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炮手”与土匪窝


老炮手”与土匪窝


土匪窝,位于莲花镇西北1公里外的两半砬子山中。此处森林茂密,地形险要,易守难攻。站在莲花镇西隔江相望,隐约能看到在枯树丛中有一道缝,这个缝隙,就是土匪窝的入口了。

三小时寻土匪窝

“其实近距离看这个缝,有近半米高。”站在一旁的镇长李清武解释,以前的洞口比这要大,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山上滑坡的泥土逐渐沙化掩盖了洞口,所以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不过钻进洞内,里面的景象却别有洞天。他就亲自钻入过洞中,提起那段往事,至今还让他心存感激。

要说起这土匪窝,那就不得不介绍“老炮手”,可以说,没有“老炮手”,就发现不了这土匪窝。“老炮手”叫王连德,家住莲花镇江西村,找土匪窝那会儿他70多岁,可谁也说不清他确切的年纪。年轻的时候是个猎手,每天都在大山中转悠,这两半砬子山他是轻车熟路。一次打猎时,“老炮手”偶然在这大山中发现一个山洞,里面还有人活动的痕迹,但当时也没有当回事儿。

2016年,听村里老支书说镇里新来的李镇长要搞旅游开发,寻找历史遗迹,“老炮手”二话没说,一大清早披上衣服就进了山。多年不打猎的“老炮手”对于大山的记忆还是深刻的,在山上走了3个小时,“老炮手”终于找到了当年打猎时发现的那个土匪窝,于是,赶紧给老村长打电话。等老村长带着李清武一伙人来到土匪窝时,已经又过了3个小时。爬到土匪窝洞口,大家已经累得气喘吁吁,拄着棍子的李清武看了一眼“老炮手”,这个70多岁的老人脸上没有一点倦意。

几个人“猫腰”钻进洞中,眼前豁然开朗,里面的洞穴大厅约近三百平方米。洞内有吃过的猪骨头,取暖木炭,挂灯熏黑的石壁等遗迹。

当李清武再去土匪窝时,“老炮手”说,他已经用镰刀削出了一条路,怕他们找不到这条路,又在每段路上都系了红布。沿着被削得齐刷刷的树枝,在开辟出来的山道行走,看着一根根系得紧紧的红绳,李清武热泪盈眶。他曾经问过“老炮手”,你为啥这么做呢?“老炮手”的一句话,让他至今铭记在心。“只要你们干正事儿,我们农民没有不支持的”。时至今日,“老炮手”身体患病,记者不忍再去叨扰。

想引资再造“山寨”

李清武说,当时东北在历史上是有名的土匪活动猖獗地区。据史料记载,当时东北土匪近20万人,牡丹江和合江地区匪患最为严重。莲花地区则是匪首李华堂的活动范围,他们推测,这个土匪窝,就是李华堂的藏身之地。李华堂,河北滦县人,“九一八”时是东北军的一个营长,东北沦陷后拉起一支队伍抗日,后来又响应中共建立抗日联军的号召,加入了赵尚志为总司令的北满抗联总司令部,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九军军长。1935年7月,李华堂部在莲花江西打死日军讨伐队20余人,缴获枪械10余支,军马六七匹。1938年冬,他下山投降了日本关东军当了汉奸。东北光复后,李华堂重新组织军队上山为匪,被国民党任命为东北挺进军第一集团军上将总司令,与东北人民自治军为敌。结果于1946年11月,被东北民主联军合江军区剿匪小分队围击于依兰东部地区,负伤后被捕,死在押解的路上。

“有了这段历史,还发现了土匪窝的遗址,我们准备好好利用起来。” 李清武构想着。他说,目前他们初步设想招商引资,打造一个大山寨,还原当年剿匪历史。该山寨有吊桥、城墙、寨门、岗楼、碉堡、暗道。木刻楞房屋的土匪宿舍,300多平方米天然山洞,土匪聚义大厅。山内林木茂密,可以让游客扮演兵匪进行枪战。晚上篝火表演剿匪节目,让游客参与其中,进行互动。吃饭是大碗酒,大块肉,餐具仿古粗糙,桌椅板凳都是用树木简单拼凑制作出来的。山寨沟门处建立东北剿匪纪念馆,展示东北剿匪史实。让后人牢记历史,不忘初心,继承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

晨报融媒体记者 艾俊良

[行者手记]

美丽莲花心中的梦

“不要写我,多写写咱们镇里旅游的事儿。”这是在采访中,记者听到李清武说的最多的一句话。随行走访,记者能感受到这个朴实肯干的镇长渴望将家乡宣传出去的心情和迫切想引进人才和招商引资的愿望。

“莲花镇,青山绿水好风光,如果不去打造,就是极大的浪费。” 李清武如数家珍般不停地向记者介绍莲花镇的各个景点,他希望能通过媒体的宣传,为家乡引来“金凤凰”。李清武信心百倍地说,为官一任,就要让家乡有所改变,给百姓留下点念想。现在当地领导班子团结,干部群众热情高,如果再加上有实力的公司投资打造,莲花镇一定会成为北方人文生态旅游名镇。

通过红色旅游,让当地百姓富起来,通过推进传统乡村的经济转型,让当地经济强起来,这是李清武心中的梦。这个梦是心系百姓的梦;是国富民强的梦;是坚韧而执着的梦;是这个小乡村里所有人共同追求的梦。这个梦真实而甜蜜,在不远的将来,定会美梦成真。

晨报融媒体记者 艾俊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