

第三隨便揣摩領導的心思。

曹操以雞肋為號令,你就在哪兒說什麼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就你話多,這是行軍打仗,不是你賣弄聰明的時候,影響了軍心,這個責任你能負擔得了嗎?瞎揣摩領導心思,你還亂講話。

你不死誰死?

其實三國這個時代有許多聰明人,諸葛亮、魯肅、周瑜、荀彧、郭嘉,大家智商差不錯,為什麼有的人走得遠,有的人早早就倒下了。

除了天命(例如周瑜郭嘉命太短)信仰(荀彧),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看誰人情練達,看是洞明世事,諸葛亮讓劉備三顧茅廬(至於有沒有三顧茅廬,這個事是有爭議的),看似高傲,但一出山在劉備面前嚴守臣子本分(一個鮮明對比,楊修在子嗣問題上站隊曹植,劉備問諸葛亮該立劉封還是劉禪,劉備就說你這是的家事,把鍋甩給了關羽),他從來不賣弄聰明,一生謹慎,所以他的位置做得最高,歷史上名聲最好。


錦翼


少年能看懂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始,又買了六十冊的三國演義小人書,十八歲(1965年)上班後,為適應社會同事間的爭鬥(諸位到現在只赴同學會戰友會,有同事會的嗎),此後楊修得勢到被殺一段,讀了數十遍吸取其教訓,自一九七一年退伍後,復職回電影院上班,用我幹活可以,不當官,不求當先進儘量推讓,只求漲工資不落下就行,退休後被動員,我也以不擔任任何職務不當老師為條件,得到梁福臣同意才加入的,此念堅持到2017年,正是楊修太能賣弄小聰明,賣弄才華,視旁人無存,更甚不該參與曹操幾個兒子為世子爭鬥之中,出主意招來的殺身之禍成為後世笑柄!


D5513463


楊修之死,是三國演義中非常值得玩味的一個故事。

老話講得好,不作就不會死。楊修,乃是中國作死界的祖師爺。

楊修的死,給我們兩點啟示:

第一,不要嘚瑟。嘚瑟,真的跟招人煩。


楊修自恃聰明,在曹操的身邊嘚瑟的不得了。自以為通過這樣的小聰明,能夠引起曹操的重視,抬高自己的身價。豈不知,結果適得其反,一次又一次的加深曹操的反感。楊修卻自鳴得意,把曹操的隱忍當做褒獎,更加狂妄。最終惹怒曹操。

日常生活中,總是有一些人,特別愛表現自己,極為嘚瑟,別人不願意理他,他還覺得自己了不起。其實這樣的人特別招人煩,沒有人會真正喜歡這樣的人。


第二,要知道輕重。

楊修之死,關鍵就是不知道輕重。平常時節,他的小聰明雖然招人煩,但是不會導致嚴重後果,所以曹操一直隱忍。漢中之戰,他又自作聰明,揣摩曹操心意,並且隨意散播。造成軍心浮動、人心惶惶。

這就是不知輕重!不殺他殺誰的?

我剛參加工作的時候,有前輩就告誡說,幹工作,不打勤、不打懶,專打不長眼。平時再玩再鬧都沒事,關鍵時刻一定要知輕重,該頂上去就得頂上去。要不然,就吃不了兜著走了。


上將噯福斯


曹操殺楊修的時候是在哭的!這證明他是有多麼的不忍。曹操其實挺器重楊修的,曹操把楊修放在自己身邊時間非常久,而楊修也確實有點小聰明。楊修自以為猜測到曹操的想法,可是卻犯了兵家之大忌,他根本不懂得看破不說破這個道理。比如,導致楊修被殺的直接原因,在漢中戰役中,曹操戰敗又缺糧,一直想要撤退,所以才會啃著雞爪喊雞肋。這時候楊修就猜出來曹操的想法了,可是他自以為洋洋得意,還四處宣揚,告訴夏侯惇趕緊收拾行李等等。這就是楊修不會做人的地方了!因為對曹操來說,戰敗本身就是恥辱的事!楊修此舉明顯是帶有嘲笑的意思。打人還不打臉呢!以臣下嘲笑君上,被殺沒處鳴冤!袁紹只是擔心被田豐嘲笑就已經殺了田豐。

其次,楊修這個人絕對是不務正業!楊修這個人聰明,相當聰明!從他輔佐曹植對答曹操提問可以看出這個人實際上是相當有能力的。但是他卻從來沒用在正途上。他一直在揣測曹操的心意卻從來沒去幫曹操解決問題。同樣以漢中戰役為例,假如楊修能夠在猜到曹操心意以後,給曹操出謀劃策一番,那麼絕對會被重用!比如,當時與楊修同僚為主簿的司馬懿就比楊修聰明多了,同樣是曹操的跟班,司馬懿從來不去揣摩曹操,但是他肯定看懂了。司馬懿在襄樊戰役後得到重用的原因就是他看出了曹操對關羽軍團北上的憂慮,然後他就自己籌劃一番,並提案給曹操,最終曹操大喜!這就是司馬懿被稱為大才而楊修只能稱為小聰明的原因。一定要在老闆碰到問題的時候幫著解決問題,而不是站著叉腰說活該。


優己


《三國演義》中對“楊修之死”有精彩描寫,具體列出了“楊修之死”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是因為楊修數次犯了曹操的大忌,這種怨恨長期積累在曹操心中,逼迫曹操最後以“雞肋”事件“惑亂軍心”為藉口殺死了楊修。楊修恃才放曠,先後六次犯了曹操的大忌。

第一次冒犯曹操:曹操新造一花園,造成時,操前去觀看,沒有誇獎和批評,就叫人取了一支筆在花園門上寫了一個“活”字便走了。大家都不瞭解其中的含義。楊修對工匠們說,“門"添活字,就是”闊“字,丞相嫌你們把花園門造得太大了。於是重新建造園門。完工後再請曹操去觀看。曹操很喜歡,問道:“是誰知道了我的意思?”下人回答:“是楊修!”曹操雖表面上稱好,而心底卻很嫉妒。

第二次冒犯曹操:一天,塞北進貢給曹操一盒酥。曹操在盒上寫了“一合酥”三個字放在案頭。楊修見到了,竟然取勺子和大家將酥吃完了。曹操問其原因,楊修回答說:“盒上明明寫著‘一人一口酥’,怎麼敢違背丞相的命令呢?”曹操雖然喜笑,而心裡卻厭惡楊修。

第三次冒犯曹操:曹操害怕有人暗自謀害自己,常吩咐侍衛們說:“我夢中好殺人,凡是我睡著的時候,你們切勿靠近我!”有一次曹操白天在帳中睡覺,被子落到了地上,近侍慌忙為他蓋好被子,曹操卻跳起來拔劍把他殺了,然後繼續上床睡覺。半夜起來的時候,假裝吃驚地問:“是誰殺了我的侍衛?”大家都以實相告。曹操痛哭,命人厚葬近侍。人們都以為曹操果真是在夢中殺人,只有楊修知道了曹操的心思,下葬時嘆惜說:“不是丞相在夢中,是你在夢中呀!”曹操聽到後更加厭惡楊修。

第四次冒犯曹操:曹操的三子曹植愛慕楊修的才華,和楊修過從甚密。曹操與眾人商議,想要立曹植為世子。曹丕知道後,秘密地邀請朝歌的長官吳質到他家裡商議,因為怕有人覺察到,於是把吳質藏在大簏子中,只對外說裡面是絹匹,運到曹丕府中。楊修知道這件事情後,向曹操告密。曹操派人到曹丕的府中門口觀察。曹丕知道後驚慌地告訴吳質,吳質說:“不要擔心,明天再用大簏子裝上絹匹,還運進府中來迷惑他們。”曹丕按照吳質的話,又用大簏子載了一些絹運進府中。曹操的使者搜查簏子中,果然是絹匹,就回報曹操,曹操因此懷疑楊修誣陷曹丕,更加討厭楊修。

第五次冒犯曹操:曹操想要試試曹丕和曹植的才華。一天,命令他們各出鄴城的城門;卻私下裡讓人吩咐看守大門的士兵,不准他們放行。曹丕先到,看大門的士兵阻攔他出去,曹丕只得退走。曹植聽說後,向楊修請教。楊修說:“你奉王命出城,如果有阻攔的,直接把他們斬首就行。”曹植照楊修的話做了。於是曹操認為曹植有才能。後來有人告訴曹操說:“這是楊修教他這麼幹的。”曹操大怒,因此也不再喜歡曹植了。

第六次冒犯曹操:曹操考問曹植軍國大事,楊修教曹植十多條回答要訣,所以只要曹操考問曹植,曹植皆能對答如流。曹操心中非常疑惑。後來曹丕暗地裡買通了曹植府中下人,把實情向曹操告密。曹操知道了大怒說:”匹夫居然敢來欺騙我!”那時就有了殺楊修的心思,所以,最終就借惑亂軍心的罪名殺了他。楊修死時才四十四歲。

這六條所謂的楊修冒犯曹操的罪狀,其實前三條都是站不住腳的,曹操雄才大略、胸襟恢弘、器量宏闊,而且極端重視、愛惜人才,即便像陳琳那樣曾為袁紹著文辱罵他祖宗的人,他都願意接納並且重用,更何況是楊修。曹操不可能因為前三條那般小事情而忌恨楊修,這三條只是小說家言,不值一提。真正的要害是後三條,後三條歸總其實就是一條,那就是楊修作為曹植的親信,嚴重威脅曹丕的統治,所以,曹操必須親自剪除,為鞏固曹丕的統治清除障礙,這才是楊修之死的根本原因。

“楊修之死”帶給我們現代人的啟示就是,在職場上千萬要記住以下三點:

第一,要找準自己的位置。當領導的最討厭部下不知道自己的位置在哪裡,老是不合時宜地說不該說的話,做不該做的事,千萬不可以自作聰明,甚至越俎代庖,領導給你什麼權限,你就在什麼權限範圍內說話、做事,千萬不要動輒越界、越權,忘了自己的位置。

第二,在領導面前不要鋒芒畢露。像楊修這樣鋒芒畢露,表現欲太強,越是這樣抓住一切機會在領導面前炫耀和賣弄,越是在領導心裡埋下禍根。所以,明智的就是學會適當藏拙,不該說的話不說,不該做的事情不做,更不該喧賓奪主,不顧場合搶了領導的風頭。


第三,千萬不要讓領導感受到來自你的威脅。作為部下,能力再強,都應該要明白始終聽從領導的指揮,可以為領導出謀劃策,但一定要把握好時機和分寸,切不可為了顯示自己能幹,在重大問題上沒有和領導有過充分溝通就當眾跳出來,讓領導下不了臺。自己能力再強,也只能讓領導感覺到你對他只有幫助和好處,而不會造成任何威脅。


喬鞅


有一句話叫做:不作死就不會死,這句話用在楊修身上是最合適不過了。對於楊修之死,我們在上學的時候,語文課本中都出現過,對於當時的懵懂少年來講可能還不太理解其中的涵義,後來參加了工作懂得了人情世故,才明白楊修是自己把自己送進了棺材裡。

楊修,字德祖,陝西華陰人,東漢末年太尉楊彪之子,母親袁氏也是出身名門,和袁術是有親戚的也在三公之列。對於當時來講他的出身是很好的,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科班出身,幾乎是含著金湯匙來到了烽火紛爭的三國亂世。楊修才華出眾、博學多識、非常的聰明,被推舉為孝廉,後來就做了丞相府的主簿。當時的丞相是單獨開府治事的,一個單獨的辦公機構,從職人員依然隸屬於國家,楊修這個人不注意收斂,經常揣測曹操的心思,曹操就非常的討厭他,楊修不但不以為然還教唆曹植在考試中作弊,曹操知道以後非常的生氣,當時就已經有了想要殺楊修的想法,最後在漢中因為楊修在軍中散佈謠言將其處斬,楊修時年三十四歲。

楊修是個很有才華的人,雖然他不在建安七子之列,談不上大文學家但是他有很好的文采,著有賦、頌、碑、贊、詩、哀辭、表、記、書凡十五篇,《答臨淄候箋》、《節遊賦》、《神女賦》、《孔雀賦》等。 曹操愛才這個特點大家都知道,曹操也非常的欣賞文學作品,當時對於陳琳的征討檄文是讚賞有加,雖然陳琳在檄文中沒少罵曹操,但是曹操並不在意,更沒有加害陳琳。

同樣是博學多才的楊修,卻因為自己的多才而召來了殺身之禍,給我們現代人也帶來了很多的啟示,下邊筆者就做扼要分析,奉獻給大家。

第一、在領導面前顯示自己的小聰明,沒有多大的意義,反而會召來厭惡。

楊修做了三件事,讓曹操開始討厭楊修。第一個是門中有活為闊,猜透了曹操的心思讓曹操開始對楊修有意見;第二個是“一合酥”事件,楊修直接把曹操對自己的討厭升級成了厭惡;第三個是曹操夢中殺人事件,楊修直接把曹操的意思都抖落出去了,曹操知道後就更加厭惡楊修了。在職場呆過的話,所有的領導都不喜歡自己的員工和部下隨意的揣測自己的心思,如果這樣的習慣形成了,管理就會出現很大的危機。假如你是一個老闆,身邊有個人能揣摩透自己心思的部下,你可以想象一下這是多麼恐怖的事情,也許有人會說有了這樣的員工可以為領導減輕很多壓力,其實不是這樣的。作為一個真正的管理者,更在乎的是人品,而並非才能,在職場當中少說話多辦事,多辦實事才是最正確的。

第二、永遠不要參與領導或者是老闆的家務事,更不要對領導的家人指手畫腳說三道四。

楊修和曹植交好,曹操又想立曹植為世子,也就是我們理解的太子,曹丕知道以後就用車帶著吳質進府商量,被楊修知道後就告訴了曹操,曹操命人嚴查曹丕府,吳質就連著往曹丕府送了幾車布匹。楊修告的狀就不成立了,曹操認為楊修對曹丕又意見,曹操就基本上受不了楊秀了。最要命的是楊修在曹操考試曹丕和曹植的時候,給曹植考試答案,面對問題的曹植對答如流讓曹操很是懷疑,曹操知道真相之後就怒不可遏,就有了想殺掉楊修的想法。

參與領導的家務事,永遠都是一個死穴,曹丕無論是好是壞,那都是曹操的兒子,輪不到楊修這個外人指手畫腳吧,幫助曹植考試作弊,筆者的看法是非常的可惡,是對國家的極度不負責任。曹操考試就是想知道兩人的真正能力,選擇儲君是為了國家能夠繼續安定的持續下去,而楊修此舉幾乎可以算是奸佞之行,一個國家的皇帝是有能力的人擔任的,而不是按照個人的喜惡。如果曹操真的把國家交給了曹植,曹植能像曹丕一樣能把魏國領導好嗎?相比之下可以看看諸葛亮,劉備在立儲君的時候問過諸葛亮,諸葛亮就說這是主公的家務事,可以問關羽和張飛,很巧妙的把自己置身事外。而楊修不但不躲避,還頂著逆風向前衝,曹操不過是提前殺了他,如果曹丕繼位以後,就算不殺楊修也要給楊修穿小鞋。

第三、捕風捉影、妄自猜測,不利於團隊的團結發展的話,永遠不要說,否則很危險

楊修被曹操處死,是在曹操和劉備奪漢中的時候,戰局進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當時的狀況是曹操領兵在斜谷口駐紮,想要進兵奪取漢中有馬超在據守,想要退兵又怕被蜀軍恥笑,曹操非常的糾結。正在這個時候廚子送來雞湯,他看到湯中有雞肋就唸叨不停,隨後就把晚上軍中的暗號口令改成了雞肋。楊修知道口令以後就以為曹操過不了多久就要退兵,不但自己收拾行裝還教唆夏侯惇一起收拾行裝,最後發展成了整個軍營都在收拾行裝,曹操得知情況之後怒不可遏,因為楊修這樣做的結果是整個軍隊的軍心都動搖了。古代軍旅作戰非常講究士氣,士兵們都想著回家哪裡還有心思打仗呢?所以曹操就馬上將楊修處斬,楊修的墓就在現在的陝西省漢中市的勉縣,在華陰也有楊修墓,華陰的楊修墓估計是個衣冠冢,勉縣的楊修墓比較符合史實。

楊修做了自己的掘墓人,他沒有什麼政敵,因此也怪不得任何人。一個團隊靠的是團結一心勇往直前的奮鬥精神,我認為曹操當時只是猶豫不決,但是根本沒有退兵的意思,楊修這樣一說,大家本來是卯足了勁,他這一說都洩氣了。如果一個企業裡有這樣一個人,整天發些小道消息,自認為對領導的決定了如指掌,自己沒有什麼突出的貢獻還慫恿別人和自己一起打退堂鼓,領導肯定要先收拾這樣的人才能穩定人心。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楊修之死給我們最大的啟示,就是做人的道理,不要顯擺自己的聰明,因為大家都不傻;別人的家事最好別參和,七嘴八舌說別人家裡事的人都沒有什麼好聲譽;在集體生活當中,要相信領導服從管理,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才是最重要的。

以上觀點純屬個人愚論,不正之處歡迎評論斧正,都看到這裡了就順手點個贊,關注一下唄,謝謝。


蔡公子講歷史


其實楊修之死的根本原因,並非有人說的因為猜測領導心思,觸犯了領導尊嚴,在領導面前耍了小聰明,還說哪個領導希望自己的手下比自己強呢?還說楊修就是因此而招來殺身之禍的,這簡直是謬論。

如果用上述原因來說明楊修之死,可以說是無稽之談。我們熟知的大漢開國皇帝劉邦就曾直言不諱地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而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克,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在這段話中,劉邦就承認不如人,那劉邦咋沒把比他聰明的人殺掉呢?按照上述謬論,漢初三傑早該被劉邦殺了,因為他們比領導強,因此用上述原因解釋楊修之死是根本站不住腳的。

如果說楊修之死是因為比領導聰明而被殺,那是否就說曹操心胸狹窄呢?肯定的!如果就因為楊修猜透了曹操幾個謎語就把楊修殺掉那說明曹操太小肚雞腸了,曹操是這樣的人嗎?非也。

曹操能容忍張繡就很能說明曹操絕對不是小肚雞腸的人,而絕對是容人之人,但凡成大事者都有容人的雅量和胸襟,做不到這一點也很難成就大事。

楊修之死的根本原因是因為楊修捲入了曹丕和曹植的世子之爭,立誰為世子可關係到曹魏政權的未來,曹操在這件事上絕對是費盡心思的。當曹操決定曹丕做世子後,是絕對不會允許曹植做大的,而楊修是曹植的謀士,曹操不可能殺掉曹植,就只能剪除其左膀右背了,從而消弱曹植勢力,以成就曹丕,因此楊修必死無疑。而曹操為了輔助曹丕上位,卻留下了更陰險狡詐的司馬懿,因為司馬懿是曹丕的謀士。這一殺一留才是曹操正真的用心所在。

因此,楊修之死給我們最大的啟示就是在政治方面要站好隊,這才是最大的啟示,隊站錯了,再聰明的人也不會有好下場。


小卓聊三國


楊修是三國少有的才子,他的才華成就了他,也讓他身首異處。他生在一個建功立業的年代,最後除了虛名只能算寸功未立。楊修之死,對現代人有許多的借鑑意義。

不要處處炫耀自己的聰明,尤其別在領導面前顯示高明

楊修仗著自己的聰明,揣摩曹操的心思,時不時在曹操面前賣弄自己的才華,“絕妙好辭”、“一盒酥”、“闊字謎”。出了一時的風頭,卻讓生性多疑的曹操記住他了。

在公司上班,就不能學楊修的小聰明。大多領導的心胸和格局,都是不如曹操。處處都比領導高明,那還要領導幹嘛?領導為了保住自己的飯碗,不會容許下屬的聰明。

哪怕自己有才華,也要低調點,不要鋒芒畢露。大智若愚勝過聰明絕頂。

不會站隊就要保持中立

楊修之死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選擇曹植。曹植與曹丕,只有一個能夠成為曹操的繼承人。最後,曹丕勝出。楊修不僅沒有轉變立場,反而還在繼續和曹植交往。

在職場,同樣會遇到選邊站隊的問題,選對了芝麻開花節節高,選錯了禍不單行。沒有敏銳的洞察力,看不出哪一方會勝出,那就乾脆保持中立。

選擇一個最適合自己的工作

楊修明明是文人,又有狂傲不羈的個性,待在家裡吟詩作賦,文學成就說不定比曹操還高。可他偏偏出來做官,還參與奪嫡之爭。陳琳的職業選擇就比較對路,做個專職文人。

人放對了位置就是人才,選錯了職業就是廢材。學院派的經濟學家,就不要跑到股市當炮灰了;沒有資源和魄力的人,還是安安心心打工,就別想著當企業家了;沒有諸葛亮的智商和人脈,就不要自比管仲樂毅了。

時刻注意自己的嘴

曹操殺楊修的導火索,是楊修悟出了“雞肋”,還將其在軍中傳播。曹操當時進退兩難,這時楊修還跳出來擾亂軍心,只好拿他出來祭旗。

領導的心思以及公司的秘密,自己心裡知道就行了,不能到處傳播。禍從口出,管住自己的口,就能消災辟邪。

曹操殺楊修的根本原因,主要是為了防止自己去世後,魏國出現大的政治鬥爭。因為弘農楊家是一個有著很大影響力的士族豪門,如果留下楊修,他的家族一定會繼續支持曹植,魏國很有可能分裂。所以,曹操一定要清理楊修。


秋媚讀史


三國演義虛構成分多,但許多情節還是能折射出人性,甚至是做人的道理。楊修之死就是其中一例。

其中最大的啟示就是別在領導面前秀智商。別人都說秀恩愛,散得快。在領導面前秀智商也是作死。

曹操多疑,常懷疑府中有奸細潛伏,乘自己睡了伺機謀害自己。這也正常,當時漢獻帝明為元首,實際掌權者就是曹操。而且中原分裂,多少地方割據政權都想奪取天下,想害死曹操取而代之的不是一個兩個。

於是吩咐左右,不得在自己睡下了靠近自己,理由是“孤好夢中殺人”。有次曹操假寐,被子滑於地,侍衛好意幫他蓋上,被他暴起殺之。又假裝繼續睡下,良久,又醒,驚問左右,是誰殺了我的近侍?左右告之實情。曹操大哭,厚葬之。

別人都信曹操的話,獨楊修對棺材說了一句話:“丞相非在夢中,汝於夢中耳。”

說曹操虛偽,豈不是觸犯曹心中大忌。要不是曹操不願意被揭穿,楊修下場可想而知。

理智的做法是給曹操提個加強戒備的建議,看破而不說破,才是最高境界。

“雞肋”作為口令事件是楊修之死直接原因。

楊修看穿了曹操退兵之意,收拾行裝,還把曹心理講給別人聽。於是全軍歸有歸意。曹操以“亂我軍心”殺了楊修。

楊修又一次不守看破而不說破的規矩,把自己作死了。

如果私下裡建議曹操退兵,並謀劃好退兵部署,該有多好!

智商不是用來秀的,用來幫主公分解憂愁多好。



南雷霆峰


好問題,樂意參與,也值得討論。

正統習慣解讀為“揚修小聰明惹殺身之禍”,曹操“奸滑借題發揮”,但這對現實生活沒有意義,因為在生活中,“創造性地工作”是需要每人發揮自己智慧的。“小聰明”雖然任何時候都行不通,但範圍很模糊。楊修之死,需要對其“找死”的事進行定性,至少有如下幾條吧:

  • 請將聰明用到工作中,而別用到工作外。作為主薄,楊修有自己的本質工作,就是記好賬、搞好秘書工作。但他太喜歡在“工作之外展示自己的聰明瞭。”
  • 忠誠於自己的崗位。作為丞相府主薄,行軍時為大帥府主薄,與領導人有最多接觸也知道機密。但不能用這些去幫助人對付或應付自己的領導――這是不忠,是背叛!
  • 對於最重大的事件,如楊修遇到的“軍事決策致死”,絕不能以思維代替政令――這是天下禍犯之源。正確的方法是,在最高決策者猶豫不決時,更應該引導團隊等待決定。
  • 文字機巧能力絕不是治世理事的本事。天下文人多如牛毛,但軍國大事、商機決策絕不是玩文字遊戲,所以,玩文字機巧的,最好寫劇本歌詞去,別攪和正事!
  • 人才選拔,特別是接班人選拔,最絕對嚴肅的事情。預擬也是作蔽,代答更是找死,因為任何英明的人都不會喜歡一個傀儡,而更痛恨幕後操縱的人。
筆者苦心,讀者品之,大道森嚴,慎之!慎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