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中長沙保衛戰是怎麼打贏的?

藍雪一


抗日戰爭期間,日軍想攻下長沙,當時蔣介石用焦土策略:我們拿不走,也不能給鬼子留下。在這裡我想說當時的真實事蹟:倔強的長沙人,有著倔強的想法,他們寧可把自己的財產全部燒掉,也不給敵人留一點點。“文夕大火”那天,長沙一個綢緞莊的老闆,招呼路過的百姓進店搬綢緞,不要錢全白拿,拿不走的,自己用火把店燒的乾乾淨淨,那個老闆的心在絞痛,但臉上卻毅然的堅定。

長沙,位於湘江下游和湘瀏盆地西緣,抗日戰爭時日軍志在必得的想拿下長沙,但三次都鎩羽而歸,想了解日軍為何什麼在長沙落敗,就必須瞭解長沙的四次會戰。

長沙地處粵漢鐵路中央,又是湘江最重要港口,如果控制長沙就能控制整個湘江流域,並籍由鐵路向南北兩側進發,有著極高的軍事戰略價值,對於日軍來說拿下長沙有兩個極大的意義:

  • 其一、拿下長沙可打通南北鐵路線,並由此吃掉整個中國。

  • 其二、由於從宜昌到重慶的水路地勢險要,日軍難以展開,想進攻中國西南後方就必須借道長沙。如果拿下長沙就可以進攻湘西,染指雲貴高原和四川盆地。

作為日軍的戰略重點,自然也是國軍的防禦重點,能不能守住長沙關係到中國抗戰的持久性,這對中國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於是,為了長沙這個戰略重地,雙方開始了你死我活的爭奪戰。

長沙保衛第一戰,天爐戰法的誕生

1939年9月,日軍指揮官岡村寧次兵髮長沙,企圖消滅第九戰區的主力部隊,作為向西南進攻的跳板,他認為至武漢會戰後,中國軍人的士氣低下,長沙志在必得。而長沙在1938年經歷了毀滅性的大火“文夕大火”後,長沙城內90%以上的建築物被燒燬,軍民士氣低落、物資嚴重不足。這讓蔣介石決定放棄長沙,退守湘南與日軍周旋。

然而受夠了蔣介石軟弱的薛嶽決心拼死守住長沙,並制定了“後撤決戰,爭取外翼”的作戰方案。同時,“化路為田,運糧上山”,他讓主力部隊攻擊後退守山林躲藏,將日軍擋在四河之間,最後再以長沙軍隊與外圍主力裡應外合,圍殲日軍。

第一場長沙會戰就這樣開始了,日軍在湘北主戰場投入五萬餘兵力想強渡新牆河、汨羅江,但他們遇到中國精銳部隊第52軍的頑強阻擊,雙方對峙新牆河。面對日軍先攻擊國防軍背後營田的計劃,薛嶽不戀戰,直接後撤。

當新牆河中國軍隊撤退時,日軍雖然緊追不捨,但交通已被破壞,日軍的機械化部隊無法進攻,只能徒步跟進。最後強度汨羅江的戰術也以失敗告終,圍殲國軍的計劃破產。隨後第九戰區主力推倒汨羅江至長江道路兩側埋伏,不斷騷擾日軍最後一段的補給線。本應配合主站的日軍也被阻截在戰場之外,岡村寧次只能放棄奪取長沙的計劃狼狽撤退。

此戰,薛嶽粉碎了日軍奪取長沙的計劃,並殲滅了日軍三萬餘人,大大提升了軍隊的士氣,而薛嶽更是一戰成名。

長沙保衛第二戰,不死心的日軍

(阿南唯幾)

1941年9月,也就是在兩年後,日軍率兵12萬發起了第二次進攻,鑑於第一次戰鬥時兵力分散的原因,日軍指揮官阿南唯幾軍隊在狹窄的正面部署強大的軍團。而薛嶽則決定在新牆河、汨羅江阻擊日軍,並在對方疲憊後再與日軍在撈刀河決戰。

但這一戰日軍的兵力集中,突破汨羅江與新牆河後沒有太大損失,在撈刀河的國軍反而不利決戰。最終,日軍高歌猛進突破撈刀河,長沙無兵可守,日軍第四師團攻入長沙城。但因戰線過長,補給跟不上,日軍等於進入了無糧之地,日軍只能被迫撤退出長沙,而這一戰也可算是中方的勝利。

經過兩次戰役後,薛嶽總結出了一套保衛長沙的戰略戰術。防禦方應誘敵深入,依靠有利地形避其鋒芒,遲滯敵人進攻。並將主力佈置在山地的機動位置,以伏擊、誘擊、側擊、尾擊等方式打擊敵人後援和側翼部隊,帶敵人來到城下之時裡應外合圍殲之,這便是“天爐戰法”。

長沙保衛第三戰,頭腦發熱的阿南唯幾

1942年東條內閣上臺,正是對美、英、荷等國家宣戰,駐守武漢的第十一軍部隊六萬餘人進軍湘北,準備牽制第九戰區的兵力,負責掩護香港方向的行動。至此,第三次長沙會戰打響。


這時的薛嶽對“天爐戰法”已經研究的爐火純青,他派一部分兵力在新牆河一線逐級抵抗,有效的拖延了日軍南下的時間。直到香港方面已經沒有威脅,頭腦發熱的阿南唯幾還是要堅持進攻長沙,而他的計劃正好掉進的薛嶽早已準備好的圈套。

日軍前頭部隊雖然已經看得到長沙城,但大雨而暴漲的汨羅江阻礙了日軍的炮兵和補給,讓攻城部隊的進攻極為困難。國軍精銳第十軍奮勇死守,更是讓日軍的鋒芒消磨殆盡,長沙城一直沒有攻下來。最後,在合圍之下,日軍全面崩潰,最終被殲滅五萬餘人。此後的兩年內日軍都沒敢在中國戰場發動大規模的戰役。

(被殲滅的日軍)

然而,這座在薛嶽堅守了5年、抵抗日軍大規模進攻三次的鐵城,最終還是沒有堅持下來。

長沙保衛戰第四次,我們盡力了

1944年8月,此時距離日本投降只有1年時間,日軍佔領區各地危機四伏。日本最高統帥部決定在中國發動一次最大規模的共識,調遣大批關東軍及中國派遣軍,集結60多萬部隊同時進攻我國的河南、湖南與廣西三地,意圖這一戰徹底打通大陸南北交通線,同時安排進攻長沙的兵力就達到20萬。

而針對薛嶽的“天爐戰法”,日軍指揮官橫山勇也制定了新戰術:

  • 第一、將兵力分為兩個梯隊,呈波浪形進攻,第二梯隊反包圍夾擊第一梯隊的國軍兵。

  • 第二、兩路並進,並置精銳部隊在兩翼,共打擊國軍包抄側翼的部隊。

  • 第三、優先解決嶽麓山陣地的國軍炮兵,打斷其火力掩護。

不得不說,這新的三條戰術確實起到了作用,這一次打的第九戰區毫無招架之力。不僅嶽麓山陣地的炮兵被打殘,負責運動戰的第44、72、58、37等軍也處於完全捱打的局面。

之後,攻打長沙的日軍然終於拿下了這座夢魘般的城市,國軍保衛長沙五年的神話結束,這座城是日軍的了,然而日本並不會因為拿下這座城而改寫失敗的命運。

隨後日軍在衡陽遭到了更為頑強的抵抗,雖然最終拿下衡陽,並形式上打通了大陸交通線,而一場戰役傷亡超過六萬人,讓這個已經破碎不堪的島國更是雪上加霜。

1945年4月,瘋狂的日軍最後集結軍隊,妄想進軍湘西染指大西南,但面對準備充足的中國軍隊,他們這次是完全的飛蛾撲火。最終,這支侵華日軍倒在了雪峰山區,而此時的八年抗戰接近了尾聲。

一次一次的進攻,一次次的擊退,中國的熱血男兒以血和淚告訴侵略者,中國人從來不知道什麼叫屈服,從廣西的狼兵、到湖南軍民、再到四川的川軍,由南而北,從東到西,中國人民從未退縮過。

一寸山河一寸血,沒有什麼歲月靜好,只因曾經的先人們為了祖國河山、為了身後的父母妻兒,拋頭顱、灑熱血,感謝為祖國捐軀的先烈。


大國布衣


說到抗戰,就不得不提長沙保衛戰了,從1939年9月開始,到1944年6月,中日在以長沙為中心的第九戰區先後打了四次大規模的戰役,前三次都取得了勝利,通常我們說的長沙保衛戰就是指前三次。

長沙保衛戰被拍成了電視劇,本文中的圖片就是影視劇照,也被寫成過書。長沙保衛戰的中方指揮官薛嶽靠著自創的“天爐戰法”贏得了勝利,一戰成名,此後還專門寫了一本書叫《天爐戰》。由此可見,這三次保衛戰能夠打贏日軍除了中方軍隊的英勇奮戰,除了日方的幾處開戰,補給不足,最主要的因素還是薛嶽將軍的天爐戰法吧。

我們一起去看看這三次保衛戰和薛嶽將軍神奇的天爐戰法吧。

一,三次長沙保衛戰,取得勝利。

長沙三次保衛戰是抗戰進入到相持階段後,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上抵抗日本法西斯的戰役,這幾次戰役取得了勝利,是中國軍隊第一次讓日軍回到原戰略態勢的戰役,所以在抗戰史上有著濃墨重彩的一筆,我們說到抗戰也不得不提了。

開戰的初期,國軍的很多將領並不贊成死守長沙,他們希望撤退,然後在長江上游地區的崇山峻嶺打。

說句實話,我覺得這方案是給自己的懦弱找藉口吧,好在“老虎仔”薛嶽堅決不同意,堅持就在長沙打,他也是長沙保衛戰的指揮官,日方是阿南惟幾率領的第十一集團軍。

1939年9月,日軍集結了10多萬人,陸海空配合,第一次進攻長沙,希望消滅第九戰區,拿下長沙,不過在中國軍民的頑強拼搏下,日軍的機械化部隊及重炮兵都難以行動,他們的“擊潰第九戰區中國軍、進佔部分湘北地區”的計劃自然也就落空了。

1941年的9月初,不甘心失敗的阿南惟幾率領著12萬左右的日軍又開始進攻長沙,同樣是海陸空配合,這一次很不幸運,中方的作戰計劃被日軍破譯了,所以日軍在初期打得很順利,就連戰功赫赫的74軍都被打得潰不成軍,王耀武也是落荒而逃,日軍的第四師團佔領了長沙。

不過此時的日軍開闢了幾處戰場,需要抽調兵力,再加上中國軍隊的補給到了,對長沙城的日軍形成了包圍的局勢,阿南惟幾選擇撤離長沙城,保全實力,這一次,中方險勝。

1941年12月,日軍又對長沙發起了第三次進攻,目的是佔領長沙城,此時的日軍還是處於幾處戰場的狀態,他們進攻長沙也是希望拖住中方的軍隊,不去援助香港的英軍。

二,薛嶽將軍的天爐戰法。

這一次中方軍隊的指揮官還是薛嶽,他集結了17萬大軍,並且自創了“天爐戰法”,這一次完勝日軍,直接打退了他們。所謂的天爐戰法其實就是誘敵深入,然後以伏擊、誘擊、側擊、尾擊等方式,分別消耗日軍的兵力,然後把他們拖到決戰地區進行總圍剿,

此時的薛嶽也下了殊死抵抗的軍令:“死守長沙,擅退者殺無赦、重傷殘兵亦不準後退”。日軍被重重包圍,打得潰不成軍,最後只得愴惶出逃,損失了6萬多兵力。

三次長沙保衛戰後,日軍傷亡十多萬,薛嶽一戰成名,成了抗戰中殲滅日軍最多的中國將領,被授予了青天白日勳章。

三,第四次長沙會戰,中方失敗。<strong>

1944年5月,不甘心的日軍再一次集結20萬兵力大舉進攻長沙,這一場還抽調了強悍的廣東軍,收到情報的中方軍隊在初期就輕敵了,以為又和前三次一樣了。卻不料此時的日軍新任將領橫山勇已經研透了天爐戰法,吸取了上一次在嶽麓山慘敗的教訓。

中方軍雖然三次打退了進攻的日軍,但是天爐戰法最終還是被橫山勇破解,中方軍隊在6月19日撤退,日軍佔領長沙,第四次會戰中方失敗。

<strong>

不過說句實話,四次長沙會戰,三勝一負已經很不容易了,而後面的“衡陽保衛戰”,方先覺堅守孤城持四十七晝夜更是成了奇蹟,雖敗猶榮了。

致敬所有的抗日誌士。

我是木魚,小女子一枚,卻痴迷於近現代史的風起雲湧,每日更新,喜歡就關注我吧,感謝有你。


湘西小木魚


長沙保衛戰是抗日戰爭時期,一場持續很久,經歷了4場大戰鬥才最終沉澱下來的戰役,總體來說,它仍然是國軍老一套的被動防守、焦土抗戰、空間換時間策略。

4次長沙保衛戰,一共持續了6年,從1939年9月硬生生打到1944年8月才結束,可以說是抗日戰爭的正面戰場上中國軍人最出色、最堅硬的發揮了,但也留下許多不那麼和諧的東西。

徐州會戰和武漢會戰、南昌會戰結束後,戰略態勢上國民政府處於完全的下風,當時中部地區已經淪陷,大量機構撤往西部地區,湖南長沙自然而然成為了西南大後方的屏障要衝,北太行、中宜昌、南長沙成為中國抗擊日本的關卡。

長沙這時候雖然有第九戰區入駐,但國民政府對守衛住長沙的信心不大,除了正常鞏固湖南西北向的防禦外,還根據蔣委員長“焦土抗戰”的會議精神,制定了“火燒長沙”的二百五計劃。

結果日軍還未到,堆滿了燃燒物的長沙城竟因為至今仍莫名其妙的“走水”,讓自己人給燒了。這場大火被稱為“文夕大火”,幾乎將長沙燒為白地,是長沙會戰中最慘烈的一次損失。

為此國民政府槍決了湖南省委員、陸軍少將、長沙警備司令酆悌。這個替罪羊還是黃埔軍校出身,是陳賡、左權的同學。

跟著一起槍斃的還有同樣出身於黃埔的中央財政部稅警總團第五團少將團長、湖南省會警察局長文重孚,以及湖南省保安司令部警備第二團團長徐昆。

可見當時神經之緊張,情況之激烈。幸好薛嶽代理第九戰區司令長官,這個以堅韌剛強為名的軍人大體控制住了局勢,沒有在日軍的高壓和文夕大火的損失前發生崩盤。

第一次長沙會戰“湘北戰役”

1939年9月14日,崗村寧次發動了“湘贛會戰”,集中第6、第33、第101、第106師團及3個旅團,10萬大軍,以奔襲突擊的方式進攻第九戰區。

薛嶽應戰,調集了16個軍30個步兵師,約40萬國軍抵抗日軍。這時國軍打法仍然是此前用濫的,相當單調的層層防線阻滯戰法,企圖攔截住日軍的進擊。因為戰爭主要以湖南北部為中心,從湖北南部開始,到湖南北部決戰,又於江西北部結束,所以中國方面稱之為“湘北戰役”。

日軍挾大勝之風而來,卻撞了個頭破血流,他們顯然沒有預料到這樣的情況,竟然遭遇瞭如此之多的中國軍人頑強的抗擊。日軍虎頭蛇尾的結束戰鬥匆匆撤走,總計損失了2萬多人。為此,日軍聲稱:“雙方交火密度超過了與蘇聯的諾門坎戰鬥”,可見中國軍人抵抗之頑強。如果沒有文夕大火的慘重損失,這一仗應該是中國軍隊大勝。

這一仗雖然前部國軍表現的人心惶惶,大有抱頭鼠竄之勢,但中後期卻異常頑強,打得堪稱蕩氣迴腸。從大局上來看,無論是對世界的影響,還是對中國局勢的作用,都堪稱為一場扭轉乾坤的“大捷”。比起政治作用更高的平型關戰鬥,孰輕孰重不必人說。

第二次長沙會戰

此時已是1941年,波蘭已經被吞噬,蘇德戰爭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處於最洶湧的時刻。日軍因為對第九戰區的進攻受挫,又抽調了兵力進行東南亞的攻略,不得已改變了作戰策略。他們解散了原華中派遣軍,成立了中國派遣軍司令部,並制定了“擊潰第九戰區中國軍、進佔部分湘北地區”的戰略計劃。

1941年,還是9月,日軍11軍司令阿南惟幾進佔岳陽,集結第3、4、6、40師團及4個旅團、戰車13聯隊、重炮14、15聯隊及20艘軍艦、200汽艇、100架飛機,共12萬人對長沙發動了對點縱深強攻突破的戰略。

國軍此時仍然佈置的是老一套的戰術,通過層層防禦,依託湖南的河流水網,對日軍的進擊進行阻擋,最後從側翼後方圍攻。

但薛嶽此時出了個么蛾子——發給集團軍的戰區最高密電被日軍特工竊聽並破譯,整個戰略計劃曝光在日本面前。

開了地圖的日軍立馬更改部署,將原定進攻的部隊轉為迂迴,反包抄了國軍37、26、10軍。37軍在鏖戰日軍多個精銳師團圍攻後不敵突圍。第10軍在方先覺帶領下繼續抵抗日軍,遭遇了慘重損失。

整場亂戰,國軍4個軍,幾乎讓日軍幾個師團打得丟盔棄甲。傳說中“做生意最牛逼,打仗不行”的大阪第四師團打得第4軍潰不成軍,殺穿37軍陳沛部的2個師,一天以後又緊接著幹掉了第10軍的第三師周慶祥部;再接著一天又與其它幾個師團合作,打爛了大名鼎鼎的“74軍”,當時王耀武躲在草叢裡才得以逃脫。

第四師團隨後立即渡過瀏陽河,突入長沙城內,次日佔領了長沙,第3師團也進逼株洲。

但幸虧這次國民政府調動的不止第九戰區,在轉移攻勢以後,增援部隊迅速的填入戰場,以人命換取了對日軍的包圍,並對孤立無援的日軍展開了反突擊。同時宜昌方向,第六戰區也展開了對宜昌的進攻,差點攻克宜昌。陳誠在回憶中記載殺敵4萬,但戰史一般認為是7000。

阿南惟幾有點懵逼,在薛嶽派出部隊決戰式的反擊下,發生了與崗村寧次一樣的錯覺,命令部隊“大撤退”,但日軍此時並未太大驚慌,徐徐而退,最後基本退回了交戰前雙方控制線。此戰日軍損失了4.8萬餘人。戰爭在10月11日全部結束。

第二次長沙會戰,雙方都互相聲稱達到了戰略目的,自己是“勝者”。但是對岌岌可危的國民政府而言,哪怕損兵折將,這場戰爭無論如何都算是險險的勝了。

總結日軍戰術,沒有其它什麼很特別的東西,繼承了“乃木希典軍神”的豬突勇氣,再加上“集中兵力,各個擊破”戰術,好歹給阿南惟幾找回了點面子。

第三次長沙會戰

這場戰爭仍然是1941年內發生的,在日軍9月份-10月份的攻勢結束後,伴隨雙方在宜昌戰役的巨大損失,僅僅維持到12月份,日軍便加緊發動了又一次的冬季攻勢,稱為第三次長沙會戰。

說起來,這次戰役的背景與世界整體狀態息息相關,日軍在12月7日偷襲珍珠港,炸翻了美國太平洋艦隊。同日,日本佔領香港,驅逐了英國人。日本方面分析認為,中國軍會受英國方面的壓力,派兵阻撓進佔香港,於是為了“牽制中國軍南向”,發動了這場不倫不類的戰鬥。

老實說日軍這場戰鬥是比較懵圈的,它沒有什麼太大的戰略野心,幾經收縮的第11軍也沒有什麼戰心。日本的資源此時已經出現了一些不穩定情況。他們急於開拓“新南向”戰略,吞吃南太平洋地區老牌帝國主義列強留下的真空,並加緊準備抵禦美國的進攻,所以整體上日本表現的很謹慎,比較保守。

然而蔣委員長這次是緊盯了這場戰役,親臨前線督戰。政治上中國如果贏得了這一仗,在世界上將取得更多的政治資本。

薛嶽第九戰區集結了17萬大軍,積極吸取了前兩次戰役的經驗,並深刻研究了臺兒莊等勝仗的特徵,最後,“天爐戰法”完成版出臺,在以前層層防禦的結構上,增加網狀結構,強調部分部隊的機動性,從側翼、後方立體打擊日軍,並設置了更頑強的“爐膛”預置陣地。

阿南惟幾的進攻策略依然未變,他甚至認為薛嶽“兵力減少”,結果被完全版的“天爐戰法”層層消耗,層層勾引,一路打到長沙,直接掉進薛嶽構築的“爐膛”裡。

雙方展開殘酷的巷戰,薛嶽命令“死守長沙,擅退者殺無赦、重傷殘兵亦不準後退”,將日軍逐漸壓到了嶽麓山內,並切斷了補給,在日軍退兵線上設置了重重阻擊陣地和十面埋伏。

阿南惟幾此戰本就準備不足,戰略目標也不明晰,慌亂之下再次命令全面撤退,結果前有阻隔後有追兵,逃得相當窩囊,一戰損失了將近6萬人員,而中國軍僅傷亡28000人,堪稱輝煌大捷。

薛嶽也因為連續三次長沙會戰,殲滅十萬日軍,成為殲滅日寇最多的中國將軍。要知道當年同期包括美軍在內都處於被日軍“橫掃”的態勢。長沙這連續三戰,為中國人賺足了腰桿。連日軍都給薛嶽送去了“長沙之虎”的名號。

同期日軍還出現了一個“馬來之虎”山下奉文,他一頓突擊,把麥克阿瑟和他爹趕下海了。

這次戰爭為蔣委員長帶來了中國戰區盟軍統帥部總司令的職務,併為中國在華盛頓的聯合宣言上爭取了與“美、英、蘇”共列四大強國的席位。對後世來說,這就是“五大流氓”的起源。也是薛嶽將軍和國軍將士在長沙的流血犧牲換來的,不應該被國人忘記。

第四次長沙會戰

有了前三次的勝利,唯獨這一次徹頭徹尾的輸了,還丟掉了長沙城。

這場戰役被稱為“長衡會戰”,又被分為兩個階段:

1.第四次長沙會戰

2.衡陽保衛戰

第九戰區最高指揮官仍然是薛嶽,下面又有王耀武、楊森等戰將。

我們的阿南惟幾同學此時已經官升大將,前途一片光明,被調到幾內亞去對抗美澳聯軍了。

但日軍派出的繼任者可比阿南惟幾還要屌,是畑俊六元帥。

元帥就是元帥,他不同於阿南惟幾那種考軍校都考了4次的傻缺,在制定對華戰爭上,他是實實在在的設計了“大戰略”。長沙之戰,只不過是畑俊六計劃中的一個環節而已。

在他的大戰略中,主導思想是由北向南殺穿中國,繼而全面進擊,一鼓作氣擊潰中國軍的有生力量。首先從華北方面打通平漢線,殲滅湯恩伯。繼而華中11軍從武漢攻擊衡陽,幹掉第九戰區。同期華南日軍從廣州出發北上,打通粵漢鐵路,會師中部11軍。最後再集中重兵通過粵漢線集結,佔領廣西,並一直殺穿到越南。

為了這場“大戰略”,畑俊六花費了很多心思,作出了許多換防的假象,大搞情報戰,一時間地下戰線血雨腥風。在具體佈局上,他也指示:“可以犧牲一些佔領區的警備力量,這是值得的。”

總結下來,其實就是“豫中會戰”、“長衡會戰”、“桂柳會戰”。

豫中會戰不出所料,崗村寧次親自上場,大敗湯恩伯30萬大軍,國軍醜態百出。

隨後畑俊六調來關東軍,並親自坐鎮武漢指揮,發動了“長衡會戰”,分三路大軍,以迂迴之態合擊長沙。至6月16日,已經包圍長沙,對國軍嶽麓山陣地發動猛攻。


但國軍主力部隊此時又鬧出了指揮不力的問題,混亂之下沒有及時撤往嶽麓山增援,反倒隔著河眼巴巴的看著。很快日軍突破嶽麓山陣地,殺入長沙城。守軍見日軍勢大,突圍而走。

然後,被稱為“東方的莫斯科保衛戰”的衡陽保衛戰開始了。方先覺的第十軍“泰山軍”,依託衡陽城,突然間神勇不凡,面對日軍幾個師團精銳的猛攻,血戰48天,牢牢的把日軍卡在了衡陽城下。8月7日夜,方先覺派參謀長孫鳴全與日軍談判,第10軍停止抵抗,方先覺後被日軍扣留,威逼組建偽軍部隊,但方假意配合,後在多方營救下逃回重慶。

衡陽保衛戰從1944年6月22日,打到8月8日,此戰中方1.76萬對日軍11萬,擊斃日軍佐久間為人中將、志摩源吉少將二人,中國傷亡1萬,日軍傷亡6萬。成為中國抗戰史上殺敵比例最大的,也是最慘烈的戰鬥。日軍在此戰使用了毒氣,根據美國方面的化驗,為芥子氣和路易士氣的混合體,成為日軍使用化學武器的罪證。

最終日軍佔領衡陽、長沙,打通了鐵路線,國軍大敗。連委員長都聲稱:“從事革命以來,從來沒有受過現在這樣的恥辱”、“1944年對中國來說是在長期戰爭中最壞的一年”;然而日本方面也聲稱“這是苦難的戰役”。

總的來說,第四次長沙會戰純屬國軍配合不周,且各自為戰,號令不齊,保存實力、甚至有坐山觀虎鬥者,幾乎犯下了國軍全部的老毛病,雖然第九戰區個別部隊英勇血戰,但瑜不掩瑕。

就整體態勢而言,畑俊六的計劃只是被遲滯,並沒有被徹底破壞。但他已經失去了更高層次的大勢。

美軍在諾曼底登陸,開始了太平洋上更大規模的奪島反擊,日軍自顧不暇,不斷抽取精銳兵力填入太平洋戰場,再加上八路軍新四軍發動了大規模的敵後反攻活動,畑俊六的計劃完全沒法實行了。

四次長沙會戰,一次僥倖,一次險勝,一次大勝,一次慘敗,好歹算是三勝一負,成也“天爐戰法”,敗也“天爐戰法”,可見戰爭中最重要的,始終是人。

在此,復念一遍,抗戰中,為了民族犧牲流血的英魂們永垂不朽。


王司徒老百科


長沙會戰前後一共打了四次,從1939年9月日本發起第一次長沙會戰,到1942年2月發起了第三次長沙會戰,這幾次會戰結果都是中國軍隊守住了長沙,但是1945年5月第四次長沙會戰的時候日軍攻入長沙,長沙淪陷。現在一般的說長沙保衛戰都是指前三次。

長沙保衛戰確實打的漂亮,長沙保衛戰也是中國軍隊少有的幾次抵擋住日軍的進攻。長沙保衛戰都是薛嶽將軍指揮的,薛嶽將軍也是抗日名將。

第一次長沙會戰,1939年9月,這個時候歐洲戰場已經爆發了,日本和德國也勾結在一起了。日軍集結了10萬人,100多架飛機,還有部分海軍配合,企圖消滅中國的第九戰區,一舉拿下長沙。從而有效的打擊中國抗日的決心也配合汪精衛政府的成立。但是在中國軍隊的頑強抵抗下,還有當地的老百姓都在積極的抗日,破壞日軍的後勤運輸等等,導致日本進攻不順。但是中日雙方的軍隊一直都在湘北對峙。

到了1941年的時候,日軍又發起了第二次攻勢。9月開始發起了總攻,中國軍隊在這次由於情報有誤,而且中國軍隊的電報被日軍破譯,導致中國軍隊處於被動局面,後來日軍攻入長沙,這個時候差不多到1941年年底了,日軍也是想對美國發起戰爭,所以抽掉了很多兵力,當時日軍在長沙地區也陷入被動,後勤補給也成了問題,日軍不得已只能撤出長沙地區,又退回到新牆河北岸。和中國軍隊對峙。

沒過幾個月,日軍偷襲了美國珍珠港,這個時候在中國的日軍也開始對長沙地區發起了第三次攻勢。這次由於中國軍隊情報準確,薛嶽採用“天爐戰法”,打退了日軍的進攻。到1942年1月的時候,日軍不得已又只能退出長沙,回到新牆河北岸。

第四次長沙會戰中國軍隊沒有及時得到關東軍南下的消息,導致防守失誤,而且這次日軍也是大規模的進軍,中國軍隊很難守的住,這次會戰長沙淪陷。

前三次長沙會戰,真正說勝利的只有第三次,第一次和第二次都是日軍主動撤出的,而且日軍準備不足,第三次才是中國軍隊打退日軍的。薛嶽將軍也是因為幾次長沙會戰得以堅守住,讓他一戰成名。而且創立的“天爐戰法”,也是後來被寫成書出版的。


中國歷史研究所


從1939年8月到1944年8月,長沙保衛戰一共打了四次,令人遺憾的是,第四次長沙保衛戰失利,長沙失守,所以嚴格來說,只是前三次長沙保衛戰取得了勝利。

在1939年的蘇日諾門坎戰役中,日軍慘敗,所以日本陸軍為了找回“顏面”,就想找機會對中國軍隊下手。同年九月,日軍第11軍司令官岡村寧次調集三個師團和兩個旅團共約十萬人兵分三路進逼長沙,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嶽調集部隊利用地形節節抵抗,牽制日軍,並採取後退決戰 ,爭取外翼的戰略方針,所以當日軍突進長沙城時,外翼的中國軍隊已經趕來,而且長沙附近的日軍後勤補給也被切斷,岡村寧次見勢不妙,趕緊下令部隊反轉。

第二次長沙保衛戰薛嶽還是以後推決戰的老套路贏敵,不過這次他的對手換成了阿南惟幾 。1941年9月,阿南惟幾以十二萬部隊進逼新牆河防線 ,而新牆河防線的大部分守軍早就被薛嶽調走增援大雲山了,薛嶽知道中計,只好且戰且退,並調集74軍和第10軍兩支精銳與日軍決戰,但由於情報洩漏,反而使這兩支精銳陷入日軍包圍之中,長沙失守已成定局。還好老蔣命令陳誠的第六戰區反攻宜昌,阿南惟幾沒有辦法,只好命令部隊去解宜昌之圍,就這樣,長沙保住了。

前兩次中國軍隊能取得保衛長沙的勝利,多少有些僥倖。1941年底,阿南惟幾又以三個師團為主力進攻長沙,這一次薛嶽採用自創的“天爐戰法”,利用日軍貪功冒進,急用求勝的心態,層層阻敵,不斷消耗日軍,最後將他們誘入“爐底”長沙城內,合圍聚殲,而鎮守爐底的是國軍第十軍,還好第十軍是精銳,守住了爐底,如果沒守住,那可不是薛嶽天爐熔敵,而是日軍中間開花了。這次戰役日軍傷亡五萬多,而中國軍隊傷亡不到三萬,這算是抗戰中的一次大勝仗了。

到了1944年,日軍已經是末日餘暉了,但是他們還想做一番垂死掙扎,他們為了從北到南打通交通線,不斷增兵,日軍的11軍就補充了大量兵員和彈藥,而第九戰區不僅沒有增兵,反而還調走了一些部隊去滇西作戰,最後中國守軍只有30萬,進攻的日軍卻有36萬之多,再加上薛嶽有些輕敵,部隊配合不到位,長沙最終失守。


兵說


長沙保衛戰的勝利實際上是可以預見的!當時的國軍與日軍雖然有差距但是這種差距並沒有達到完全沒有不可抗拒的地步,比如,日軍有大炮國軍也有大炮,日軍有機槍國軍也有。空軍雖然日軍有優勢可是日軍在整個中國戰場投入也不多,也就幾百架而已,在這麼大範圍,當時的戰機投彈命中率又差,被攆成狗完全是不應該的。只能說戰術有問題。

主席曾說過,老蔣的部隊多而不整!這一針見血點出了問題所在。老蔣指揮戰爭是在堆部隊,把很多人化妝成兵,堆到前線去,卻沒有教會這些部隊打仗的能力。使得這些部隊參差不齊,配合不起來,空有日軍幾倍的數量,打起仗來卻跟沙子一樣,想的是跑而不是打仗。而長沙保衛戰就不同了。

長沙保衛戰可以說是抗日戰場上中日兩軍第一次正面交戰。長沙守軍清一色是國軍正規部隊,沒有參雜其他壯丁兵,因此,長沙保衛戰裡沒有半個逃兵,全部都是好樣的。雙方是當面鑼對面鼓的,兩個胳膊扛一個腦袋捉對廝殺。這時候雖然日軍有戰鬥力上的優勢,但是我們卻有人數優勢,在長沙保衛戰裡我日雙方的傷亡比大約在5比1,但是我們卻依然能夠把日軍嗆死了。這就足以說明,日軍並非不可戰勝,只是要用對方法。自長沙保衛戰後我軍便做了調整,儘量不派壯丁兵上前線,果然與日抗戰開始扭轉作戰天秤。


優己




長沙保衛戰,也即長沙會戰。

我們說的“贏”其實是整體戰略上的勝利,但是長沙在第四次長沙會戰中淪陷了。

長沙會戰中,國軍的主要指揮官是第九戰區司令官薛嶽,日軍的主要指揮官則是日本後來的陸相阿南惟幾,薛嶽也因取得3次會戰的勝利被譽為“戰神”。

薛嶽綽號“老虎仔”,是孫中山的忠實追隨者,被張治中稱為“百戰名將”,也是4次長沙會戰的指揮官。在薛嶽的指揮下,國軍在前3次長沙會戰中險勝日軍,但是在第4次長沙會戰時並沒有守住長沙,最終國軍選擇了撤退,長沙也為日軍所攻陷。



薛嶽如何獲得長沙會戰的指揮權?

1938年間國民政府成立第九戰區,由蔣介石心腹中的心腹陳誠任戰區司令長官。

第九戰區轄湘、鄂南、贛西、贛南與贛北,200餘縣,所以長沙會戰由第九戰區負責,為何長沙會戰指揮官不是第九戰區司令官陳誠,卻是時任第九戰區第1兵團總司令的薛嶽?

國民政府遷往重慶後,武漢成為中國當時實際上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所以武漢也成為了國民政府的軍事戰略重心,於是成立了武漢衛戍總司令部,陳誠任總司令。1938年6月爆發武漢會戰,10月日軍慘勝,武漢因此失守,陳誠赴重慶作報告後,由薛嶽代理第九戰區司令長官,第九戰區的指揮權也因此落到了薛嶽的手裡。



1939年9月,日軍發動了第一次長沙會戰。

蔣介石當時並不贊同守長沙,甚至要在長沙實行焦土政策,結果日軍還沒攻長沙,張治中便奉蔣介石的命令在長沙城裡放起了火,3萬多普通百姓

但是,第九戰區司令官薛嶽卻堅決認為應當死守長沙,甚至為此怒懟蔣介石:“長沙不守,軍人之職責何在?”蔣介石被他懟得很沒有面子,然後,陳誠也為了他說了點話,最終蔣介石才同意守長沙。

1939年9月14日,岡村寧次調集10萬兵力,協同航空兵和海軍,採取了“分進合擊,正面突破、兩翼包抄”戰術,兵分六路從贛西、鄂南、湘北三個方向直逼長沙。薛嶽調集24萬兵力採取“後退決戰”、“爭取外翼”,將主力置於新牆河、汨羅河、撈刀河和瀏陽河等正面戰場,從側翼切斷日軍退路,集中兵力在正面戰場與日軍決戰。經過近一個月的激烈戰鬥,薛嶽成功打敗了日軍,日軍在此次戰役中傷亡4萬餘人。

蔣介石很大方地犒賞了參加此次會戰的官兵15萬元,薛嶽也出盡了風頭,你老蔣不讓我守,怕守不住,看看,我守住了吧!



1941年9月,不甘失敗的日軍發動了第二次長沙會戰。1941年12月,日軍發動了第三次長沙會戰。

1941年9月,阿南惟幾制定了“加號計劃”,日軍集結15萬餘人在100多架飛機、200多艘艦船的配合下,兵分兩路,在第一次長沙會戰失敗一年後再次對長沙發起了進攻。

這次會戰,薛嶽調集了約20萬兵力,所採取的戰術與第一次長沙會戰相同,仍然主要以“後退決戰”的方式,同時在側翼牽制敵軍,然後誘敵深入,一步一步削弱敵軍並在決戰地帶擊潰甚至殲滅敵軍。最終,日軍還是在同一個地方跌倒,輸給了薛嶽,只好灰頭土臉地退回了新牆河北岸。此次會戰,國軍殲滅日軍3萬餘人,獲得勝利。

阿南惟幾也是怒了,一個長沙居然兩年了還沒拿下來,這塊骨頭真的有這麼難啃?但是,長沙卻是戰略要地,不得不攻,所以在1941年12月從失敗中緩過勁來的日軍第三次對長沙發起了進攻。前兩次日軍可以說是在同一個地方摔跟斗,正所謂可一可二不可三,如果薛嶽仍然沿用此前的戰術方針的話恐怕很難取勝。於是,薛嶽經過對前兩次長沙會戰的總結,基本完成了“天爐戰法”的構想,然後按照“天爐戰法”進行戰略部署。

薛嶽在給蔣介石的電報中說到:“本次會戰嶽已抱必死決心、必勝信念。”

最終依靠天爐戰法,薛嶽再次戰勝了日軍,此次會戰日軍傷亡6萬餘人。戰後薛嶽被授予青天白日勳章,陳誠也忍不住稱讚:“長沙三捷,是抗戰中的奇蹟。”美國將領陳納德的妻子陳香梅在她所寫的《一千個春天》中這樣評價薛嶽:“抗戰時期,天上有一個“flying tiger”是陳納德,地上有個“running tiger”,就是薛嶽。”



第四次長沙會戰,薛嶽失長沙。

在湖南地區,因為常德會戰的失利,日軍最終決定發動長衡會戰,長衡會戰屬於豫湘桂會戰這場規模浩大的會戰的一個部分,第四次長沙會戰則是長衡會戰的第一個階段。

當時,第九戰區參謀處已經提醒過薛嶽,日軍可能會再次進犯長沙,但是參謀處並沒有準確的消息,而薛嶽因為贏得三次長沙會戰,也不免有些驕傲,所以對參謀處的提醒,尤其是這種“可能”的提醒,顯得很不以為然。他自認有他在,日軍即使來了,也討不了好。

同時,此時的日本在太平洋戰場也陷入了泥潭,所以薛嶽理所當然地認為日本會將重心放在太平洋,進攻長沙的可能性很小。

最終,薛嶽被日軍打了個措手不及,長沙也因此落入敵手。

長沙失守後沒多久,衡陽保衛戰也宣告失敗。



因為第四次長沙會戰的失敗,薛嶽此前所建立的形象轟然倒塌,蔣介石也不再信任他。

薛嶽這位“百戰名將”,又是否當得上“戰神”這個名號?

第四次長沙會戰確實失敗了,但是自從1939年9月日本發動第一次長沙會戰以來,到1944年6月長沙淪陷,已經過去了將近5年的時間,這5年的時間足以打亂了日本人最初的計劃,日軍的腳步也遭到了嚴重的遲滯,為中國帶來了極大的戰略能動性。

因此,薛嶽可仍然功不可沒!


吾與吾國


長沙保衛戰從1939年9月至1944年8月一共4次,中國方面第九戰區30—50萬兵力對陣日本軍隊第11軍10—20萬兵力。戰役結果時中國勝前三次敗最後一次,而最後一次日本雖勝也不過是戰術上的勝利,戰略上毫無意義。取得如此輝煌戰果的戰役在14年中日戰爭中對於正面戰場上的中國軍隊確實是少之又少的,特別是在第三次長沙會戰中險些將日軍全殲,翻遍整部抗戰史再也找不到第二例。

那麼在抗戰中一向裝備簡陋、喪師失地的中國軍隊為何能取得如此巨大的勝利呢?長沙這座華中重鎮又為何能在日軍鋪天蓋地的炮火中三次屹立不倒呢?

作為一場關係全局的大規模局部戰役,筆者認為單從戰役角度去分析很難得出結論,應該從全局分析。

從1937年7月中日全面戰爭爆發後,同年八月中國在華東成功開闢第二戰場,將日軍主力一步步吸引到以長江為主體的華中江湖水網地帶,利用河湖港汊縱橫的地形,遲滯和消耗日軍。經過淞滬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三場雙方投入上百萬兵力的空前大戰,日軍以付出數十萬的減員代價佔據超過日本本土數倍的華東、華中領土。佔領區和佔領區兵力的失衡進一步暴露出日軍兵力不足的惡果,進一步刺激了日本內部主戰派和主和派間本身就十分尖銳的矛盾。

自淞滬會戰結束後,主和派看到中國軍隊強有力的抵抗,主張以誘降國民政府為主,軍事打擊為輔。遭到拒絕後,主戰派隨即發動進攻南京之戰,屠殺中國軍民30餘萬。出乎意料的是,國民政府堅持抗戰的意志非但沒有動搖,反而更強。這就更進一步刺激了狂熱的主戰派,繼續貫徹執行他們那一套“以武力迫使中國屈服”的策略,發動大規模軍事進攻,相繼佔領徐州、武漢、南昌、宜昌,深入中國腹地。日軍取得的戰果急劇膨脹,但是其與生俱來低消化功能根本不足以消化戰果。

還有一個自戰爭初期就一直被日本視為心腹大患的第三股力量,那就是蘇聯。日本在亞太的一步步膨脹讓蘇聯時刻感到芒刺在背,生怕這些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東洋猴子會隨時將戰刀揮向自己。再加上傳統的日俄仇恨,讓俄羅斯民族時刻不忘。於是自九一八事變後,蘇聯就不停的往遠東調兵,至1937年遠東蘇軍總兵力已經高達20—30萬人,武器裝備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遠遠超過日本。與此同時,蘇聯自1937年開始就開始從經濟、軍事上大規模援助中國。武漢會戰中國軍隊之所以力扛日軍四個多月,很大程度上就是得到蘇聯軍援的結果。

武器裝備得到極大提升的中國軍隊越戰越勇,這就讓狂熱的日本軍方大為光火,決心以更大的軍事打擊迫使中國屈服。

當時雙方的軍事態勢是,日軍佔領下的武漢、南昌、宜昌遭到中國軍隊第五、六、九戰區三路大軍從西北、正西、正南構成戰略包圍態勢。

在此情形下,日軍選擇打擊駐湖南、對武漢威脅最大的第九戰區。

但是日軍由於在華中佔領區過大,不光正面的中國軍隊嚴陣以待,還要對付身後佔領區內數以十萬計的包括正規軍在內的抗日武裝。因此日軍用於正面作戰的兵力兵器都十分有限!

儘管如此,日軍還是集中了中國戰場上最大的一支機械化兵團——第11軍的10萬大軍,由岡村寧次中將指揮向長沙進攻,力圖一戰攻破長沙,打垮打殘第九戰區。

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嶽上將指揮所部24萬人馬依託從湘北新牆河、汨羅江、撈刀河、瀏陽河四道江河水系層層佈防,節節抵抗,同時部署若干部隊從側翼不斷襲擾日軍。日軍付出巨大的代價後抵達瀏陽河畔,戰力幾乎損耗殆盡。但是對面長沙城下卻是8個嚴陣以待的中國陸軍師,更不用說側後的贛北還活躍著一支完整的中國陸軍兵團——羅卓英中將率領的第19集團軍,正準備向日軍後方發動大規模進攻。於是,岡村寧次眼望著長沙,下令撤退!

第一次長沙會戰後,岡村寧次北調擔任華北方面軍司令官,應付華北戰場上八路軍發動百團大戰後那混亂不堪的局面。

新任第11軍司令官是原天皇侍從武官阿南惟幾中將,同樣是個狂熱分子,於是繼續指揮部隊向長沙進攻。這時的全局形勢對日本相對有利,蘇德戰爭爆發,蘇軍主力西調,減輕了日軍在北方的壓力,於是準備在中國戰場大幹一番。北面,岡村寧次發動對華北抗日根據地的大掃蕩,南面,阿南惟幾率軍於1941年9月18日發動第二次長沙會戰。這一次,薛嶽中了阿南惟幾的詭計,還沒開戰就調走了新牆河方向的部隊,致使日軍長驅直入。有點驚慌失措的薛嶽匆忙調集位於江西的第8、74軍兩支精銳部隊回援,力圖在長沙以北的金井擋住日軍。不曾想中了日軍埋伏,第8、74軍被日軍殺得大敗虧輸,連74軍軍長王耀武都是死裡逃生。長沙完全變成了一座裸露在日軍面前的孤城。感到大勢已去的薛嶽決定死馬當活馬醫,下令各部隊與日軍決死相拼。

就在長沙命懸一線的同時,日軍兵力不足的惡果再次顯露。北面的中國軍隊第六戰區發動局部攻勢,威脅日軍守備空虛的宜昌。阿南惟幾恐後方有失,和岡村寧次一樣在距離長沙一箭之地下達了撤退命令。

在阿南惟幾看來,這次雖然沒有攻取長沙,卻沉重打擊了第九戰區主力部隊,長沙不過是囊中之物而已。

第二次長沙會戰不久,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投入海軍全部和陸軍一部全力以赴進攻東南亞,打得美英盟軍節節敗退。阿南惟幾為了配合南線日軍攻勢,也決定再一次發動對長沙的攻勢行動。在此之前,日軍大本營從第11軍抽調一部分兵力加入南洋作戰。因此,這次投入長沙作戰的日軍只有4個師團約8萬餘人。但是阿南惟幾自認為在第二次長沙會戰中遭到毀滅性打擊的第九戰區根本難以阻擋自己強大的機械化兵團。

可惜,阿南惟幾錯了。

不僅日軍需要配合南線作戰,作為反法西斯同盟重要組成部分的中國也在應盟國之約以實際行動支援南方作戰。為了儘可能的將日本陸軍主力拖在中國戰場,第九戰區加強了兵力。碰巧也趕上了日軍的攻勢。

這一次,薛嶽針對前兩次日軍長驅直入的特點,決定將計就計,以運動防禦的方式讓開正面,所有阻擊部隊完成任務後撤向兩翼,待日軍進抵長沙城郊時然後發動全面攻擊。驕橫的阿南惟幾果然中計,在長沙近郊中了薛嶽佈下的十面埋伏,八萬精兵折損大半。中國軍隊取得了抗戰以來又一次輝煌的全面勝利。

第11軍經此一戰,元氣大傷,很長時間內難以發動大規模攻勢。即便是後來緩過勁後也不敢再碰那個傷心地長沙,轉而向常德方向進攻。直到1944年初,日軍為了應對中國遠征軍在滇西緬北發動的大規模攻勢,救援東南亞孤軍,孤注一擲的發動了豫湘桂戰役。由於中國軍隊全線潰敗,第九戰區面臨巨大壓力,加上薛嶽嚴重誤判了敵情,導致第九戰區敗走長沙。但是,由於衡陽九戰區第10軍死扛第11軍近50天,加上東南亞日軍的全線失利,因此長衡會戰對於中日來講實際上是一場“勝者不勝、敗者不敗”的戰役。


大將軍威武K


主要是天時,地利,人和。

蔣介石都害怕守不住長沙,叫薛嶽放棄長沙,可薛嶽卻不同意,告訴蔣介石長沙守得住。

因為長沙地形好,河流縱模,山川險要,日軍後勤無法跟上,湖南人愛國愛鄉,英勇善戰,不會出漢奸,指揮的部隊好,都是生死弟兄,不會保存實力,見死不救。

很多人以為日本陸軍很厲害,其實沒那麼厲害,被吹的過頭了,長沙保衛戰,敵我比例也就是1:3,並不是很懸殊,最後傷亡比例也不超過1:2,日軍並不佔絕對優勢,並沒有在中國其它地方打出比例的高。

說明日本陸軍只要離開鐵路,海軍航空兵支持,就會被打回原形,長沙之戰,石牌之戰,英帕爾之戰,菲律賓之戰,諾門坎之戰,就是例子。

長沙保衛戰之所以能贏,關鍵是人,沒有漢奸帶路,沒有軍人投降,沒有湖南人害怕,才能有薛嶽的指揮成功。

薛嶽是指揮一群虎狼之師,而不是指揮一群綿羊,不勝都對不起湖南人。


光芒萬丈34957


感謝題主的問題,我是頭條號“歷史很好玩”。長沙保衛戰共發生過4次,這裡的勝利主要是指第3次長沙保衛戰,這是我國在正面戰場上的一次重大勝利。1938年,中日之間的力量對比進入了相持階段,日本妄圖快速滅亡中國的“速勝論”在彈丸小國匱乏的經濟資源、人力資源的現實面前被粉碎。日本政府不得不重新調整戰略,實行了對重慶國民政府“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的政策,重點放在鞏固已有佔領區、以戰養戰和軍事壓服國民政府上面。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夕,日本為了集中資源與英美爭奪東南亞地區的資源,決意以軍事手段快速結束中國的戰事,第3次長沙保衛戰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

前2次保衛戰,日軍在戰術上佔了一些便宜,但是中國軍隊在戰略上遏制了日本進一步壓服的險惡用心,因此可以說打了一個平手。從1939年到1942年的16個月間,以薛嶽領導的第9戰區與日軍進行了3次會戰,其中從1941年12月至1942年1月的第3次會戰取得了輝煌戰果,從此日軍再也不敢大規模進犯了。當時,日軍10萬餘人在阿南惟畿的指揮下,以湘北為一路,以贛北為另一路,企圖進犯長沙。我方在薛嶽將軍的領導下,共用17萬之眾佈防於新牆和長沙一線,並在武寧、上高等地組織了戰鬥。國軍一面與日軍在正面形成對峙局面,一面以反包圍和反突擊的方式迫使日軍的戰線發生動搖,並向東北方位潰退,傷亡慘重。國軍在汨羅江沿岸痛擊日軍,並以誘敵深入、破壞補給線等戰法圍殲日軍主力,共斃傷日軍約5.7萬人,薛嶽也被譽為“戰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